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諸法無行經淺解 解經文 卷上▪P7

  ..續本文上一頁所舍。于叁界中心無所礙。見一切叁界畢竟不生。見一切善不善法虛诳不實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焰。行者見貪欲性即是涅槃性。瞋恚性即是涅槃性。愚癡性即是涅槃性。若能見一切法性如是。便于一切衆生之中不起憎愛。所以者何。是行者不得是法。若生愛處若生憎處。安住虛空心中。乃至不見佛不見法不見僧。是則不見一切法。若不見一切法于諸法中則不生疑。不生疑故則不受一切法。不受一切法故則自寂滅。文殊師利。長老須菩提。知如是法故不來禮佛足。須菩提尚不得自身。何況得如來身。不得自身而得如來身者。無有是處。」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請問于佛,應怎樣觀于四谛?佛以洞達法性,而觀四聖谛回答之。

  

  見一切法無生,是直接洞達苦性也。若知苦性,是謂知苦。所以若知苦無生,是名苦谛,因爲徹底見苦性故。

  

  一切法性無生,故無集無起。「集」性本空,無有一法和合集起。若如是見者,是洞見集性,故名斷集。

  

  一切法畢竟滅相者,一切法性畢竟空相也。若見滅性畢竟空,是名證滅。

  

  一切法性畢竟空無所有,不二不別。如是見者,是名修道,以見于性故。

  

  總之,觀四谛者,應見其性也。見性之人,見一切法如實空也。故大乘人不如小乘。不以知于叁界內受五受陰是知苦。不以無明行愛取有,能出生能招感,若斷如是等法是爲斷集。不以證于寂滅相,是爲證滅;因爲諸法本來寂滅,非是待證而後方有寂滅也。不以修于出離法,求證涅槃法而爲修道。

  

  所以大乘人,以明心見性,觀于四谛也。

  

  佛稱文殊師利菩薩言,若人如實見法性而觀四聖谛,便不會分別此法善,此法不善。此法應見,此法應斷,此法應證,此法應修。所謂苦應見,集應斷,滅應證,道應修。因爲于法性中,一切法皆空,無苦集滅道故。所以不見有苦應知,有集應斷,有滅應證,有道應修。

  

  故經文曰,所以者何?因爲凡夫所行貪瞋癡,于法性中皆無自性。修道之行者,見如是等法皆空,皆無生,皆無所有,不可分別。一切諸法,但積集虛妄而假有。

  

  行者如是見已,爾時于一切諸法,便無所取無所舍。行者便知叁界如空花,于是于叁界中,心無所罣礙。如實見一切法,一切欲界色界無色界,畢竟不生。見一切善與不善法,皆是因緣幻現,無有自性,虛诳不實。皆如幻化,如夢中所見,覺後而實無。如影之隨形,無有自性。如山呼響,無有實事。如陽焰一般,癡鹿見之,以爲是水,而實無水事。

  

  行者如是見已,便見一切法實性。一切法實性,皆悉一性,所謂無性。即此無性,隨緣幻現一切法。一切法隨緣現,故知一切法悉無自性。以法無自性,故知一切法皆假。假法非實,故知一切法畢竟空。以一切法空故,是知諸法一相。即此一相,名爲諸法實相。如《維摩經》雲,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即是此種道理也。

  

  行者如是見實相已,故知貪瞋癡性即涅槃性。若見一切法性如是皆空,便于一切衆生之中,不生憎愛了。所以者何?如是行者,于法無所得。當然更不能于法中,生愛生憎了。因爲一切法皆空,無有生愛生憎處故。

  

  行者如此,安住虛空心中,不見一切法。乃至不見佛、不見法、不見僧。這樣不見一切法,即見實相,即見法性。見法性故,于一切法中便不生疑。不生疑故,則不受一切法。

  

  雲何不受一切法?于一切法中知如實空義,不妄起貪瞋癡,是不受一切法也。若執一切法實有,而生貪瞋癡,便是受一切法了。不受一切法故,則一切法虛妄相,便自寂滅。

  

  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言,長者須菩提,如實知法性空故,不見有佛、有法、有僧故,所以不來禮佛足。

  

  須菩提是大阿羅漢,于佛弟子中,解空第一。以達如實空故,所以不來禮佛足。

  

  佛言,須菩提尚不得自身,何況得如來身?因爲須菩提身、如來身,同一空相,不可得故。若不得自身,而得如來身者,無有是處。

  

  「文殊師利複白佛言。世尊。行者雲何應觀四念處。佛告文殊師利。當來世有比丘如是說。觀內身處若觀不淨是身念處。觀樂皆苦是受念處。觀心生滅性是心念處。觀壞和合相但得法相是法念處。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今雲何真觀四念處。佛言。止止文殊師利。不須問也。如來隨宜說法難可得解。文殊師利言。世尊。愍念衆生故願必爲說。佛告文殊師利。若行者見身如虛空是爲身念處。若行者見受不得內外兩間是爲受念處。若行者知心唯有名字。是爲心念處。若行者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是爲法念處。文殊師利。應如是觀四念處。」

  

  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行者觀四聖谛如此,然則怎樣觀四念處呢?四念處者,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也。佛先以世谛回答如下。

  

  佛言將來世,有比丘應如是說,觀內根身處,皆是不淨物,是身念處。

  

  四念處是叁十七道品之初,四念處者行人起慧觀也。叁十七道品包括,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此五是方便道。八聖道是見道,七菩提分是修道。四念處有觀次第,凡夫之人,男貪女色,女貪男色,于是生種種煩惱,因是之故,先觀身不淨。衆生既然樂著于色,乃貪其受以爲樂,故次觀受是苦。推求其所以受樂者,乃心識貪著,故次觀心無常。更進一步推求,是誰主使此心識?發現是「我」主使,故次觀法無我。

  

  如是次第,是順世谛說,非依第一義谛說。佛今依世谛,回答文殊菩薩。

  

  觀樂受皆是苦,是名受念處。觀此心識生滅無常,是名心念處。觀壞和合相,因爲諸法因緣和合,皆是假相,故曰壞和合相。但得如幻之法相,不得實性,是名法念處。

  

  文殊師利菩薩見佛不以第一義答,于是進一步問佛。世尊!我今問者,雲何是以真谛觀四念處也。

  

  佛馬上阻止說,止!止!不須問。如來爲度智淺之衆生,隨宜而爲說法。若說第一義谛,彼等難可得解也。

  

  于是文殊菩薩懇求說,願世尊爲愍念衆生故,一定要爲解說也。佛受請後,于是依第一義谛爲文殊師利菩薩解說之。

  

  若行者見身如虛空,是爲身念處。《心經》雲照見五陰皆空,以照見五陰皆空故,是以見身如虛空也。

  

  若行者見受,不得內外兩間,是爲受念處。不得內者,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空也。不得外者,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空也。不得兩間者,是六識空也。根塵識此叁,和合爲觸,因觸而有受。今根塵識皆不可得,故受性即空。如是見者,是爲受念處也。

  

  若行者知心唯有名字,是爲心念處。此心非是肉團,而是一種靈覺,假名爲心耳。此之靈覺,不得謂有,不得謂無。若謂其有,卻是體虛而清淨。若謂其無,卻是靈明不昧橫遍豎窮。故十方追尋,覓心了不可得。所謂心者,只是假名而已。若如是知者,是爲心念處。

  

  若行者不得善,不得惡,觀一切法不可得,是爲法念處。

  

  文殊師利,若真觀四念處者,應如是觀也。

  

  「文殊師利複白佛言。世尊。行者雲何應觀八聖道分。佛告文殊師利。若行者見一切法平等無二無分別。是名正見。見一切法無思惟無分別。以是見故是名正思惟。見一切法無言說相。善修語言平等相故。是名正語。見一切法不作相作者不可得故。是名正業。不分別正命邪命。善修習平等命故。是名正命。不發不起一切法。以無所行故。是名正精進。于一切法無所憶念。諸憶念性離故。是名正念。見一切法性常定以不散不緣不可得故。是名正定。文殊師利。行者應如是觀八聖道分。」

  

  文殊師利菩薩複白佛言,雲何觀八聖道分?八聖道又名八正道,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佛道雖廣,要唯八正,故八正道通攝一切行。大小乘修行,皆以八正道爲通途。

  

  佛言,若行者見一切法平等,無二無分別是名正見。如是乃見法性也。法性清淨平等,無二無別。故易言之,見法性者爲正見也。若見法有高下,有二有別,皆邪見也。

  

  見一切法無思惟無分別,是名正思惟。無思惟無分別,是離心緣相也。心緣相者,由攀緣六塵生。六塵約爲二法,即相與名。一切法性本清淨,無相無名。衆生心妄起攀緣,取著假相爲實。複因假相而立假名,由假相假名而生妄想。由妄想故,生煩惱起鬥诤。故知心緣相者妄想也,非正思惟。故曰正思惟者,無思惟無分別。

  

  見一切法無言說相,善修語言平等相故,是名正語。語言平等相者,離四種語言。即離妄語、惡口、绮語、兩舌。若有言說,離此口四過,則所說清淨。清淨功德,無诤論相,故曰無言說相。如是言說,平等如如,故曰善修語言平等相。這樣便是正語了。

  

  見一切法不作相,作者不可得故,是名正業。業者造作也,起也,生也。然一切法無生、無起、無有造作。所謂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故業者衆生虛妄造作,若衆生心不虛妄造作,則業性本空,故曰作者不可得。作者不可得者,言罪報性實空也,故知衆生皆是虛妄造業、虛妄受報。若能覺悟法性清淨,無起無作,則證一切法皆空了。所以永嘉大師說,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若如是見,是名正業。

  

  不分別正命邪命,善修習平等命,是名正命。正命邪命,皆因緣生法。因緣生法無有自性,法無自性,平等如如。如是見者,是見法性,見法性者,乃得正命。

  

  不發不起,以無所行,是名正精進。若有發起精進,皆是造作行。造作行者,有能有所。以能取心,取所取境,此皆虛妄,非是正精進。若人離能離所,不發不起,無有造作,是爲正精進。因爲取能發、能起、能行者,皆我相也。取所發、所起、所行者,皆人相、衆生相、壽命相也。取著四相,體皆叁毒,豈爲正精進哉?

  

  于一切法,無所憶念…

《諸法無行經淺解 解經文 卷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