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惡趣法,必定正覺,趣七有天人,往生作苦邊。彼聖弟子,中間雖起憂苦,聽彼聖弟子,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禅具足住。不見彼聖弟子,有一法不斷,能令還生此世者,此則聖弟子,得法眼之大義。」
(3)先明白叁界的意義
佛經將人類可以藉種種禅定力量進入各種精神修養的狀態,粗分爲叁種生存層次。第一種是衆生財欲、色欲、名利、食欲、睡欲等五種貪欲熾盛的生存空間,稱之爲欲界。第二種是某類較具靈性的衆生,厭棄欲界的貪欲生存環境,進入精神調適的狀態;在禅定的修養過程中,已經逐漸淡薄貪欲,但是身心尚生存在有色物質的束縛範圍內,稱之爲色界。第叁種是某類衆生,在禅修的極度努力下,心識已經超脫色質和形相的約束範疇,完全進入深妙禅定的精神修養狀態中,稱之爲無色界。
也就是雜阿含經上佛所開示的:「比丘們!當知諸界,其數無量,衆生界無數無量,當善界學,善種種界……,有欲界、有光界、淨界、無量空入處界、無量識入處界、無所有入處界、非想非非想入處界、有滅界……。衆生常與界俱,與界和合。雲何衆生,常與界俱:謂衆生行不善心時,與不善界俱;修善心時,與善界俱;修勝心時,與勝界俱;行鄙心時,與鄙界俱……,當作是學,善種種界。」(例此可知有無量他方衆生居住的世界,無量淨土『淨界』、穢土『欲界』世界。)
(4)佛爲何製定超離欲界的嚴格戒律?
多重宇宙間無量無數的衆生,都各各依其業行,安居在與其業行相應的一定界限(世界)範圍內。我們只不過是依我們的飲習業力生活在依欲爲界的飲界範圍內。要想跳出欲界的束縛範圍,就必須斷除與欲界相應的塵欲煩惱才有可能。聲聞初果的修行者,就是首先從超離欲界,斷除與欲界相應的五欲六塵境界開始下手修行,也就是金剛經所說的「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外境開始起修。而超出欲界,只不過是踏上了脫生死目標的第一個修行步驟而已,所以經上說初果的修行者是初入聖者之流。然而我們欲界衆生無量無數的墮性、欲習與煩惱,是最難以降伏的,佛爲了要令隨其出家的聲聞弟子于現世中達到不爲六塵境界迷惑、左右的目的,達到一世解脫的理想,因此依此界衆生最難以調教的身口、業行、舉止而首先製定了種種避免墮落欲界業網的戒律。(按佛因十種利益結戒,今僅就聲聞弟子超脫生死問題做反省。)
(5)入道的初步發心是什麼?
當一個修行者能夠先持身口不犯惡業,並依四部阿含經所開示正確出離叁界生死的「解脫慧學」做爲修行的基礎,如此有了正確的出世佛法正見引導來修行,那麼必能在精勤的持戒、修定中,首先深刻的發出厭離娑婆生死的出世解脫之心。唯有在修行的行進間,從內心深處深切的發出厭離叁界生死的出世解脫之心後,修行者才能逐步淡薄五欲,遠離塵囂,把心安定下來,精進的朝「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欲境努力進修。因此今生能不能夠依四阿含所開示的解脫慧學,在持戒、修定的曆程中,鞏固出世深刻的厭離心來修行,是關系著初機出家禅修者今世能否到達超離世俗欲境初步的入道基礎。也是奠定修行者未來早日達到修行解脫理想最重要的具有關鍵性的修行一生。
誠如演培法師在俱舍論講記中所說:「諸異生類,假定依于四根本地而起暖等善根的話,那他在現生中必然得見于谛。爲什麼?一、因它的根性猛烈,二因他的厭離心深,所以能夠做到這步田地。假使依于未至地及中間地而起媛等善根的話,那他在現生中就不一定得見于地,爲什麼?一因根有利鈍,二因厭有深淺,根利而厭深的,于現生中可以見谛(入道),根鈍而厭淺的,于現生中不得見谛……。」
(6)初果粗解
證了初果的聖者,已經從親證內在的空性中,見到了無始以來塵欲衆生生死輪回積集的根源(所有「欲界」集法,一切滅已),已經不受欲界惡道業行的引誘,不會再墜入叁惡道中輪轉受苦(不墮惡趣法);並且內心初步不受與欲界相應的五欲粗境所迷惑(離諸塵垢);而當一個修行者已經淡薄了塵欲煩惱,心靈在戒、定的洗煉下,到達某種甯靜狀態時,對于超脫欲塵世法的啓悟,便會愈加的鞏固與堅定(不見彼聖弟子,有「欲塵」一法不斷,能令還生此界者,此則聖弟子,得法眼之大義)。雖然初果聖者八識田中猶有欲界的余習業種尚未清除殆盡,但是「已見苦谛根本,所斷欲界諸苦如湖水般地甚多無量,所余之苦,如毛端滴水,甚少易斷(見雜阿含卷叁十一)」,最多往返欲界天及人間七次,便不再下生欲界受生。(彼聖弟子,中間雖起憂苦),但是他已經從他修證的出世智慧中,如實分辨出什麼是佛所說的解脫正法,什麼是相似的外道修持法;什麼是對于了脫生死相應的戒行,應該依什麼心態,來守持輔助修行者進入初步莊嚴身心的戒律。可以說,初果聖者已經見到了煮飯用的生米,能夠分辨出什麼是米粒,什麼是生沙,不再蒸沙做飯,認沙爲米,如楞嚴經所說。因爲已經有了分辨解脫佛法真僞及節製欲念的初步覺照功夫,所以初果的修行者,在任何環境生存下,都會將身心放在出離叁界生死的解脫正道中前進。
當一分利根器的初果聖者,在無我的禅觀修持中,將與欲界相應的五欲塵境淡化到極度微薄時,亦即禅定功力到達欲界頂天時(初果聖者根有利鈍,非一概而論,此按雜阿含經文所述),身心便從欲塵煩惱的幹擾中解放出來,此時法喜禅樂即從清淨的定心中湧現出來。于是超脫外塵散亂境界,進一步向內覺觀——向內心更微細的習氣煩惱挑戰。亦即雜阿含所釋(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禅具足住)。但是這位初果聖者,以他對「苦集滅道」四谛真理無我空性的了解,絕對不會因爲自己已經斷除了身見、戒取、疑叁結而生起能斷能證之心的(須陀洹名爲入流,而無所入)。
2、什麼是二果?
(1)初果二果未離欲貪
金剛經說:「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雜阿含經說:「若叁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彼一切皆于四聖谛,如實知故。」
初果聖者雖然對于修行的戒律——斷戒取,解脫的正法——斷疑,及正見色身的空無自性——斷身見,已經見到了生米(悟道),肯定生米必能煮成熟飯,必斷煩惱,必脫生死。但是在調心的曆程中,仍然沒有將貪瞋癡叁毒煩惱徹底調伏(尚須往返人間、欲界天七次)。到達二果果位時,不僅身見、見取、疑叁結斷盡,並且已經將與欲界相應的貪瞋癡煩惱的余習心影,蕩除得非常非常微薄了(貪瞋癡薄),只要再在欲界天及人間往返受生一次,便可徹底斷除五欲貪念,超離欲界。
因初果、二果的修行者尚須在欲界各受生七次及一次(大體上上說),由此得知,初果二果修行者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尚未完全離欲清淨,心迹未離欲貪,未離六塵影像,只不過內心已經從不貪執六塵外境,開始踏上修行的道路,而且已經在修持間做到對心性上「貪瞋癡淡薄」的功夫。依二果聖者對四谛空性的體悟,絕對不會往往返天上、人間的受生修行期間,生起能修能證能生之心的。
(2)直接從阿含掌握修行解脫的重點
「貪瞋癡」是叁界無數煩惱的總稱,衆生無論生存在叁界任何「界地」內,都有與其界地相應的貪瞋癡煩惱現前,令衆生貪執現地湧現的一切,繼續造業、受果。而這許多與叁界相應的無量微細潛伏在我們內心的煩惱細惑,沒有經過禅修的洗煉,根本無從察覺。事實上,這些重要的根本、枝末煩惱,早在阿含經上便有說明。只不過後世的唯識家,針對末法衆生的煩惱、所知障重,將其次第分割開來,予以系統化、複雜化,爲後學者剖析出一條深入內省的修行道路。如果一分利根器的禅修者,直接從阿含所載精簡扼要的修行程序中,反複玩味,就能掌握並理解根本、無我的解脫法味。
(3)外道禅定與佛教禅定成果不同
如果在禅修中,只著重在身體脈搏、氣息等的變化和控製中做功夫,而不知配合淡薄心性上「貪瞋癡」做調整,知見一直停留在「貪執身見、嘩衆取寵」的範圍內,縱然進入初禅、二禅……的境地,與佛教初果斷「身見、戒取、疑」,及二果「叁結盡,貪瞋癡薄」的聖者證境,毫不相應。因其修因基本上與佛弟子修因下手用心處不同,當然在禅定行進間所産生的定慧力用也不同。因此無論修持任何宗派,在不斷「叁結」,不斷「貪瞋癡」,脫離阿含所說的聲聞四果修證的般若「無我」中觀知見的次第與內容做基礎,所産生的任何神通變化現象,均屬外道禅定境界。
3、什麼是叁果?
(1)經上對叁果的說明
金剛經說:「阿那含名爲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雜阿含經說:「五下分結盡,生般涅樂阿那含,不遠此世,彼一切知四聖谛。」
什麼是五下分結?這是針對欲界整體性的煩惱惑業而言。即身見、戒禁取見(持戒心不平,亦是戒禁取見)、疑、貪、瞋等五種煩惱。初果聖者在這與欲界相應的五種煩惱中,僅斷除了叁種——身見、戒禁取見、疑,貪瞋癡尚在。二果聖者不僅斷了身見、戒取、疑叁種煩惱,而且貪瞋癡微薄。到了叁果的修行境界,已經將身見、戒禁取見、疑、貪、瞋等與欲界相應的五種煩惱業習,統統盡斷,超離欲界天,不會再返回欲界受生。而且以其所體證的五蘊性空真理,不會生起他不來欲界受生之心的。(如經文說,阿那含名爲不來,而實無不來)。
(2)綜合一、二、叁果證境
我們再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初果聖者只是在禅觀的體會中,斷除了對解脫佛法見解上的疑惑(斷見惑),但是對于心態上的貪瞋煩惱猶需精進調伏(進斷修惑)。故阿含經上只說初果在禅修中斷除了身見、戒取及解脫法義上的疑惑,未說斷貪、瞋等心態上的煩惱。也就是說,初果聖者對于與欲界相應的五蓋:欲貪、瞋恚、惛眠、掉悔、疑等根本煩惱均未調伏,「未離外塵動相」。到了…
《禅修、禅學、禅觀、禅定 (禅定波羅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