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修、禅学、禅观、禅定 (禅定波罗蜜)▪P2

  ..续本文上一页恶趣法,必定正觉,趣七有天人,往生作苦边。彼圣弟子,中间虽起忧苦,听彼圣弟子,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不见彼圣弟子,有一法不断,能令还生此世者,此则圣弟子,得法眼之大义。」

  (3)先明白三界的意义

  佛经将人类可以藉种种禅定力量进入各种精神修养的状态,粗分为三种生存层次。第一种是众生财欲、色欲、名利、食欲、睡欲等五种贪欲炽盛的生存空间,称之为欲界。第二种是某类较具灵性的众生,厌弃欲界的贪欲生存环境,进入精神调适的状态;在禅定的修养过程中,已经逐渐淡薄贪欲,但是身心尚生存在有色物质的束缚范围内,称之为色界。第三种是某类众生,在禅修的极度努力下,心识已经超脱色质和形相的约束范畴,完全进入深妙禅定的精神修养状态中,称之为无色界。

  也就是杂阿含经上佛所开示的:「比丘们!当知诸界,其数无量,众生界无数无量,当善界学,善种种界……,有欲界、有光界、净界、无量空入处界、无量识入处界、无所有入处界、非想非非想入处界、有灭界……。众生常与界俱,与界和合。云何众生,常与界俱:谓众生行不善心时,与不善界俱;修善心时,与善界俱;修胜心时,与胜界俱;行鄙心时,与鄙界俱……,当作是学,善种种界。」(例此可知有无量他方众生居住的世界,无量净土『净界』、秽土『欲界』世界。)

  (4)佛为何制定超离欲界的严格戒律?

  多重宇宙间无量无数的众生,都各各依其业行,安居在与其业行相应的一定界限(世界)范围内。我们只不过是依我们的饮习业力生活在依欲为界的饮界范围内。要想跳出欲界的束缚范围,就必须断除与欲界相应的尘欲烦恼才有可能。声闻初果的修行者,就是首先从超离欲界,断除与欲界相应的五欲六尘境界开始下手修行,也就是金刚经所说的「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外境开始起修。而超出欲界,只不过是踏上了脱生死目标的第一个修行步骤而已,所以经上说初果的修行者是初入圣者之流。然而我们欲界众生无量无数的堕性、欲习与烦恼,是最难以降伏的,佛为了要令随其出家的声闻弟子于现世中达到不为六尘境界迷惑、左右的目的,达到一世解脱的理想,因此依此界众生最难以调教的身口、业行、举止而首先制定了种种避免堕落欲界业网的戒律。(按佛因十种利益结戒,今仅就声闻弟子超脱生死问题做反省。)

  (5)入道的初步发心是什么?

  当一个修行者能够先持身口不犯恶业,并依四部阿含经所开示正确出离三界生死的「解脱慧学」做为修行的基础,如此有了正确的出世佛法正见引导来修行,那么必能在精勤的持戒、修定中,首先深刻的发出厌离娑婆生死的出世解脱之心。唯有在修行的行进间,从内心深处深切的发出厌离三界生死的出世解脱之心后,修行者才能逐步淡薄五欲,远离尘嚣,把心安定下来,精进的朝「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欲境努力进修。因此今生能不能够依四阿含所开示的解脱慧学,在持戒、修定的历程中,巩固出世深刻的厌离心来修行,是关系着初机出家禅修者今世能否到达超离世俗欲境初步的入道基础。也是奠定修行者未来早日达到修行解脱理想最重要的具有关键性的修行一生。

  诚如演培法师在俱舍论讲记中所说:「诸异生类,假定依于四根本地而起暖等善根的话,那他在现生中必然得见于谛。为什么?一、因它的根性猛烈,二因他的厌离心深,所以能够做到这步田地。假使依于未至地及中间地而起媛等善根的话,那他在现生中就不一定得见于地,为什么?一因根有利钝,二因厌有深浅,根利而厌深的,于现生中可以见谛(入道),根钝而厌浅的,于现生中不得见谛……。」

  (6)初果粗解

  证了初果的圣者,已经从亲证内在的空性中,见到了无始以来尘欲众生生死轮回积集的根源(所有「欲界」集法,一切灭已),已经不受欲界恶道业行的引诱,不会再坠入三恶道中轮转受苦(不堕恶趣法);并且内心初步不受与欲界相应的五欲粗境所迷惑(离诸尘垢);而当一个修行者已经淡薄了尘欲烦恼,心灵在戒、定的洗炼下,到达某种宁静状态时,对于超脱欲尘世法的启悟,便会愈加的巩固与坚定(不见彼圣弟子,有「欲尘」一法不断,能令还生此界者,此则圣弟子,得法眼之大义)。虽然初果圣者八识田中犹有欲界的余习业种尚未清除殆尽,但是「已见苦谛根本,所断欲界诸苦如湖水般地甚多无量,所余之苦,如毛端滴水,甚少易断(见杂阿含卷三十一)」,最多往返欲界天及人间七次,便不再下生欲界受生。(彼圣弟子,中间虽起忧苦),但是他已经从他修证的出世智慧中,如实分辨出什么是佛所说的解脱正法,什么是相似的外道修持法;什么是对于了脱生死相应的戒行,应该依什么心态,来守持辅助修行者进入初步庄严身心的戒律。可以说,初果圣者已经见到了煮饭用的生米,能够分辨出什么是米粒,什么是生沙,不再蒸沙做饭,认沙为米,如楞严经所说。因为已经有了分辨解脱佛法真伪及节制欲念的初步觉照功夫,所以初果的修行者,在任何环境生存下,都会将身心放在出离三界生死的解脱正道中前进。

  当一分利根器的初果圣者,在无我的禅观修持中,将与欲界相应的五欲尘境淡化到极度微薄时,亦即禅定功力到达欲界顶天时(初果圣者根有利钝,非一概而论,此按杂阿含经文所述),身心便从欲尘烦恼的干扰中解放出来,此时法喜禅乐即从清净的定心中涌现出来。于是超脱外尘散乱境界,进一步向内觉观——向内心更微细的习气烦恼挑战。亦即杂阿含所释(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但是这位初果圣者,以他对「苦集灭道」四谛真理无我空性的了解,绝对不会因为自己已经断除了身见、戒取、疑三结而生起能断能证之心的(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

  2、什么是二果?

  (1)初果二果未离欲贪

  金刚经说:「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杂阿含经说:「若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彼一切皆于四圣谛,如实知故。」

  初果圣者虽然对于修行的戒律——断戒取,解脱的正法——断疑,及正见色身的空无自性——断身见,已经见到了生米(悟道),肯定生米必能煮成熟饭,必断烦恼,必脱生死。但是在调心的历程中,仍然没有将贪瞋痴三毒烦恼彻底调伏(尚须往返人间、欲界天七次)。到达二果果位时,不仅身见、见取、疑三结断尽,并且已经将与欲界相应的贪瞋痴烦恼的余习心影,荡除得非常非常微薄了(贪瞋痴薄),只要再在欲界天及人间往返受生一次,便可彻底断除五欲贪念,超离欲界。

  因初果、二果的修行者尚须在欲界各受生七次及一次(大体上上说),由此得知,初果二果修行者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尚未完全离欲清净,心迹未离欲贪,未离六尘影像,只不过内心已经从不贪执六尘外境,开始踏上修行的道路,而且已经在修持间做到对心性上「贪瞋痴淡薄」的功夫。依二果圣者对四谛空性的体悟,绝对不会往往返天上、人间的受生修行期间,生起能修能证能生之心的。

  (2)直接从阿含掌握修行解脱的重点

  「贪瞋痴」是三界无数烦恼的总称,众生无论生存在三界任何「界地」内,都有与其界地相应的贪瞋痴烦恼现前,令众生贪执现地涌现的一切,继续造业、受果。而这许多与三界相应的无量微细潜伏在我们内心的烦恼细惑,没有经过禅修的洗炼,根本无从察觉。事实上,这些重要的根本、枝末烦恼,早在阿含经上便有说明。只不过后世的唯识家,针对末法众生的烦恼、所知障重,将其次第分割开来,予以系统化、复杂化,为后学者剖析出一条深入内省的修行道路。如果一分利根器的禅修者,直接从阿含所载精简扼要的修行程序中,反复玩味,就能掌握并理解根本、无我的解脱法味。

  (3)外道禅定与佛教禅定成果不同

  如果在禅修中,只着重在身体脉搏、气息等的变化和控制中做功夫,而不知配合淡薄心性上「贪瞋痴」做调整,知见一直停留在「贪执身见、哗众取宠」的范围内,纵然进入初禅、二禅……的境地,与佛教初果断「身见、戒取、疑」,及二果「三结尽,贪瞋痴薄」的圣者证境,毫不相应。因其修因基本上与佛弟子修因下手用心处不同,当然在禅定行进间所产生的定慧力用也不同。因此无论修持任何宗派,在不断「三结」,不断「贪瞋痴」,脱离阿含所说的声闻四果修证的般若「无我」中观知见的次第与内容做基础,所产生的任何神通变化现象,均属外道禅定境界。

  3、什么是三果?

  (1)经上对三果的说明

  金刚经说:「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杂阿含经说:「五下分结尽,生般涅乐阿那含,不远此世,彼一切知四圣谛。」

  什么是五下分结?这是针对欲界整体性的烦恼惑业而言。即身见、戒禁取见(持戒心不平,亦是戒禁取见)、疑、贪、瞋等五种烦恼。初果圣者在这与欲界相应的五种烦恼中,仅断除了三种——身见、戒禁取见、疑,贪瞋痴尚在。二果圣者不仅断了身见、戒取、疑三种烦恼,而且贪瞋痴微薄。到了三果的修行境界,已经将身见、戒禁取见、疑、贪、瞋等与欲界相应的五种烦恼业习,统统尽断,超离欲界天,不会再返回欲界受生。而且以其所体证的五蕴性空真理,不会生起他不来欲界受生之心的。(如经文说,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

  (2)综合一、二、三果证境

  我们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初果圣者只是在禅观的体会中,断除了对解脱佛法见解上的疑惑(断见惑),但是对于心态上的贪瞋烦恼犹需精进调伏(进断修惑)。故阿含经上只说初果在禅修中断除了身见、戒取及解脱法义上的疑惑,未说断贪、瞋等心态上的烦恼。也就是说,初果圣者对于与欲界相应的五盖:欲贪、瞋恚、惛眠、掉悔、疑等根本烦恼均未调伏,「未离外尘动相」。到了…

《禅修、禅学、禅观、禅定 (禅定波罗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