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沈不語之士,且莫輸心;見悻悻自好之人,應須防口。
5月2日
震聾啓聩,臨深履薄
心中散亂暗昧的時候,要自己提起精神去控製,使精神恢複飽滿,心情過于緊張的時候,要把事物暫時放下,使心緒平衡安定一下。
不然,當治住了散亂暗昧的毛病時,卻又染了蠢蠢欲動的情緒,擾亂了心地的安靜。
陶淵明說:“識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人必須時時有此念頭,才能夠提醒念頭的昏暗。又如佛家所說的但求放心而已。此心如能放得下,則一切魔障不起,更無外界的紛擾了。
【前集一二叁】
念頭昏散處,要知提醒,念頭吃緊時,要知放下,不然恐去昏昏之病又來幢幢之擾矣。
5月3日
君子之心,雨過天晴
晴朗澄澈的太空,忽然間,雷電交加大雨傾盆而下;相反的,狂風暴雨的天氣一過,忽然現出北風霁月的景色。這氣候陰睛無常,說明了天心有凝滯與障塞,人事也是如此,毫厘之差即發生千裏的急劇變化。
但是,天心雖然有驟然之變,那風雨雷霆對于人都是有作用的,等雨過之後天氣馬上晴朗,不留絲毫痕迹。這正說明了天心的偉大,人心本乎天理,喜怒哀樂之發生,誠然是一息之間就有急劇的變化,務須過而不留,切不可凡事都萦懷于心,郁結不散,那就有失天人合一之道,難免不遭逢到意外之變。
古人教人讀書養氣,就是要人心與天心相吻合,然後才能天人合一。
【前集一二四】
霁日青天,倏變爲迅雷震電;疾風怒雨,倏轉爲朗月晴空;氣機何嘗一毫凝滯?太虛何嘗一毫障塞?人之心體,亦當如是。
5月4日
有識有力,魔鬼無蹤
擊退私情,抑製私欲;如果對私情私欲這一頑強敵人,沒有徹底認識的話,就達不到擊退和抑製的目的了。
治病必定要知道病因,這是先決的條件。對于排除心中的惡魔,如果不能認識出惡魔的原形,那就沒有辦法了,雖然識透了他的本體,然而,擊退抑製這一惡魔並不簡單。如果忍耐力不足,也不能達到目的。
只有知識才是照出惡魔的一顆明珠,沒有這一顆明珠就照不見自魔。而意志的力量才是斬殺惡魔的一把慧劍,若是意志的力量不堅,雖然有明珠照見,也斬殺不了惡魔。因此,這意識堅固的毅力,都是斷邪念、明心體不可缺少的條件。
【前集一二五】
勝私製欲之功;有曰識不早力不易者,有曰識得破忍不過者,蓋識是一顆照魔的明珠,力是一把斬魔的慧劍,兩不可少也。
5月5日
大量能容,不動聲色
人家侮辱我、作弄我、欺騙我,而我能夠包容含蓄,不發一言,不表愠怒,所謂“喜怒不形于色,是非不辨于言”,使他人無從捉摸我的內心深處。這其中的趣味是奧妙無窮,同時也藏著很大的機謀與作用。
所謂“靜以製動觀人入微”,則他人對你再也不敢加以侮弄欺騙了。
【前集一二六】
覺人之詐,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動于色;此中有無窮意味,亦有無窮受用。
5月6日
困苦窮乏,鍛煉身心
人受了種種災厄,置身于逆境的時候,如同在爐子裏煉的鋼一般,鍛煉身心成爲一個鋼鐵一樣的人。所以,人能受得住災厄與逆境而不爲它所挫折,才能享受到大的利益。未經過此種鍛煉的人,則身體禁不住風霜折磨,精神的修養也不充分,終究成不了一個偉大的人物。
古語說:“憂危啓聖智,厄窮見人傑。”意思是人處在困窮的時候,千萬不要灰心,須知這正是促成我們向前發展的一個契機,正是鍛煉琢磨人們成爲堅強偉大的人物。人生來如果不受困苦,飽食暖衣,對任何事都任性去做,那他就經不起挫折,受不了打擊,好比是在室內培養出來的花木,絕不會有健全的發展。
孟子說過:“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困乏其身,惡其體膚,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話的意義是說天將要給一個人的幸福以前,必定先給他許多困難,使他能夠戰勝困難、克服困難,養成了堅決奮鬥的意志,對于任何困難都能突破,遭遇失敗也絕不悲觀,永遠抱持樂觀的希望,不屈不撓接受鍛煉,最後一定得到幸福與光明。
【前集一二七】
橫逆困窮是煆煉豪傑的一副爐錘,能受其煆煉,則身心交益,不受其煆煉,則身心交損。
5月7日
人乃天地之縮圖,天地乃人之父母
人體是心爲主宰,太陽則是天地的中心。所以,人身也可以說是一個小世界,大天地有春夏秋冬四時的運行。風雨寒暖的往來,由于陰陽的和合,滋生了萬物,形成一個小天地的我們,人人都有喜怒哀樂之情和鑒別是非好惡的知識,並且有實現這些情感和知識的意志作用,而後才構成了一個完全的身心。如果狂喜暴怒,好惡混同不分,那就不會造成一個完全的人格。應該歡喜的地方就要歡喜,應該忿怒的時候就要忿怒,好善而惡惡,無過與不及,能夠調和這一身的心天地,才不失爲中庸之道。
天地既爲一大世界,則等于包容人的父母。人存在于天地間,人人彼此都當視同手足,彼此相親相愛互助合作,施德而不結怨,以仁愛待人處世自然就沒有恨與煩惱了,應當使人人各盡其業,即使是萬物也應當各安其所,人人都抱有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和爲萬世開太平的宏願,則天下一家世界大同,永久和平便因此産生了。
【前集一二一八】
吾身一小天地也,使喜怒不愆。好惡有則,便是變理的工夫;天地一大父母也,便民無怨咨,物無氛疹,亦是敦睦的氣象。
5月8日
戒疏于慮,警傷于察
從人類整體的大處著眼,無論自己的民族或其他民族都可以說是同胞,相互間以仁愛之心相處,那麼都有幸福。
人絕不可以存害人之心,你害人家,人家也一定反過來報複。所以說,害人如害己;但是有很多人都不明白這種道理。人雖不應當有害人之心,但也不可不事先防範壞人加害于你。
有些人把人家都當成和自己一樣去看待,這樣的人非常正直,即或受了人家的欺侮他也毫不在乎。還有些人太聰明了,事先看破了他人的詐僞而嚴加防範,兩相比較下,愚直的人使人願與他相親,聰明的人則人人都敬而遠之。
人有聰明固然不是壞處,但切戒破壞人家道德,揭露人家短處,這是不可不細加察者的。以上的話我們不妨玩味一番,做人做事就不致有什麼差誤了。
【前集一二一九】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此戒疏于慮也;甯受人之欺,毋逆人之詐,此苦傷于察也;二語並存,精明而澤厚矣。
5月9日
辨別是非,認識大體
有很多的人對事表示疑惑,而我對事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那就要擇善固執,不被群衆的疑慮所阻礙。所謂:“千人盲目一人明,衆人皆醉我獨醒。”多數人的意見,有時也未必合乎真理,一個人的獨見也不一定是不合真理,如果自己確信,就可以排除別人的疑問。
古往今來的大人物能成就千秋偉業,都是有別人所不及的智慧和自己的見解。其次,天下事不是一個人獨力所能成的,凡事應當多旁聽他人的意見,做爲多方面的參考,千萬不要任性而忽視他人的言語。
【前集一叁0】
毋因群疑而阻獨見,毋任己意而廢人言,毋私小惠而傷大體,毋借公論以快私情。
5月10日
親近善人須知機杜讒,鏟除惡人應人保密防禍
當我們知道某人是一個有道德的人,還不能和他交往,在結交之前不要過度贊揚,以免招致奸人嫉妒,挑撥離間,使你接近不得。
當我們發現對方是一個惡人,不能急切的把他退掉也不要輕易表示意見,以免被他轉去,招致了怨尤,使我身蒙受意外之禍。
古時自天子至臣相,不管是拔擢人才或是鏟除奸佞,一切用人行政上的措施,都要把以上所學的兩種原則作爲圭臬,才不至于有重大的差錯。
今人仍應效法之。
【前集一叁一】
善人未能急親,不宜預揚,恐來讒谮之奸;惡人未能輕去,不宜先發,恐招媒孽之禍。
5月11日
節義來自暗室不欺,經綸缲出臨深履薄
在光天化日之下,被人人所稱道的節義忠貞,是曆千古而不能磨滅的。既不是一時在人前造作的僞善行爲,也不是在人所不見的暗室當中的私情私見,君子慎獨,雖處于暗室而不自欺,所以說,青天白日的節義是從暗室漏屋之中培養出來的。
一個人能夠有旋乾轉坤的大手筆,不是豪放的思慮所能達成的,必須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精神,一點也不敢疏忽,謹慎小心,按部就班,慢慢培養出成績。至于有人說“舉大略細”,又有人說“做大事不拘小節”,都是錯誤的想法。
【前集一叁二】
青天白日的節義,自暗室漏屋中培來;旋乾轉坤的經綸,自臨深履薄處缲出。
5月12日
倫常本乎天性,不可任德懷恩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當然的倫理之道,有時達到極點也是應該的,不可以有絲毫的感激之心。如果父兄對于子弟認爲是施恩,子弟對于父兄感恩,這樣的施恩望報,骨肉之親反而不如路人。
從前有一個孝子孝順父母,傳到皇帝的耳裏,皇帝非常感動,把孝子召來,給他許多的錢以表示賞賜之意,孝子很不安的回答說:“陸下,我從來就沒有感覺過我是盡了人子的孝行。實在沒有接受陸下褒揚的理由,也絕不敢接受升下的賞賜。”皇帝聽後,更加感動,加倍賜賞錢給他,要他無論如何都得接受。
所以,說真的孝行是自己不會感覺得到的。世界上自以爲有孝心的人,在並不一定是真孝。人子孝順父母,是無論如何都要使父母歡心,這是自然真情的流露。當人自己感覺到自己的孝行,同時就起了要求報酬之心,也就失去了孝的真義。
兄弟之情也是一樣。友恭之情是出于真情的流露,這其間也絲毫不能有施恩之念,不然兄弟反成了路人啊!
【前集一叁叁】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縱做到極處,俱是合當如此,著不得一毫感激的念頭。如施者任德,受者懷恩,便是路人,使成市道矣。
5月13日
不誇妍好潔,無醜汙之辱
天地間的事物,不限于…
《天天天藍(聖印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