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諸法無行經淺解 解經文 卷上▪P10

  ..續本文上一頁受?當知苦樂舍叁受,非在內,非在外,非在十方也。

  

  樂受如此,當知苦受與不苦不樂受亦複如此。

  

  佛告文殊菩薩言,今一切諸受,實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中間。

  

  內者六根,外者六塵,兩中間者六識也。諸受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只是因緣和合而有。既是因緣和合,故受只是緣起假現,無有實性。以無實性,故無依處,不在內外兩間。十方覓受,了不可得。是故一切諸受,如草木瓦石。以其空故,畢竟不生不滅,無相可得。所以說受陰是寂滅性。

  

  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言,想陰是種性。我們已經知道,空性隨緣成無量,無量無性是空性,是之謂種性。一切法無非如此。故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無來無去,無所有不可得,是故諸法無行。

  

  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雲何想陰是種性?

  

  佛言,是想系從取相憶想分別而起,故系從虛妄中生。無有實在體性,如空拳如野馬,本性自離。

  

  空拳者,佛說法如弄空拳哄小兒不啼,故佛說法四十九年,未說一字。今用喻憶想,如空花相也。

  

  野馬者,春日田野,浮氣遊動。望之似水,而非水也。經中又名曰陽焰,鹿渴誤以陽焰爲水,奔之則無,用喻想陰幻化非實也。

  

  自性離者,無自性也。以想陰性空,是故名爲種性。

  

  佛告文殊菩薩,行陰是種性。文殊菩薩問曰,世尊!雲何行陰名爲種性?

  

  佛言,一切諸行,離數無數,入平等數。依《華嚴經疏》雲,數有二種,一、數量數。二、色心有爲數。色即是身,心即是受想行識。五陰生滅,故曰有爲。既曰五陰生滅,定知五陰皆空。何以故?若五陰實有,此「有」當是不生不滅。若不生不滅,即非有爲法之五陰了。

  

  故色心有爲數,分別而言,即是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一切諸行,離陰界入,無陰界入,入于平等數。何爲平等數?因爲于諸法空相中,無色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是故入于平等數也。

  

  譬如芭蕉以下,是舉譬喻說明。芭蕉本性無實,畢竟是空。一切法亦皆如幻無實,本性空寂,無名字無體性故,故曰行陰爲種性。

  

  佛告文殊菩薩言,識陰是種性。文殊菩薩白佛言,雲何識陰是種性?

  

  識者根塵緣合而有,無有自性。故佛告文殊菩薩言,是識如幻,無實無起無生,空無相無性。

  

  如五指塗空,空中無有相現。譬如彩筆畫虛空,虛空不會有彩畫出現也。識陰亦複如是,如幻如化,無性爲性,是故名爲種性也。

  

  「文殊師利。色是種性。世尊。雲何色爲種性。文殊師利。譬如鏡中像雖可目見而無有實。一切色亦如是。雖見無實但诳眼诳心虛妄不實。是故色名種性。文殊師利。聲是種性。世尊。雲何聲爲種性。文殊師利。一切法無別異相。畢竟空如山中響。是故聲爲種性。文殊師利。香是種性。世尊。雲何香是種性。文殊師利。一切法無香相性無知故空如虛空。鼻香識者皆不可得。是故香爲種性。文殊師利。味是種性。世尊。雲何味爲種性。文殊師利。味性即是不可思議性。不可知離于知故。自性常離故。是故味名種性。文殊師利。觸是種性。世尊。雲何觸爲種性。文殊師利。觸如虛空其性自離無觸無合。一切法亦如是。善壞身故。離于觸相觸者不可得故。是故觸是種性。文殊師利。法是種性。世尊。雲何法爲種性。文殊師利。一切法無相無心。離心性離名字。無決定故皆是法性相。是故法是種性。」

  

  文殊師利!色是種性。世尊!雲何色爲種性?

  

  佛言,色者譬如鏡中像,雖有實無,雖可見其影像,而無實質。但可诳騙眼诳騙心而已。

  

  上來所言色者,是五陰中之色陰。今複言六塵中之色塵。色者如幻,但騙眼騙心,故色爲種性。

  

  文殊師利!聲者是種性。世尊!雲何聲爲種性?

  

  佛言,一切法無別異相。諸法實相無相,故一切法無別異相。實相無相,故畢竟空中本無一切法,皆如山中響。山中響者,山中之回音也,雖有而無實。所以聲是種性。

  

  文殊師利!香者無相本來空寂,故香是種性。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雲何香是種性?

  

  佛言,一切法無有香相,其性無知故,空如虛空故。

  

  因爲香者,隨緣所成,非爲實有,故其性空寂而無有知。香者,根塵識叁事和合而有。然而香不在鼻根,不在塵,亦不在識。爲甚麼呢?如果香在鼻者,鼻應常香,勿須待塵。若不待塵,鼻雲何知香?如此看來,似是香在于塵。但是香若在塵,塵應自知其香,何必待鼻而後知香?若不待鼻,誰知爲香?根塵和合而有識,若謂識自知香,是亦不如道理。若無根塵,則無有識。識既然無,誰知爲香?故根塵識中,香終不可得也。香者,因緣和合而有也。

  

  是知根塵識因緣和合方有香。既然香以因緣而有,定知其無自性。無性爲性,是爲種性,故曰香爲種性。

  

  文殊師利!味是種性。文殊菩薩問言,世尊!雲何味爲種性?

  

  佛言,味性即是不可思議性。

  

  何者不可思議?虛空不可思議,無相不可思議,無二不可思議,無分別不可思議,無所有不可思議,不可得不可思議,離文字相、離言語相、離心緣相不可思議。如是不可思議,即種性也。

  

  如是不可思議,故不可知,離于知。自性常離者,無自性也。

  

  文殊師利!觸是種性。文殊菩薩問言,世尊!雲何觸爲種性?

  

  佛言,觸如虛空,其性自離,無觸無合。

  

  根塵識叁事和合觸。《雜阿含》雲,緣眼色,生眼識,叁事和合觸。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故觸者,根塵識因緣和合而有。既是因緣和合而有,故無自性。是故觸如虛空,無有自性。不但觸無自性,根塵識亦無自性。根塵識既空,故無有和合。

  

  一切法亦如是,一切法亦無自性,亦無和合也。既然一切法如此,身根當然亦無自性,亦無和合,故曰善壞于身。善壞身者,無身相也。

  

  既壞身相,當即離于能觸之身相。無有能觸,故所觸亦不可得。故曰離于觸相,觸者不可得。以離能離所,是故觸是種性。

  

  文殊師利!法是種性。文殊菩薩問言,世尊!雲何法是種性?

  

  佛言,一切法,無相無心,離心性離名字。

  

  一切法無相無心者,即一切法無色無心也。無色無心,即無有名色,無有色受想行識,五陰皆空也。五陰皆空,即是法性。

  

  離心性離名字者,言一切法離文字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也。一切法無有自性,一切法悉無有相,故一切法等同虛空,無有決定之法。故經雲,若有定法,即非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一切法皆是法性,一切法皆是法性者,一切法皆是種性也。

  

  「文殊師利。地是種性。世尊。雲何地爲種性。文殊師利。一切法無堅相無軟相。虛妄和合人以爲堅。是故地爲種性。文殊師利。水是種性。世尊。雲何水爲種性。文殊師利。一切法無濕無合如野馬無水。是故水爲種性。文殊師利。火是種性。世尊。雲何火是種性。文殊師利。一切法無熱。離虛妄熱相本性寂滅。離顛倒故。分別其實無定無生。是故火名種性。文殊師利。風是種性。世尊。雲何風爲種性。文殊師利。一切法無障無礙無相無性。不動搖故離風相故。是故風名種性。」

  

  此一段文,是講四大皆空。以四大皆空故,所以四大即是種性。

  

  文殊師利!地是種性。文殊菩薩問言,世尊!雲何地爲種性?

  

  佛言,堅相爲地,然而一切法皆空,故一切法無堅相亦無軟相。皆是因緣虛妄和合,假現堅相,愚人以爲是堅相,是地大。其實地大無性,故爲種性。

  

  文殊師利!水是種性。文殊菩薩問言,世尊!雲何水爲種性?

  

  佛言,一切法無濕無合。何故一切法無濕無合?因爲一切法性空故,所以無濕無合。水者因緣幻有,如野馬陽焰。愚人以爲有水,而實無水也。是故水性本空,即爲種性也。

  

  文殊師利!火是種性。文殊菩薩問言,世尊!雲何火是種性?

  

  佛言,因爲一切法皆空,故無有熱相。法性湛寂,離虛妄熱相,離一切顛倒執著。如果分別火大究竟之實,本是畢竟寂滅,無有定法,無有生起。是故火名種性也。

  

  文殊師利!風是種性。文殊菩薩問言,世尊!雲何風爲種性?

  

  佛言,一切法無障無礙,無相無性,不動不搖。

  

  何故如此?因爲畢竟空中建立一切法,一切法皆歸畢竟空。一切法皆歸畢竟空故,所以無障無礙,無有相,無有自性。以無相無性故,所以不動不搖。既然不動不搖,當是離于風相,故曰離風相故。以如是故,所以風名種性。

  

  「文殊師利。佛是種性。世尊。雲何佛爲種性。文殊師利。一切法無覺無知。離知相故。是故佛名種性。文殊師利。法是種性。世尊。雲何法爲種性。文殊師利。諸法不可壞不可斷。離壞斷故無相無名無性出言語道。是故法名種性。文殊師利。僧是不動相。世尊。雲何僧爲不動相。文殊師利。聖衆安住如法性實際定亂平等中。安住智慧愚癡解脫煩惱平等一切法中。心無所住。住不可得故。是故僧名不動性。」

  

  ,

  既然一切法皆畢竟空,畢竟空者無二無別,非一非異,無有一法可得。以如是故,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法如如不生不滅,是爲種性。叁寶者不異畢竟空,畢竟空不異叁寶;叁寶即是畢竟空,畢竟空即是叁寶。故說叁寶即是種性也。

  

  文殊師利菩薩問,雲何佛爲種性?佛答曰,一切法無能覺所覺,無能知所知。何以故?因爲法性畢竟空故。畢竟空離能知所知相,是故佛名種性。

  

  文殊師利菩薩問,雲何法爲種性?佛答言,諸法不可斷不可壞,離壞斷故。諸法無相無名無性,超出言語道,是故名種性。法性者畢竟空,以畢竟空故,所以不可壞不可斷。以畢竟空故,所以無相無名無有自性。非言語可名,非文字所能相,…

《諸法無行經淺解 解經文 卷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