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诸法无行经浅解 解经文 卷上▪P5

  ..续本文上一页,菩萨以行为贵。理者常住,有佛无佛义理依然。辟支人生于佛世,闻佛说十二因缘,悟证其理,证成道果,则名缘觉。若辟支人生于无佛之世,自悟义理,证成道果,名为独觉。声闻依佛,辟支可以不依佛,故于后说。

  

  「善男子。尔时彼佛会中弟子众数无量无边。彼金焰国中皆以七宝为树。于其宝树常出法音。所谓一切诸法空音。无相音。无作音。无生音。无所有音。无取相音。其国人民闻是法音。自然皆得诸法实相心得解脱。」

  

  善男子!彼佛会中,弟子众无数无量无边。彼国以七宝为树。经中所说七宝,其说不一,总之七宝者,七种珍贵之宝物。若依《阿弥陀经》,为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七种。

  

  其树常出法音,空、无相、无作、无生、无所有、无取相等音。(请阅前文注解)

  

  其国人民,闻如是法音,自然皆得诸法实相,心得解脱。

  

  诸法实相者,无一切相也。若见一切相非相,即见诸法实相。而无相者,即一相也,无碍相也,不二相也,无生灭相也,无来去相也,无常断相也,无一异相也,诸法空相也,无所有不可得相也。

  

  心得解脱。心离染爱贪着,获得解脱,名心解脱。与慧解脱并称为二解脱。慧解脱者,谓以正智慧,破无明惑业之缚,而得解脱也。

  

  「其佛灭后法住千岁。诸宝树音亦不复出。善男子。是高须弥山王佛。以法嘱累净威仪菩萨令守护法。嘱累已后便入无余涅槃。时有比丘名有威仪持戒不净得四禅四无色定及五神通。善诵毗尼藏乐于苦行。不能善知他心。其弟子众亦皆苦行贵头陀法。是净威仪法师。持戒清净于无所有法中得巧方便。复于一时。净威仪法师将诸弟子。到有威仪比丘住处与共同止。净威仪法师怜愍众生故。从所住处常入聚落食讫而还。教化百千万家皆作弟子。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其弟子众亦善教化。到诸聚落而为说法。令若干百千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彼高须弥山王佛取灭以后,法住千岁。法住千岁者,正法住世千岁也。正法灭后,诸宝树亦不复出法音。

  

  高须弥山王佛,以法嘱累净威仪菩萨,令彼守护正法,然后便入涅槃。

  

  时有比丘名有威仪,持戒不净。有威仪比丘以有我见故,是以持戒不净。如《十住毘婆沙》云:「有四种破戒比丘,似如持戒比丘。何等四?……于经戒中,尽能具行,而说有我……是名破戒似如持戒。……诵持律经,守护戒行,于身见中不动不离……是名破戒似如持戒。……具行十二头陀,而见诸法定有。是名破戒似如持戒。……缘众生行于慈心,然闻诸行无生相,心则惊畏。是名破戒似如持戒。」有威仪比丘持戒不净者,即如是情形也。

  

  有威仪比丘,得四禅四无色定,及五神通。四禅在色界,四无色定在无色界。所谓四禅八定者是。四禅八定,不断烦恼,不出三界,不了生死。故称四禅八定,为凡夫定。报尽以后,还堕三涂。

  

  五神通者,以不断烦恼故,不得漏尽通。仅得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等五通。

  

  有威仪比丘善诵毗尼藏,乐于苦行。毘尼藏即律藏也。但不能善知他心,不能善知众生根性欲也。

  

  其弟子众,亦皆苦行,贵头陀法。头陀法者,远离愦闹,不乐饰好,心绝贪求,无诸憍慢,清净自活。为求无上正真之道,修十二种行。

  

  一、住阿兰若。阿兰若者,谓闲静处。身离愦闹,心无欲盖,永绝攀缘,一心求无上佛道。二、常乞食。比丘离诸贪求,不受他请,若受他请,即失头陀行。常行乞食,资身办道。得食不起分别好恶增减之念,不得食不起嫌恨心。三、次第乞食。乞食时内不着于味,外不轻于众生。不择贫富,平等次第而乞。四、一食。比丘为修道故,常作是念,即今一食,尚费时妨道。为修道故,断数数食,行一食法。五、节量食。比丘不贪心极啖。将所乞之食,分为三分。一分施饥乏者,又取一抟食置净石上,施诸禽兽。所余一分,自食之。有云比丘乞食,一抟之食入钵中便止,不多受也。故节量食,又曰一抟食。六、过中不饮浆。浆即果汁蜜汁之类。比丘为修道故,若日过中,于种种浆不得饮。恐生乐着心、贪求心也。七、纳衣。比丘不贪服饰,不求好衣,但以粪扫蔽寒。八、但三衣。比丘少欲知足,但蓄三衣。三衣者,袈裟也。即五衣、七衣、大衣。九、冢间坐。比丘于冢间,常见死尸,起无常苦空不净之观,以励进道业。十、树下坐。比丘常如佛行,树下而坐。十一、露地坐。比丘为恐树下坐,犹起荫覆凉乐,生贪着心,于是露地而坐。十二、但坐不卧。即胁不沾席也。

  

  十二种头陀行,经论所说,诸师所言,略有小异,今不备举。

  

  是净威仪法师,持戒清净,于无所有法中,得巧方便。净威仪法师,通达大乘,故持戒清净。于无所有法者,于第一义中也。得巧方便,起方便智也。换句话说,净威仪法师持戒清净,能由实智,而起方便智也。菩萨起方便智方能成就一切功德,度化一切众生也。故菩萨方便智,其功德不可思议。

  

  复(后)于一时,净威仪法师,率其弟子,到有威仪比丘处,共同住止。净威仪法师为怜愍众生故,经常入聚落乞食,以度化众生。聚落者,村落也。有人家聚居之处,内有街道巷陌。受其教化者,有百千万家,皆发菩提心,修菩萨行。

  

  净威仪法师之弟子众等,亦善于教化。亦令若干百千众生,皆发无上菩提心。

  

  「有威仪比丘常乐住塔寺。其弟子众不持净戒而乐行头陀。有威仪比丘勤行精进其心决定。自以所行化诸弟子。贪着善法有所见得。所谓说一切有为法皆无常皆苦一切法无我。不能善行诸禅定法。亦不能善于菩萨所行之道。本心不纯故。」

  

  有威仪比丘则不然,不乐外出行化,乐住于塔寺之内。有威仪比丘之弟子众,不持净戒,乐于头陀苦行。

  

  有威仪比丘对于自己的修行方式,能精进修持,其心决定不改。并且以自己的修行方法,教化其弟子。

  

  有威仪比丘,贪着于善法。不知佛法者,究竟清净,无住无着,无取无舍。有威仪比丘,于一切法有所见,有所得。不知佛法者,空寂无相,无愿无求。以有威仪比丘不会诸法空相故,于是执着实有有为法。复执着有为法是无常的,以无常故是苦的,以苦故复执着一切有为法无我。何以故?因为「我」于无为法,不得自在故。此皆说明有威仪比丘不信大乘法,不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也。

  

  因为有威仪比丘有贪着心故,所以不能善行诸禅定法。善行禅定者,于禅定中无味无着。有威仪比丘以有贪着故,所以不能善行诸禅定法,更不能善于菩萨所行道。菩萨所行道者,诸波罗蜜也。因为其根本发心,即不纯正故。

  

  「净威仪法师善知众生诸根利钝。知有威仪比丘心故。不复常入聚落。其诸弟子如本不异。有威仪比丘见净威仪法师诸弟子众常入聚落。生不净心。即鸣犍椎集众立制。汝等自今已去不应入于聚落。不能一心徐行静默。数入聚落得何等利。佛所称赞阿练若住处。汝等当行禅乐莫好入他家。净威仪法师诸弟子众。不受其语犹入聚落。后于一时有威仪比丘见从聚落中出。更鸣犍椎集众。说如是言。若复更入聚落者。不复得住于此。」

  

  净威仪法师,善知众生诸根利钝。善知众生心,善知众生根性欲也。所以知有威仪比丘之心意,知有威仪比丘不喜其常入聚落。于是便随顺彼意,不常入聚落。

  

  然而其诸弟子,仍常入聚落,如原来不异。有威仪比丘见之,便生不净心,生不净心者,生瞋恼心也。即鸣犍椎,集众立制。

  

  犍椎之椎,应读如「地」音。凡打铜、打铁、打瓦、打木而鸣声者,皆名犍椎。即表示集众之号令也。立制者,立规定也。

  

  有威仪比丘立制曰,汝等以后不得入聚落,因为入愦闹处,不能一心「徐」行静默。徐字应是「修」字之误。汝等数入聚落,有何利益?佛称赞比丘应住阿练若闲静之处。所以汝等,当一心行于禅乐,莫入他家。此明有威仪比丘,只知乐定,而不知求于智慧度化众生也。

  

  净威仪法师弟子不受其语,依旧入于聚落。有威仪比丘,见彼等仍从聚落中出。于是复集众立制曰,若有人更入聚落者,不得复住于此。

  

  「尔时净威仪法师将护有威仪比丘故。告诸弟子。汝等。从今已去勿入聚落。即如师教不入聚落。尔时诸人民众不见其师及诸弟子故。皆怀忧恼善根退失。净威仪法师过三月自恣竟。从是中出至余僧坊。于其所止师徒还入城邑聚落为人说法。」

  

  尔时净威仪法师,为将护有威仪比丘,不令其生瞋恼故,于是告诸弟子勿入聚落。

  

  但是聚落中诸人民众,以不见彼等师徒,不蒙教化故,以致善根退失。净威仪法师,结夏安居三月,于自恣完毕以后,便至其他僧坊居住。

  

  比丘夏三月安居,分上中下三种。上安居自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止。下安居自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止。于四月十七日,至五月十五日中间开始安居者,为中安居。僧人安居竟,于七月十六日,或八月十六日,任人恣举己过,曰自恣日。

  

  净威仪法师与其弟子,自恣以后,便迁入其他僧坊。迁入其他僧坊后,师徒们依旧入城邑聚落教化众生。

  

  「后时有威仪比丘。见净威仪法师还入他家。见其弟子毁失常仪复生不净恶心作是念。是比丘破戒毁戒何有菩提。便语众人。是比丘杂行去佛道甚远。有威仪比丘起是业已。后时命终。是业果报故。堕阿鼻大地狱。九百千亿劫受诸苦恼。从地狱出六十三万世。常被诽谤其罪渐薄。后作比丘三十二万世。出家之后是业因缘反道入俗。又余罪业因缘故。于净明佛所出家入道殷勤精进如救头然。千万亿岁中乃至不得柔顺法忍。无量千万世诸根暗钝。师子游步。于汝意云何。尔时有威仪比丘岂异人乎。勿造斯观则我身是。我时起是微细不净心。受此罪业堕于地狱。师子游步…

《诸法无行经浅解 解经文 卷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