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诸法无行经浅解 解经文 卷上▪P3

  ..续本文上一页人中上者,称佛也。

  

  「若人分别戒  是则无有戒  若有见戒者  是则为失戒

  戒非戒一相  知是为导师  如梦受五欲  娱乐自快乐

  分别见女色  此中实无女  戒毁戒如梦  凡夫分别二

  实无戒毁戒  知是为导师」

  

  若人分别戒,是则无有戒。因为诸法本来清净,即是真戒体。若人妄生分别,则失本来清净戒体。如果自性清净,无造作无过非,便是清净持戒。故曰若有见戒者,是则为失戒。

  

  于第一义中,戒非戒一相。诸法空相,即是一相,故曰戒与非戒同是一相也。若能如是知者,即为世间之导师也。

  

  如梦受五欲一偈,是举譬喻说明。如人于梦中受五欲之乐,实是以自心还娱自心。自心生妄想,妄想染自心。梦中所见,有事而无实。梦中虽见有女人,而女人原是梦幻,无有真实。

  

  若人洞达诸法如幻的道理,便知非但梦中如此,甚至日间所见一切,亦皆如幻如化也。既知一切法如幻,则知持戒与毁戒亦如梦。

  

  话虽如此说,但总须觉醒之人。觉醒之人,已亲证自性清净心,戒体圆净。若再分别持戒毁戒,便是自染其清净心了。但我辈凡失,犹在梦中,若在梦中说觉,即是大愚痴人也。所以愚痴凡夫,自应严持禁戒以求觉醒。一旦彻底觉醒,方知法本清净也。

  

  知戒与毁戒如梦者,是智者之知。智慧之人,如实知无持戒毁戒。如是知者,是为世间导师。

  

  「凡夫着名字  不知语言性  名字非名字  知是得无生

  自谓是菩萨  读诵为人说  己身无所行  但依恃种性

  但读经求道  常见他人过  着威仪文颂  见人敬自贵

  恃种性文颂  不知法实相  如是之人等  终不能得佛」

  

  凡夫着名字者,着有也。着有者,不知名字是假也。若知名字如幻是假,便知名字性空。故曰凡夫着名字,不知语言性。名字非名字,因为名字性空,所以说名字非为实有也。若如是知者,即得无生忍。

  

  自谓是菩「萨」,似应为自谓是菩「提」。即言凡夫之人,执着名字相即是菩提也。不知菩提无相,无相者实相,实相之法,方为菩提也。

  

  然凡夫之人不知,不但自己读诵受持名字相,并且为人宣说名字相。

  

  己身无所行。自己无有真解,真修行。但依恃种「性」,应为但依恃种「姓」。因为此处所说,是凡夫位上事。而「种性」者,乃菩萨位上事。一、习种性,谓十住位菩萨。二、性种性,谓十行位菩萨。三、道种性,谓十回向位菩萨。四、圣种性,谓十地位菩萨。因为十住、十行、十回向,尚在贤位,称之为三贤。登地以上始破无明证法性,登入圣位也。五、等觉性,谓等觉菩萨。望佛则名菩萨,望菩萨则名佛。

  

  但经文中所说但依恃种性,很明显是凡夫位上事,故应为但依恃种「姓」。

  

  种姓者,即种类族姓也。例如剎利婆罗门,依恃种姓之高贵,便生骄慢我执。

  

  依恃种姓之人,但读经便以为是求道,不知切实修行。如古德云,莫把徇文以为悟道,应切实修行,晓夜忘疲也。但追求文字相之人,便以文字相而起辩诤。以己之所见,非己之所不见。于是处处讲人我论是非,不省己过,常讼彼短了。

  

  着威仪文颂。如是之人,好着于服饰威仪。执着于文字相、言语相,而舍弃第一义。

  

  见人敬自贵。见别人恭敬自己,自己便自高自贵,自恃自慢。故曰恃种性(姓)文颂,不知法实相。如是之人等,终不能得佛。

  

  「为说诸法空  恶心好诤讼  是人无佛法  亦无有菩提

  知瞋忍同相  达是终不瞋  不了众生性  是则生瞋恚

  自言菩萨者  复作如是说  我慈悲一切  成佛度众生

  他恼生瞋恚  怀忿不与语  常求他人过  乐于诤讼

  亦称叹忍辱  及说诸法空  我心多憍慢  常观他人过

  贪着于美味  昼夜念五欲  是人入城邑  自说度人者

  悲念于众生  常为求饶益  口虽如是说  而心好恼他

  我未曾见闻  慈悲而行恼  互共相瞋恼  愿生阿弥陀

  若人如恒沙  恶口加刀杖  如是皆能忍  则生清净土」

  

  为说诸法空,恶心好诤讼。如是恃种姓文颂之人,若为其说诸法真空义,他便以恶心兴起诤讼,不能信受。故这种人不能得到佛法,亦不能得到菩提觉悟。

  

  如果有人知瞋恚与忍辱,同是一相所谓无相,便不会再起瞋恚了。如果不了众生性空,是则生瞋恚。

  

  自言菩萨者,若人以菩萨自居,并说发心慈悲一切,欲成佛,度众生;但是遇到他人来恼乱时,便生瞋恚之心,甚至心怀忿恨,与之断绝来往。不与语者,即断绝来往的意思。于是常求他人过,乐于诤讼。

  

  亦称叹忍辱,及说诸法空。如是之人,虽然亦称叹忍辱,亦宣说诸法空;但于贪处起贪,瞋处起瞋,痴处起痴,慢处起慢。口虽说空,却是心在有中。故我执心多骄慢,常观他人过。

  

  如是之人,贪着于美味,昼夜贪念五欲之乐。

  

  是人入城邑。修道之人,常居阿兰若处,远离愦闹,若入于城邑,必为度生之事。故曰是人入城邑,自说度人者。

  

  口虽如是说,而心好恼他。口中虽说为度众生,但心中却是贪着五欲,好恼乱他人。我未曾见闻,慈悲度生之人,而有造作恼乱他人者。

  

  如是之人,共聚在一处,即互相瞋恨,互相恼乱。彼以如此之行,却愿求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当知若欲求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者,应行忍辱也。假使有恒沙那样多的众生,都来恶口相加,刀杖相害,如是皆能安忍者,方能生阿弥陀佛清净国土也。

  

  「佛土非佛土  知如虚空相  不分别国土  及国土功德

  如是之人等  能生诸佛国」

  

  进一步来说,若人深达实相,于佛土与非佛土,知如虚空相。因为一切法本来空寂,于毕竟空中,以因缘故,现诸佛土,以因缘故,现非佛土。佛土与非佛土,既然皆是因缘所现,故知皆无自性。法无自性,其性即空。故曰佛土非佛土,知如虚空相。

  

  既知一切法等同虚空,虚空中无一切分别。故不分别国土,亦不分别国土之功德。不分别国土功德者,不分别净土秽土也。何故不分别净土秽土?因为毕竟空中,无净无秽故。

  

  如是深达实相之人等,方能生诸佛国也。

  

  「自言忍众恶  见菩萨如佛  我未曾见闻  佛相而瞋者

  各自美毁他  乐檀越知识  言我所教化  护使令如法

  汝应我所度  莫亲近余人  彼人行不纯  常处于愦闹

  是人于佛道  不能勤修行  真求佛道者  昼夜各三时

  顶礼诸菩萨  应生恭敬心  随其所行道  不说其过失

  若见着五欲  不说其过恶  应当念彼人  久后亦得道

  次第行业道  不可顿成佛  或非久发心  是以行此事」

  

  如是之人,亦自言忍众恶,见诸菩萨如见佛一般。但却起分别心,起于瞋恚。如是之人,实是口是心非也。我未曾见,亦未曾闻,佛相而生瞋恚者。

  

  各自美毁他。如是之人,各各自赞而毁他。只求乐结交檀越知识。檀越者布施主也,知识者朋友也。其所以乐檀越知识者,希求名闻利养也。

  

  言我所教化,皆能护其使令如法。汝亦应受我所度,不可亲近其他的人。明其人贪吝瞋恚嫉妒也。

  

  彼人行不纯,常处于愦闹。如是贪瞋之人,其行杂而不纯。以好乐名闻利养故,常乐处于愦闹之中。愦闹之处者,人众嚣杂,多诸欲恶不善之法。

  

  是人于佛道,不能勤修行。修行佛道之处,应是清净、寂静、光明、无诤之处。故清净是道场,寂静是道场,光明是道场,无诤是道场。而此人心存贪瞋,乐于愦闹,故于佛道不能勤修行也。

  

  真求佛道者,昼夜各三时。印度计时,分为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初夜分、中夜分、后夜分。故曰昼夜各三时。

  

  顶礼诸菩萨,应生恭敬心,随其所行道,不说其过失。应于诸菩萨,随顺其所行,不挑剔寻求其过失。凡夫之人,多喜毁他人显自己,寻求他人之过也。

  

  若见着五欲之人,亦不可宣扬说其过恶。应知一切众生毕竟成佛。如是乐着五欲之人,久后亦当成就佛道也。一切众生行于业道,善法是次第增上的,非是顿成佛果也。纵令顿根之人,亦是过去世次第修来。若谓过去世未修,今生顿成佛道,那便是拨无因果了。若谓无因可以致果,则一切外道,一切恶魔,一切无修行人,皆将忽然而成佛果了。

  

  所以乐着五欲之人,或者不是久发菩提心者,故余习犹炽,致有如是着五欲之事也。此是暗示,如此之人,久后皆当成佛也。见如是之人,亦莫生瞋恚心,应生如见佛心。

  

  「勿分别贪欲  贪欲性是道  烦恼先自无  未来亦无有

  能如是信解  便得无生忍  观好恶音声  知非音声性

  当入无文字  实相之法门  若能信是法  则无淫怒痴

  观贪欲愚痴  即是无量相  是二无文字  以文字故说

  诸有文字处  是皆无有实  一切诸音声  观是一音性

  佛说及邪说  是皆无分别  法虽以言说  实无法无说

  能入一相门  则得无上忍  是忍是非忍  勿作是分别

  于欲瞋恚心  勿计其中利  知是二无生  当为世中尊」

  

  勿分别贪欲,贪欲性是道。勿分别贪欲者,是言勿着贪欲相也。因为贪欲之性,即是菩提道。菩提性空,贪欲亦性空。故一切法性,即非一切法,悉是菩提性。何以故?一切法性,皆悉清净故。以此原因,故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烦恼先自无,未来亦无有。此言烦恼性空,三世清净也。「烦恼」者,现在法也。先自无者,过去清净也。未来亦无者,未来清净也。现在之烦恼,是由过去未来形成的。既然过去无,未来亦无,是知现在烦恼亦无。三世既无烦恼,是知烦恼性本清净。能如是信解者,便能得无生法忍。

  

  观好恶音声,观好坏音声之相,知非音声性。音声性者,皆悉清净也。应知若见一切法无相,即见法性。经云离一切相,即一切…

《诸法无行经浅解 解经文 卷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