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受?当知苦乐舍三受,非在内,非在外,非在十方也。
乐受如此,当知苦受与不苦不乐受亦复如此。
佛告文殊菩萨言,今一切诸受,实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中间。
内者六根,外者六尘,两中间者六识也。诸受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只是因缘和合而有。既是因缘和合,故受只是缘起假现,无有实性。以无实性,故无依处,不在内外两间。十方觅受,了不可得。是故一切诸受,如草木瓦石。以其空故,毕竟不生不灭,无相可得。所以说受阴是寂灭性。
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言,想阴是种性。我们已经知道,空性随缘成无量,无量无性是空性,是之谓种性。一切法无非如此。故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所有不可得,是故诸法无行。
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想阴是种性?
佛言,是想系从取相忆想分别而起,故系从虚妄中生。无有实在体性,如空拳如野马,本性自离。
空拳者,佛说法如弄空拳哄小儿不啼,故佛说法四十九年,未说一字。今用喻忆想,如空花相也。
野马者,春日田野,浮气游动。望之似水,而非水也。经中又名曰阳焰,鹿渴误以阳焰为水,奔之则无,用喻想阴幻化非实也。
自性离者,无自性也。以想阴性空,是故名为种性。
佛告文殊菩萨,行阴是种性。文殊菩萨问曰,世尊!云何行阴名为种性?
佛言,一切诸行,离数无数,入平等数。依《华严经疏》云,数有二种,一、数量数。二、色心有为数。色即是身,心即是受想行识。五阴生灭,故曰有为。既曰五阴生灭,定知五阴皆空。何以故?若五阴实有,此「有」当是不生不灭。若不生不灭,即非有为法之五阴了。
故色心有为数,分别而言,即是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一切诸行,离阴界入,无阴界入,入于平等数。何为平等数?因为于诸法空相中,无色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是故入于平等数也。
譬如芭蕉以下,是举譬喻说明。芭蕉本性无实,毕竟是空。一切法亦皆如幻无实,本性空寂,无名字无体性故,故曰行阴为种性。
佛告文殊菩萨言,识阴是种性。文殊菩萨白佛言,云何识阴是种性?
识者根尘缘合而有,无有自性。故佛告文殊菩萨言,是识如幻,无实无起无生,空无相无性。
如五指涂空,空中无有相现。譬如彩笔画虚空,虚空不会有彩画出现也。识阴亦复如是,如幻如化,无性为性,是故名为种性也。
「文殊师利。色是种性。世尊。云何色为种性。文殊师利。譬如镜中像虽可目见而无有实。一切色亦如是。虽见无实但诳眼诳心虚妄不实。是故色名种性。文殊师利。声是种性。世尊。云何声为种性。文殊师利。一切法无别异相。毕竟空如山中响。是故声为种性。文殊师利。香是种性。世尊。云何香是种性。文殊师利。一切法无香相性无知故空如虚空。鼻香识者皆不可得。是故香为种性。文殊师利。味是种性。世尊。云何味为种性。文殊师利。味性即是不可思议性。不可知离于知故。自性常离故。是故味名种性。文殊师利。触是种性。世尊。云何触为种性。文殊师利。触如虚空其性自离无触无合。一切法亦如是。善坏身故。离于触相触者不可得故。是故触是种性。文殊师利。法是种性。世尊。云何法为种性。文殊师利。一切法无相无心。离心性离名字。无决定故皆是法性相。是故法是种性。」
文殊师利!色是种性。世尊!云何色为种性?
佛言,色者譬如镜中像,虽有实无,虽可见其影像,而无实质。但可诳骗眼诳骗心而已。
上来所言色者,是五阴中之色阴。今复言六尘中之色尘。色者如幻,但骗眼骗心,故色为种性。
文殊师利!声者是种性。世尊!云何声为种性?
佛言,一切法无别异相。诸法实相无相,故一切法无别异相。实相无相,故毕竟空中本无一切法,皆如山中响。山中响者,山中之回音也,虽有而无实。所以声是种性。
文殊师利!香者无相本来空寂,故香是种性。文殊师利菩萨言,世尊!云何香是种性?
佛言,一切法无有香相,其性无知故,空如虚空故。
因为香者,随缘所成,非为实有,故其性空寂而无有知。香者,根尘识三事和合而有。然而香不在鼻根,不在尘,亦不在识。为甚么呢?如果香在鼻者,鼻应常香,勿须待尘。若不待尘,鼻云何知香?如此看来,似是香在于尘。但是香若在尘,尘应自知其香,何必待鼻而后知香?若不待鼻,谁知为香?根尘和合而有识,若谓识自知香,是亦不如道理。若无根尘,则无有识。识既然无,谁知为香?故根尘识中,香终不可得也。香者,因缘和合而有也。
是知根尘识因缘和合方有香。既然香以因缘而有,定知其无自性。无性为性,是为种性,故曰香为种性。
文殊师利!味是种性。文殊菩萨问言,世尊!云何味为种性?
佛言,味性即是不可思议性。
何者不可思议?虚空不可思议,无相不可思议,无二不可思议,无分别不可思议,无所有不可思议,不可得不可思议,离文字相、离言语相、离心缘相不可思议。如是不可思议,即种性也。
如是不可思议,故不可知,离于知。自性常离者,无自性也。
文殊师利!触是种性。文殊菩萨问言,世尊!云何触为种性?
佛言,触如虚空,其性自离,无触无合。
根尘识三事和合触。《杂阿含》云,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故触者,根尘识因缘和合而有。既是因缘和合而有,故无自性。是故触如虚空,无有自性。不但触无自性,根尘识亦无自性。根尘识既空,故无有和合。
一切法亦如是,一切法亦无自性,亦无和合也。既然一切法如此,身根当然亦无自性,亦无和合,故曰善坏于身。善坏身者,无身相也。
既坏身相,当即离于能触之身相。无有能触,故所触亦不可得。故曰离于触相,触者不可得。以离能离所,是故触是种性。
文殊师利!法是种性。文殊菩萨问言,世尊!云何法是种性?
佛言,一切法,无相无心,离心性离名字。
一切法无相无心者,即一切法无色无心也。无色无心,即无有名色,无有色受想行识,五阴皆空也。五阴皆空,即是法性。
离心性离名字者,言一切法离文字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也。一切法无有自性,一切法悉无有相,故一切法等同虚空,无有决定之法。故经云,若有定法,即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一切法皆是法性,一切法皆是法性者,一切法皆是种性也。
「文殊师利。地是种性。世尊。云何地为种性。文殊师利。一切法无坚相无软相。虚妄和合人以为坚。是故地为种性。文殊师利。水是种性。世尊。云何水为种性。文殊师利。一切法无湿无合如野马无水。是故水为种性。文殊师利。火是种性。世尊。云何火是种性。文殊师利。一切法无热。离虚妄热相本性寂灭。离颠倒故。分别其实无定无生。是故火名种性。文殊师利。风是种性。世尊。云何风为种性。文殊师利。一切法无障无碍无相无性。不动摇故离风相故。是故风名种性。」
此一段文,是讲四大皆空。以四大皆空故,所以四大即是种性。
文殊师利!地是种性。文殊菩萨问言,世尊!云何地为种性?
佛言,坚相为地,然而一切法皆空,故一切法无坚相亦无软相。皆是因缘虚妄和合,假现坚相,愚人以为是坚相,是地大。其实地大无性,故为种性。
文殊师利!水是种性。文殊菩萨问言,世尊!云何水为种性?
佛言,一切法无湿无合。何故一切法无湿无合?因为一切法性空故,所以无湿无合。水者因缘幻有,如野马阳焰。愚人以为有水,而实无水也。是故水性本空,即为种性也。
文殊师利!火是种性。文殊菩萨问言,世尊!云何火是种性?
佛言,因为一切法皆空,故无有热相。法性湛寂,离虚妄热相,离一切颠倒执着。如果分别火大究竟之实,本是毕竟寂灭,无有定法,无有生起。是故火名种性也。
文殊师利!风是种性。文殊菩萨问言,世尊!云何风为种性?
佛言,一切法无障无碍,无相无性,不动不摇。
何故如此?因为毕竟空中建立一切法,一切法皆归毕竟空。一切法皆归毕竟空故,所以无障无碍,无有相,无有自性。以无相无性故,所以不动不摇。既然不动不摇,当是离于风相,故曰离风相故。以如是故,所以风名种性。
「文殊师利。佛是种性。世尊。云何佛为种性。文殊师利。一切法无觉无知。离知相故。是故佛名种性。文殊师利。法是种性。世尊。云何法为种性。文殊师利。诸法不可坏不可断。离坏断故无相无名无性出言语道。是故法名种性。文殊师利。僧是不动相。世尊。云何僧为不动相。文殊师利。圣众安住如法性实际定乱平等中。安住智慧愚痴解脱烦恼平等一切法中。心无所住。住不可得故。是故僧名不动性。」
,
既然一切法皆毕竟空,毕竟空者无二无别,非一非异,无有一法可得。以如是故,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法如如不生不灭,是为种性。三宝者不异毕竟空,毕竟空不异三宝;三宝即是毕竟空,毕竟空即是三宝。故说三宝即是种性也。
文殊师利菩萨问,云何佛为种性?佛答曰,一切法无能觉所觉,无能知所知。何以故?因为法性毕竟空故。毕竟空离能知所知相,是故佛名种性。
文殊师利菩萨问,云何法为种性?佛答言,诸法不可断不可坏,离坏断故。诸法无相无名无性,超出言语道,是故名种性。法性者毕竟空,以毕竟空故,所以不可坏不可断。以毕竟空故,所以无相无名无有自性。非言语可名,非文字所能相,…
《诸法无行经浅解 解经文 卷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