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能及。善男子。如此法者不应在新学菩萨前说。何以故。若闻是法或断善业。于佛道中则行邪道。若堕断灭。若堕计常。不知如来以何方便随宜所说。尔时师子游步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哀愍世间愿必为说。当来世中有菩萨空见无相见无作见无生见无所有见无取相见佛见菩提见者。分别是空是无相无作。好常赞学勤于事业乐着文辞以辩说为妙贵于名利。如是之人闻如来说是无文字法毕竟清净。当舍是诸见。是诸菩萨随众生所能信解。以方便力而为说法。」
尔时世尊赞师子游步菩萨言,善哉善哉!汝之所问甚为希有,但是你且停止勿问。因为新发心菩萨,于此空见、无相见、无作见、无生见、无所有见、无取相见、佛见、菩提见,所不能及也。
空者是总明,无相、无作、无生、无所有、无取,皆是空见的分别说。佛见、菩提见,亦是空见也。如此之法,非是新发心菩萨,所能及者。是故不应于新学菩萨前,演说如是之法也。
何以故?因为新学菩萨,闻此深法,或者有人会断善业。因为他们误以为空是断灭,所以不行善业。他们会误认行善亦是空的,因而拨无因果。由于这种原因,于佛道中则行邪道,或者堕于断灭,或者计着于常。
不知如来以何方便,随宜所说。须知如来说一切法空,是破有之方便,并非立空也。无智人不识,不知旨在破有,反而立空。既立于空,空还是有。故曰不知如来,以何方便,随宜所说也。
师子游步菩萨,再次具诚,求世尊哀愍宣说。并且白佛言,未来世中,当有菩萨深达空见、无相见、无作见、无生见、无所有见、无取相见、佛见、菩提见者,是诸菩萨,力能分别是空,是无相,是无作。并且欢喜赞叹如是等法,修学如是之法,能够勤行利生事业。
至于那些乐着于文词,以辩说诤论为妙好,专门贵于争名夺利者,如是之人,闻如来说是空无文字法,毕竟清净法,亦当舍弃其诸邪知邪见。
是诸深达空理之菩萨,闻如来说如是法,当能随众生之信解,以方便力,为之演说是法也。
「虽说少欲知足而不以为最。虽说经戒亦不以为最。虽说在众过恶亦知一切法远离相。常称赞独处不在愦闹而不以为最。虽赞发菩提心而知心性即是菩提。虽赞大乘经而知一切诸法皆是大相。虽说菩萨道而不分别阿罗汉辟支佛诸佛。虽赞布施而通达布施平等相。虽赞持戒而了知诸法同是戒性。虽赞忍辱而知诸法无生无灭无尽相。虽赞精进而知诸法不发不行相。虽种种赞叹禅定而知一切法常定相。虽种种赞于智慧而了智慧之实性。虽说贪欲之过而不见法有可贪者。虽说瞋恚之过而不见法有可瞋者。虽说愚痴之过而知诸法无痴无碍。虽示众生堕三恶道怖畏之苦而不得地狱饿鬼畜生之相。如是诸菩萨。虽随众生所能信解。以方便力而为说法。而自信解一相之法。所谓空无相无作无生无所有无取相。」
如是深达空性之菩萨,虽说少欲知足,但不以少欲知足为最。不以少欲知足为最者,不以少欲知足为第一义也。虽说经法戒法,亦不以经戒为第一义。第一义者,第一义空也。这两句话的意思便是说,菩萨虽说少欲知足,但知少欲知足性空;虽然说经说戒,但知经戒性空。
虽说在众过恶,在众过恶者,略说如五欲、五盖、十不善是。若广说者,在众过恶无量无边。虽说在众过恶,但亦知一切法离相。因为一切法性空故。
常称赞独处,不在愦闹,而不以为最。独觉人好乐独处不在愦闹。菩萨虽然称赞独处远离愦闹,却知如此行径非第一义。
虽赞发菩提心,但知心性空,菩提亦空;心性横遍竖穷,菩提亦横遍竖穷。故心性、菩提、虚空,三无差别。
虽赞大乘经,但知大者无外,与万法一相。故曰知一切诸法皆是大相。
虽说菩萨道,而不分别声闻缘觉乃至佛道。何以故?因为一切乘唯是一佛乘故。
虽赞布施,但通达布施性空平等,离乎能施相,与所施物相,受施者相。所谓三轮体空也。
虽赞持戒。持戒者,旨在除身心之过非。除身心过非者,即是身口意三业清净。而一切法性本来清净,本无过非。故曰了知诸法,同是戒性。
虽赞忍辱,但了知诸法性空,于性空中,无人相,无我相,亦无辱法相。无有我受辱,无有人辱我,亦无辱法生。一切诸法,本来寂灭相。故曰了知诸法,无生无灭无尽相。
虽赞精进,但了知诸法悉皆寂灭相,无有发起精进者,故曰知诸法不发不行相。何为精进?当知若人清净寂静无诤不动,是真精进也。
虽种种赞叹禅定,而知一切法,皆常定相。何以故?因为一切法空,故常定相。一切法本来清净,故常定相。一切法不二不别,故常定相。一切法不生不灭,故常定相。一切法不来不去,故常定相。一切法不一不异,故常定相。一切法本无所有,故常定相。一切法无相,故常定相。一切法无作无起,故常定相。……
虽种种赞于智慧,而了知智慧实性。智慧实性者,毕竟空也。于空知无量谓之智,于无量知空谓之慧。空即是无量,故空不可得。无量即是空,故无量不可得。而不可得亦复不可得,是曰毕竟空。毕竟空中建立一切法,一切法皆归毕竟空。若如是知者,谓之般若妙智慧。故知智慧实性者,毕竟空也。
虽说贪欲、瞋恚、愚痴之过,而知三毒之性,本来空寂。故知三毒性空即真如,真如随缘成三毒也。
虽示众生堕三恶道怖畏之苦,而不得地狱饿鬼畜生之相。众生以无明故,起惑造业,因而落入苦道。若能彻底觉悟,则不但三涂相灭,甚至一切法生灭之相,皆悉空寂。若能如是觉悟,则度一切苦厄矣。故永嘉大师云,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如是诸菩萨,虽以方便善巧,随众生所能信解而为说法,期令众生觉悟。而菩萨却洞达诸法一相,所谓空、无相、无作、无生、无所有、无取相。
「世尊。惟愿说是不可思议方便之法。一切声闻辟支佛与新发意菩萨所不能及。但为信解甚深一相法者说之。」
师子游步菩萨,申述过理由以后,再度恳请世尊说法。谓虽然声闻缘觉及新发意菩萨,不能信解,但幸为能信解甚深一相法之菩萨,而宣说之。
「尔时佛告师子游步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解说此义。唯然世尊。我当受之。」
佛受请后,于是垂允为说。师子游步菩萨,欢喜听受。行文至此,始师资缘合,此《无行经》兴宣于世。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若人欲成佛 勿坏于贪欲 诸法即贪欲 知是则成佛
贪欲及恚痴 无有能得者 是法皆如空 知是则成佛
见非见一相 着不着亦然 此无佛无法 知是名大智
如人于梦中 得道度众生 无道无众生 佛法性亦然
道场无所得 若得则不有 明无明一相 知是为世尊
众生即菩提 菩提即众生 菩提众生一 知是为世尊」
尔时世尊以偈回答曰:
若人欲成佛,勿坏于贪欲。佛本是无,清净则有。贪欲为法,因缘所成。因缘生法,定无自性。故佛性与贪欲性,乃至一切法性,等同虚空。佛性即贪欲性,贪欲性即一切法性。若破贪欲性,即坏佛性,亦坏一切法性。由此应知,一切法性,无坏无杂也。所以说勿坏于贪欲,诸法即贪欲,知是则成佛。
贪欲及恚痴,无有能得者,是法皆如空,知是则成佛。此一偈,准上释可知。总而言之,诸法同以无性为性也。
见非见一相,着不着亦然。既然一切法皆归毕竟空,所以见与非见,着与非着,于第一义中,同是一相,所谓无相。乃至于第一义空中,无佛亦无法。所谓佛、法者,皆顺世谛而建立者。知是名大智,大智者赞佛也。
如人于梦中一偈,是举譬喻说明。当知梦中所见,有事而无实也。
道场无所得。水月道场,皆空花相也。若得则不有。如人于空幻有所得者,无有如是之事也。明与无明,亦是一相。何以故?无明如幻,非为实有,当体即是明也。知如是理者,则为世尊。
众生即菩提,菩提即众生。众生者烦恼也。而烦恼性即菩提性,菩提性即烦恼性。因为二者性,等同虚空故。故曰菩提众生一,知是为世尊。
「譬如巧幻师 幻作种种事 所见无有实 无智数若干
贫瞋痴如幻 幻不异三毒 凡夫自分别 我贪我瞋恚
如是愚痴人 则堕三恶道 实相无贪恚 痴亦不可得
分别如幻法 自性烦恼热 实相无烦恼 无众生无佛
分别无生法 凡夫愿作佛 不见诸佛法 亦不见众生
知是法相者 疾成众生尊 若人求菩提 则无有菩提
是人远菩提 譬如天与地 知诸法如幻 速成人中上」
譬如巧幻师,幻作种种事。言一切诸法,皆缘起如幻无有真实。故曰所见无有实,一切法相皆是幻相也。然而无智之人,却执着法相有若干也。
贫(贪)瞋痴如幻,幻不异三毒。换句话说,贪瞋痴皆是如幻法,缘起如幻而现贪瞋痴也。然而凡夫皆以我见我慢我痴,而生执着而生分别。于是虚妄而起贪瞋。如果凡夫如实知一切法,皆是因缘,而无我人,便不会妄起贪瞋了。
如是愚痴人一偈,是总说于实相中,无有贪瞋痴三毒也。
凡夫之人,不知如幻法性实空,竟分别如幻法,于是于自性清净心中,妄生烦恼热。但于实相中,无烦恼热,无众生无佛,皆悉毕竟空也。
愚痴凡夫,虚妄分别无生法。不知无生法本无,本无之法,不可分别。凡夫之人,以贪着心欲作佛,不知于实相中,无佛无法亦无众生。故曰不见诸佛法,亦不见众生。若人知一切法相皆是实相,便可疾得成佛。
若人求菩提,则无有菩提。菩提即是诸法空性也,若人了达诸法空性,假名证菩提也。若执着菩提为有,是人则距菩提犹远,譬如天地一般。
故若知诸法如幻,是人则速得成佛。…
《诸法无行经浅解 解经文 卷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