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諸法無行經淺解 解經文 卷上

  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共大比丘僧五百人俱。菩薩九萬二千人。其名曰衆德莊嚴菩薩摩诃薩。師子遊步菩薩。光無障淨王菩薩。高山頂自在王菩薩。愛喜淨光菩薩。光蔽日月菩薩。妙淨須菩薩。身出蓮華光菩薩。梵自在王音菩薩。遊戲世師子王音菩薩。金色淨光威德菩薩。柔軟身菩薩。金色相莊嚴身菩薩。十光破魔力菩薩。諸根威儀善寂菩薩。德如高山菩薩。天音聲菩薩。法力自在遊行菩薩。山德淨身菩薩。妙德菩薩摩诃薩。如是等九萬二千人。」

  

  此系證信序,以六種因緣,成就證信。即信因緣(如是),聞因緣(我聞),時因緣(一時),主因緣(佛),處因緣(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衆因緣(共大比丘僧等……)。以此六種因緣成就證信序,故又稱之爲六種成就。

  

  如是我聞。如是之法,系我從佛所聞。此系結集經人之語。表此非我杜撰,亦非道聽途說,系佛說無疑。佛將取涅槃,阿難以四事問佛。其一即佛滅後,結集佛所說經時,經首應按何語?佛言經首應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某些大衆宣說是經。

  

  一時,表說經之時也。

  

  佛,此有通稱別稱之別。通稱者,十方如來,皆名爲佛。所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名佛。或過盡德圓名佛。或除二障(煩惱障、所知障),空二我(人我、法我),了二死(分段死、變易死),名之爲佛。此皆通稱,以通十方佛故。別稱者,此佛字即稱本師釋迦牟尼佛,是爲本經說法之主。

  

  王舍城,在中印度摩伽陀國。佛世時,頻婆娑羅王建都于此。向有多說,其中一說雲頻婆娑羅王舊都上茅城,因上茅城患火,故設都于此,是名王舍城。

  

  耆阇崛山。譯靈鹫山,在王舍城東北十裏處。

  

  大比丘僧。出家受具之男衆名比丘,女衆名比丘尼。比丘有叁義,即乞士、怖魔、破惡。

  

  大有叁義,即大、多、勝。大者,謂其德臘俱尊,爲人天所敬,于小乘有學人中最尊。多者,謂其解多,遍解內外諸經。勝者,謂其知見殊勝,勝過九十六種外道知見。

  

  僧,是僧衆,又名僧伽、僧團、僧祇。准律四人以上名僧,四人、五人、十人、二十人,乃至百千人皆名爲僧。因爲比丘四人方能作羯磨故。如是大比丘僧,有五百人俱。

  

  行菩提道的衆生,名菩提薩埵,簡稱曰菩薩。菩提譯爲覺,或道;薩埵譯爲有情,或衆生。故菩提薩埵者,覺有情也,或大道心衆生也。覺有情者,既已自覺,複能覺悟衆生。換句話說,聲聞緣覺二乘人,已經自覺,然不能覺他;菩薩者,自覺複能覺他,然覺行尚未圓滿。如果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便名爲佛。如是菩薩,有九萬二千人。

  

  其中妙淨「須」菩薩,諒系妙淨「髻」菩薩之誤。

  

  「爾時師子遊步菩薩。見是大會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世尊大導師  名德稱無量  今此大衆集  願說寂滅法

  邪見諸愛慢  嫉妒瞋恚性  雲何即是道  大音方便說

  雲何涅槃相  與世法無異  諸法無有二  大悲爲演說

  雲何諸法性  畢竟無有礙  其性如涅槃  亦同于解脫

  無縛亦無解  亦複如虛空  迦羅頻伽音  大梵清淨聲

  身色喻天金  淨命無量德  演說實相法  畢竟無縛解

  雲何此五蓋  而等于菩提  雲何是菩提  即同諸業性

  是法是非法  雲何同一相  如是畢竟淨  唯願爲演說

  無數無非數  諸法畢竟滅  一切種智相  及以菩提道

  二法雲何無  惟願爲演說  無作無非作  無著無非著

  畢竟無衆生  諸法中無礙  無戒無忍辱  亦無有毀戒

  無智亦無慧  亦無非智慧  是法常清淨  惟願爲演說

  雲何一切法  寂滅如虛空  無心心數法  無見斷證修

  一切諸衆生  同如虛空相  一相法亦無  心行亦叵得

  諸法無生滅  無學無羅漢  亦無辟支佛  亦無求菩薩

  無住無休止  無來亦無去  諸法無動相  常住如須彌

  無相亦無色  色性即是道  色性佛道一  如是法願說

  雲何無佛法  亦無有衆僧  是叁寶一相  惟願爲演說

  無空無無相  亦無有無作  不合亦不散  名相法亦無

  諸法畢竟空  如響無作者  無生無無生  無滅無往來

  無天無龍神  夜叉緊那等  無人無地獄  無餓鬼畜生

  無衆生五道  願說如是法  如導世師人  外道非見者

  其有所演說  雲何等無二  諸文字語言  是法皆一相

  世尊大慈愍  願開是法門」

  

  爾時師子遊步菩薩,于大會中,發起啓請于佛。以下偈頌,便是師子遊步菩薩啓請的問題。

  

  首偈先稱贊于佛,然後表明欲請說寂滅法。寂滅法者,即是畢竟空法、無相法、無生法,第一義谛也。

  

  以畢竟空故,所以諸法無二無別。非是師子遊步菩薩不知而問,乃菩薩大慈大悲,欲利益法會大衆,及末世衆生,乃請問于佛也。

  

  邪見諸愛慢,嫉妒瞋恚性。邪見者,即是無明。《佛藏經》雲,邪見者,即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見命見。簡單說邪見即是癡也。愛即貪愛,慢即我慢。與第二句嫉妒瞋恚合而言之,即貪瞋癡叁毒也。

  

  世尊曾說貪瞋癡性,即是菩提性。今師子遊步菩薩,爲是而問。大音者稱佛也,佛清淨音聲,遍滿十方,故曰大音。願佛方便爲我等演說。

  

  雲何涅槃相,與世法無異。世法者,生滅法也。佛曾說生死即涅槃,爲何生死涅槃,性無有二?願大悲世尊爲我等演說。

  

  雲何諸法性,畢竟無有礙?佛曾說一切法性空,畢竟涅槃,畢竟解脫。只要深達法性,不必另求涅槃,另求解脫。這是何道理?一切法無縛亦無解,皆等同虛空。迦羅頻伽音,是佛音聲。迦羅頻伽,亦譯爲迦陵頻伽,是一種鳥,鳴聲極爲美妙。大梵清淨聲,梵天音聲極爲清淨也。

  

  身色喻天金。贊佛語業清淨以後,複贊佛身意二業清淨。佛身閻浮檀金色,閻浮檀金色者,紫磨金色也。紫者其金有一層紫色光焰,磨者清淨也。淨命無量德,贊佛意業。最後請佛演說實相法,實相法者,即寂滅法也。雲何于實相法中,無縛無解呢?

  

  雲何此五蓋,而等于菩提?佛曾說五蓋性即菩提性,菩提性即同諸業性。這是何道理呢?五蓋者,貪欲蓋、瞋恚蓋、悼悔蓋、睡眠蓋、疑蓋。此五法障蓋行人之真如法性,故曰五蓋。

  

  是法是非法,雲何同一相?佛曾說一切法與非法,同是一相,所謂無相。如此一切法畢竟清淨,是何道理?唯願世尊爲我等演說。

  

  無數無非數,諸法畢竟滅。數者數量也。心所法亦曰心數法。引申含義,即一切有,或一切相也。師子遊步菩薩問曰,一切法有或無,有相或無相,悉皆寂滅相,是何道理?

  

  一切種智相,及以菩提道。一切種智,是佛智也。佛智方便說有二,一者無分別智,二者差別智。差別智即一切種智,菩提者即無分別智。因爲菩提者,空智也。故曰了達于空性,即名爲菩提。以空性故,是知菩提即無分別智也。然于第一義,無如是分別。故曰二法雲何無,惟願爲演說。

  

  無作無非作,無著無非著。作是起義,一切法無起無不起。無有所著之法,亦無非所著之法。因爲一切法畢竟空故。所以接著說畢竟無衆生,諸法中無礙。此處所謂衆生者,非謂六道衆生也,而是凡因緣生法,皆名衆生法。何故說畢竟無衆生呢?即是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也。諸法中無礙,即是諸法空無礙的意思。

  

  無戒無忍辱,亦無有毀戒,無智亦無慧,亦無非智慧。因爲一切法畢竟空故,無能所故。所以無持戒犯戒、能忍所忍,無智慧無愚癡。師子遊步菩薩問,這究竟是何道理呢?故最後問佛言,是法常清淨,唯願爲演說。

  

  雲何一切法,寂滅如虛空?虛空者,非寂滅非非寂滅。因爲于虛空中,不立寂滅,亦不立非寂滅。

  

  無心心數法。即無心法,亦無心所法也。唯識立八識心王,與五十一心所。若略言之,識名心法,受想行名心所法。

  

  無見斷證修,即無四谛也。無見者,無見(知)苦也。無斷者,無斷集也。無證者,無證滅也。無修者,無修道也。

  

  一切諸衆生,同如虛空相。言一切因緣生法,皆悉性空也。

  

  一相法亦無,心行亦叵得。佛言諸法一相,所謂無相,故曰一相法亦無。心行者,念念遷流也。叵得者,言不可得也。若將心與行分開來說,心無貪瞋癡,則心清淨,是心不可得。身無殺盜淫,口無四口過,則行清淨,是行不可得。

  

  諸法無生滅,無學無羅漢。叁果以前爲學人,四果阿羅漢是無學人。故無學無羅漢,即無有學人,亦無無學人也。亦無辟支佛,亦無求菩薩。是總說無叁乘人也。

  

  無住無「休」止,似是無住無「依」止。即言無能住,亦無所住處也。無來亦無去。無來者無生也,無去者無滅也。與上無住合而言之,是言法無生住滅叁相也。

  

  諸法無動相,是言法常住也。

  

  無相亦無色,因爲色性真空故。故言色性即是道,道者菩提也。菩提即真空性,與色性空不二不別。

  

  色性佛道一。色性空,佛道即是菩提。如是二法無別,願佛爲說。

  

  雲何無佛、法?此一偈是說,雲何叁寶一相無相?願佛爲說也。

  

  無空無無相,亦無有無作。言何故無空、無相、無作,叁叁昧也。

  

  不合亦不散,言因緣空也。合是因緣合,散是因緣散,于法無有。以下直至無衆生五道,願說如是法。是說因緣所生法,皆空,皆不可得也。

  

  如導世師人。此句很明顯字句倒錯,原意應爲如佛爲世人之導師。外道非見者,外道邪見者也。雲何佛與外道,其說無二無別?

  

  諸文字語言,何故是法皆一相呢?願世尊慈愍,開演如是法門。

  

  「爾時世尊贊師子遊步菩薩摩诃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所問者甚爲希有。一切世間之所難信。善男子。止止勿問。所以者何。新發意菩薩。于此空見無相見無作見無生見無所有見無取相見佛見菩提見。所…

《諸法無行經淺解 解經文 卷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