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舍。于三界中心无所碍。见一切三界毕竟不生。见一切善不善法虚诳不实如幻如梦如影如响如焰。行者见贪欲性即是涅槃性。瞋恚性即是涅槃性。愚痴性即是涅槃性。若能见一切法性如是。便于一切众生之中不起憎爱。所以者何。是行者不得是法。若生爱处若生憎处。安住虚空心中。乃至不见佛不见法不见僧。是则不见一切法。若不见一切法于诸法中则不生疑。不生疑故则不受一切法。不受一切法故则自寂灭。文殊师利。长老须菩提。知如是法故不来礼佛足。须菩提尚不得自身。何况得如来身。不得自身而得如来身者。无有是处。」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请问于佛,应怎样观于四谛?佛以洞达法性,而观四圣谛回答之。
见一切法无生,是直接洞达苦性也。若知苦性,是谓知苦。所以若知苦无生,是名苦谛,因为彻底见苦性故。
一切法性无生,故无集无起。「集」性本空,无有一法和合集起。若如是见者,是洞见集性,故名断集。
一切法毕竟灭相者,一切法性毕竟空相也。若见灭性毕竟空,是名证灭。
一切法性毕竟空无所有,不二不别。如是见者,是名修道,以见于性故。
总之,观四谛者,应见其性也。见性之人,见一切法如实空也。故大乘人不如小乘。不以知于三界内受五受阴是知苦。不以无明行爱取有,能出生能招感,若断如是等法是为断集。不以证于寂灭相,是为证灭;因为诸法本来寂灭,非是待证而后方有寂灭也。不以修于出离法,求证涅槃法而为修道。
所以大乘人,以明心见性,观于四谛也。
佛称文殊师利菩萨言,若人如实见法性而观四圣谛,便不会分别此法善,此法不善。此法应见,此法应断,此法应证,此法应修。所谓苦应见,集应断,灭应证,道应修。因为于法性中,一切法皆空,无苦集灭道故。所以不见有苦应知,有集应断,有灭应证,有道应修。
故经文曰,所以者何?因为凡夫所行贪瞋痴,于法性中皆无自性。修道之行者,见如是等法皆空,皆无生,皆无所有,不可分别。一切诸法,但积集虚妄而假有。
行者如是见已,尔时于一切诸法,便无所取无所舍。行者便知三界如空花,于是于三界中,心无所罣碍。如实见一切法,一切欲界色界无色界,毕竟不生。见一切善与不善法,皆是因缘幻现,无有自性,虚诳不实。皆如幻化,如梦中所见,觉后而实无。如影之随形,无有自性。如山呼响,无有实事。如阳焰一般,痴鹿见之,以为是水,而实无水事。
行者如是见已,便见一切法实性。一切法实性,皆悉一性,所谓无性。即此无性,随缘幻现一切法。一切法随缘现,故知一切法悉无自性。以法无自性,故知一切法皆假。假法非实,故知一切法毕竟空。以一切法空故,是知诸法一相。即此一相,名为诸法实相。如《维摩经》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即是此种道理也。
行者如是见实相已,故知贪瞋痴性即涅槃性。若见一切法性如是皆空,便于一切众生之中,不生憎爱了。所以者何?如是行者,于法无所得。当然更不能于法中,生爱生憎了。因为一切法皆空,无有生爱生憎处故。
行者如此,安住虚空心中,不见一切法。乃至不见佛、不见法、不见僧。这样不见一切法,即见实相,即见法性。见法性故,于一切法中便不生疑。不生疑故,则不受一切法。
云何不受一切法?于一切法中知如实空义,不妄起贪瞋痴,是不受一切法也。若执一切法实有,而生贪瞋痴,便是受一切法了。不受一切法故,则一切法虚妄相,便自寂灭。
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言,长者须菩提,如实知法性空故,不见有佛、有法、有僧故,所以不来礼佛足。
须菩提是大阿罗汉,于佛弟子中,解空第一。以达如实空故,所以不来礼佛足。
佛言,须菩提尚不得自身,何况得如来身?因为须菩提身、如来身,同一空相,不可得故。若不得自身,而得如来身者,无有是处。
「文殊师利复白佛言。世尊。行者云何应观四念处。佛告文殊师利。当来世有比丘如是说。观内身处若观不净是身念处。观乐皆苦是受念处。观心生灭性是心念处。观坏和合相但得法相是法念处。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今云何真观四念处。佛言。止止文殊师利。不须问也。如来随宜说法难可得解。文殊师利言。世尊。愍念众生故愿必为说。佛告文殊师利。若行者见身如虚空是为身念处。若行者见受不得内外两间是为受念处。若行者知心唯有名字。是为心念处。若行者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是为法念处。文殊师利。应如是观四念处。」
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行者观四圣谛如此,然则怎样观四念处呢?四念处者,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也。佛先以世谛回答如下。
佛言将来世,有比丘应如是说,观内根身处,皆是不净物,是身念处。
四念处是三十七道品之初,四念处者行人起慧观也。三十七道品包括,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此五是方便道。八圣道是见道,七菩提分是修道。四念处有观次第,凡夫之人,男贪女色,女贪男色,于是生种种烦恼,因是之故,先观身不净。众生既然乐着于色,乃贪其受以为乐,故次观受是苦。推求其所以受乐者,乃心识贪着,故次观心无常。更进一步推求,是谁主使此心识?发现是「我」主使,故次观法无我。
如是次第,是顺世谛说,非依第一义谛说。佛今依世谛,回答文殊菩萨。
观乐受皆是苦,是名受念处。观此心识生灭无常,是名心念处。观坏和合相,因为诸法因缘和合,皆是假相,故曰坏和合相。但得如幻之法相,不得实性,是名法念处。
文殊师利菩萨见佛不以第一义答,于是进一步问佛。世尊!我今问者,云何是以真谛观四念处也。
佛马上阻止说,止!止!不须问。如来为度智浅之众生,随宜而为说法。若说第一义谛,彼等难可得解也。
于是文殊菩萨恳求说,愿世尊为愍念众生故,一定要为解说也。佛受请后,于是依第一义谛为文殊师利菩萨解说之。
若行者见身如虚空,是为身念处。《心经》云照见五阴皆空,以照见五阴皆空故,是以见身如虚空也。
若行者见受,不得内外两间,是为受念处。不得内者,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空也。不得外者,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空也。不得两间者,是六识空也。根尘识此三,和合为触,因触而有受。今根尘识皆不可得,故受性即空。如是见者,是为受念处也。
若行者知心唯有名字,是为心念处。此心非是肉团,而是一种灵觉,假名为心耳。此之灵觉,不得谓有,不得谓无。若谓其有,却是体虚而清净。若谓其无,却是灵明不昧横遍竖穷。故十方追寻,觅心了不可得。所谓心者,只是假名而已。若如是知者,是为心念处。
若行者不得善,不得恶,观一切法不可得,是为法念处。
文殊师利,若真观四念处者,应如是观也。
「文殊师利复白佛言。世尊。行者云何应观八圣道分。佛告文殊师利。若行者见一切法平等无二无分别。是名正见。见一切法无思惟无分别。以是见故是名正思惟。见一切法无言说相。善修语言平等相故。是名正语。见一切法不作相作者不可得故。是名正业。不分别正命邪命。善修习平等命故。是名正命。不发不起一切法。以无所行故。是名正精进。于一切法无所忆念。诸忆念性离故。是名正念。见一切法性常定以不散不缘不可得故。是名正定。文殊师利。行者应如是观八圣道分。」
文殊师利菩萨复白佛言,云何观八圣道分?八圣道又名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佛道虽广,要唯八正,故八正道通摄一切行。大小乘修行,皆以八正道为通途。
佛言,若行者见一切法平等,无二无分别是名正见。如是乃见法性也。法性清净平等,无二无别。故易言之,见法性者为正见也。若见法有高下,有二有别,皆邪见也。
见一切法无思惟无分别,是名正思惟。无思惟无分别,是离心缘相也。心缘相者,由攀缘六尘生。六尘约为二法,即相与名。一切法性本清净,无相无名。众生心妄起攀缘,取着假相为实。复因假相而立假名,由假相假名而生妄想。由妄想故,生烦恼起斗诤。故知心缘相者妄想也,非正思惟。故曰正思惟者,无思惟无分别。
见一切法无言说相,善修语言平等相故,是名正语。语言平等相者,离四种语言。即离妄语、恶口、绮语、两舌。若有言说,离此口四过,则所说清净。清净功德,无诤论相,故曰无言说相。如是言说,平等如如,故曰善修语言平等相。这样便是正语了。
见一切法不作相,作者不可得故,是名正业。业者造作也,起也,生也。然一切法无生、无起、无有造作。所谓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故业者众生虚妄造作,若众生心不虚妄造作,则业性本空,故曰作者不可得。作者不可得者,言罪报性实空也,故知众生皆是虚妄造业、虚妄受报。若能觉悟法性清净,无起无作,则证一切法皆空了。所以永嘉大师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若如是见,是名正业。
不分别正命邪命,善修习平等命,是名正命。正命邪命,皆因缘生法。因缘生法无有自性,法无自性,平等如如。如是见者,是见法性,见法性者,乃得正命。
不发不起,以无所行,是名正精进。若有发起精进,皆是造作行。造作行者,有能有所。以能取心,取所取境,此皆虚妄,非是正精进。若人离能离所,不发不起,无有造作,是为正精进。因为取能发、能起、能行者,皆我相也。取所发、所起、所行者,皆人相、众生相、寿命相也。取着四相,体皆三毒,岂为正精进哉?
于一切法,无所忆念…
《诸法无行经浅解 解经文 卷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