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猶如師子王,無有音聲能令師子王怖畏者。得陀羅尼菩薩,知一切音聲皆悉性空,如山呼響。故于稱譏毀譽,無動于心。
能令諸法皆作佛法。得陀羅尼菩薩,知一切法相,皆悉實相。實相者,佛法也,故能令諸法皆作佛法。再者實相一相所謂無相,故知諸法皆是佛法者,即能信解諸法皆是一相也。既有如是功德,所以文殊師利菩薩,請佛說陀羅尼。
佛言汝今谛聽!當爲汝說不動種性法門。不動種性法門者,即總持法門也。何爲總持?一心總持一切也。故經雲一切諸法,唯心所造。心如工畫師,能造種種色。十法界唯是一心,更無異法。故不動種性法門者,即總持法門,即是一心,即此一心,能總持一切法。諸菩薩若能入此不動種性法門,便能以智慧光明照一切法,疾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即安住實相也。
因爲即此一心,便是大圓鏡智。無所不照,無所不燭。然而大圓鏡智猶如虛空,清淨無物。正以其清淨無物,故能來者即照,去者不留。否則鏡中若有物,有物焉能照?如果照後留影,留影當不能複照也。故大圓鏡智,來者即照,去者不留。誠如雁過長空,影落寒潭。法來法去,鏡智湛寂。
鏡智即是一心,此心無心猶如虛空。劫末火災虛空不燃,大水漂流而虛空不濕,大風摧殘而虛空不動。行人若能將此心修到風吹不動,雨打不濕,縱令憂喜苦樂紛起沓至,而一心湛寂不亂,所謂分別一切法,不作分別想,即此一心,海印一切,遍照萬法,此即不動種性法門也。
此心無生無滅,無來無去,非常非斷,非一非異,故曰不動性。「種」者,能生義。言此不動心性,能生一切法也。所以入此法門者,能以智慧光明照一切法也。
文殊菩薩白佛,雲何爲不動處種性法門?一心如虛空,虛空無處所,故曰不動處種性法門。
佛言,一切衆生其心皆一,是名種性。心如虛空,而虛空橫遍豎窮,故曰一切衆生其心皆一。易言之,一切即一也,一切法唯是一心也。既然一切即一,故知一即一切。俗謂一心生萬法,其實無有能生所生,只是一即一切而已。如是則諸法一相,是名實相。
文殊師利菩薩複問,世尊!雲何一切衆生其心皆一,即名種性?
佛言,一切衆生皆無有心,緣性不可得故,是名種性。何故一切衆生皆無有心?以心等虛空故,橫遍豎窮故。心等虛空,不得謂定有。橫遍豎窮,不得謂定無。心是其名,靈覺是其實。即此靈覺,等同虛空橫遍豎窮。無以名之,強以大圓鏡喻之。即此靈覺,非爲定有,非爲定無,無有決定。若有決定,即非無上正等正覺。以無定法,故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即此一心也。一心者,即無心也。佛以此故,宣示諸法一相,所謂無相。
以法無決定,則一不定一,不礙一切。一切不定一切,故不礙于一。此則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真義。以此義故,說名不動種性法門。
緣性不可得者,因緣生法即是性空。以其性空,故無有決定。以無有決定故,所以能隨緣成一切法。此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也。如是入者,是爲入不動種性法門,是名爲種性也。
佛複告文殊師利菩薩言,一切衆生,皆同一量,是名種子。所謂種子,即種性也。何謂同一量?同一量者,無量也。一切衆生皆同無量,無量者即如虛空量,故曰一切衆生皆同一量。無量即是性空之法,故曰是名種性。
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雲何一切衆生皆同一量,名爲種性呢?
佛言,一切衆生皆同虛空量,終歸無障礙,是名種子。如虛空量者,即無量也。何故終歸無障礙?一切衆生如虛空量者,即是一相。一相之法,故無障礙。虛空無礙,則不礙建立無量之法。無量法無礙,則不礙萬法同歸畢竟空。如是一切無礙,畢竟空中建立一切法,一切法皆歸畢竟空,是則名爲種性也。
文殊師利須知,一切衆生皆是一衆生,是名種子。
此則一切即一的道理,故曰一切衆生皆是一衆生。換句話說,此即法法無礙。因爲一切衆生,皆因緣生法,法屬因緣,故無自性。以法法皆無自性,故各各無礙。一切衆生不礙于一,一衆生複不礙于一切,一切衆生複不礙于一切衆生。猶如一室千燈,千燈之明不礙同是一明,一明不礙千燈之明曆然,燈燈之明各各互不相礙。如是無礙,是名種子。
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雲何一切衆生皆一衆生,名爲種性呢?
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言,一切衆生,皆是一相……。所謂一相者,無相也。諸法無相,即是實相,實相即是法性。諸法性空,故畢竟不生,離諸名字相。不一不異,故曰一異不可得。即此一相,即此空性,是名種性也。
「文殊師利。貪欲是不動相。世尊。雲何是事名不動相。佛言文殊師利。貪欲是不動相。安住法性中以不住故。是貪欲不可得性常離故。是名不動相。文殊師利。瞋恚是金剛。世尊。雲何是事名爲金剛。文殊師利。瞋恚不可斷不可壞。亦如金剛。不可斷不可壞。一切法亦如是不可斷不可壞。諸法本不決定故。是名如金剛。文殊師利。愚癡是智慧性。世尊。雲何是事名智慧性。文殊師利。一切法離智慧亦離愚癡。譬如虛空無有智慧亦無愚癡一切法亦如是。無有智慧亦無愚癡。智慧愚癡智可知法。從本已來俱寂滅故。是名愚癡智慧處。」
佛告文殊菩薩言,貪欲是不動相。所謂不動相者,即虛空相也。唯有虛空相,不生不滅,不來不去,方爲不動相也。
文殊師利菩薩問曰,雲何貪欲是不動相?
佛言,因爲貪欲安住于法性中故。諸法性空,貪欲性空,所以不動。貪欲性空,無所住止,所以不動。貪欲性空,是不可得性,常離一切生滅來去諸相,所以不動也。
佛告文殊師利菩薩,瞋恚是金剛。
文殊菩薩問曰,世尊!雲何瞋恚是金剛?
佛言,瞋恚緣起性空,以性空故,不可斷不可壞。太阿雖利,不斬虛空也。吾人望空揮劍,虛空不斷不壞。瞋恚亦複如是,以性空故,所以不斷不壞。一切法亦如是,不可斷不可壞。因爲一切法,等同虛空,無有決定相故,所以不可斷不可壞。以如是故,所以說一切法皆如金剛。
佛告文殊菩薩言,愚癡是智慧性。何故愚癡是智慧性?因爲若離執著,愚癡性空,智慧性空。二者原是一相,故曰愚癡是智慧性。
文殊菩薩問曰,世尊!雲何愚癡是智慧性?
佛言,一切諸法,皆離自性,無有分別,所以愚癡性即智慧性。智慧亦離自性,以無自性故,所以愚癡是智慧性。愚癡譬如虛空。無有智慧,亦無愚癡,乃至一切法亦複如是。一切諸法,如空花相,無有自性。所以無有智慧,亦無愚癡。智慧愚癡,一性無性,如是之法,唯智者可知。唯智者能知,一切法從本以來,悉寂滅相也。
「文殊師利。色陰是不動處。世尊。雲何是事名不動處。文殊師利。如天帝之幢深根安固不可動搖。一切法亦如是。以不住法故安住法性中。是法無來處無去處無取無舍。安住無住處故。是故色名不動相。文殊師利。受陰是滅性。世尊。雲何是事名爲滅性。文殊師利。一切諸受相性常寂滅故。諸受非內外。非東方非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來。何以故。若樂受在內一切衆生常應受樂。若苦受在內一切衆生常應受苦。若不苦不樂受在內一切衆生應受不苦不樂。文殊師利。今一切諸受實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中間。不在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是故一切諸受如草木瓦石。畢竟不生不滅無相。是故受名寂滅相。文殊師利。想陰是種性。世尊。雲何是事名爲種性。文殊師利。是想皆憶想分別起從虛妄中生。如空拳如野馬。本性自離。是故想陰名種性。文殊師利。行陰是種性。世尊。雲何是事名爲種性。文殊師利。一切諸行離數無數入平等數。譬如芭蕉畢竟無實本性自爾。一切法亦如是。無名字無性故。是故行陰名爲種性。文殊師利。識陰是種性。世尊。雲何是事名爲種性。文殊師利。是識如幻無實無起無生。空無相無性。如五指塗空空無相現。是故識陰名爲種性。」
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言,色陰不生不滅不來不去,是不動處。文殊菩薩白佛言,世尊!雲何色陰是不動處?
世尊先以喻明,後依法說。佛言,如天帝之幢,深根安固不可動搖也。幢者矗立之高柱,上以種種莊嚴,用以指揮部衆,並製伏魔軍者也。天帝之幢,深根牢固不可動搖也。此用喻色陰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可動也。
以下便是法說。一切法亦如是,此即說明非僅色陰不動,一切法亦複不動也。以不住法故,安住法性中,此即說明法性等虛空,一切無住也。安住法性中者,安住于畢竟空中也。
如是之法,空寂無相,故無來無去,無取無舍。安住無住處者,即安住于虛空性中也。以如是故,色陰名不動相。
佛告文殊師利菩薩,受陰是滅性。滅性者,隨緣而現之法,本來寂滅也。
文殊師利菩薩問曰,世尊!雲何受陰是滅性?
佛言,一切諸受相,無性爲性,性常寂滅故。
諸受非內外(似應爲非內非外),非東方、非南西北方四維上下所來之受也。
內者六根也,此受不從內六根而來。外者六塵也,此受非從外六塵而來。乃至不從東南西北、四維上下方而來。當知此受,無所從來也,只是衆緣假合而有也。
何以故?若樂受在內,一切衆生常應受樂。
受有叁種,即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假使樂受在內六根,六根既有樂受,應是常受其樂。外界有樂因緣,六根亦樂;外界無樂因緣,六根依然亦受樂。何以故?樂受在內六根故。假使六根自有樂受不假外緣,然則雲何爲樂「受」?
今觀世間,外界有樂因緣,六根便有樂受;無樂因緣,六根則無樂受。以是觀之,似是樂受在外六塵。那樣亦不對。若樂受在外六塵,應是外六塵受樂,何關于我?既然無關于我,何得謂我有樂…
《諸法無行經淺解 解經文 卷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