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共大比丘僧五百人俱。菩萨九万二千人。其名曰众德庄严菩萨摩诃萨。师子游步菩萨。光无障净王菩萨。高山顶自在王菩萨。爱喜净光菩萨。光蔽日月菩萨。妙净须菩萨。身出莲华光菩萨。梵自在王音菩萨。游戏世师子王音菩萨。金色净光威德菩萨。柔软身菩萨。金色相庄严身菩萨。十光破魔力菩萨。诸根威仪善寂菩萨。德如高山菩萨。天音声菩萨。法力自在游行菩萨。山德净身菩萨。妙德菩萨摩诃萨。如是等九万二千人。」
此系证信序,以六种因缘,成就证信。即信因缘(如是),闻因缘(我闻),时因缘(一时),主因缘(佛),处因缘(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众因缘(共大比丘僧等……)。以此六种因缘成就证信序,故又称之为六种成就。
如是我闻。如是之法,系我从佛所闻。此系结集经人之语。表此非我杜撰,亦非道听途说,系佛说无疑。佛将取涅槃,阿难以四事问佛。其一即佛灭后,结集佛所说经时,经首应按何语?佛言经首应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些大众宣说是经。
一时,表说经之时也。
佛,此有通称别称之别。通称者,十方如来,皆名为佛。所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名佛。或过尽德圆名佛。或除二障(烦恼障、所知障),空二我(人我、法我),了二死(分段死、变易死),名之为佛。此皆通称,以通十方佛故。别称者,此佛字即称本师释迦牟尼佛,是为本经说法之主。
王舍城,在中印度摩伽陀国。佛世时,频婆娑罗王建都于此。向有多说,其中一说云频婆娑罗王旧都上茅城,因上茅城患火,故设都于此,是名王舍城。
耆阇崛山。译灵鹫山,在王舍城东北十里处。
大比丘僧。出家受具之男众名比丘,女众名比丘尼。比丘有三义,即乞士、怖魔、破恶。
大有三义,即大、多、胜。大者,谓其德腊俱尊,为人天所敬,于小乘有学人中最尊。多者,谓其解多,遍解内外诸经。胜者,谓其知见殊胜,胜过九十六种外道知见。
僧,是僧众,又名僧伽、僧团、僧祇。准律四人以上名僧,四人、五人、十人、二十人,乃至百千人皆名为僧。因为比丘四人方能作羯磨故。如是大比丘僧,有五百人俱。
行菩提道的众生,名菩提萨埵,简称曰菩萨。菩提译为觉,或道;萨埵译为有情,或众生。故菩提萨埵者,觉有情也,或大道心众生也。觉有情者,既已自觉,复能觉悟众生。换句话说,声闻缘觉二乘人,已经自觉,然不能觉他;菩萨者,自觉复能觉他,然觉行尚未圆满。如果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便名为佛。如是菩萨,有九万二千人。
其中妙净「须」菩萨,谅系妙净「髻」菩萨之误。
「尔时师子游步菩萨。见是大会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以偈问曰
世尊大导师 名德称无量 今此大众集 愿说寂灭法
邪见诸爱慢 嫉妒瞋恚性 云何即是道 大音方便说
云何涅槃相 与世法无异 诸法无有二 大悲为演说
云何诸法性 毕竟无有碍 其性如涅槃 亦同于解脱
无缚亦无解 亦复如虚空 迦罗频伽音 大梵清净声
身色喻天金 净命无量德 演说实相法 毕竟无缚解
云何此五盖 而等于菩提 云何是菩提 即同诸业性
是法是非法 云何同一相 如是毕竟净 唯愿为演说
无数无非数 诸法毕竟灭 一切种智相 及以菩提道
二法云何无 惟愿为演说 无作无非作 无着无非着
毕竟无众生 诸法中无碍 无戒无忍辱 亦无有毁戒
无智亦无慧 亦无非智慧 是法常清净 惟愿为演说
云何一切法 寂灭如虚空 无心心数法 无见断证修
一切诸众生 同如虚空相 一相法亦无 心行亦叵得
诸法无生灭 无学无罗汉 亦无辟支佛 亦无求菩萨
无住无休止 无来亦无去 诸法无动相 常住如须弥
无相亦无色 色性即是道 色性佛道一 如是法愿说
云何无佛法 亦无有众僧 是三宝一相 惟愿为演说
无空无无相 亦无有无作 不合亦不散 名相法亦无
诸法毕竟空 如响无作者 无生无无生 无灭无往来
无天无龙神 夜叉紧那等 无人无地狱 无饿鬼畜生
无众生五道 愿说如是法 如导世师人 外道非见者
其有所演说 云何等无二 诸文字语言 是法皆一相
世尊大慈愍 愿开是法门」
尔时师子游步菩萨,于大会中,发起启请于佛。以下偈颂,便是师子游步菩萨启请的问题。
首偈先称赞于佛,然后表明欲请说寂灭法。寂灭法者,即是毕竟空法、无相法、无生法,第一义谛也。
以毕竟空故,所以诸法无二无别。非是师子游步菩萨不知而问,乃菩萨大慈大悲,欲利益法会大众,及末世众生,乃请问于佛也。
邪见诸爱慢,嫉妒瞋恚性。邪见者,即是无明。《佛藏经》云,邪见者,即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见命见。简单说邪见即是痴也。爱即贪爱,慢即我慢。与第二句嫉妒瞋恚合而言之,即贪瞋痴三毒也。
世尊曾说贪瞋痴性,即是菩提性。今师子游步菩萨,为是而问。大音者称佛也,佛清净音声,遍满十方,故曰大音。愿佛方便为我等演说。
云何涅槃相,与世法无异。世法者,生灭法也。佛曾说生死即涅槃,为何生死涅槃,性无有二?愿大悲世尊为我等演说。
云何诸法性,毕竟无有碍?佛曾说一切法性空,毕竟涅槃,毕竟解脱。只要深达法性,不必另求涅槃,另求解脱。这是何道理?一切法无缚亦无解,皆等同虚空。迦罗频伽音,是佛音声。迦罗频伽,亦译为迦陵频伽,是一种鸟,鸣声极为美妙。大梵清净声,梵天音声极为清净也。
身色喻天金。赞佛语业清净以后,复赞佛身意二业清净。佛身阎浮檀金色,阎浮檀金色者,紫磨金色也。紫者其金有一层紫色光焰,磨者清净也。净命无量德,赞佛意业。最后请佛演说实相法,实相法者,即寂灭法也。云何于实相法中,无缚无解呢?
云何此五盖,而等于菩提?佛曾说五盖性即菩提性,菩提性即同诸业性。这是何道理呢?五盖者,贪欲盖、瞋恚盖、悼悔盖、睡眠盖、疑盖。此五法障盖行人之真如法性,故曰五盖。
是法是非法,云何同一相?佛曾说一切法与非法,同是一相,所谓无相。如此一切法毕竟清净,是何道理?唯愿世尊为我等演说。
无数无非数,诸法毕竟灭。数者数量也。心所法亦曰心数法。引申含义,即一切有,或一切相也。师子游步菩萨问曰,一切法有或无,有相或无相,悉皆寂灭相,是何道理?
一切种智相,及以菩提道。一切种智,是佛智也。佛智方便说有二,一者无分别智,二者差别智。差别智即一切种智,菩提者即无分别智。因为菩提者,空智也。故曰了达于空性,即名为菩提。以空性故,是知菩提即无分别智也。然于第一义,无如是分别。故曰二法云何无,惟愿为演说。
无作无非作,无着无非着。作是起义,一切法无起无不起。无有所着之法,亦无非所着之法。因为一切法毕竟空故。所以接着说毕竟无众生,诸法中无碍。此处所谓众生者,非谓六道众生也,而是凡因缘生法,皆名众生法。何故说毕竟无众生呢?即是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也。诸法中无碍,即是诸法空无碍的意思。
无戒无忍辱,亦无有毁戒,无智亦无慧,亦无非智慧。因为一切法毕竟空故,无能所故。所以无持戒犯戒、能忍所忍,无智慧无愚痴。师子游步菩萨问,这究竟是何道理呢?故最后问佛言,是法常清净,唯愿为演说。
云何一切法,寂灭如虚空?虚空者,非寂灭非非寂灭。因为于虚空中,不立寂灭,亦不立非寂灭。
无心心数法。即无心法,亦无心所法也。唯识立八识心王,与五十一心所。若略言之,识名心法,受想行名心所法。
无见断证修,即无四谛也。无见者,无见(知)苦也。无断者,无断集也。无证者,无证灭也。无修者,无修道也。
一切诸众生,同如虚空相。言一切因缘生法,皆悉性空也。
一相法亦无,心行亦叵得。佛言诸法一相,所谓无相,故曰一相法亦无。心行者,念念迁流也。叵得者,言不可得也。若将心与行分开来说,心无贪瞋痴,则心清净,是心不可得。身无杀盗淫,口无四口过,则行清净,是行不可得。
诸法无生灭,无学无罗汉。三果以前为学人,四果阿罗汉是无学人。故无学无罗汉,即无有学人,亦无无学人也。亦无辟支佛,亦无求菩萨。是总说无三乘人也。
无住无「休」止,似是无住无「依」止。即言无能住,亦无所住处也。无来亦无去。无来者无生也,无去者无灭也。与上无住合而言之,是言法无生住灭三相也。
诸法无动相,是言法常住也。
无相亦无色,因为色性真空故。故言色性即是道,道者菩提也。菩提即真空性,与色性空不二不别。
色性佛道一。色性空,佛道即是菩提。如是二法无别,愿佛为说。
云何无佛、法?此一偈是说,云何三宝一相无相?愿佛为说也。
无空无无相,亦无有无作。言何故无空、无相、无作,三三昧也。
不合亦不散,言因缘空也。合是因缘合,散是因缘散,于法无有。以下直至无众生五道,愿说如是法。是说因缘所生法,皆空,皆不可得也。
如导世师人。此句很明显字句倒错,原意应为如佛为世人之导师。外道非见者,外道邪见者也。云何佛与外道,其说无二无别?
诸文字语言,何故是法皆一相呢?愿世尊慈愍,开演如是法门。
「尔时世尊赞师子游步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所问者甚为希有。一切世间之所难信。善男子。止止勿问。所以者何。新发意菩萨。于此空见无相见无作见无生见无所有见无取相见佛见菩提见。所…
《诸法无行经浅解 解经文 卷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