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稱而立。奈良時代定都于平城京,後人稱爲古京。奈良時代的佛教,主要宗派的建立,共有六家,所以稱爲古京六宗。
所謂六宗,即是:叁論宗、成實宗、法相宗、俱舍宗、律宗、華嚴宗。其實,成實及俱舍兩個小乘宗,是附屬于叁論及法相兩個大乘宗而輸入,後來也無何發展,故被稱爲“寓宗”。以此六宗而對後起于新京的天臺及真言兩宗,顯出全部日本佛教的源頭,除了禅宗之外,取自中國佛教的財富,均盡于此了。
現將日人橋川正所著概說日本佛教史第四章,所列古京六宗的一表,抄下參考:
俱舍宗──有宗──┐
├─寓 宗──┐
成實宗──空宗──┘ ├─小 乘──┐
律 宗────────獨立宗──┘ │
法相宗──有宗──┐ ├顯 教
├─ 叁乘教 ─┐ │
叁論宗──空宗──┘ (權大乘) ├─大 乘─┘
華嚴宗──緣起論宗── 一乘教 ─┘
(實大乘)
此表所標大小權實的立論,是根據凝然大德八宗綱要的觀點。凝然是華嚴宗的人,所以這是賢首教的判教法。
一、叁論宗:日本的叁論宗,最初是由高句麗沙門惠觀,于推古天皇叁十叁年傳入。此人曾
來中國,親近嘉祥寺的吉藏大師,學習叁論宗。後奉高句麗王之命,派到日本,住元興寺盛弘叁論。于大化二年(西紀六四六),奉敕在宮中講叁論。並創建井上寺于後河內。門下俊才頗多,著名者有福亮、慧輪、慧師、智藏、僧旻等人。實則于推古十年去日本的百濟沙門觀勒,也是叁論法匠,但他未事弘通,所以日本以惠觀爲叁論宗初祖。
惠觀門下的福亮,祖籍中國江南,是歸化了日本的出家人。他學叁論,兼通法相,又到中國研究叁論奧義。返日之後,住元興寺,任僧正。大化元年被選爲僧官的十師之一。
此後,智藏與道慈,也入唐學叁論。智藏本是福亮的俗家兒子,于天智天皇時代(西紀六六二──六七一)入唐,依吉藏大師學。持統天皇之世(西紀六八七──六九六)返日,住法隆寺,宣講叁論,爲叁論宗的第二傳。
道慈是智藏的弟子,于大寶元年(西紀七○一,則天武後大足元年)入唐,通學六宗,但以叁論的根柢而師事吉藏之法孫元康。養老二年(西紀七一八,唐玄宗開元六年)返日住大安寺,爲叁論宗第叁傳。此人風格清高,長屋王(高市皇子的長子)招赴詩宴,他固辭不往,並謂:“僧既方外之身,何煩入宮赴宴。”他頗不滿當時僧風,著有愚志一卷,惜已不傳。
智藏門下尚有智光及禮光二人,頗崇西方淨土,同住元興寺。智光的著述很多,除了現存的淨名玄論略述四卷及般若心經述義一卷之外,尚有已失傳的大般若經疏二十卷、法華文述記五卷、淨土論釋五卷、盂蘭盆經疏、中觀疏記等。所以這是一位奈良時代有數的叁論學者。
道慈之後,尚有善議、安澄、勒操等次第相傳。智光之後,則有靈睿及藥寶、願曉等,燈燈互傳。前者稱爲大安寺流,後者稱爲元興寺流。
從大體上說,奈良時代以前,是以叁論宗爲佛教義學的主流。進入奈良時代,則爲法相宗的全盛時期。至奈良末葉,叁論宗已非常衰微了。
二、法相宗:法相宗的傳日,是由入唐留學于玄奘門下的道昭之功。當時玄奘自印度及西域諸國遊曆歸來,德望重于一時,門第叁千,七十賢士,上足四人。玄奘所傳唯識法相,乃當時最新的佛教思想。道昭于孝德天皇白雉四年(西紀六五叁年,唐高宗永徽四年)入唐之際,正逢其盛。但是,道昭非僅一介義學沙門而已,他約于齊明天皇七年(西紀六六一)歸日之後,建禅院于元興寺之東南而住,收藏了許多經論。同時盡力于社會公益專業,周遊全境,于路傍穿井,于河口設船及造橋。文武天皇四年(西紀六七六)叁月,世壽七十二歲示寂,是爲法相宗初傳。
法相宗的二傳是智通及智達,于齊明天皇四年(西紀六五八)奉敕入唐,與道昭同學于玄奘門下,又學于窺基座下。智通返日後,于大和國創觀音寺,盛弘法相。
智通入唐後的四十五年,又有智鳳、智鸾、智雄,于大寶叁年(西紀七○四)奉敕入唐,師事中國相宗的叁祖樸楊智周,合此叁人爲法相宗的第叁傳。
智鳳門下出有一位智德兼備的大弟子義淵,他創有龍蓋、龍門、龍福、龍泉、龍象等五寺。大寶叁年任僧正,被尊爲一代耆宿。聖武天皇因尊其學德,乃賜姓岡連,而改其原有俗姓的市往氏,並以其兄弟承傳此姓。
義淵門下龍象爭榮,其中以玄昉、行基、良敏、宣教、行達、隆尊、良辨等最爲有名。世稱爲淵門七上足。若以叁論宗的道慈列入,則爲八上足,因爲道慈亦嘗學法相于義淵座下。
玄昉于養老元年(西紀七一七,唐玄宗開元五年)入唐,也是學法相于智周之門。唐玄宗深愛其才,准叁品位,賜紫袈裟。于天平七年(西紀七叁五)歸日,攜回經論五千余卷,藏于興福寺。是爲法相宗的第四傳。
以上相宗共分四次傳日,一二兩次,稱爲南寺傳,即是元興寺傳,亦稱爲飛鳥傳;叁四兩次,稱爲北寺傳,即是興福寺傳,又稱爲卸笠傳。考察其源頭。南寺傳是受學于玄奘,北寺傳則汲流自智周,故其思想有所出入。但在南北兩寺之間,另有一派的相宗傳承,即是藥師寺、東大寺、西大寺。
奈良時代的相宗著名學者有很多。行基門下出有法海、行信、勝虞。勝虞門下出有源仁、慈寶、泰演、守印、護命等人。玄昉門下出有慈訓、善珠、行賀、常騰等人。除此兩人之門,義淵之下的另外高弟所傳者,亦出有神睿、玄賓、賢憬、修圓、德一等人。可見奈良時代的相宗學者
,幾已爲北寺派所包辦了。
尚有可述者,以上各人之中,以護命及善珠二人的著作最多。神睿則與叁論宗的道慈,並稱爲教界的二大人物。護命及德一兩人,又是與天臺宗最澄論戰的兩大論敵。總之,法相宗在奈良時代,人才輩出,形成了當時佛教思想的最大主流。
叁、四、成實宗及俱舍宗:成實宗是依成實論而得名,它在日本未嘗獨立成派,而是附屬于叁論宗下的。天武天皇時代(西紀六七叁——六八五),百濟沙門道藏,造有成實論疏十六卷。凝然之時(西紀一二叁九——一叁二一),尚見到此書,但在日本史上,專門學成實的人,實在太少了。往往是由叁論學者附帶研究的。
俱舍宗何時輸日,不得確知,大概是隨同著法相宗的道昭返日而附帶去的了。但是俱舍要比成實的情況較好,例如護命及明诠,都是俱舍學者,尤其護命,他承新羅的智平之說,主張“有爲法體不生滅”之義,而與其他各人所主張的“有爲法體生滅”之說相異。俱舍雖爲法相的寓宗,但它卻被視爲佛教的基礎學問,故學習的人亦較多。古來以東大寺爲俱舍宗的根本道場。
五、華嚴宗:華嚴宗初傳日本,是在聖武天皇天平八年(西紀七叁六,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由唐僧道璇首先帶去了華嚴章疏,但他並未弘揚。當時有良辨,曾受道璇之教,至天平十… 《日本佛教史(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