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本經▪P5

  ..續本文上一頁羅漢、等正覺者,如是白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曰:

  “世尊!請世尊說法,請善逝說法!有衆生少塵垢,因末聽法故而衰減,彼等聞法當了悟。”

  四

  諸比丘!如是言時,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言大梵天曰:“梵天!我亦有是思惟:“今我當說法,今我當說法。”梵天!然,我如是思惟:“我得證之此法,實是甚深、難見、難覺、寂靜、殊勝、超越尋、伺,微妙、博學者所能知解也。此人人歡樂愛欲,染著愛欲,喜悅愛欲。由于人人歡樂愛欲,染著愛欲,喜悅愛欲,

  則難勝緣性及緣起法。因此,亦則難見一行之寂靜、舍棄一切依、滅盡渴愛、離欲、滅盡、涅槃也。然而,若我宣說法,但彼等不能知解我之所說,我唯是徒勞、辛苦也。”梵天!其時,我則顯現此等前所未聞不可思議之偈:

  “苦勞我所證 我今何宣說

   貪嗔所製者 不易覺此法

   逆流行微妙 甚深極難見

   微細此正法 愛染暗所蔽

   蔽者不得見”

  梵天!如是,我思慮之心,傾向平適,不宣說法。”

  五

  諸比丘!彼大梵天,二次白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曰:“世尊!請世尊說法……乃至……。”

  六

  諸比丘!彼大梵天,叁次白毗婆屍世尊曰:“世尊!請世尊說法,請善逝說法。有衆生少塵垢,因未聽法故而衰減,彼等聞法當了悟也。”

  諸比丘!爾時,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知梵天之勸請,又悲愍諸衆生故,以佛眼觀察世間;諸比丘!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以佛眼觀察世間,見諸衆生,有少塵垢、多塵垢者,有利根、頓根者,有善行相、惡行相者,有易教、難教者,或認識及怖畏來世之罪患而住者。猶如:于青蓮華、紅蓮華、白蓮華之池中,有青蓮華、紅蓮華、白蓮華生于水中、長于水中、未出水面,沈于水中養育:有青蓮華、紅蓮華、白蓮華生于水中、長于水中、出于水面;有青蓮華、紅蓮華、

  白達華生于水中、長于水中、出于水面而住,不爲水所汙染。諸比丘!如是,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以佛眼觀察衆生,于衆生中有少塵垢、多塵垢者,有利根、頓根者,有善行相、惡行相者,有易教、難教者,或認識及怖畏來世罪患而住者。

  七

  諸比丘!爾時,大梵天知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心起思念,以偈白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曰:

  “登頂立岩者 偏見周圍人

  如是善慧者 登上法樓閣

  離愁普眼人 觀彼溺愁衆

  彼爲生老服 大雄戰勝者

  商主無欠債 于世闊步遊

  世尊請說法 多有了悟者”

  諸比丘!爾時,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以偈告大梵天曰:“爲于彼等衆 啓開甘露門凡有得聞已 則得棄邪信梵天知有害 思勞不說法”

  諸此丘!爾時,大梵天:“我得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應諾將說法。”

  敬禮。右繞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則沒形于其處。

  八

  諸比丘!爾時,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如是思惟:“我當爲誰先說法

  誰能速解此法耶

  ”

  諸比丘!爾時,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如是思惟:“王子骞荼與帝師之子提舍,住于王城槃頭婆提,博學、聰明、有智慧,爲長時之少塵垢者。我當先爲王子骞荼與帝師之子提舍說法,彼等能速解此法。”

  諸比丘!爾時,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猶如力士之伸屈腕、屈伸腕間,消失于菩提樹下,現于王城槃頭婆提之鹿野苑。

  九

  諸比丘!爾時,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告守苑人曰:

  “來,守苑人!入王城槃頭婆,告王子與帝師之子提舍如是言:“尊者!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來至王城槃頭婆提,住安穩鹿苑,彼欲見汝等。”

  諸比丘!彼守苑人應諾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唯然,世尊”而入王城槃頭婆提,告王子骞荼與帝師之子提舍曰:

  “尊者!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來至王城槃頭婆提,住安穩鹿苑,彼欲見汝等。”

  十

   諸比丘!爾時,王子骞荼與帝師之子提舍,備吉祥莊嚴乘具,乘吉祥莊嚴乘具向王城槃頭婆提出發,至乘具能行之處,下乘而行步詣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處,詣已,敬禮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坐于一面。

  十一

  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爲彼等次第說法,則開示施、戒、天之說;宣說諸欲之過患,出離汙穢、煩惱之功德。當世尊了知彼等心從順、柔和、無障而喜悅明淨,于此,則宣示諸贊歎之勝法--苦、集、滅、道。猶如去染汙純淨之布,正可受染色。如是王子骞荼與帝師之子提舍,則于其座,遠離塵垢,證得法眼:“凡任何集起之法,皆是滅法。”

  十二

  爾時,彼等依師之教而非依他,已見法、得法、知法、深入法、度疑惑、去諸說、得無畏,而白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曰:

  “偉哉!世尊,偉哉!世尊。猶如扶起倒者,揭露隱覆者、示道于迷路者、揭來明燈,使有眼者于暗中得見諸色。如是,世尊以種種方便宣說法。世尊!我等歸

  依世尊、(歸依)法。願世尊攝受我等,于世尊之處出家,得受具足戒。”

  十叁

  諸比丘!王子骞荼與帝師之子提舍,于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處出家,得受具足戒。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以法說之教導、激勵、令彼等喜悅;並宣示諸行之過患、汙穢之煩惱,涅槃之功德。彼等依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法說之教導、激勵、令喜悅,不久,彼等之心實無取著,由諸漏而解脫。

  十四

  諸比丘!于王城槃頭婆提,八萬四千之大衆聞:“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來住安穩鹿苑。王子骞荼與帝師之子提舍,于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處,剃除須發,著袈裟衣,出家而過無家之生活。”聞已,彼等如是思惟:“王子骞荼與帝師之子提舍,既剃除須發、著袈裟衣,出家而過無家之生活,可見此法、律不劣、彼出家不劣也。王子骞荼與帝師之子提舍,而且于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處剃除須發,著袈裟衣,出家而過無家之生活,何以我等不出家耶

  ”

  諸比丘!于是,八萬四千之大衆,由王城槃頭婆提出發,詣毗婆屍世尊、阿羅  漢、等正覺者之處。詣已,敬禮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坐于一面。

  十五

  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爲彼等次第說法,則開示施、戒、天之說;宣說諸欲之過患,出離汙穢、煩惱之功德。當世尊了知彼等心從順、柔和、無障而喜悅明淨,于此,則宣示諸佛贊歎之勝法--苦、集、滅、道。猶如去染汙純淨之布,正可受染色。如是八萬四千之大衆,則于其座,遠離塵垢,證得法眼:“凡任何集起之法,皆是滅法。”

  十六

  爾時,彼等依師之教而非依他,已見法、得法、知法、深入法、度疑惑、去諸說、得無畏,而白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曰:

  “偉哉!世尊,偉哉!世尊。世尊以種種方便說法,世尊!猶如扶起倒者,揭露隱覆者、示道于迷路者、揭來明燈,使有眼者于暗中得見諸色。世尊!我等歸依世尊、[歸依]法。願世尊攝受我等,于世尊之處出家,得受具足戒。”

  十七

  諸比丘!彼等八萬四千之大衆,于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處出家,得受具足戒。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以法說之教導、激勵、令彼等喜悅;並宣示諸行之過患、汙穢之煩惱,涅槃之功德。彼等依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法說之教導、激勵、令喜悅,不久,彼等之心實無取著,由諸漏而解脫。

  十八

  彼以前八萬四千之出家者聞:“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來住王城槃頭婆提之安穩鹿苑而說法。”諸比丘!爾時,彼八萬四千之出家者,由王城槃頭婆提出發,詣安穩鹿苑,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處,詣已,敬禮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坐于一面。

  十九

  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爲彼等次第說法,則開示施、戒、天之說,宣說諸欲之過患,出離汙穢、煩惱之功德。當世尊了知彼等心從順、柔和、無障而喜悅明淨,于此,則宣示諸贊歎之勝法--苦、集、滅、道。猶如去染汙純淨布,正可受染色。如是八萬四千大衆,則于其座,遠離塵垢,證得法眼:“凡任何集起之法,皆是滅法。”

  二十

   爾時,彼等依師之教而非依他,已見法、得法、知法、深入法、度疑惑、去諸說、得無畏,而白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曰:“偉哉!世尊,偉哉!世尊。世尊以種種方便說法,世尊!猶如扶起倒者、揭露隱覆者、示道于迷路者,揭來明燈,使有眼者于暗中得見諸色。世尊!我等歸依世尊,[歸依]法,願世尊攝受我等于世尊之處出家,得受具足戒。”

  二一

  諸比丘!彼八萬四千之出家衆,于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處出家,得受具足戒。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以法說之教導、激勵、令彼等喜悅;並宣示諸行之過患,汙穢之煩惱,涅槃之功德。彼等依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法說之教導、激勵、令喜悅,不久,彼等之心實無取著,由諸漏而解脫。

  二二

  諸比丘!爾時,王城槃頭婆提住六百八十萬大比丘衆。諸比丘!于此,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獨居靜處時,生起如是思惟:

  “王城槃頭婆提,住六百八十萬大比丘衆,我應爲諸比丘宣示:“諸比丘!爲大衆之利益,爲大衆之安樂、憐愍世人、天人之利、樂,諸比丘應普偏遊行,勿二人進行一道,諸比丘!汝等應宣示初善、中善、後善、文義具足之法。宣說圓滿清淨之梵行。有少塵垢之衆生,因未聞法故墮落;彼等聞法者,則得了悟。而各六年後,爲誦波羅提木叉,汝等應詣王城槃頭婆提。”

  二叁

  諸比丘!爾時,有一大梵天知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心之所念。猶如力士之伸屈腕、屈伸腕間,由梵天界…

《大本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大緣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