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美與醜,潔與汙。一切長短、善惡、男女、上下、賢愚等等都是相對的。一方面有了美,另一方面一定有醜,沒有美就沒有了醜。所以,僅有美而沒有醜的東西是不會成立的。人通常稱某人是善人,沒有惡人存在。如果沒有惡人存在,善人也就不會存在。
有美的時候必定有醜,如果人能夠超越美醜的觀念而不挂在心,則無論怎樣醜陋也不會有人笑了。
清潔的相對是汙穢,“嫌惡汙穢,喜好清潔”是人之常情,但是清潔和汙穢並非是對立的,應該用達觀的眼光覺悟到汙穢與清潔本不是兩件事,人能夠將精神超越到潔與不潔之間,則我不好清潔,也就沒有人能以汙穢加諸于我了。
【前集一叁四】
有妍必有醜爲之對,我不許妍,誰能醜我;有潔必有汙爲之仇,我不好潔,誰能汙我。
5月14日
富貴多炎涼,骨肉多妒忌
富貴的人與貧賤的人兩相此較,按人情的動態來說,富貴的人反而比貧賤的人不好。富貴的人爲了求自己的名利,逐漸的轉移情感,趨向于利益的方面。對無利的方面,人情就淡薄了。總而言之,他的情感是隨著對方而變動的。
反之,貧賤的人情定沒有什麼變動的,無論什麼時候,他都以一樣的態度來待人接物。所以,貧者比富者的人情還厚重。按理說,應是富者的人情厚而貧者要來得薄,事實正好相反。難怪孔子會慨歎的說:“爲仁不富,爲富不仁矣。”
嫉妒別人的長處和幸福,在父子骨肉之間,比一般人還要利害。照理說,應該骨肉之間互相祝賀幸福才是,更應當以喜悅的心情來贊美彼此的長處才是。事實卻不然。對于旁人的幸福和長處並不關心,對于親族之間有了長處和幸福反而嫉妒,念念不忘,耿耿于心。
這樣說來,真是非常不幸。當人們遭逢了這種場面,必定也會以冷靜的態度平心靜氣的處理,如果這嫉妒之念不除,必定每天生活在煩惱中。
【前集一叁五】
炎涼之態,富貴更甚于貧賤;妒忌之心,骨肉尤狠于外人;此處若不當以冷腸,禦以平氣,鮮不日生煩惱陣中矣。
5月15日
功過不可少混,恩仇不可過明
在上位的人對待其部屬,應當分清楚功勞與過失,這兩者不容混淆,功過混淆賞罰不明,如果有功的不賞、有過的不罰,那些奮勇不惜性命的人們,雖然建立功勞,也得不到名譽與升賞,自然就起了怠慢的心情,不再忠于職守了。所以,居上位的人一定要功過不混雜,賞罰尤其分明。
其次,說到恩義與仇恕不可分得太開。居上位的人如果恩仇分得太開,有恩的人就對他好一點,對于有怨的人就冷酷無情。這樣一來,部屬無論如何忠實盡職,也得不到上級的歡心。久而久之,起了貳心而背叛激變,這都是基于私情之一念,致使部下不忠。
【前集一叁六】
功過不容少混,混則人懷惰墮之心;恩仇不可太明,明則起攜貳之志。
5月16日
位盛危至,德高謗興
俗語說:“官大擔險,樹大招風。”一個人的官位太高,很容易招惹出意外的敵人。對于自己得意的事物,不可以做得太過,太過則容易頹敗,凡事得留余地想。日常的行爲不可過于清高,過于清高的人就容易受人排斥,招來種種無謂的誹謗。
古代的哲學主張中庸之道,無過猶不及之處。人能行中庸之道,則可大可久,持盈保泰,既不違天之道,亦不背地之理。順乎人情,本乎天理則無往而不自得,無太盛太過,或過高過亢的弊病。
【前集一叁七】
爵位不宜太盛,太盛則危;能事不宜盡畢,盡畢則衰;行誼不宜過高,過高則誘興而毀來。
5月17日
陰惡禍深,陽善功小
做惡事忌隱藏,所謂“陰惡是大惡”。做善事別忘顯露,所謂“陽善是小善”。
凡惡事顯露于外的人,則衆目所視十手所指,其惡行不得擴張,所以爲禍尚淺。如果人做了壞事還隱藏起來,覺得十分得意,他就加深罪名終至身敗名裂,所以說,惡之顯者禍淺。
做善事喜歡顯露于外面,使人家知道,功德是小些;在暗中做的善事,功果反而很大。這個道理很奧妙,只有佛家的道理才能夠解釋清楚。按道理說,做善事顯示出來給人家看就不算真善,這裏面含著沽名釣譽的心理存在。所以,他的善行不會有多大的效用,也不會徹底去做完善事。反之,要在暗中去救人濟世,則其立心爲善,必定不計較名譽。地做的善事也必定徹底。所以說,善之顯者功小,而隱者功大。
【前集一叁八】
惡忌陰,善忌陽。故惡之顯者禍淺,而隱者禍深;善之顯者功小,而隱者功大。
5月18日
應以德禦才,勿恃才敗德
人不可不修養才智,更不可不培植道德、兩者都缺一不可。才與德互相比較,德好比是才的主人,而才好比是德的奴仆。有才無德的人,像一個家庭裏面主人被奴仆所欺,製度紊亂毫無條理,終至敗家亡身而後已。
一般人恃才傲物,就是沒有道德以養其身,只知逞能恃才,任意妄爲,終亦受到嚴重的打擊。
所以,用人行政必須用才德兼備的人。才能稍差但乃有德之士,不妨用他的德來補才能之不足,將不至于像有才能卻缺乏道德的人,把一切的事情弄壞了。
【前集一叁九】
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無德,如家無主而奴用事矣,幾何不魍魉猖狂。
5月19日
窮寇勿追,投鼠忌器
奸佞邪智之人僥幸以圖上進,爲了防止這種弊病發生,在建立法製這方面務必講求嚴厲。然而,實行起來又必須求其寬厚。在除惡務盡的原則下,又不能不網開一面。常言說:“窮寇勿追,投鼠忌器。”總要放他一條生路,叫他自己逃生。不然,如同捉鼠而阻塞了一切洞口,窮急反噬,一切器物反而被破壞光了。
凡事勿走極端,總要合乎中道適可而止。天地間的萬物,都是一個製服著一個,如螳螂捕蟬黃雀伺之于後,獵人打雀不覺濕露沾衣。
其實,天地造物之妙,雖是互相製服同時也是互相爲依的。人食牛羊而牛羊依人以爲生,就是這個道理,世間善惡之理,無論到了什麼時候都是兩面的。如果說除惡而必盡,則惡盡而善亦不能成立了。覺悟了這個道理,也就覺悟了人生的大半。
【前集一四0】
鋤奸杜幸,要救他一條去路。若使之一無所容,譬如塞鼠穴者,一切去路都塞盡,則一切好物俱咬破矣。
5月20日
過歸己任,功讓他人
和別人共同擔負過失的時候,那人必定喜悅。和別人共同分功的時候,那人必定發生嫉妒,所謂“利益在前,人所必爭”。人對于爭榮譽爭報酬,千古以來不知道葬送了多少人的生命,毀壞了多少人的人格。如此看來,與人共患難易,共安樂則難了。
例如春秋時候範蠡、文種之於越王勾踐,漢代的韓信蕭何之于漢高祖,當勾踐被吳王打敗作了俘虜,文種、範蠡兩人與越王共受患難,終于設法使越王回到了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臥薪嘗膽勵精圖治,二十年後滅掉了吳國;範蠡明白其患難與共安樂的道理,遂棄官而遊于五湖,文種不明這個道理,終于仗劍自殺。其次,高祖的殺韓信、囚蕭何也是基于同一個道理,君王之于臣下尚且如此,一般人的彼此爭名奪利不能共榮相安,更無足論了。
【前集一四一】
當與人同過不當與人同功,同功則相忌;可與人共患難,不可與人共安樂;安樂則相仇。
5月21日
警世救人,功德無量
有道德的君子雖然不能用金錢救濟他人的貧困,但可用精神的力量去感化他人。人們在迷惘的道途上能得一言以提醒,就可以改邪歸正覺迷卻癡。
又當人們陷溺在危急困難的情況下,得一語的勉勵,教他脫離危難之道,這就是善根,勝于贈送他人財物的恩惠。
【前集一四二】
士君子,貧不能濟物者,遇人癡迷處,出一言提醒之,遇人急難處,出一言解救之,亦是無量功德。
5月22日
趨炎附勢,人情之常
人到貧窮不濟的時候,就一切廉恥也不顧了,只知貪求食物依附于人,等到有了食物,稍見飽暖,就向更好的地方尋求生活了。
人人都向豐衣足食的地方集聚,等到這富貴者一旦陷入貧乏,則一般常常集聚來往的人就作鳥獸散了,一切義理人情也都不講了。甚至在路途中相遇,掉頭不顧。這是古今中外的人情通病,並沒有什麼好奇怪的。
“蚊蠅逐臭,蟻蟲嘗甘,而小人則趨于利。”這幾句話說穿了人情的通病。人情通常是趨利而忘義,只有君子才不爲利益而變節。
【前集一四叁】
饑則附,飽則揚,燠則趨,寒則棄,人情通患也。
5月23日
須冷眼觀物,勿輕動剛腸
君子大多是富于情感,不免熱心過度,招致人家的怨尤。所以,不可不以冷靜的頭腦來考慮事情,然後以理智來判斷是非,才不會發生錯誤。如果感情一沖動,心就把握不住,心愛感情所左右,便會輕舉妄動。
日本古時候有一個武士鐮倉權五郎,他作了源義家軍隊中的先鋒,在戰場上沖鋒的中間,被敵人的箭射中他的眼目,卻一點都不怯懦,他並不取下箭矢,就奮勇把敵人射死,然後倒在草地上。他的同僚將官叁蒲爲繼走到他的身邊,想要設法由眼睛裏拔除箭镞,于是以腳踏著權五郎的臉,想把箭從眼睛裏拔出來,這時候權五郎忽然跳起來要殺爲繼,爲繼吃驚的躲開,問他什麼緣故?權五郎說:“武士死于戰場是常有的事,但生平還沒有人敢用腳踏著我的臉,我認爲這是莫大的恥辱。”爲繼領悟了他的語意,深深謝罪,然後跪在地上,將箭由權五郎的眼中取下來。
這個故事是說:君子應以鐵石心腸、冷靜頭腦來擔當大事,才不至于有失中正。
【前集一四四】
君子宜淨拭冷眼,慎勿輕動剛腸。
5月24日
量弘識高,功德日進
古語說:“德高望重。”又說:“量寬福厚。”德與量是互相關聯的。
由于道德高尚而器量才能寬大,器量寬大才能受人尊敬,自己的幸福便可以慢慢增加了。
然而,道德怎樣才能夠高尚,那就要培養高深的學問。有了高深的學問與知識,才對于處世做事具有遠大的眼光,高明的識見,做事就不會發生錯誤,處世…
《天天天藍(聖印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