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日本佛教史(聖嚴法師)▪P9

  ..續本文上一頁

  

  最澄的門下

  

  最澄自立大乘戒壇,主要是看不慣奈良南都佛教的腐敗。南都爲都市佛教,他所建立的是山林佛教,淡泊名利。所以他有兩句名言:“衣食之中無道心,道心之中無衣食。”

  

  最澄寂後第二年,比睿山的一乘止觀院,更名爲延曆寺。寂後第六年,大乘戒壇在山上建立完成。最澄門下數百,上足弟子則有義真、定光、圓澄、圓仁等。

  

  義真即是初以沙彌身份,隨最澄來華任其通譯的人。最澄寂後,爲比睿山第一代座主。根據大師遺志,于山上創建戒壇院,振興大乘圓頓之菩薩戒。義真門下,則出有圓珍,後爲第五代座主。

  

  圓仁與圓珍

  

  圓仁出于最澄之門,但他又于仁明天皇承和五年(西紀八叁八,唐文宗開成叁年)來華。在中國凡九年,正好趕上唐武宗會昌法難,目擊沙門還俗者約叁千人,佛像佛經,摧毀殆盡!然其在中國親近的大德之多,範圍之廣,不讓其師。他依終南山的宗睿學悉昙;從嵩山寺的全雅傳受密教儀軌及曼荼羅等;于大興善寺的元政受金剛界之大法;于青龍寺的法全傳胎藏界之大法;又就醴泉寺的宗穎學止觀法。會昌法難,圓仁險遭池魚之殃,化裝成道士身份,始逃出長安,而于承和十四年,返回日本。

  

  圓仁返日之後,一心發展比睿山的延曆寺,先後建立總持院、定心院、法華叁昧院、常行叁昧院等,一時殿堂達于鼎盛。同時承最澄之遺業,推展了舍利會、天臺大師供會、不斷念佛會等的法會,開發了山門的基礎。貞觀六年,以七十叁歲之高齡示寂,八年被谥爲慈覺大師。其門下之有名弟子,則爲安慧、慧亮、長意、相應、安然,尤以安然最爲著稱,深達圓密兩教之奧旨,厭離名利之爭奪。

  

  圓仁繼定光爲第叁代座主,其弟子安慧爲第四代座主,第五代座主,則爲義真門下的圓珍。

  

  圓珍于十五歲時投義真門下出家,叁十九歲,即是文德天皇仁壽叁年(西紀八叁,唐宣宗大中七年)來華遊學。他在中國的路線是從福州、臺州、越州,經河南的洛陽而入長安。此期間,他依良壻學天臺;又從福州開元寺的般若多羅、長安大興善寺的智慧輪、青龍寺的法全等,傳受密教。特別是法全,授他兩部之大法以及抄寫的儀軌。大中十二年返日之時,攜去典籍四百余部達一千卷,其對文化輸日之貢獻,可謂大矣!

  

  圓珍歸去之後,貞觀元年,受大友氏之請,住近江叁井的園城寺。八年奏准以園城寺爲天臺睿山的別院。十年以園城寺爲傳法灌頂的道場。寬平叁年(西紀八九一)七十八歲入寂,至醍醐天皇延長五年(西紀九七)谥號智證大師。

  

  良源及其門流

  

  圓珍以後,天臺宗的座主,約七十年間,均由圓珍的系下産生,此所謂智證門徒。圓仁系下僅保有京都之法性寺、山科之元慶寺等山外的勢力,直到良源出來,成爲第十八代座主,圓仁系才又恢複到山門(此睿山)的勢力,此所謂慈覺門徒。

  

  良源十二歲出家,二十六歲參加承平七年(西紀九叁七)于興福寺召開的維摩會中,即以理辯擊敗了南都的義昭;又于應和叁年(西紀九六叁),在清涼殿設法華會,論破了法相宗。世稱之謂應和宗論,于是名聲大振。至康保叁年(西紀九六六),遂繼位天臺第十八代座主,僧官位次累進爲大僧正。自行基以來二百二十年間,已未見有大僧正的任命,故此系爲良源的殊榮。

  

  當時,睿山因曾受火災而寺舍失修,異常荒蕪,良源悉心爲之中興,重舉學事,力行法會,恢複了昔日盛世的狀態。另有自最澄以來,共有叁塔或叁院,即是睿山的東西兩塔,加上橫川一塔。在此之前。由于智證門徒,力量不及,所以橫川地方景況寂寥,至良源時代,叁院則達于同樣的繁盛。此真是事在人爲了。

  

  良源于寬和元年(西紀九八五)化去,享壽七十四歲。其門下之盛,比擬孔子與羅什叁藏,所謂門徒叁千,賢士七十,四哲爲最。源信、覺運、尋禅、覺超,號稱四哲。四哲之外,尚有性空、增賀、安海,亦爲一時龍象。

  

  由源信及覺運之下,分爲二流。

  

  源信隱于橫川兜率谷之惠心院,專以著述爲己任。著有一乘要決叁卷、大乘對俱舍抄十四卷、妙行山要集六卷、往生要集六卷等,共有七十余部百五十卷。寬仁元年入寂,世壽七十六歲。以其學風所被,弟子們即形成一種門風,自此以下,出一學派,仰源信爲創祖而稱惠心流。

  

  覺運,常住于檀那院,大張天臺教義,著有一實菩提偈、觀心念佛、念佛寶號、草木發心修行成佛記各一卷等。他與源信雖同闡天臺,意趣則互有出入。後人以其有別,故分之爲惠心與檀那二流。由此二流又各出四流,總稱爲山門八流。

  

  八流與兩流

  

  此八流是指良源之下的系統所分出。先由惠心流出覺超,叁傳出忠尋;檀那流出遍救,叁傳出澄豪,兩流並行,盛極一時。

  

  澄豪稱爲慧光房流,澄豪門下頗衆,又出叁流:長耀開創竹林房流(亦稱安居院流),智海開創毗沙門堂流,尚有聖融吸取竹林房流而開出豬熊流,總稱之爲檀那四流。

  

  忠尋門下的皇覺,開出椙生流。皇覺之後,經範源、俊範,至靜明而開出行泉房流。靜明門下出政海而開土禦門門迹流。由惠心流而兼吸檀那流的證真,複開出寶地房流。合稱之爲惠心四流。

  

  以上兩大系八支流,總名之爲山門八流。

  

  現在再說寺門二流。因在良源之後,比睿山上以慈覺門徒的勢力隆盛,智證門徒則處于劣勢,致到智證門徒的余慶,出任第二十代座主時,受慈覺門徒的壓迫,就職僅叁個月,即辭退而去。余慶受迫之後,率領智證門徒千余人,下山移至叁井的園城寺,而與山上的延曆寺對立。因此分裂爲山門與寺門。自此之後,兩門之間,即屢有爭戰,互成水火。

  

  寺門派,後亦分爲二流。由圓珍之門第四傳而出千觀,經元範而出澄義及範守,範守之下的良明,則與澄義拮抗,爭辯義理。後世遂稱澄義一派爲龍淵房流,良明一派爲智寂房流。合稱爲寺門二流。

  

  爲便于記憶,現將天臺宗的門派,列表說明如下:

  

  臺密的發展

  

  上面已經說到日本的天臺宗,是承受了臺、密、禅、律四宗的思想而成。其中除發展天臺本宗的宗義之外,則以發展密教爲最可觀。因別于空海所傳的東寺密教,故稱爲臺密

  

  臺密的主流有叁個人,即是最澄、圓仁、圓珍,被分別稱爲根本大師(最澄)流、慈覺大師流、智證大師流。最澄倡圓密一致說。圓仁主張圓密一致之中應有一分差別,密分理及事,圓密之關系,乃爲理同而事別。也就是說,從理而言,釋迦與大日是相同的;從事而說,則有差別。臺密之大成者,乃是圓仁的弟子安然,他進一步而倡理同事勝,以爲大日勝于釋迦,故其不免有自失臺教立場之嫌。

  

  圓仁之下出良源,因其常住橫川,故稱川流。安然之下出皇慶,皇慶居于東塔南谷,故稱谷流。谷流之末,又有相實的法曼院流、良佑的叁昧院流、榮西的葉上流、聖昭的穴太流。穴太流之末,又由澄豪創西山流。其以義爭而分之派別,總共有本末十叁流。

  

  (二)真言宗的開創與發展

  

  空海弘法大師

  

《日本佛教史(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