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若人不欲起是微細罪業者。于彼菩薩不應起于惡心。菩薩諸所行道皆當信解。不應起于瞋恨之心。應作是念。我不能善知他人心。衆生所行是亦難知。」
後時有威儀比丘,見淨威儀法師依舊入他家廣行教化。其弟子等,亦毀失不入聚落之常儀,而仍恢複入聚落之事。于是有威儀比丘,複生不淨之惡心。心中暗想,這些比丘,破戒毀戒,怎麼會有菩提呢?
于是便告訴大家說,這些比丘,所行雜穢,距離佛道甚遠。
有威儀比丘,因爲起如是惡念,造如是惡業故,命終後墮阿鼻地獄。九百千億劫,受諸苦惱。從地獄出,六十叁萬世,常遭受誹謗。後作比丘叁十二萬世,以所行惡業因緣,舍戒返俗。又以余罪業因緣,雖于淨明佛所出家入道,殷勤精進,千萬億歲,乃至不得柔順法忍,無量千萬世,諸根暗鈍。
最後佛告師子遊步菩薩言,彼有威儀比丘,即我身是。因我起如是不淨心,以致長劫墮入地獄。如果有人不欲造如是微細業,便不應于菩薩起于惡心。于菩薩所行道,皆應信受理解,不應起瞋恨之心。應作是念,因爲我不能知他人之心行,所以于菩薩所行,不可以我見心測度。
「善男子。如來見是利故常說是法。是故行者不應平量于人。唯有如來及似如來者。乃能知是。是故行者若欲自護其身慎莫平量于人而相違逆。菩薩若欲修集佛法。常當晝夜勤心專念。深發菩薩心者。不當好求人長短。菩薩若能教叁千大千世界中衆生令行十善。不如菩薩如一食頃一心靜處念一相法門。乃至聞受讀誦解說是人福德勝彼甚多。何以故。諸菩薩用是法門能滅一切業障罪。亦于一切衆生之中。離憎愛心便能疾得一切種智。」
佛稱師子遊步菩薩曰,如來見是利故,常如是說法,修行之人,不可以妄自評量于人。唯有如來,及似如來者,乃能知是是或是非。其余之人,皆系以己之所見,非己之所不見。故其是者未必是,所非者未必非。
何爲似如來者?十地菩薩望佛爲菩薩,望菩薩爲佛,灌頂受職,故曰似如來。
所以行者若欲自護其身,不令其身受到惡果報,便慎莫評量于人批評于人,與人發生違逆,乃至生惡心也。
菩薩若欲修集功德智慧,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常當勤心專念一心不亂,莫生妄想莫生分別心。凡至誠深發菩薩心者,應將護衆生,不當好求人之長短也。所謂發菩薩心者,即發度衆生之心也。
以下重複稱贊一相法門之功德。菩薩縱能教叁千大千世界衆生,令皆能行于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惡口不绮語不兩舌、不貪不瞋不癡,不如一食之短暫時間,一心靜處,念一相法門。一心靜處,即息妄令不起也。念一相法門,即體入實相也。乃至聽聞受持此一相法門,讀誦此一相法門。看文曰讀,憶唱曰誦。聞受讀誦者,言自利也。
解說此一相法門,此言利他也。釋義曰解,宣揚令衆普聞曰說。
若人能以此一相法門,自利利他,則此人所得福德,勝過教叁千大千世界衆生,令皆行十善之福德甚多。
何以故?何故其福德如是殊勝呢?因爲菩薩用是一相法門,能滅一切業障罪。同時若能于一切衆生中,離憎愛好惡之心,以此功德,便能疾得一切種智。
一切種智者,佛獨證之智也。佛具一切智,共于二乘。佛具道種智,共于菩薩。佛具一切種智,不共叁乘。所以疾得一切種智者,疾成佛道也。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滅業障罪。雲何滅業障罪。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見一切法性無業無報。則能畢滅業障之罪。又文殊師利。若菩薩見貪欲際即是真際。見瞋恚際即是真際。見愚癡際即是真際。則能畢滅業障之罪。又文殊師利。若菩薩能見一切衆生性即是涅槃性。則能畢滅業障之罪。所以者何。若人自有所見即能起業無知無聞。凡夫愚人不知諸法畢竟滅相。故自見其身亦見他人。以是見故便起身口意業。是人妄見憶想分別。作是念。我是貪欲瞋恚愚癡。如是分別故于佛法中出家學道。複作是念。我是持戒修梵行人。我當越度生死。得于涅槃免諸苦惱。是人分別諸法。是善是不善。是應知是應斷是應證是應修。所謂苦應見集應斷滅應證道應修。而複分別。一切諸行皆悉無常。一切諸行皆悉是苦。一切諸行皆叁毒熾然。我當疾舍此有爲法。常作如是思惟。于諸行中種種取相而生厭心。」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白佛言。佛爲法王,稱菩薩曰法王子。世尊!怎樣能滅業障罪呢?所造之罪業,能障無上佛道,故曰業障罪。
佛告文殊菩薩言,若菩薩如實知見一切法性空,一切法性清淨,一切法性實相無相,一切法性平等無分別,所以一切法無有業因,亦無有業果報。皆是衆生不如實知諸法一相,不如實知諸法實相,以致虛妄起惑,虛妄造業,虛妄受諸果報。若能離虛妄想,虛妄執著,虛妄受,這樣便能畢竟滅一切業障罪了。
再者,菩薩若能如實見貪瞋癡際,即是真際,便能畢竟滅業障罪。
何謂貪瞋癡際?貪瞋癡際者,貪瞋癡性也,貪瞋癡究竟也。貪瞋癡性,貪瞋癡究竟,則是實相。實相一相無相,無有分別。故貪瞋癡際,則非貪瞋癡。
所謂真際者,又曰本際,又曰實際,即真如法性也。真如法性究竟清淨,故貪瞋癡際,即是真際。如是則能滅業障之罪。
再者,菩薩若能見一切衆生性即是涅槃性,則能畢竟滅業障之罪。衆生者生死也。換句話說,若能見生死性即涅槃性,便能畢竟滅業障之罪。須知生死者因緣而有,既然生死屬于因緣,故知生死無有自性。無有自性,是無生死。故曰生死無性即涅槃,無性隨緣現生死。所以生死性即涅槃性,如是知者,則滅業障之罪。
所以者何?若人自有所見,即能起業。假使有人,自取于相而有所見,便生分別心。由分別心而起惑,由惑而造業,由業因而受業報。
無知無聞凡夫愚人,因爲不知諸法畢竟空相(畢竟空相者,實相也),妄取于相,故自見其身而生我見。見有他人,而起憎愛見。以如是見故,便起身口意十種惡業。以惡業因緣,受諸惡報。
是人妄見人我是非,以妄見而妄憶想分別,于是妄作是念,謂「我」是貪欲瞋恚愚癡。是人不如實知,貪瞋癡性畢竟空也。是人複以妄見分別故,于佛法中出家修道。又作如是執著曰,「我」是持戒修梵行人。是人不知諸法性空,無我無人。不知叁毒與持戒梵行,一性平等。是人複謂我當度生死,入于涅槃。不知生死性,即涅槃性。佛出現于世,不爲度衆生出生死入涅槃。而爲度衆生,生死涅槃二見而已。
是人以我見心,分別一切法。分別涅槃是善,生死是不善。此應知,此應斷,此應證,此應修。所謂苦應知,集應斷,滅應證,道應修。不如實知諸法實相,無苦集滅道。
而複虛妄分別,一切行無常,一切行是苦,一切行皆貪瞋癡。此等一切行,皆有爲法,我當舍之。不知畢竟空中,諸法性一體清淨,無生無滅,無作無止,畢竟諸法無行。以諸法無行故,所以一切無有有爲。對有爲說有無爲,以無有爲,亦無無爲。有爲無爲畢竟清淨,假名第一義,假名實相,假名中道。作如是覺如是證者,複假名大圓滿覺。
是人不如實知,不如實見,不知一切有爲法性空。于諸行中,妄自取相而生厭離之心。
「爾時便作是念。見諸行如是。是名見苦惡厭諸行。是名斷集分別諸行。見于滅谛即作是念。我今見滅是名證滅。我當修道便至靜處念如是法。作是念已攝心定住。是人先得厭心。今得定心故于諸行中心便舍離。而自愧厭不喜不樂。複作是念。我今于一切法中已得解脫更無所作。我身已得阿羅漢道。是人命終之時見受生處。即菩提中心生疑悔。以此疑故命終之後墮大地獄。何以故。是人于無生法中而分別故。」
如是愚人,爾時便作是念,若見諸行無常苦,是名見苦。若厭諸行貪瞋癡,是名斷集。分別諸行,便可見于滅谛。我今見滅,便是證滅。爲證滅故,我當修道,即至寂靜處,念著如是法而修行。于是憶念如是法,攝心住著如是法。如是即是妄執諸法定有也。
是人先于法執爲定有,而得厭離心。今複于法中住著,而得定心。不知諸法性空,無可厭離,亦無有所住。此人先厭離後住著,實是顛倒。
彼人認爲既得定心,于諸無常苦行中,心便生舍離之念。于無常苦中,自愧自厭,不喜不樂。複起念謂,我今于一切法中,已得解脫。已得解脫者,彼謂已得于常,已得于樂也。更無所作者,自謂所作已辦也。不知于諸法畢竟空中,常不可得,無常亦不可得;苦不可得,樂亦不可得。若生有所得心,皆是邪見。
如是癡人墮邪見中,卻自謂已得阿羅漢。是人命終之時,見受生處。見受生處者,中陰現前也。此人既見中陰現前,便謂佛說菩提者,無有真實。所謂菩提者,無生法也。此人見有中陰受生處,便謂佛說一切法無生,不爲真實。
例如佛世時,有比丘證入四禅,竟自謂已得四果。佛言汝得四禅,非爲四果。比丘不信,猶謂已得四果。四果阿羅漢已了分段生死,而此比丘命終後中陰現前,便生惡念,謂佛诳騙。以是因緣,墮地獄中。
今此人命終,見受生處,即于菩提中,心生疑悔。以生疑故,墮大地獄。何故如此?因爲此人于無生法中生疑,以有所得心分別有生故。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今雲何應觀四聖谛。佛告文殊師利。若行者能見一切法即是無生性。是名見苦。若能見一切法不集不起。是名斷集。若能見一切法畢竟滅相。是名證滅。若能見一切法無所有性。是名修道。文殊師利。若行者能如是見四聖谛。是人不作如是分別。是法善是法不善。是法應見是法應斷是法應證是法應修。所謂苦應見集應斷滅應證道應修。所以者何。凡夫所行貪欲瞋恚愚癡。行者見是法皆空無生無所有不可分別。但積集虛妄。爾時于法無所取無…
《諸法無行經淺解 解經文 卷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