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诸法无行经浅解 解经文 卷上▪P8

  ..续本文上一页,诸忆念性离故,是名正念。忆念者,取相忆想也。若妄取假相,则有三缘,怨缘、亲缘、中缘。由三缘而生三受,苦受、乐受、舍受。由三受而生三毒,贪瞋痴。由三毒而造十恶业。由恶业因缘,受诸苦报。故佛说想有大过,应灭之。所谓灭之者,即心无所住也,即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也。如此则为正念。故曰无所忆念,诸忆念性离故,是名正念。忆念性离者,言忆念妄取假相而有,无有实性也。

  

  见一切法性常定,以不散不缘不可得故,是名正定。一切法性空寂,故曰常定。法性空寂无分别,故曰不散。法性空寂,无能缘所缘,故曰不缘。法性空寂,无所有,故曰不可得。于此可知,若人彻证法性,方得正定。此定即名首楞严定,亦名金刚定,亦名师子吼定,亦名般若波罗蜜,亦名佛性。

  

  佛依第一义说八圣道已,最后告文殊师利菩萨言,行者应如是观八圣道分也。

  

  「文殊师利复白佛言。世尊。行者云何应观五根。佛告文殊师利。若行者信一切法毕竟不生。从本已来常自尔故。是名信根。于一切法中心无所住远近相离故。是名精进根。于一切法无所忆念。缘性离故不系念于缘。是名念根。于一切法无所思惟。二法不可得故。是名定根。见一切法常空离于生相。是名慧根。文殊师利。行者应如是观五根。」

  

  文殊师利菩萨复问佛,云何应观五根?五根者,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也。

  

  佛言,若行者信一切法毕竟不生,从本已来常自尔故,是名信根。一切法性空故,所以毕竟不生。一切法从本已来,法尔不生也。

  

  于一切法中,心无所住。远近相离者,离一切诸相也。换句话说,心无所住,不取于相,是之名精进根也。

  

  于一切法无所忆念,不分别能缘所缘,不系念于攀缘,是则名为念根。

  

  于一切法无所思惟。思惟者,取相分别,取于二法也。故曰于一切法无所思惟,二法不可得故,是名定根。因为不取于相,则如如不动。无有二法,则始终一相,无有动摇,故名定根。

  

  见一切法常空,离于生相。了达于空相,即名为菩提。故见一切法常空,即真空慧也。离于生相,入无生法忍也。若能了达于空相,得无生法忍,是名慧根也。

  

  文殊师利!行者应以清净法性,如是观五根也。

  

  「文殊师利复白佛言。世尊。行者云何应观七菩提分。佛言。文殊师利。行者能见一切法无忆念。是名念菩提分。若一切法若善若不善若无记。不可选择不可得。无决定故。是名择菩提分。若不取一切三界相。善坏三界故。是名精进菩提分。若一切有为法中不生喜相。善坏有喜相故。是名喜菩提分。若一切法中除却其心。缘相不可得故。是名除菩提分。若一切法不可得。善修坏相故。是名定菩提分。若于一切法无所依止不贪不着。不见一切法故得舍心。是名舍菩提分。文殊师利。行者应如是观七菩提分。」

  

  文殊师利菩萨复问佛,云何观七菩提分?七菩提分者,念菩提分、择法菩提分、精进菩提分、喜菩提分、除菩提分、定菩提分、舍菩提分。菩提于果名觉,然此七分但是觉因,故名七菩提分,分字即是因义也。八正是见道位摄,七菩提分是修道位摄。故经中先说八圣道,次说七菩提分。如此说者,是顺修次第也。一般说七觉八正者,非是修次第也,乃依数字次第而说,如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接着说七菩提分、八圣道分。

  

  若行者能见一切法无忆念,名念菩提分。义如前释,不重出。

  

  若一切法,善、恶、无记等三性,不予选择。因为善、恶、无记三性,不可得无决定相故,是名择法菩提分。因为一切法性清净,故诸法以无性为性。无性故能随缘现善恶无记。既然法随缘而现,故知善恶无记诸法本无自性。故无性即是随缘,随缘即是无性。所以智者于无性不着于无,因为无性能随缘,随缘而有故。于随缘之法不着于有,因为随缘即是无性故。于是无性随缘,随缘无性,此法不纵不横不二不别,非一非异,真是不可思议。此法不可得,无有决定。如实知是法证是法,即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发心求此法者,即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行者如是发心,名择法菩提分。

  

  若不取一切三界相,善坏三界相故。云何坏三界相?以三界如空花故。是名精进菩提分。于此可知,真精进者,心无所得也,心无所住也,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也。

  

  若一切有为法中不生喜相,善坏有喜相故,是名喜菩提分。有为法有三相,谓生、住、灭。于生住灭,无喜无不喜,如实知三世平等无分别故。如是恬然安静,是名喜菩提分。

  

  若一切法中,除却其心,缘相不可得故,是名除菩提分。心为能缘,法为所缘。然诸法性空,毕竟无有,故曰缘相不可得。法本是无,皆由心现。自心现法,还染自心。经云心生则法生,是言法由心现也。法生则心生,是言自心现法,还染自心也。故知若心不生,法本清净。以是之故,智者除心不除法,愚夫除法不除心。除法不除心者,如狗逐块,舍本逐末也。若人除心不除法,是名除菩提分。

  

  若一切法不可得,善修坏一切相,知一切相如空花幻影。如是心不随相转,是名定菩提分。

  

  若于一切法无所依止,须知毕竟空中,依止处不可得故。于是于一切境,不贪不着。亦复不见一切法相,知一切法性空,无有真实,自然于一切法不贪不着。因而得清净心得舍心,是名舍菩提分也。

  

  佛告文殊菩萨言,行者应如是观七菩提分也。

  

  「若行者。能如是见四圣谛四念处八圣道分五根七菩提分。我说是人名为已得度者。到于彼岸。出在陆地无畏之处。已离重檐除诸尘垢。是人名为无所有者无所忧者无所受者。是名阿罗汉。是名沙门。是名婆罗门。是名比丘。是名澡浴洁净者。是名智者是名解者。是名闻者。是名佛子。是名释子。是名破刺棘者。是名却关键者。是名已度堑者。是名出欲求者。是名开门扇者。是名贤圣胜相者。」

  

  若行者能以法性清净见四圣谛、四念处、八圣道分、五根、七菩提分,我说是人已得度者,已度生死流也。到于彼岸,已至涅槃彼岸也。

  

  出在陆地者,已离生死苦海,至无怖畏之处也。

  

  已离重檐(担)。重担者,烦恼业也。烦恼业逼迫众生,令众生落入生死,犹如重担。除诸尘垢,已除客尘烦恼也。

  

  是人名为无所有者,无所有者,无所着也;无所忧、无所受者。是名阿罗汉。是名沙门,沙门者,出家人之通称也。

  

  是名婆罗门,是名比丘,是名澡浴洁净者。是言此人已解脱一切尘垢烦恼也。

  

  是名智慧者,是名解脱者,是名已闻佛法者。是名佛子,佛子者,菩萨也。是名释子,释子者,释迦牟尼佛弟子也。

  

  是名破刺棘者,生死牢笼如刺棘也。是名却生死关键者,破生死之关钥也。是名已度坑堑者。是名出欲求者,不贪求三有也。是名开解脱门者。是名贤圣胜相者,贤圣相者,即清净相也。

  

  「文殊师利。若有比丘成就如是法者。于天人世间名为福田应受供养。文殊师利是比丘若欲不虚食国中施者。破坏魔网者。欲度生死海者。欲得涅槃者。欲脱一切苦恼者。欲为一切天人世间作福田者。应当勤修习如是之法。说是法时三万二千诸天得诸法实相。各以天曼陀罗华而散佛上。白言。世尊。若人得闻如是之法。是人名为善出家者。何况信受读诵如所说行。世尊。若有须臾闻是法者。是则名为无增上慢。」

  

  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若有比丘成就如是等法,名为世间福田,应受供养。若比丘欲不虚食国中布施者,乃至欲为一切天人世间作福田者,应勤修习如是之法。

  

  说是法时,三万二千诸天,得诸法实相。因为佛说如是之法,即诸法实相也,故诸天闻后,即得诸法实相。

  

  诸天以天曼陀罗华散佛。曼陀罗花,译为圆花、适意花。

  

  诸天并白佛言,世尊!若有人得闻如是之法,是名善出家者。以是人得闻清净法性,不虚出家也。何况信受奉行读诵,并如佛所教而行呢?其功德更是无量了。

  

  世尊!若有须臾闻是法者,是则名为无增上慢。须臾是短时间,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

  

  闻是法者,此处之闻有闻慧之义。闻慧者,闻其教而信解其义也。若有人须臾闻法而信解其义,是人则无增上慢也。

  

  增上慢人,未得言得、未证言证也。此人若明法性空寂,无法可得,无法可证,则除其有所得心。若除有所得心,则无增上慢矣。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白佛言。惟愿世尊。当说陀罗尼。以是陀罗尼故。令诸菩萨得无碍辩才。于诸音声无所怖畏。能令诸法皆作佛法。又信解诸法皆是一相。佛告文殊师利。汝今谛听。当为汝说不动种性法门。诸菩萨得入是法门者。能以智慧光明照一切法。疾得无生法忍。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不动处种性法门。佛告文殊师利。一切众生其心皆一。是名种性。世尊。云何是事名为种性。佛告文殊师利。一切众生皆无有心。缘性不可得故。是名种性。文殊师利。一切众生皆同一量。是名种子。世尊。云何是事名为种性。佛言。一切众生皆如虚空量终归无障碍。是名种子。文殊师利。一切众生皆是一众生。是名种子。世尊。云何是事名为种性。文殊师利。一切众生皆是一相。毕竟不生离诸名字。一异不可得故。是名种性。」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唯愿世尊说陀罗尼。陀罗尼译为总持,总持者能持能遮也。能持者,持善法不失。能遮者,遮止恶法令不起。陀罗尼者,有如是力用也。陀罗尼有四种,一、法陀罗尼。于佛之教法,持而不忘也。二、义陀罗尼。于诸法之义理,总持不忘。三、咒陀罗尼。于秘密神咒,总持不失。四、忍陀罗尼。安住于实相法,以无分别智知一切法,总持不失,以陀罗尼有总持力用,故曰令诸菩萨得无碍辩才。

  

  于诸音声无所怖畏。…

《诸法无行经浅解 解经文 卷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