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能及。善男子。如此法者不應在新學菩薩前說。何以故。若聞是法或斷善業。于佛道中則行邪道。若墮斷滅。若墮計常。不知如來以何方便隨宜所說。爾時師子遊步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哀愍世間願必爲說。當來世中有菩薩空見無相見無作見無生見無所有見無取相見佛見菩提見者。分別是空是無相無作。好常贊學勤于事業樂著文辭以辯說爲妙貴于名利。如是之人聞如來說是無文字法畢竟清淨。當舍是諸見。是諸菩薩隨衆生所能信解。以方便力而爲說法。」
爾時世尊贊師子遊步菩薩言,善哉善哉!汝之所問甚爲希有,但是你且停止勿問。因爲新發心菩薩,于此空見、無相見、無作見、無生見、無所有見、無取相見、佛見、菩提見,所不能及也。
空者是總明,無相、無作、無生、無所有、無取,皆是空見的分別說。佛見、菩提見,亦是空見也。如此之法,非是新發心菩薩,所能及者。是故不應于新學菩薩前,演說如是之法也。
何以故?因爲新學菩薩,聞此深法,或者有人會斷善業。因爲他們誤以爲空是斷滅,所以不行善業。他們會誤認行善亦是空的,因而撥無因果。由于這種原因,于佛道中則行邪道,或者墮于斷滅,或者計著于常。
不知如來以何方便,隨宜所說。須知如來說一切法空,是破有之方便,並非立空也。無智人不識,不知旨在破有,反而立空。既立于空,空還是有。故曰不知如來,以何方便,隨宜所說也。
師子遊步菩薩,再次具誠,求世尊哀愍宣說。並且白佛言,未來世中,當有菩薩深達空見、無相見、無作見、無生見、無所有見、無取相見、佛見、菩提見者,是諸菩薩,力能分別是空,是無相,是無作。並且歡喜贊歎如是等法,修學如是之法,能夠勤行利生事業。
至于那些樂著于文詞,以辯說诤論爲妙好,專門貴于爭名奪利者,如是之人,聞如來說是空無文字法,畢竟清淨法,亦當舍棄其諸邪知邪見。
是諸深達空理之菩薩,聞如來說如是法,當能隨衆生之信解,以方便力,爲之演說是法也。
「雖說少欲知足而不以爲最。雖說經戒亦不以爲最。雖說在衆過惡亦知一切法遠離相。常稱贊獨處不在愦鬧而不以爲最。雖贊發菩提心而知心性即是菩提。雖贊大乘經而知一切諸法皆是大相。雖說菩薩道而不分別阿羅漢辟支佛諸佛。雖贊布施而通達布施平等相。雖贊持戒而了知諸法同是戒性。雖贊忍辱而知諸法無生無滅無盡相。雖贊精進而知諸法不發不行相。雖種種贊歎禅定而知一切法常定相。雖種種贊于智慧而了智慧之實性。雖說貪欲之過而不見法有可貪者。雖說瞋恚之過而不見法有可瞋者。雖說愚癡之過而知諸法無癡無礙。雖示衆生墮叁惡道怖畏之苦而不得地獄餓鬼畜生之相。如是諸菩薩。雖隨衆生所能信解。以方便力而爲說法。而自信解一相之法。所謂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所有無取相。」
如是深達空性之菩薩,雖說少欲知足,但不以少欲知足爲最。不以少欲知足爲最者,不以少欲知足爲第一義也。雖說經法戒法,亦不以經戒爲第一義。第一義者,第一義空也。這兩句話的意思便是說,菩薩雖說少欲知足,但知少欲知足性空;雖然說經說戒,但知經戒性空。
雖說在衆過惡,在衆過惡者,略說如五欲、五蓋、十不善是。若廣說者,在衆過惡無量無邊。雖說在衆過惡,但亦知一切法離相。因爲一切法性空故。
常稱贊獨處,不在愦鬧,而不以爲最。獨覺人好樂獨處不在愦鬧。菩薩雖然稱贊獨處遠離愦鬧,卻知如此行徑非第一義。
雖贊發菩提心,但知心性空,菩提亦空;心性橫遍豎窮,菩提亦橫遍豎窮。故心性、菩提、虛空,叁無差別。
雖贊大乘經,但知大者無外,與萬法一相。故曰知一切諸法皆是大相。
雖說菩薩道,而不分別聲聞緣覺乃至佛道。何以故?因爲一切乘唯是一佛乘故。
雖贊布施,但通達布施性空平等,離乎能施相,與所施物相,受施者相。所謂叁輪體空也。
雖贊持戒。持戒者,旨在除身心之過非。除身心過非者,即是身口意叁業清淨。而一切法性本來清淨,本無過非。故曰了知諸法,同是戒性。
雖贊忍辱,但了知諸法性空,于性空中,無人相,無我相,亦無辱法相。無有我受辱,無有人辱我,亦無辱法生。一切諸法,本來寂滅相。故曰了知諸法,無生無滅無盡相。
雖贊精進,但了知諸法悉皆寂滅相,無有發起精進者,故曰知諸法不發不行相。何爲精進?當知若人清淨寂靜無诤不動,是真精進也。
雖種種贊歎禅定,而知一切法,皆常定相。何以故?因爲一切法空,故常定相。一切法本來清淨,故常定相。一切法不二不別,故常定相。一切法不生不滅,故常定相。一切法不來不去,故常定相。一切法不一不異,故常定相。一切法本無所有,故常定相。一切法無相,故常定相。一切法無作無起,故常定相。……
雖種種贊于智慧,而了知智慧實性。智慧實性者,畢竟空也。于空知無量謂之智,于無量知空謂之慧。空即是無量,故空不可得。無量即是空,故無量不可得。而不可得亦複不可得,是曰畢竟空。畢竟空中建立一切法,一切法皆歸畢竟空。若如是知者,謂之般若妙智慧。故知智慧實性者,畢竟空也。
雖說貪欲、瞋恚、愚癡之過,而知叁毒之性,本來空寂。故知叁毒性空即真如,真如隨緣成叁毒也。
雖示衆生墮叁惡道怖畏之苦,而不得地獄餓鬼畜生之相。衆生以無明故,起惑造業,因而落入苦道。若能徹底覺悟,則不但叁塗相滅,甚至一切法生滅之相,皆悉空寂。若能如是覺悟,則度一切苦厄矣。故永嘉大師雲,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如是諸菩薩,雖以方便善巧,隨衆生所能信解而爲說法,期令衆生覺悟。而菩薩卻洞達諸法一相,所謂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所有、無取相。
「世尊。惟願說是不可思議方便之法。一切聲聞辟支佛與新發意菩薩所不能及。但爲信解甚深一相法者說之。」
師子遊步菩薩,申述過理由以後,再度懇請世尊說法。謂雖然聲聞緣覺及新發意菩薩,不能信解,但幸爲能信解甚深一相法之菩薩,而宣說之。
「爾時佛告師子遊步菩薩摩诃薩言。善男子。汝今谛聽善思念之。吾當爲汝解說此義。唯然世尊。我當受之。」
佛受請後,于是垂允爲說。師子遊步菩薩,歡喜聽受。行文至此,始師資緣合,此《無行經》興宣于世。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若人欲成佛 勿壞于貪欲 諸法即貪欲 知是則成佛
貪欲及恚癡 無有能得者 是法皆如空 知是則成佛
見非見一相 著不著亦然 此無佛無法 知是名大智
如人于夢中 得道度衆生 無道無衆生 佛法性亦然
道場無所得 若得則不有 明無明一相 知是爲世尊
衆生即菩提 菩提即衆生 菩提衆生一 知是爲世尊」
爾時世尊以偈回答曰:
若人欲成佛,勿壞于貪欲。佛本是無,清淨則有。貪欲爲法,因緣所成。因緣生法,定無自性。故佛性與貪欲性,乃至一切法性,等同虛空。佛性即貪欲性,貪欲性即一切法性。若破貪欲性,即壞佛性,亦壞一切法性。由此應知,一切法性,無壞無雜也。所以說勿壞于貪欲,諸法即貪欲,知是則成佛。
貪欲及恚癡,無有能得者,是法皆如空,知是則成佛。此一偈,准上釋可知。總而言之,諸法同以無性爲性也。
見非見一相,著不著亦然。既然一切法皆歸畢竟空,所以見與非見,著與非著,于第一義中,同是一相,所謂無相。乃至于第一義空中,無佛亦無法。所謂佛、法者,皆順世谛而建立者。知是名大智,大智者贊佛也。
如人于夢中一偈,是舉譬喻說明。當知夢中所見,有事而無實也。
道場無所得。水月道場,皆空花相也。若得則不有。如人于空幻有所得者,無有如是之事也。明與無明,亦是一相。何以故?無明如幻,非爲實有,當體即是明也。知如是理者,則爲世尊。
衆生即菩提,菩提即衆生。衆生者煩惱也。而煩惱性即菩提性,菩提性即煩惱性。因爲二者性,等同虛空故。故曰菩提衆生一,知是爲世尊。
「譬如巧幻師 幻作種種事 所見無有實 無智數若幹
貧瞋癡如幻 幻不異叁毒 凡夫自分別 我貪我瞋恚
如是愚癡人 則墮叁惡道 實相無貪恚 癡亦不可得
分別如幻法 自性煩惱熱 實相無煩惱 無衆生無佛
分別無生法 凡夫願作佛 不見諸佛法 亦不見衆生
知是法相者 疾成衆生尊 若人求菩提 則無有菩提
是人遠菩提 譬如天與地 知諸法如幻 速成人中上」
譬如巧幻師,幻作種種事。言一切諸法,皆緣起如幻無有真實。故曰所見無有實,一切法相皆是幻相也。然而無智之人,卻執著法相有若幹也。
貧(貪)瞋癡如幻,幻不異叁毒。換句話說,貪瞋癡皆是如幻法,緣起如幻而現貪瞋癡也。然而凡夫皆以我見我慢我癡,而生執著而生分別。于是虛妄而起貪瞋。如果凡夫如實知一切法,皆是因緣,而無我人,便不會妄起貪瞋了。
如是愚癡人一偈,是總說于實相中,無有貪瞋癡叁毒也。
凡夫之人,不知如幻法性實空,竟分別如幻法,于是于自性清淨心中,妄生煩惱熱。但于實相中,無煩惱熱,無衆生無佛,皆悉畢竟空也。
愚癡凡夫,虛妄分別無生法。不知無生法本無,本無之法,不可分別。凡夫之人,以貪著心欲作佛,不知于實相中,無佛無法亦無衆生。故曰不見諸佛法,亦不見衆生。若人知一切法相皆是實相,便可疾得成佛。
若人求菩提,則無有菩提。菩提即是諸法空性也,若人了達諸法空性,假名證菩提也。若執著菩提爲有,是人則距菩提猶遠,譬如天地一般。
故若知諸法如幻,是人則速得成佛。…
《諸法無行經淺解 解經文 卷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