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略舉七世,這不過指在近數而說,事雖隔世疏遠,她們總有生我養我之恩,既有恩澤于我,理應酬答。
厄難中者,義通存殁,存則現生父母,或受沈坷,或受枷鎖。殁則如七世父母,或沈叁途,受諸苦難,但願此等父母苦難,皆悉脫離。
戊叁 陳設妙供
具飯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錠燭,床敷臥具,盡世甘美,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衆僧。
此乃示出供品物質。在供筵中,以飯爲主食品,故雲具飯,百味是爲配合,百味,及指大數而說,實非一定須要百味,五果,乃百味中之一少數,如桃李柰棗柿,此等皆是食品,爲舌根所嘗。汲灌盆器,乃屬沐浴用具,如口壺面盆。床敷臥具,乃屬睡眠用具,如蚊帳被席,此等皆是身根所覺。香油錠燭,此屬供品,香能聞薰,是鼻根所觸,香油塗身,是身根所觸,錠可焚化,燭可照亮,是眼根所見。盡世甘美,是世上珍貴食品,亦屬舌根所攝,這裏所講盡世甘美,揀非葷酒之甘美,是指素食中之最甘美食品。
以著盆中一句,若以百味五果,著在盆中,這是可以,如用床敷臥具著在盆中,絕無此理,此是譯經之訛,應雲著在盂蘭盆供中,才是合理。
大德僧,是明已證果位的羅漢,德高望重,爲衆領首,所以稱爲大德,此等大德,律儀精嚴,爲世福田,堪受人天供養。
戊四 盛贊福田
當此之日,一切聖衆,或在山間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樹下經行,或六通自在,教化聲聞緣覺,或十地菩薩大人,權現比丘,在大衆中,皆同一心,受缽和羅飯,具清淨戒,聖衆之道,其德汪洋。
當此之日,即指七月十五日。一切聖衆,標出總名,山間,是幽靜地方,離諸城市愦鬧,修禅定人,應在這些地方修習,較易修證。禅定有二:一、世間禅,如色界無色界四禅八定。二、出世間禅,即叁乘所修禅定,此中乃指出世間禅定。
或得四道果,即二乘所證果位,修有緩急,證有淺深,四道果,就是修證層次。初果須陀洹,譯爲入流,斷叁界見惑,預入聖道之流。二果斯陀含,譯爲一來,于欲界九品思惑中斷前六品盡,後叁品猶在,更須來欲界一番受生,故名一來。叁果阿那含,譯爲不來,斷欲界後叁品思惑盡,更不來欲界受生,故名不來。四果阿羅漢,譯爲無學,已斷見思二惑,越出叁界,已證涅槃,無法可學,故名無學。
或在樹下經行,這是修行人禅余散步,調節身體,正式修行,無論行住坐臥四威儀中皆可用功,故山間林下亦可修習。經行,算是修持人的一種調節身體的方法。
六通自在,教化聲聞緣覺者,在聖衆中,除了二乘外,還有叁賢十地菩薩,這些菩薩已得六通自在,自有資格可教化聲聞緣覺。自在,就是不受一切束縛,名爲自在。菩薩的自在,有觀境自在,有作用自在,觀境自在,菩薩得了正照智慧,照了真如境,于真如境中,能通一切諸法,圓融自在,不被一切諸法所障,了了明明,于境無所挂礙,以無挂礙故,便得觀境自在。作用自在,就是菩薩既以正智照了其如境,于時從體起用,現身說法,教化衆生,隨心所欲,任運自在。菩薩以這照智,教化二乘,勸導二乘,回小向大,趨向佛果。
或十地菩薩大人,權現比丘者,菩薩,是總名稱,有權實大小之別,十地菩薩,位近佛鄰,非是權小,所以稱爲菩薩大人,這些菩薩,隱大現小,權現比丘,是內秘菩薩行,外現比丘身,如觀世音菩薩權現叁十二應,金粟如來權現居士身之類。
在大衆中,皆同一心者,聖衆之中,雖然位有大小,德有厚薄,他們在受供時,均攝禅定意,同發慚愧心、慈悲心,故雲皆同一心。
受缽和羅飯者,正明受盂蘭盆供,缽,乃出家人盛飯之器,梵語缽多羅,華方譯爲應量器,乃僧用六物之一,發轸鈔雲:“應法之器,謂體色量叁者,皆須與法相應。體有二:泥及鐵,色,熏作黑赤色,或孔雀咽色,鴿色。量,大受叁鬥,小受鬥半,故名應量器。”
末叁句,總贊其德,文意可知。謂此等聖衆,個個都是精持律儀,身俱淨戒,無有漏阙毀犯。口俱淨戒,凡有所說,無有虛妄。意俱淨戒,心念無邪,離諸欲染。如是叁業清淨,堪受人天欽敬供養,所謂大聖度人,功唯在戒,故雲聖衆其德汪洋。
戊五 得獲勝益
其有供養此等自恣僧者,現世父母六親眷屬,得出叁塗之苦,應時解脫,衣食自然,若父母現在者,福樂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光華。
文分兩段,前半段,明獲悲願而離苦,後半段,明獲慈願而得樂,樂中有存亡之異。
其有,是假設辭,若有人發心供養此等自恣僧,可使現生已亡父母以及六親眷屬,獲聖衆悲願力,得出叁塗苦。現世,就是現今生我此身父母,非唯未亡名爲現世。而未亡父母,在後半段,明存亡獲益中說,意謂供養此等自恣僧,不獨已亡父母得益出離叁塗,現今未亡父母也得聖衆之慈願力,享樂百年,以至七世父母也可得益生天,受諸天樂的,像這樣殊勝功行,既可益陰,也可益陽,是故我們應該供養此等自恣僧侶。
入天光華,是形容天人,有光明相,快樂相,天人有自然華光莊嚴等相。
丁二 教導受供之儀
時佛敕十方衆僧,皆先爲施主家咒願,願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後受食,初受食時,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衆僧咒願竟,便受自食。
上一科,佛教施主家供養時,應如法供養。此一科,佛教十方聖衆也應如法受供,兩者如法,這才使施者獲益,受者無愧?文分兩段,首段俱叁業清淨義,末段俱叁寶義。
首段,先爲施主家咒願者,是明口業清淨,受施者,應先爲施主家念咒祝福,求其消災,使生者獲福,亡者超升,此法,如同我國各大叢林庵院,僧人吃飯時,念供養咒一般,如僧人吃飯後,在結齋時所稱念雲:“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爲樂故施,後必得安樂。”此四句,就是一種祝福詞。
行禅定意者,是明意業清淨,僧人在受供時,應入正念聚,或作警惕想,如想雲:“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若人不了道,披毛戴角還。”行者有了這種正念,或有戒懼之心,深恐虛消信施,能得這樣正觀心念,無諸雜染,已有這樣小心翼翼,就容易攝入正定。
然後受食者,是明身業清淨,口念咒,意入定,食時又是清淨食,如是叁業清淨,這樣施者與受者,必定獲益無窮的。
末段,俱叁寶義,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一句,是明俱佛寶義,僧人在未食時,應先供佛,以代施主家求福,但這樣也是崇敬法故。
衆僧咒願竟一句,是明俱法寶義,人以食供養我,我應以法施人,故食時應代施主家念經祝福。
便自受食一句,是明俱僧寶義,受食是僧,以如法受,如法食,僧人食時,應生慚愧心,不可著想,應想此食,乃是暫時資養色身,借此色身謀求道佛故,如佛經說:“衆生但以世間之食,資養色身,不當貪著,須求出世間之法食,增長菩提慧命。”
然而,在當今末法時期,僧人是佛教中的代表,佛法皆以僧人爲軸心,故僧人在佛教中是負有特別的任務,所以僧人在受施主家供養時,應當形表端正嚴肅,以表現佛法的崇高,以博取人家對佛教有著更深更好的印象,所以佛教的盛衰,實有關僧格的完整,我們一般僧伽對于這點,應該特別的留意的,否則,不但有損僧格,而且對于佛教的莊嚴有著甚大的關系。
丙七 孝子轉悲爲喜
時目連比丘,及大菩薩衆,皆大歡喜,目連悲啼泣聲,釋然除滅。
目連已得佛開導指示,已知其母有解救的辦法,所以此時目連頓然轉悲爲喜,這種情形,有如世上之監獄一般,獄官受賄,犯者不久當得解放,這是毫無疑義,故目連之喜,這是必然的事。
丙八 慈母頓脫鬼道
時目連母,即于是日得脫一劫餓鬼之苦。
按此文,是譯經人的漏缺,因此時是佛對目連說其救濟方法,施供之事,應在別時,今說經次,就雲其母脫離鬼道,這樣顯然是譯經的疏忽,應雲:“爾時目連聞是法已,至七月十五日設施盆供,供自恣僧已,其母即于是日得脫一劫餓鬼之苦。”這樣文義才得暢達。
總之,佛法是不可思議的,尤其聖衆之力更是不可思議,以一餐之供,迅速就得如許的利益。故叁藏雲:“孝子既獻供于此辰,慈母乃除殃于是日,大哉聖力,速疾如斯。”上來解釋正宗分竟。
甲叁、流通分,文分叁段,乙一、獲益啓問,乙二、如來稱贊,乙叁、正答所問。
乙一 獲益啓問
目連複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叁寶功德之力,衆僧威神之力故,若未來世,一切佛弟子,亦應奉盂蘭盆,救度現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爲爾不?
此下流通分,是將此法流通未來,目連此問,也是設供後之事,非同一席語。現在目連母既蒙叁寶力,獲益生天,此法既是這樣大的功德,理應將此法流通後人,使未來衆生同沾斯益,目連此問,足可表現目連的心亦確爲利益後人,以是此舉,博得吾佛大加贊歎。
乙二 如來稱贊
佛言:大善,快問,我正欲說,汝今複問。
目連所問,適巧深契聖心,故佛贊雲,大善快問。佛之本意,本欲說此盂蘭盆供,導人孝行,將此法作爲未來衆生行孝的跳板,除衆生苦的橋梁,現在佛正爲此事,擬將咐囑未來,適巧目連正爲此而問,故雲我正欲說,汝今複問。
乙叁正答所問,文分五段,丙一、教行修供,丙二、教發誓願,丙叁、教常發心,丙四、教常奉持,丙五、歡喜奉命。
丙一 教行修供
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國王太子大臣宰相,叁公百官,萬民庶人行慈孝者,皆應先爲所生現在父母,過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以百味飲食安盂蘭盆中,施十方自恣僧。
上面所說,出家人要行孝道,在家人固屬也應行孝,上至國王,下至萬民百娃,父母乃是我們生身之本,我們既由父母養大,理應還報父母深恩,這才是天職。上面曾經說過,慈烏鹦鹉尚解思恩,況爲人倫,故人者,仁也,若非仁,豈爲人,孔子說:“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又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現今佛說盂蘭盆供,目的也是導人行孝,這樣,在事實上,儒釋之孝,殆有共同點,但所行的孝行,世間孝與出世間孝,有著不同而已。
叁公百官,叁公,據典所載:周之叁公,即太師、太傅、太保。西漢以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稱爲叁公。百官,是朝廷文武百官。
佛歡喜日,佛證一真法界,覺體如如,本無悲喜可言,而今示現歡喜,須知我佛出世,本以度人爲懷,見人行善則喜,見人造惡則悲,于今比丘九旬加工用行,各證道果,了脫叁界生死,不爲魔界所纏,他們既有這種功行,已是暢佛本懷,但這,安不使佛歡喜,所以此日,稱爲佛的歡喜日。
丙二 教發誓願
願使現在父母,壽命百年無病,無一切苦惱之患,乃至七世父母,離餓鬼苦,生人天中,福樂無極。
現在這本盂蘭盆經,乃是隸屬人天教,故經中佛所教人發願,僅限人天之願,是故願使父母常無病惱,壽命百年,乃至七世父母,離餓鬼道,上生天界,得無量福樂,我們既有是願,願必隨心所成,我們要報答父母恩,就應常時發下如此之願。發願,乃是表現每個人的心志,如果心志堅決,將來必有所獲,如果心志不健全,又有猶豫于決心理,結果此人決是不能完成大器的,這是自然之理,故每一個人道業成與不成,便可看他所發的心願,是否堅決與不堅決,所以佛教一般人發願,就是勉勵人無論做了一件什麼事,應有一種永恒堅決的志想心願,有了這種的志想心願,那麼這人才能完成其大業的。
丙叁 教常發心
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慈孝,憶所生父母,爲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
一個修孝順的佛子們,應時常憶念父母恩惠,不可須臾忘,孔夫子說:“天地之性,惟人爲貴,人之行莫大于孝。”又雲:“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儒家孝順,尚且如斯講究,這何況我們學佛的佛教徒們?所以,我們一般學佛的弟子們,是應年年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供,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
丙四 教常奉持
若一切佛弟子,應當奉持是法。
這是說每個佛弟子,年間七月十五日,是應這樣如法奉持的,這才不負吾佛此番的教導,又不負目連此番爲己爲人的啓問,凡有血性的佛子們,那麼應當秉承奉持此法的。
丙五 歡喜奉行
時目連比丘,四輩弟子,歡喜奉行。
此是總結一經。四輩,即佛四衆弟子,出家二衆,在家二衆,或雲人天龍鬼。現在四衆弟子,聽佛這樣的說,大家都欽崇吾佛的教導,個個都表現衷心歡喜奉行的,然這種的收獲,真不虧吾佛這番苦口婆心,此外又可表現吾佛說法,非同凡響,既說經已,會場就有這許多獲益、蒙益而去實踐的。
代跋
現在我講這本經,從頭至尾,在經中所闡意義,都不離一個孝字,是故我希望在座善信聽後,年年七月十五日,應作盂蘭盆供,報報父母恩,這才不虧我們是個佛子,佛說這本經,確是針對未來的現實,對人道方面,是有莫大的裨益,假使一個人能照佛這樣的孝道推行,相信這人就算是一個賢善慈孝的人,那麼這個世界就減了一個造惡者,世界上互相殘殺的劫運,就可由此逐漸減少,所以我希望在座聽者各人應宜自勉,庶幾既倒的狂瀾才可挽住,佛的正法才得永恒高高地永樹于橫流惡濁之中。
現在這本講解,得蒙佛弟子陳遊子發心出資印行,推廣流通,將此功德,酬報令尊教養恩德,及紀念令尊西歸叁周年,祈求令尊迅登佛刹,觐見爾陀,上品上生,爲諸佛菩薩永遠的伴侶,同時並將此印行功德,回向十方法界,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佛說盂蘭盆經解(純果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