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諸法無行經淺解 解經文 卷上▪P8

  ..續本文上一頁,諸憶念性離故,是名正念。憶念者,取相憶想也。若妄取假相,則有叁緣,怨緣、親緣、中緣。由叁緣而生叁受,苦受、樂受、舍受。由叁受而生叁毒,貪瞋癡。由叁毒而造十惡業。由惡業因緣,受諸苦報。故佛說想有大過,應滅之。所謂滅之者,即心無所住也,即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也。如此則爲正念。故曰無所憶念,諸憶念性離故,是名正念。憶念性離者,言憶念妄取假相而有,無有實性也。

  

  見一切法性常定,以不散不緣不可得故,是名正定。一切法性空寂,故曰常定。法性空寂無分別,故曰不散。法性空寂,無能緣所緣,故曰不緣。法性空寂,無所有,故曰不可得。于此可知,若人徹證法性,方得正定。此定即名首楞嚴定,亦名金剛定,亦名師子吼定,亦名般若波羅蜜,亦名佛性。

  

  佛依第一義說八聖道已,最後告文殊師利菩薩言,行者應如是觀八聖道分也。

  

  「文殊師利複白佛言。世尊。行者雲何應觀五根。佛告文殊師利。若行者信一切法畢竟不生。從本已來常自爾故。是名信根。于一切法中心無所住遠近相離故。是名精進根。于一切法無所憶念。緣性離故不系念于緣。是名念根。于一切法無所思惟。二法不可得故。是名定根。見一切法常空離于生相。是名慧根。文殊師利。行者應如是觀五根。」

  

  文殊師利菩薩複問佛,雲何應觀五根?五根者,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也。

  

  佛言,若行者信一切法畢竟不生,從本已來常自爾故,是名信根。一切法性空故,所以畢竟不生。一切法從本已來,法爾不生也。

  

  于一切法中,心無所住。遠近相離者,離一切諸相也。換句話說,心無所住,不取于相,是之名精進根也。

  

  于一切法無所憶念,不分別能緣所緣,不系念于攀緣,是則名爲念根。

  

  于一切法無所思惟。思惟者,取相分別,取于二法也。故曰于一切法無所思惟,二法不可得故,是名定根。因爲不取于相,則如如不動。無有二法,則始終一相,無有動搖,故名定根。

  

  見一切法常空,離于生相。了達于空相,即名爲菩提。故見一切法常空,即真空慧也。離于生相,入無生法忍也。若能了達于空相,得無生法忍,是名慧根也。

  

  文殊師利!行者應以清淨法性,如是觀五根也。

  

  「文殊師利複白佛言。世尊。行者雲何應觀七菩提分。佛言。文殊師利。行者能見一切法無憶念。是名念菩提分。若一切法若善若不善若無記。不可選擇不可得。無決定故。是名擇菩提分。若不取一切叁界相。善壞叁界故。是名精進菩提分。若一切有爲法中不生喜相。善壞有喜相故。是名喜菩提分。若一切法中除卻其心。緣相不可得故。是名除菩提分。若一切法不可得。善修壞相故。是名定菩提分。若于一切法無所依止不貪不著。不見一切法故得舍心。是名舍菩提分。文殊師利。行者應如是觀七菩提分。」

  

  文殊師利菩薩複問佛,雲何觀七菩提分?七菩提分者,念菩提分、擇法菩提分、精進菩提分、喜菩提分、除菩提分、定菩提分、舍菩提分。菩提于果名覺,然此七分但是覺因,故名七菩提分,分字即是因義也。八正是見道位攝,七菩提分是修道位攝。故經中先說八聖道,次說七菩提分。如此說者,是順修次第也。一般說七覺八正者,非是修次第也,乃依數字次第而說,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接著說七菩提分、八聖道分。

  

  若行者能見一切法無憶念,名念菩提分。義如前釋,不重出。

  

  若一切法,善、惡、無記等叁性,不予選擇。因爲善、惡、無記叁性,不可得無決定相故,是名擇法菩提分。因爲一切法性清淨,故諸法以無性爲性。無性故能隨緣現善惡無記。既然法隨緣而現,故知善惡無記諸法本無自性。故無性即是隨緣,隨緣即是無性。所以智者于無性不著于無,因爲無性能隨緣,隨緣而有故。于隨緣之法不著于有,因爲隨緣即是無性故。于是無性隨緣,隨緣無性,此法不縱不橫不二不別,非一非異,真是不可思議。此法不可得,無有決定。如實知是法證是法,即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發心求此法者,即名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行者如是發心,名擇法菩提分。

  

  若不取一切叁界相,善壞叁界相故。雲何壞叁界相?以叁界如空花故。是名精進菩提分。于此可知,真精進者,心無所得也,心無所住也,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也。

  

  若一切有爲法中不生喜相,善壞有喜相故,是名喜菩提分。有爲法有叁相,謂生、住、滅。于生住滅,無喜無不喜,如實知叁世平等無分別故。如是恬然安靜,是名喜菩提分。

  

  若一切法中,除卻其心,緣相不可得故,是名除菩提分。心爲能緣,法爲所緣。然諸法性空,畢竟無有,故曰緣相不可得。法本是無,皆由心現。自心現法,還染自心。經雲心生則法生,是言法由心現也。法生則心生,是言自心現法,還染自心也。故知若心不生,法本清淨。以是之故,智者除心不除法,愚夫除法不除心。除法不除心者,如狗逐塊,舍本逐末也。若人除心不除法,是名除菩提分。

  

  若一切法不可得,善修壞一切相,知一切相如空花幻影。如是心不隨相轉,是名定菩提分。

  

  若于一切法無所依止,須知畢竟空中,依止處不可得故。于是于一切境,不貪不著。亦複不見一切法相,知一切法性空,無有真實,自然于一切法不貪不著。因而得清淨心得舍心,是名舍菩提分也。

  

  佛告文殊菩薩言,行者應如是觀七菩提分也。

  

  「若行者。能如是見四聖谛四念處八聖道分五根七菩提分。我說是人名爲已得度者。到于彼岸。出在陸地無畏之處。已離重檐除諸塵垢。是人名爲無所有者無所憂者無所受者。是名阿羅漢。是名沙門。是名婆羅門。是名比丘。是名澡浴潔淨者。是名智者是名解者。是名聞者。是名佛子。是名釋子。是名破刺棘者。是名卻關鍵者。是名已度塹者。是名出欲求者。是名開門扇者。是名賢聖勝相者。」

  

  若行者能以法性清淨見四聖谛、四念處、八聖道分、五根、七菩提分,我說是人已得度者,已度生死流也。到于彼岸,已至涅槃彼岸也。

  

  出在陸地者,已離生死苦海,至無怖畏之處也。

  

  已離重檐(擔)。重擔者,煩惱業也。煩惱業逼迫衆生,令衆生落入生死,猶如重擔。除諸塵垢,已除客塵煩惱也。

  

  是人名爲無所有者,無所有者,無所著也;無所憂、無所受者。是名阿羅漢。是名沙門,沙門者,出家人之通稱也。

  

  是名婆羅門,是名比丘,是名澡浴潔淨者。是言此人已解脫一切塵垢煩惱也。

  

  是名智慧者,是名解脫者,是名已聞佛法者。是名佛子,佛子者,菩薩也。是名釋子,釋子者,釋迦牟尼佛弟子也。

  

  是名破刺棘者,生死牢籠如刺棘也。是名卻生死關鍵者,破生死之關鑰也。是名已度坑塹者。是名出欲求者,不貪求叁有也。是名開解脫門者。是名賢聖勝相者,賢聖相者,即清淨相也。

  

  「文殊師利。若有比丘成就如是法者。于天人世間名爲福田應受供養。文殊師利是比丘若欲不虛食國中施者。破壞魔網者。欲度生死海者。欲得涅槃者。欲脫一切苦惱者。欲爲一切天人世間作福田者。應當勤修習如是之法。說是法時叁萬二千諸天得諸法實相。各以天曼陀羅華而散佛上。白言。世尊。若人得聞如是之法。是人名爲善出家者。何況信受讀誦如所說行。世尊。若有須臾聞是法者。是則名爲無增上慢。」

  

  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若有比丘成就如是等法,名爲世間福田,應受供養。若比丘欲不虛食國中布施者,乃至欲爲一切天人世間作福田者,應勤修習如是之法。

  

  說是法時,叁萬二千諸天,得諸法實相。因爲佛說如是之法,即諸法實相也,故諸天聞後,即得諸法實相。

  

  諸天以天曼陀羅華散佛。曼陀羅花,譯爲圓花、適意花。

  

  諸天並白佛言,世尊!若有人得聞如是之法,是名善出家者。以是人得聞清淨法性,不虛出家也。何況信受奉行讀誦,並如佛所教而行呢?其功德更是無量了。

  

  世尊!若有須臾聞是法者,是則名爲無增上慢。須臾是短時間,一日一夜有叁十須臾。

  

  聞是法者,此處之聞有聞慧之義。聞慧者,聞其教而信解其義也。若有人須臾聞法而信解其義,是人則無增上慢也。

  

  增上慢人,未得言得、未證言證也。此人若明法性空寂,無法可得,無法可證,則除其有所得心。若除有所得心,則無增上慢矣。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白佛言。惟願世尊。當說陀羅尼。以是陀羅尼故。令諸菩薩得無礙辯才。于諸音聲無所怖畏。能令諸法皆作佛法。又信解諸法皆是一相。佛告文殊師利。汝今谛聽。當爲汝說不動種性法門。諸菩薩得入是法門者。能以智慧光明照一切法。疾得無生法忍。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雲何名不動處種性法門。佛告文殊師利。一切衆生其心皆一。是名種性。世尊。雲何是事名爲種性。佛告文殊師利。一切衆生皆無有心。緣性不可得故。是名種性。文殊師利。一切衆生皆同一量。是名種子。世尊。雲何是事名爲種性。佛言。一切衆生皆如虛空量終歸無障礙。是名種子。文殊師利。一切衆生皆是一衆生。是名種子。世尊。雲何是事名爲種性。文殊師利。一切衆生皆是一相。畢竟不生離諸名字。一異不可得故。是名種性。」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唯願世尊說陀羅尼。陀羅尼譯爲總持,總持者能持能遮也。能持者,持善法不失。能遮者,遮止惡法令不起。陀羅尼者,有如是力用也。陀羅尼有四種,一、法陀羅尼。于佛之教法,持而不忘也。二、義陀羅尼。于諸法之義理,總持不忘。叁、咒陀羅尼。于秘密神咒,總持不失。四、忍陀羅尼。安住于實相法,以無分別智知一切法,總持不失,以陀羅尼有總持力用,故曰令諸菩薩得無礙辯才。

  

  于諸音聲無所怖畏。…

《諸法無行經淺解 解經文 卷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