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諸法無行經淺解 解經文 卷下

  卷下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我亦樂說不動相。佛言。汝樂說者便可說之。文殊師利言。世尊。一切衆生皆得菩提。是名不動相。文殊師利。雲何是事名不動相。世尊。一切法無向無得。一切衆生皆入菩提性中。是故說一切衆生皆得菩提。又是菩提非是得相。何以故。衆生性即是菩提故。是故一切衆生皆得菩提名不動相。」

  

  今文殊師利菩薩,以不同方便說不動種性法門。與佛所說,其義是一,而方便不同罷了。

  

  佛以離一切法爲方便演說,文殊菩薩以即一切法爲方便演說。佛以無相爲方便演說,文殊菩薩以無不相爲方便演說。佛以空爲方便演說,文殊菩薩以無量爲方便演說。方便雖然不同,演說義理則一,同爲不動種性法門也。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我亦樂說不動相。

  

  

  菩薩說法,應先請佛聽許。否則佛前徑自說法,便有慢佛之過。文殊菩薩自請說法,佛既聽許,于是文殊菩薩以不舍一法爲方便,演說不動種性法門。

  

  一切衆生皆得菩提,是名不動相。衆生者煩惱也。這一句話便是煩惱即菩提的意思。既然煩惱即菩提,即是一相法。既然諸法一相皆是實相,所以一切法無向無得。

  

  行人修道,未得果以前曰「向」,得果時則曰「得」。例如行人修八忍八智,修至前十五心無間道時,名初果向。修至第十六心解脫道時,名爲初果。

  

  于欲界九品思惑,若斷前六品斷至第五品解脫道時,名二果向。斷至第六品解脫道時,名爲二果。

  

  于欲界後叁品思惑,斷第二品解脫道時,名叁果向。若斷至第叁品(即欲界最後一品思惑)解脫道時,名爲叁果。

  

  若于上二地(色界無色界),七十二品俱生思惑煩惱,斷至七十一品解脫道時,名四果向。若七十二品思惑斷盡,至解脫道,證得五分法身,名爲四果。

  

  然于一相法中,無分別法中,則無四向四得之分別也。是故一切衆生,皆入一相。諸法一相,即名菩提。故一切衆生皆入菩提性中,是名不動相也。

  

  再者,此菩提非是得相,因爲諸法一相,無能得所得也。

  

  何以故?因爲衆生性即是菩提性,一切法不二故。所以一切衆生皆得菩提,名不動相也。

  

  「世尊。一切衆生皆成就一切智慧。名不動相。文殊師利。雲何是事名不動相。世尊。一切衆生無性。無性故入如來平等中。從本已來是一切智慧性。性同故名不動相。」

  

  文殊師利菩薩言,一切衆生皆成就一切智慧,名不動相。

  

  雲何爲一切智慧?一切智慧者,無分別慧也,空慧也,實相慧也。知諸法實相,實相無相,是爲一相,是名一切智慧。

  

  知一切諸法,皆歸畢竟空,是名無分別智。此無分別智,即名一切智。如果知畢竟空中生無量諸法,是名差別智。故無分別智能知諸法總相,差別智能知諸法別相。

  

  世尊!一切衆生無性,無性故入如來平等中。一切衆生者,衆緣所生也。既然衆緣所生,故知是法無性,以無性故,所以一切法無礙。此無性不礙于彼,彼無性不礙此。如此則事不礙理,理不礙事,事事法法皆悉不礙。即此無礙智慧,名一切智慧。此之一切智慧,不同于小乘偏空之一切智。此之一切智,能于一知無量,猶大海之印百川也。

  

  此之一切智慧,唯佛究極。無生無滅,無來無去,無增無減,無成無壞。得之者不多,失之者不少,自無始世來,衆生本自具足故。所以一切衆生,皆本成就一切智慧,名不動相也。

  

  從本已來,此一切智慧性,空、無相、無礙、平等、如如、清淨、光明。是故此性是同,故名不動相。

  

  「世尊。一切衆生皆是道場。是不動相。文殊師利。雲何是事名不動相。世尊。道場者有何義。文殊師利。一切法寂滅相。無生相無所有相不可取相。是名道場義。世尊。一切衆生不入此道場耶。佛言。如是如是。是故世尊。一切衆生皆是道場名不動相。」

  

  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一切衆生皆是道場,是不動相。

  

  道場者,諸佛成道處,名曰道場。諸佛于此證無上道也。例如尼連河旁,菩提樹下,便是釋迦牟尼佛的道場。一切衆生皆是道場者,換句話說,一切衆生本來是佛也。

  

  世尊問文殊菩薩,雲何一切衆生皆是道場,是名不動相呢?文殊師利菩薩,反問佛曰,世尊,道場者有何義?世尊回答說,一切法寂滅相是道場義。因爲一切諸法,離一切相故。如經雲,正法性遠離,一切語言道,一切趣非趣,悉皆寂滅相。如是之法,即名菩提。故曰一切法寂滅相,是道場義。

  

  一切法寂滅,便是無生,故曰無生相是道場義。

  

  一切法無生,當然無所有不可得。故曰無所有相,不可取相,是名道場義。

  

  于是文殊菩薩白佛言,世尊!難道一切緣起如幻的衆生,不入此寂滅相、無生相、無所有相、不可取相嗎?佛印可曰,如是如是,一切衆生,皆悉寂滅、無生、無所有、不可得。

  

  文殊師利菩薩言,是故世尊!我說一切衆生皆是道場,名不動相也。

  

  「世尊。一切衆生皆得無生法忍。名不動相。文殊師利。雲何是事名不動相。世尊。一切衆生無盡無生無滅性離無性。入平等忍故。是故一切衆生皆得無生法忍名不動相。」

  

  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一切衆生皆得無生法忍,名不動相。世尊問曰,汝雲何作如是說呢?

  

  文殊菩薩答曰,因爲一切衆生性空,所以無有衆生,亦無衆生盡。一切衆生,本來無生無滅,性離無性。

  

  性離者,性空也,無相也,無生也,無滅也。如《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雲……無相義者,即是佛法義。佛法義者,即是不墮句義。不墮句義者,即是寂靜義。寂靜義者,即是離義。離義者,即是空義。空義者,即是無系著義。無系著義者,即是實性義。實性義者,即是真如義。真如義者,即是畢竟不生義。不生義者,即是不滅義。不滅義者,即是無住處義。

  

  故知一切衆生,無盡、無生、無滅、性離、無性,不過一義異說而已。

  

  既然其義是一,故入于平等無有高下。安忍于如是法者,則知一切衆生本來皆是無生。是則名不動相也。

  

  「世尊。一切衆生皆得無礙辯才名爲不動相。雲何是事名不動相。世尊。一切衆生諸所有樂說于十方界索不可得。所以者何。皆入無礙辯才平等法中故。世尊。諸所樂說自性皆離。無決定故。無所有故。是故一切衆生皆得無礙辯才名不動相。」

  

  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一切衆生皆得無礙辯才,名爲不動相。

  

  因爲一切衆生,所有樂說之言語相,于十方界,索之皆不可得。

  

  諸言語道斷,言語相空,故于十方覓之了不可得。所謂無礙辯才者,乃深達第一義空理,雖以言語相說,而離諸言語相。以離言語相故,所以演說無滯,稱無礙辯。

  

  一切衆生凡所有說,其相本空,空則無礙。故曰衆生所說,與無礙辯性不二,皆入無礙辯才,平等法中也。

  

  衆生諸所樂說,自性皆離。自性離者,無自性故。以衆生所說,皆無自性,故與無礙辯平等不二。

  

  無決定故,無所有故。無決定者,以衆生言說,皆緣起無性也。無性是無言說,故曰無所有。

  

  總而言之,一切法性空,是故一切法平等。所以一切衆生所有言說,與無礙辯才平等如如,不二不別,是則名爲不動相也。

  

  「世尊。一切衆生皆得陀羅尼。名不動相。文殊師利。雲何是事名不動相。世尊。一切衆生以衆生相能持色聲香味觸法。以虛诳不實憶想分別取相故。是故一切衆生皆得陀羅尼名不動相。」

  

  世尊!一切衆生皆得陀羅尼,名不動相。

  

  一切衆生以衆生相,能持色聲香味觸法,以虛诳不實,憶想分別取相故。以衆生相者,以衆緣所生之相也。言一切衆生皆取著緣起幻相,以爲實有色聲香味觸法也。不知色聲香味觸法,皆緣起無性。皆是以虛诳不實的憶想分別取相,執爲實有的。

  

  其實衆生所取之相,性本空寂。如此空性,于諸佛不增,于衆生不減,是故一切衆生皆得陀羅尼。是則名爲不動相也。

  

  「世尊。一切衆生皆得慈心。名不動相。文殊師利。雲何是事名不動相。世尊。一切衆生無衆生性。從本已來無瞋無慈。得瞋慈平等無分別故。是故一切衆生皆得慈心名不動相。」

  

  世尊!一切衆生皆得慈心,名不動相。

  

  因爲一切衆生,性本清淨。于清淨性中,從本以來,無瞋亦無慈。以瞋性與慈性平等故,無分別故。所以一切衆生皆得慈心也。以如是故,名不動相。

  

  「世尊。一切衆生皆成就大悲。名不動相。文殊師利。雲何是事名不動相。世尊。一切衆生無起無作相。皆入如來平等法中。不出大悲之性。以惱悲無分別故。是故一切衆生皆成就大悲名不動相。」

  

  世尊!一切衆生皆成就大悲,名不動相。

  

  因爲一切諸法,性本寂滅,故衆生相者,本寂滅相也。以衆生迷惑,一念妄動,妄起妄作。其實衆生性本寂滅,無起相無作相。既然衆生性本無起無作,故與如來性平等。所以說皆入如來平等法中。

  

  既然入于如來平等法中,所以不出如來大悲之性,是故說言一切衆生皆成就大悲也。以一切法皆悉寂滅相故,所以惱害性及大悲性無有分別。既無分別,所以一切衆生皆成就大悲。是則名不動相也。

  

  「世尊。一切衆生皆得叁昧。名不動相。文殊師利。雲何是事名不動相。世尊。一切衆生性常定離諸緣故。若衆生從緣生知。于緣中生知不名爲知。所以者何。諸知念念無常畢竟空故。是故一切衆生皆成就叁昧名不動相。」

  

  世尊!一切衆生皆得叁昧,名不動相。

  

  因爲一切衆生,性常定離諸緣故。一切衆生性本清淨,故曰常定。唯識無境,緣現如幻,故曰離諸緣。

  

  若衆生從緣生知。例如眼見諸色,有諸色,衆…

《諸法無行經淺解 解經文 卷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