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繼續負起醫生的責任,救治他患病的弟子。也許,很多劫之後,終有成功的一天。那時候,大丈夫的使命圓滿了,我們也可以一同聚集到萬佛城,“微塵世界,輝映蓮臺!”
弟子 果真頂禮
恒實
一九七八年七月五日 卡米爾以南
師父上人慈鑒:
華嚴經上說:
“菩薩持戒圓滿,于戒無所著,恒離諸憍慢,淨戒波羅蜜。”
上人時刻叮囑我們要守規矩。對于素來不修邊幅、放肆顛倒的美國青年人,這種訓誨最難行持。“守規矩”,似乎是最呆滯、最沒有價值的一回事。但叁步一拜,使我深深體會到這個教條裏含藏著無量的智慧。此刻,我要盡心竭力,洗心革面,學習“守規矩”。
記得有位法師曾敘述一個故事:
有一天,上人正接待一位來訪的男居士。忽然間,上人轉過頭來,聲色俱厲地向這位法師發問:
“在金山寺,什麼是最重要的?”
這位法師也不假思索,毫不猶疑地回答:“每個人都要改過自新!”
這位法師說:“可能答得及格了,因爲上人連眼也不眨,若無其事地繼續與來賓交談;雖然,那位男居士不免有點驚訝。”
爲什麼“每個人要改過自新?”因爲當我們初來金山寺時,大部份的人都不懂守規矩,也不懂修道的方法。否則,成佛作祖又有何難?爲什麼?因爲八萬四千法門,和諸佛禁戒,無非爲了協助衆生趣向菩提。這些法門是絕對有效。如果我們認真用功,成功便很快在望。
在海岸旁往北拜,我發覺到自己,多數時間不守規矩,多半的時候,我不懂得如何去用功夫。偶然自我警惕,循規蹈矩對症下藥,效果便神速無比。所以,我一定要改過。所謂“守規矩”,就是遵循節製身口意的律儀。我必要勤習、思惟、尊重這些教規。因爲它們是抵達目標的捷徑;也是修福修慧的基石。
守護戒律,要如護眼中珠。戒律,是諸行的顛峰。過去現在諸佛,皆是修習戒律而圓滿功德;未來諸佛,也要從戒律入門,直至證得“無漏”解脫,才能圓滿如來十力及一切種智。戒律是最後的勝利者,它能夠淨化身心,使之達到最崇高的境界。曆代聖賢之所以能流芳萬世,是因爲他們灰身泯智,克己除私。我們若希望成聖賢,首先要學如何循規蹈矩,藉以淨化身心。
雖然說菩薩不著于戒律,但不要在這兒會錯意。菩薩是諸行修證圓滿,心無挂礙,才不著一法。在金山寺,曾有一個小沙彌問上人:
“爲什麼要這麼多的規矩?”
上人回答:“因爲你不守規矩,你若是守規矩,就不須要這麼多規矩。”
菩薩已降伏我慢和偏見,已返相還源,他是凡事能從心所欲而不 矩,所以他才不著于戒律。可是,我們這班初學者,必要依止戒律修持。有如在大海裏要依止渡人筏,乘風破浪當我們抵達彼岸,自然就不用背著筏了。
所謂恒離諸驕慢;戒律是永恒的——永恒的真實。但是因爲我們被驕慢和私欲遮蓋,可能會謗佛毀戒,頻頻造業,自招惡報。我已經浪費了很多時光, 出規矩而掙紮,那時候我尚不知道,如來的清淨禁戒,是最容易、最快速的成就方法,否則我會爲自己省去很多麻煩。
守規矩,不是勉強的,因爲諸佛戒律是道之本源,法爾自然。真正勉強的人,是被情欲的波瀾所牽,激湍回複。這是根本信心的問題。如果你對聖賢的方法有真誠的信心,你會有足夠的勇氣去躬行實踐,也會快捷地成就。
我明白了守規矩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和“自我”再度講座這個問題的對話:
“可是,好辛苦啊!”
“當然啦,但是每一個人都要改過自新,所以佛教裏才設有規矩。你是“自我”,你跋扈驕惰,現在我要守規矩,一步一步地把你溶化。”
“你學佛法,不是爲了追求自由嗎?爲什麼反有這麼多規矩,豈不是自我約束?”
“直至我圓滿諸佛的教誡,才是真正的自由。所謂發揮自由,其實是自私的我見
作祟。這是臭穢汙濁的。真正的自由,是時刻不逾矩;真正的快樂,能夠忍受痛楚。在你還沒有學會守規矩之前,你所發揮的,絕不是佛法的靈性。”
“不過,你是美國人;美國人一向最贊揚反叛者、創新者,我們都有叛逆的細胞。”
“聽著!老友!當無常鬼請你去見閻羅王的時候,你去告訴他,你不想守規矩,看你有什麼辦法!閻君不但接見美國人,他對瑞典人、非洲人,乃至所有人種,皆是一視同仁。他是最民主的。”
在我還未成爲地獄裏的一份子時,我要慎重其事,嚴持戒律,毫不苟且,如救頭燃!
弟子 果真頂禮
恒朝
一九七八年七月十九日 卡米爾
師父上人慈鑒:
在我們拜的公路上,從早上六點,直到半夜,車子都是一輛緊接一輛,如遊魚過海,川流不息。引擎的咆哮和車輪的煞車聲,暫時代替了蕭蕭的海風與松濤。我們已拜進市區,完成了此次旅程的一半。
有很多人,從未見過出家人,從未見過叁步一拜。他們都問:“爲什麼?”,“叁步一拜怎能去幫助整個世界?”,“這對你個人有什麼利益?”等等問題。
爲什麼?因爲世上太苦了,充滿了災難和殺人的武器。世上人心險惡,道德淪喪的原因,是因爲我們內心鬥爭沸騰,殺戮不已。想要整頓自心。“一切唯心造。”貪、嗔、癡,帶來災害和苦惱,也能掀起天災人禍,荼毒宇間一切生靈及國土,姑勿論其大小廣狹強弱,大衆與個人——如水與波無分彼此,同一體性。小能變大,大能容光煥發小,故華嚴經上說:“一世界種能生諸世界。”;又“小世界即是大世界,大世界即是小世界……不可數世界能入一世界,一世界能入不可數世界。”
爲了整頓這個小世界,我們發心叁步一拜。心淨即佛土淨。佛法是深入萬物樞機的鑰匙。要真正利益世界,必須回光返照。就我個人來說,是不再向外冀求和平快樂,不再怨天尤人,應該洗心革面,改過自新。
我們愈加忏悔已過,愈加明白大家是一體一氣、一心一性。萬物是我,我是萬物,即是莊子所說的:“與天地之精神往來而不傲倪于萬物。”有利益天下,即是有利于我;無人無我——才能犧牲小我,成全大我,這就是大慈悲。
故華嚴經又說:
“菩薩願諸衆生,善入諸法平等,了知法界與自性無二。”
有很多人問我是什麼教派的。我便答:
“我們是大乘教,所有衆生都相容並包,來者不拒。我們的使命,是要度盡一切衆生,方告完成。我們都是一家人,一切衆生,皆能成佛。”
路人的印象和對話:
有人從一輛車子裏喊道:“老友!快點吻吻泥土,哈哈!”
一個卡米爾的青年人:“可是……可是……你們不是道地的美國人嗎?”
在馬利布橋上曾見過的女人又出現了。一早,我們剛拜到卡末爾橋邊,她跟一個男人走上來。她對著恒實說話,沒有得到任何反應。
“你們有沒有碰到過冬天的豪雨?”她的聲音有點陰陽怪氣,跟一年前是一樣的。她站在我們後面,悄悄地窺視著、等待著。稍後,她合起只掌,問訊之後,迳自離去。一個心情快樂的男人,背著背囊,在我們身旁走過,合起雙掌,口裏誦念:“ 唵嘛呢叭彌吽。”,然後鞠躬。
在卡米爾的女人:“我也是佛教徒,已經入教很久了。”
恒朝:“是嗎?”
女人:“是的。你聽過密勒日巴嗎?”
“當然啦!”
“我就是密勒日巴。”
每天,我們從自己身上找出毛病和愚癡,每天也竭力蠲除這些毛病。萬物都爲我們說法,我們也喜悅地谛聽。每一天,內心更加靜寂,外面更加空虛,而內外也互相契合。一切順乎自然。在我們的右面,汽車和摩托車以六十裏的高速飛馳而過;在我們的左面是高聳入雲的忪柏,周遭的樹木緩緩地轉變顔色,一切都在變動不停之中,只有我們,以緩慢而合中道的速率,每天拜一哩,從朝至募,恒不退心,晝夜六時,勤求佛道——還有比這份工作更奧妙的嗎?
南無觀世音菩薩!
弟子 果廷頂禮
恒實
一九七八年七月二十日 蒙德裏叁藩市以南約九十哩
師父上人慈鑒:
弟子已抵達蒙德裏省。這二個月來,在Big Sur的海岸拜,與海嘯風聲爲伴,此刻又回到市區裏來。多奇妙!一念不生我法一如——內心與法界融爲一體,清淨恬淡。一旦舉心動念,便失去整體的感覺,人我之分自他之別,油然而生。這時候,Big Sur、蒙德裏、萬佛城,都變成地圖上的名稱,而中間只連貫著無數裏艱辛的跪拜。妄念一止,心平如水,一切差別也隨即消逝。那時候,不管我們身處何方,還是一心一意地向萬佛殿裏的千手千眼觀音菩薩頂禮。
華嚴經上說:
“雲何爲世間,雲何非世間,世間非世間,
但是名差別,叁世五蘊法,說名爲世間,
彼滅非世問,如是但假名。”
—夜摩宮中偈贊品—
言語和名詞都是識心的産品;這種思想的工具,虛妄不實。因此上人常諄諄告誡:
“不要打妄想,正要打妄想的時候,就要立刻截斷微流!”
妄想,能創造我們所居住的世界和器物,妄想能令我們起惑造業受報。十法界不離一念心,從地獄到佛地,還是依照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常規。當我們心與道合,便是朝著正確的路上走。
叁祖僧璨大師在信心銘中曾說:
“多言多慮,轉不相雁;絕言絕慮。無處不通。”
在最近的禅七,上人曾說:“無心道人與佛齊。”
弟子:“上人,我很想擺脫俗念,只存佛念。”
上人:“好,你來告訴我,什麼是佛念?”
弟子:“哎!佛念即是無妄念,而我的妄念多得很。”
上人:“因爲你有大多妄念,你才不知道。不能形容,不可捉摸,即是佛。一切言語皆是皮毛上的功夫。妄心喜歡向外攀緣,但外面根本無一物可攀。要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才能成佛。你還有心念的時候,功夫還未到哩!”
弟子:“原來,無念即是佛念!
“行住坐臥,不離這個,
若離這個,便是錯過。”
“菩薩願一切衆生,獲無疲厭金剛身。”
—華嚴經十回向品—
“修行是爲了降伏身心。降身,使它在疲倦的時候,…
《修行者的消息(恒實、恒朝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