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諸法無行經淺解 解經文 卷上▪P5

  ..續本文上一頁,菩薩以行爲貴。理者常住,有佛無佛義理依然。辟支人生于佛世,聞佛說十二因緣,悟證其理,證成道果,則名緣覺。若辟支人生于無佛之世,自悟義理,證成道果,名爲獨覺。聲聞依佛,辟支可以不依佛,故于後說。

  

  「善男子。爾時彼佛會中弟子衆數無量無邊。彼金焰國中皆以七寶爲樹。于其寶樹常出法音。所謂一切諸法空音。無相音。無作音。無生音。無所有音。無取相音。其國人民聞是法音。自然皆得諸法實相心得解脫。」

  

  善男子!彼佛會中,弟子衆無數無量無邊。彼國以七寶爲樹。經中所說七寶,其說不一,總之七寶者,七種珍貴之寶物。若依《阿彌陀經》,爲金銀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瑪瑙七種。

  

  其樹常出法音,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所有、無取相等音。(請閱前文注解)

  

  其國人民,聞如是法音,自然皆得諸法實相,心得解脫。

  

  諸法實相者,無一切相也。若見一切相非相,即見諸法實相。而無相者,即一相也,無礙相也,不二相也,無生滅相也,無來去相也,無常斷相也,無一異相也,諸法空相也,無所有不可得相也。

  

  心得解脫。心離染愛貪著,獲得解脫,名心解脫。與慧解脫並稱爲二解脫。慧解脫者,謂以正智慧,破無明惑業之縛,而得解脫也。

  

  「其佛滅後法住千歲。諸寶樹音亦不複出。善男子。是高須彌山王佛。以法囑累淨威儀菩薩令守護法。囑累已後便入無余涅槃。時有比丘名有威儀持戒不淨得四禅四無色定及五神通。善誦毗尼藏樂于苦行。不能善知他心。其弟子衆亦皆苦行貴頭陀法。是淨威儀法師。持戒清淨于無所有法中得巧方便。複于一時。淨威儀法師將諸弟子。到有威儀比丘住處與共同止。淨威儀法師憐愍衆生故。從所住處常入聚落食訖而還。教化百千萬家皆作弟子。令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其弟子衆亦善教化。到諸聚落而爲說法。令若幹百千衆生皆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彼高須彌山王佛取滅以後,法住千歲。法住千歲者,正法住世千歲也。正法滅後,諸寶樹亦不複出法音。

  

  高須彌山王佛,以法囑累淨威儀菩薩,令彼守護正法,然後便入涅槃。

  

  時有比丘名有威儀,持戒不淨。有威儀比丘以有我見故,是以持戒不淨。如《十住毘婆沙》雲:「有四種破戒比丘,似如持戒比丘。何等四?……于經戒中,盡能具行,而說有我……是名破戒似如持戒。……誦持律經,守護戒行,于身見中不動不離……是名破戒似如持戒。……具行十二頭陀,而見諸法定有。是名破戒似如持戒。……緣衆生行于慈心,然聞諸行無生相,心則驚畏。是名破戒似如持戒。」有威儀比丘持戒不淨者,即如是情形也。

  

  有威儀比丘,得四禅四無色定,及五神通。四禅在色界,四無色定在無色界。所謂四禅八定者是。四禅八定,不斷煩惱,不出叁界,不了生死。故稱四禅八定,爲凡夫定。報盡以後,還墮叁塗。

  

  五神通者,以不斷煩惱故,不得漏盡通。僅得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等五通。

  

  有威儀比丘善誦毗尼藏,樂于苦行。毘尼藏即律藏也。但不能善知他心,不能善知衆生根性欲也。

  

  其弟子衆,亦皆苦行,貴頭陀法。頭陀法者,遠離愦鬧,不樂飾好,心絕貪求,無諸憍慢,清淨自活。爲求無上正真之道,修十二種行。

  

  一、住阿蘭若。阿蘭若者,謂閑靜處。身離愦鬧,心無欲蓋,永絕攀緣,一心求無上佛道。二、常乞食。比丘離諸貪求,不受他請,若受他請,即失頭陀行。常行乞食,資身辦道。得食不起分別好惡增減之念,不得食不起嫌恨心。叁、次第乞食。乞食時內不著于味,外不輕于衆生。不擇貧富,平等次第而乞。四、一食。比丘爲修道故,常作是念,即今一食,尚費時妨道。爲修道故,斷數數食,行一食法。五、節量食。比丘不貪心極啖。將所乞之食,分爲叁分。一分施饑乏者,又取一抟食置淨石上,施諸禽獸。所余一分,自食之。有雲比丘乞食,一抟之食入缽中便止,不多受也。故節量食,又曰一抟食。六、過中不飲漿。漿即果汁蜜汁之類。比丘爲修道故,若日過中,于種種漿不得飲。恐生樂著心、貪求心也。七、納衣。比丘不貪服飾,不求好衣,但以糞掃蔽寒。八、但叁衣。比丘少欲知足,但蓄叁衣。叁衣者,袈裟也。即五衣、七衣、大衣。九、冢間坐。比丘于冢間,常見死屍,起無常苦空不淨之觀,以勵進道業。十、樹下坐。比丘常如佛行,樹下而坐。十一、露地坐。比丘爲恐樹下坐,猶起蔭覆涼樂,生貪著心,于是露地而坐。十二、但坐不臥。即脅不沾席也。

  

  十二種頭陀行,經論所說,諸師所言,略有小異,今不備舉。

  

  是淨威儀法師,持戒清淨,于無所有法中,得巧方便。淨威儀法師,通達大乘,故持戒清淨。于無所有法者,于第一義中也。得巧方便,起方便智也。換句話說,淨威儀法師持戒清淨,能由實智,而起方便智也。菩薩起方便智方能成就一切功德,度化一切衆生也。故菩薩方便智,其功德不可思議。

  

  複(後)于一時,淨威儀法師,率其弟子,到有威儀比丘處,共同住止。淨威儀法師爲憐愍衆生故,經常入聚落乞食,以度化衆生。聚落者,村落也。有人家聚居之處,內有街道巷陌。受其教化者,有百千萬家,皆發菩提心,修菩薩行。

  

  淨威儀法師之弟子衆等,亦善于教化。亦令若幹百千衆生,皆發無上菩提心。

  

  「有威儀比丘常樂住塔寺。其弟子衆不持淨戒而樂行頭陀。有威儀比丘勤行精進其心決定。自以所行化諸弟子。貪著善法有所見得。所謂說一切有爲法皆無常皆苦一切法無我。不能善行諸禅定法。亦不能善于菩薩所行之道。本心不純故。」

  

  有威儀比丘則不然,不樂外出行化,樂住于塔寺之內。有威儀比丘之弟子衆,不持淨戒,樂于頭陀苦行。

  

  有威儀比丘對于自己的修行方式,能精進修持,其心決定不改。並且以自己的修行方法,教化其弟子。

  

  有威儀比丘,貪著于善法。不知佛法者,究竟清淨,無住無著,無取無舍。有威儀比丘,于一切法有所見,有所得。不知佛法者,空寂無相,無願無求。以有威儀比丘不會諸法空相故,于是執著實有有爲法。複執著有爲法是無常的,以無常故是苦的,以苦故複執著一切有爲法無我。何以故?因爲「我」于無爲法,不得自在故。此皆說明有威儀比丘不信大乘法,不知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也。

  

  因爲有威儀比丘有貪著心故,所以不能善行諸禅定法。善行禅定者,于禅定中無味無著。有威儀比丘以有貪著故,所以不能善行諸禅定法,更不能善于菩薩所行道。菩薩所行道者,諸波羅蜜也。因爲其根本發心,即不純正故。

  

  「淨威儀法師善知衆生諸根利鈍。知有威儀比丘心故。不複常入聚落。其諸弟子如本不異。有威儀比丘見淨威儀法師諸弟子衆常入聚落。生不淨心。即鳴犍椎集衆立製。汝等自今已去不應入于聚落。不能一心徐行靜默。數入聚落得何等利。佛所稱贊阿練若住處。汝等當行禅樂莫好入他家。淨威儀法師諸弟子衆。不受其語猶入聚落。後于一時有威儀比丘見從聚落中出。更鳴犍椎集衆。說如是言。若複更入聚落者。不複得住于此。」

  

  淨威儀法師,善知衆生諸根利鈍。善知衆生心,善知衆生根性欲也。所以知有威儀比丘之心意,知有威儀比丘不喜其常入聚落。于是便隨順彼意,不常入聚落。

  

  然而其諸弟子,仍常入聚落,如原來不異。有威儀比丘見之,便生不淨心,生不淨心者,生瞋惱心也。即鳴犍椎,集衆立製。

  

  犍椎之椎,應讀如「地」音。凡打銅、打鐵、打瓦、打木而鳴聲者,皆名犍椎。即表示集衆之號令也。立製者,立規定也。

  

  有威儀比丘立製曰,汝等以後不得入聚落,因爲入愦鬧處,不能一心「徐」行靜默。徐字應是「修」字之誤。汝等數入聚落,有何利益?佛稱贊比丘應住阿練若閑靜之處。所以汝等,當一心行于禅樂,莫入他家。此明有威儀比丘,只知樂定,而不知求于智慧度化衆生也。

  

  淨威儀法師弟子不受其語,依舊入于聚落。有威儀比丘,見彼等仍從聚落中出。于是複集衆立製曰,若有人更入聚落者,不得複住于此。

  

  「爾時淨威儀法師將護有威儀比丘故。告諸弟子。汝等。從今已去勿入聚落。即如師教不入聚落。爾時諸人民衆不見其師及諸弟子故。皆懷憂惱善根退失。淨威儀法師過叁月自恣竟。從是中出至余僧坊。于其所止師徒還入城邑聚落爲人說法。」

  

  爾時淨威儀法師,爲將護有威儀比丘,不令其生瞋惱故,于是告諸弟子勿入聚落。

  

  但是聚落中諸人民衆,以不見彼等師徒,不蒙教化故,以致善根退失。淨威儀法師,結夏安居叁月,于自恣完畢以後,便至其他僧坊居住。

  

  比丘夏叁月安居,分上中下叁種。上安居自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止。下安居自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止。于四月十七日,至五月十五日中間開始安居者,爲中安居。僧人安居竟,于七月十六日,或八月十六日,任人恣舉己過,曰自恣日。

  

  淨威儀法師與其弟子,自恣以後,便遷入其他僧坊。遷入其他僧坊後,師徒們依舊入城邑聚落教化衆生。

  

  「後時有威儀比丘。見淨威儀法師還入他家。見其弟子毀失常儀複生不淨惡心作是念。是比丘破戒毀戒何有菩提。便語衆人。是比丘雜行去佛道甚遠。有威儀比丘起是業已。後時命終。是業果報故。墮阿鼻大地獄。九百千億劫受諸苦惱。從地獄出六十叁萬世。常被誹謗其罪漸薄。後作比丘叁十二萬世。出家之後是業因緣反道入俗。又余罪業因緣故。于淨明佛所出家入道殷勤精進如救頭然。千萬億歲中乃至不得柔順法忍。無量千萬世諸根暗鈍。師子遊步。于汝意雲何。爾時有威儀比丘豈異人乎。勿造斯觀則我身是。我時起是微細不淨心。受此罪業墮于地獄。師子遊步…

《諸法無行經淺解 解經文 卷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