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諸法無行經淺解 解經文 卷上▪P3

  ..續本文上一頁人中上者,稱佛也。

  

  「若人分別戒  是則無有戒  若有見戒者  是則爲失戒

  戒非戒一相  知是爲導師  如夢受五欲  娛樂自快樂

  分別見女色  此中實無女  戒毀戒如夢  凡夫分別二

  實無戒毀戒  知是爲導師」

  

  若人分別戒,是則無有戒。因爲諸法本來清淨,即是真戒體。若人妄生分別,則失本來清淨戒體。如果自性清淨,無造作無過非,便是清淨持戒。故曰若有見戒者,是則爲失戒。

  

  于第一義中,戒非戒一相。諸法空相,即是一相,故曰戒與非戒同是一相也。若能如是知者,即爲世間之導師也。

  

  如夢受五欲一偈,是舉譬喻說明。如人于夢中受五欲之樂,實是以自心還娛自心。自心生妄想,妄想染自心。夢中所見,有事而無實。夢中雖見有女人,而女人原是夢幻,無有真實。

  

  若人洞達諸法如幻的道理,便知非但夢中如此,甚至日間所見一切,亦皆如幻如化也。既知一切法如幻,則知持戒與毀戒亦如夢。

  

  話雖如此說,但總須覺醒之人。覺醒之人,已親證自性清淨心,戒體圓淨。若再分別持戒毀戒,便是自染其清淨心了。但我輩凡失,猶在夢中,若在夢中說覺,即是大愚癡人也。所以愚癡凡夫,自應嚴持禁戒以求覺醒。一旦徹底覺醒,方知法本清淨也。

  

  知戒與毀戒如夢者,是智者之知。智慧之人,如實知無持戒毀戒。如是知者,是爲世間導師。

  

  「凡夫著名字  不知語言性  名字非名字  知是得無生

  自謂是菩薩  讀誦爲人說  己身無所行  但依恃種性

  但讀經求道  常見他人過  著威儀文頌  見人敬自貴

  恃種性文頌  不知法實相  如是之人等  終不能得佛」

  

  凡夫著名字者,著有也。著有者,不知名字是假也。若知名字如幻是假,便知名字性空。故曰凡夫著名字,不知語言性。名字非名字,因爲名字性空,所以說名字非爲實有也。若如是知者,即得無生忍。

  

  自謂是菩「薩」,似應爲自謂是菩「提」。即言凡夫之人,執著名字相即是菩提也。不知菩提無相,無相者實相,實相之法,方爲菩提也。

  

  然凡夫之人不知,不但自己讀誦受持名字相,並且爲人宣說名字相。

  

  己身無所行。自己無有真解,真修行。但依恃種「性」,應爲但依恃種「姓」。因爲此處所說,是凡夫位上事。而「種性」者,乃菩薩位上事。一、習種性,謂十住位菩薩。二、性種性,謂十行位菩薩。叁、道種性,謂十回向位菩薩。四、聖種性,謂十地位菩薩。因爲十住、十行、十回向,尚在賢位,稱之爲叁賢。登地以上始破無明證法性,登入聖位也。五、等覺性,謂等覺菩薩。望佛則名菩薩,望菩薩則名佛。

  

  但經文中所說但依恃種性,很明顯是凡夫位上事,故應爲但依恃種「姓」。

  

  種姓者,即種類族姓也。例如剎利婆羅門,依恃種姓之高貴,便生驕慢我執。

  

  依恃種姓之人,但讀經便以爲是求道,不知切實修行。如古德雲,莫把徇文以爲悟道,應切實修行,曉夜忘疲也。但追求文字相之人,便以文字相而起辯诤。以己之所見,非己之所不見。于是處處講人我論是非,不省己過,常訟彼短了。

  

  著威儀文頌。如是之人,好著于服飾威儀。執著于文字相、言語相,而舍棄第一義。

  

  見人敬自貴。見別人恭敬自己,自己便自高自貴,自恃自慢。故曰恃種性(姓)文頌,不知法實相。如是之人等,終不能得佛。

  

  「爲說諸法空  惡心好诤訟  是人無佛法  亦無有菩提

  知瞋忍同相  達是終不瞋  不了衆生性  是則生瞋恚

  自言菩薩者  複作如是說  我慈悲一切  成佛度衆生

  他惱生瞋恚  懷忿不與語  常求他人過  樂于诤訟

  亦稱歎忍辱  及說諸法空  我心多憍慢  常觀他人過

  貪著于美味  晝夜念五欲  是人入城邑  自說度人者

  悲念于衆生  常爲求饒益  口雖如是說  而心好惱他

  我未曾見聞  慈悲而行惱  互共相瞋惱  願生阿彌陀

  若人如恒沙  惡口加刀杖  如是皆能忍  則生清淨土」

  

  爲說諸法空,惡心好诤訟。如是恃種姓文頌之人,若爲其說諸法真空義,他便以惡心興起诤訟,不能信受。故這種人不能得到佛法,亦不能得到菩提覺悟。

  

  如果有人知瞋恚與忍辱,同是一相所謂無相,便不會再起瞋恚了。如果不了衆生性空,是則生瞋恚。

  

  自言菩薩者,若人以菩薩自居,並說發心慈悲一切,欲成佛,度衆生;但是遇到他人來惱亂時,便生瞋恚之心,甚至心懷忿恨,與之斷絕來往。不與語者,即斷絕來往的意思。于是常求他人過,樂于诤訟。

  

  亦稱歎忍辱,及說諸法空。如是之人,雖然亦稱歎忍辱,亦宣說諸法空;但于貪處起貪,瞋處起瞋,癡處起癡,慢處起慢。口雖說空,卻是心在有中。故我執心多驕慢,常觀他人過。

  

  如是之人,貪著于美味,晝夜貪念五欲之樂。

  

  是人入城邑。修道之人,常居阿蘭若處,遠離愦鬧,若入于城邑,必爲度生之事。故曰是人入城邑,自說度人者。

  

  口雖如是說,而心好惱他。口中雖說爲度衆生,但心中卻是貪著五欲,好惱亂他人。我未曾見聞,慈悲度生之人,而有造作惱亂他人者。

  

  如是之人,共聚在一處,即互相瞋恨,互相惱亂。彼以如此之行,卻願求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當知若欲求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者,應行忍辱也。假使有恒沙那樣多的衆生,都來惡口相加,刀杖相害,如是皆能安忍者,方能生阿彌陀佛清淨國土也。

  

  「佛土非佛土  知如虛空相  不分別國土  及國土功德

  如是之人等  能生諸佛國」

  

  進一步來說,若人深達實相,于佛土與非佛土,知如虛空相。因爲一切法本來空寂,于畢竟空中,以因緣故,現諸佛土,以因緣故,現非佛土。佛土與非佛土,既然皆是因緣所現,故知皆無自性。法無自性,其性即空。故曰佛土非佛土,知如虛空相。

  

  既知一切法等同虛空,虛空中無一切分別。故不分別國土,亦不分別國土之功德。不分別國土功德者,不分別淨土穢土也。何故不分別淨土穢土?因爲畢竟空中,無淨無穢故。

  

  如是深達實相之人等,方能生諸佛國也。

  

  「自言忍衆惡  見菩薩如佛  我未曾見聞  佛相而瞋者

  各自美毀他  樂檀越知識  言我所教化  護使令如法

  汝應我所度  莫親近余人  彼人行不純  常處于愦鬧

  是人于佛道  不能勤修行  真求佛道者  晝夜各叁時

  頂禮諸菩薩  應生恭敬心  隨其所行道  不說其過失

  若見著五欲  不說其過惡  應當念彼人  久後亦得道

  次第行業道  不可頓成佛  或非久發心  是以行此事」

  

  如是之人,亦自言忍衆惡,見諸菩薩如見佛一般。但卻起分別心,起于瞋恚。如是之人,實是口是心非也。我未曾見,亦未曾聞,佛相而生瞋恚者。

  

  各自美毀他。如是之人,各各自贊而毀他。只求樂結交檀越知識。檀越者布施主也,知識者朋友也。其所以樂檀越知識者,希求名聞利養也。

  

  言我所教化,皆能護其使令如法。汝亦應受我所度,不可親近其他的人。明其人貪吝瞋恚嫉妒也。

  

  彼人行不純,常處于愦鬧。如是貪瞋之人,其行雜而不純。以好樂名聞利養故,常樂處于愦鬧之中。愦鬧之處者,人衆囂雜,多諸欲惡不善之法。

  

  是人于佛道,不能勤修行。修行佛道之處,應是清淨、寂靜、光明、無诤之處。故清淨是道場,寂靜是道場,光明是道場,無诤是道場。而此人心存貪瞋,樂于愦鬧,故于佛道不能勤修行也。

  

  真求佛道者,晝夜各叁時。印度計時,分爲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故曰晝夜各叁時。

  

  頂禮諸菩薩,應生恭敬心,隨其所行道,不說其過失。應于諸菩薩,隨順其所行,不挑剔尋求其過失。凡夫之人,多喜毀他人顯自己,尋求他人之過也。

  

  若見著五欲之人,亦不可宣揚說其過惡。應知一切衆生畢竟成佛。如是樂著五欲之人,久後亦當成就佛道也。一切衆生行于業道,善法是次第增上的,非是頓成佛果也。縱令頓根之人,亦是過去世次第修來。若謂過去世未修,今生頓成佛道,那便是撥無因果了。若謂無因可以致果,則一切外道,一切惡魔,一切無修行人,皆將忽然而成佛果了。

  

  所以樂著五欲之人,或者不是久發菩提心者,故余習猶熾,致有如是著五欲之事也。此是暗示,如此之人,久後皆當成佛也。見如是之人,亦莫生瞋恚心,應生如見佛心。

  

  「勿分別貪欲  貪欲性是道  煩惱先自無  未來亦無有

  能如是信解  便得無生忍  觀好惡音聲  知非音聲性

  當入無文字  實相之法門  若能信是法  則無淫怒癡

  觀貪欲愚癡  即是無量相  是二無文字  以文字故說

  諸有文字處  是皆無有實  一切諸音聲  觀是一音性

  佛說及邪說  是皆無分別  法雖以言說  實無法無說

  能入一相門  則得無上忍  是忍是非忍  勿作是分別

  于欲瞋恚心  勿計其中利  知是二無生  當爲世中尊」

  

  勿分別貪欲,貪欲性是道。勿分別貪欲者,是言勿著貪欲相也。因爲貪欲之性,即是菩提道。菩提性空,貪欲亦性空。故一切法性,即非一切法,悉是菩提性。何以故?一切法性,皆悉清淨故。以此原因,故知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煩惱先自無,未來亦無有。此言煩惱性空,叁世清淨也。「煩惱」者,現在法也。先自無者,過去清淨也。未來亦無者,未來清淨也。現在之煩惱,是由過去未來形成的。既然過去無,未來亦無,是知現在煩惱亦無。叁世既無煩惱,是知煩惱性本清淨。能如是信解者,便能得無生法忍。

  

  觀好惡音聲,觀好壞音聲之相,知非音聲性。音聲性者,皆悉清淨也。應知若見一切法無相,即見法性。經雲離一切相,即一切…

《諸法無行經淺解 解經文 卷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