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犹如师子王,无有音声能令师子王怖畏者。得陀罗尼菩萨,知一切音声皆悉性空,如山呼响。故于称讥毁誉,无动于心。
能令诸法皆作佛法。得陀罗尼菩萨,知一切法相,皆悉实相。实相者,佛法也,故能令诸法皆作佛法。再者实相一相所谓无相,故知诸法皆是佛法者,即能信解诸法皆是一相也。既有如是功德,所以文殊师利菩萨,请佛说陀罗尼。
佛言汝今谛听!当为汝说不动种性法门。不动种性法门者,即总持法门也。何为总持?一心总持一切也。故经云一切诸法,唯心所造。心如工画师,能造种种色。十法界唯是一心,更无异法。故不动种性法门者,即总持法门,即是一心,即此一心,能总持一切法。诸菩萨若能入此不动种性法门,便能以智慧光明照一切法,疾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即安住实相也。
因为即此一心,便是大圆镜智。无所不照,无所不烛。然而大圆镜智犹如虚空,清净无物。正以其清净无物,故能来者即照,去者不留。否则镜中若有物,有物焉能照?如果照后留影,留影当不能复照也。故大圆镜智,来者即照,去者不留。诚如雁过长空,影落寒潭。法来法去,镜智湛寂。
镜智即是一心,此心无心犹如虚空。劫末火灾虚空不燃,大水漂流而虚空不湿,大风摧残而虚空不动。行人若能将此心修到风吹不动,雨打不湿,纵令忧喜苦乐纷起沓至,而一心湛寂不乱,所谓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想,即此一心,海印一切,遍照万法,此即不动种性法门也。
此心无生无灭,无来无去,非常非断,非一非异,故曰不动性。「种」者,能生义。言此不动心性,能生一切法也。所以入此法门者,能以智慧光明照一切法也。
文殊菩萨白佛,云何为不动处种性法门?一心如虚空,虚空无处所,故曰不动处种性法门。
佛言,一切众生其心皆一,是名种性。心如虚空,而虚空横遍竖穷,故曰一切众生其心皆一。易言之,一切即一也,一切法唯是一心也。既然一切即一,故知一即一切。俗谓一心生万法,其实无有能生所生,只是一即一切而已。如是则诸法一相,是名实相。
文殊师利菩萨复问,世尊!云何一切众生其心皆一,即名种性?
佛言,一切众生皆无有心,缘性不可得故,是名种性。何故一切众生皆无有心?以心等虚空故,横遍竖穷故。心等虚空,不得谓定有。横遍竖穷,不得谓定无。心是其名,灵觉是其实。即此灵觉,等同虚空横遍竖穷。无以名之,强以大圆镜喻之。即此灵觉,非为定有,非为定无,无有决定。若有决定,即非无上正等正觉。以无定法,故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此一心也。一心者,即无心也。佛以此故,宣示诸法一相,所谓无相。
以法无决定,则一不定一,不碍一切。一切不定一切,故不碍于一。此则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真义。以此义故,说名不动种性法门。
缘性不可得者,因缘生法即是性空。以其性空,故无有决定。以无有决定故,所以能随缘成一切法。此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也。如是入者,是为入不动种性法门,是名为种性也。
佛复告文殊师利菩萨言,一切众生,皆同一量,是名种子。所谓种子,即种性也。何谓同一量?同一量者,无量也。一切众生皆同无量,无量者即如虚空量,故曰一切众生皆同一量。无量即是性空之法,故曰是名种性。
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一切众生皆同一量,名为种性呢?
佛言,一切众生皆同虚空量,终归无障碍,是名种子。如虚空量者,即无量也。何故终归无障碍?一切众生如虚空量者,即是一相。一相之法,故无障碍。虚空无碍,则不碍建立无量之法。无量法无碍,则不碍万法同归毕竟空。如是一切无碍,毕竟空中建立一切法,一切法皆归毕竟空,是则名为种性也。
文殊师利须知,一切众生皆是一众生,是名种子。
此则一切即一的道理,故曰一切众生皆是一众生。换句话说,此即法法无碍。因为一切众生,皆因缘生法,法属因缘,故无自性。以法法皆无自性,故各各无碍。一切众生不碍于一,一众生复不碍于一切,一切众生复不碍于一切众生。犹如一室千灯,千灯之明不碍同是一明,一明不碍千灯之明历然,灯灯之明各各互不相碍。如是无碍,是名种子。
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一切众生皆一众生,名为种性呢?
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言,一切众生,皆是一相……。所谓一相者,无相也。诸法无相,即是实相,实相即是法性。诸法性空,故毕竟不生,离诸名字相。不一不异,故曰一异不可得。即此一相,即此空性,是名种性也。
「文殊师利。贪欲是不动相。世尊。云何是事名不动相。佛言文殊师利。贪欲是不动相。安住法性中以不住故。是贪欲不可得性常离故。是名不动相。文殊师利。瞋恚是金刚。世尊。云何是事名为金刚。文殊师利。瞋恚不可断不可坏。亦如金刚。不可断不可坏。一切法亦如是不可断不可坏。诸法本不决定故。是名如金刚。文殊师利。愚痴是智慧性。世尊。云何是事名智慧性。文殊师利。一切法离智慧亦离愚痴。譬如虚空无有智慧亦无愚痴一切法亦如是。无有智慧亦无愚痴。智慧愚痴智可知法。从本已来俱寂灭故。是名愚痴智慧处。」
佛告文殊菩萨言,贪欲是不动相。所谓不动相者,即虚空相也。唯有虚空相,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方为不动相也。
文殊师利菩萨问曰,云何贪欲是不动相?
佛言,因为贪欲安住于法性中故。诸法性空,贪欲性空,所以不动。贪欲性空,无所住止,所以不动。贪欲性空,是不可得性,常离一切生灭来去诸相,所以不动也。
佛告文殊师利菩萨,瞋恚是金刚。
文殊菩萨问曰,世尊!云何瞋恚是金刚?
佛言,瞋恚缘起性空,以性空故,不可断不可坏。太阿虽利,不斩虚空也。吾人望空挥剑,虚空不断不坏。瞋恚亦复如是,以性空故,所以不断不坏。一切法亦如是,不可断不可坏。因为一切法,等同虚空,无有决定相故,所以不可断不可坏。以如是故,所以说一切法皆如金刚。
佛告文殊菩萨言,愚痴是智慧性。何故愚痴是智慧性?因为若离执着,愚痴性空,智慧性空。二者原是一相,故曰愚痴是智慧性。
文殊菩萨问曰,世尊!云何愚痴是智慧性?
佛言,一切诸法,皆离自性,无有分别,所以愚痴性即智慧性。智慧亦离自性,以无自性故,所以愚痴是智慧性。愚痴譬如虚空。无有智慧,亦无愚痴,乃至一切法亦复如是。一切诸法,如空花相,无有自性。所以无有智慧,亦无愚痴。智慧愚痴,一性无性,如是之法,唯智者可知。唯智者能知,一切法从本以来,悉寂灭相也。
「文殊师利。色阴是不动处。世尊。云何是事名不动处。文殊师利。如天帝之幢深根安固不可动摇。一切法亦如是。以不住法故安住法性中。是法无来处无去处无取无舍。安住无住处故。是故色名不动相。文殊师利。受阴是灭性。世尊。云何是事名为灭性。文殊师利。一切诸受相性常寂灭故。诸受非内外。非东方非南西北方四维上下来。何以故。若乐受在内一切众生常应受乐。若苦受在内一切众生常应受苦。若不苦不乐受在内一切众生应受不苦不乐。文殊师利。今一切诸受实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中间。不在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是故一切诸受如草木瓦石。毕竟不生不灭无相。是故受名寂灭相。文殊师利。想阴是种性。世尊。云何是事名为种性。文殊师利。是想皆忆想分别起从虚妄中生。如空拳如野马。本性自离。是故想阴名种性。文殊师利。行阴是种性。世尊。云何是事名为种性。文殊师利。一切诸行离数无数入平等数。譬如芭蕉毕竟无实本性自尔。一切法亦如是。无名字无性故。是故行阴名为种性。文殊师利。识阴是种性。世尊。云何是事名为种性。文殊师利。是识如幻无实无起无生。空无相无性。如五指涂空空无相现。是故识阴名为种性。」
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言,色阴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是不动处。文殊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色阴是不动处?
世尊先以喻明,后依法说。佛言,如天帝之幢,深根安固不可动摇也。幢者矗立之高柱,上以种种庄严,用以指挥部众,并制伏魔军者也。天帝之幢,深根牢固不可动摇也。此用喻色阴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可动也。
以下便是法说。一切法亦如是,此即说明非仅色阴不动,一切法亦复不动也。以不住法故,安住法性中,此即说明法性等虚空,一切无住也。安住法性中者,安住于毕竟空中也。
如是之法,空寂无相,故无来无去,无取无舍。安住无住处者,即安住于虚空性中也。以如是故,色阴名不动相。
佛告文殊师利菩萨,受阴是灭性。灭性者,随缘而现之法,本来寂灭也。
文殊师利菩萨问曰,世尊!云何受阴是灭性?
佛言,一切诸受相,无性为性,性常寂灭故。
诸受非内外(似应为非内非外),非东方、非南西北方四维上下所来之受也。
内者六根也,此受不从内六根而来。外者六尘也,此受非从外六尘而来。乃至不从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方而来。当知此受,无所从来也,只是众缘假合而有也。
何以故?若乐受在内,一切众生常应受乐。
受有三种,即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假使乐受在内六根,六根既有乐受,应是常受其乐。外界有乐因缘,六根亦乐;外界无乐因缘,六根依然亦受乐。何以故?乐受在内六根故。假使六根自有乐受不假外缘,然则云何为乐「受」?
今观世间,外界有乐因缘,六根便有乐受;无乐因缘,六根则无乐受。以是观之,似是乐受在外六尘。那样亦不对。若乐受在外六尘,应是外六尘受乐,何关于我?既然无关于我,何得谓我有乐…
《诸法无行经浅解 解经文 卷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