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修、禅学、禅观、禅定 (禅定波罗蜜)▪P3

  ..续本文上一页二果圣者,对于心性上与欲界相应的五盖烦恼,已经断除得非常微薄了,「已离六尘粗动相」,不会再在欲界天及人间一往一来的受生期间,生起来去动相。三果圣者则将与欲界相应的贪瞋等粗动烦恼完全断除,不还欲界受生,「心迹完全远离欲尘动静二相」,于人间寿命终了,上升色界天上进修。

  (3)三果圣者以七种因缘入涅槃

  因各各修行者多劫累积的定慧或者定多慧少,或者慧多定少,有种种偏向不同。所以当三果圣者超出欲界天,在进入四果的修行历程中,形成七种证入涅槃的情形:

  一、中般:有的三果圣者,在超离欲界往生色界之际,就在中有极短暂的期间,生起强有力的定慧力道,断尽色界、无色界上界的烦恼惑业,顿证阿罗汉,而于中有位上契入无余涅槃。

  二、生般:有的三果圣者,在生到色界天不久之后,即生起坚毅的定慧力用,断尽残余烦恼惑业,于现身中,得证阿罗汉果;并于此生命终之后,证入无余涅槃。

  三、有行般:有的三果圣者,在上升色界天后,必须经过很长时间的用功勤修,才能于现身中证入有余涅槃。

  四、无行般:有的三果圣者在生到色界天上,因其宿根猛厉,不必刻意加功用行,诸无漏道自然现前,于现身中自在如如的证入有余涅槃。

  五、上流般:有的三果圣者在生到色界天后,不在其所生色界天上之处般涅槃,而因他乐定或乐慧的根器差别,转生与其根器相应比较上一层的天处进修,就在他再转生的天处进修中证入涅槃。

  六、无色般:有的三果圣者,超出欲界天后,不投生色界天上,而直接超生无色界天,在无色界天处继续修行而证入涅槃。

  七、现般:有的三果圣者,在超出欲界天后,既不上升色界天,也不超生无色界天上,而直接于脱离欲界天的剎那间,未经中有位,当下断尽三界的所有烦恼惑业,现身证入涅槃。

  4、什么是四果?

  (1)经论上对阿罗汉的解释

  婆沙论说:「阿罗者,谓一切烦恼,汉名能害;用利慧刀,害烦恼贼,令无余故,名阿罗汉。复次,罗汉名生,阿是无,以无生故,名阿罗汉。彼于诸趣、诸生、生死法中,不复生故。复次,汉名一切恶不善法,言阿罗者,定远离义,远离诸恶不善法故。」

  金刚经上说:「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杂阿含经说:「若一切漏尽,欲有漏心解脱(超欲界),色有漏心解脱(超色界),无明有漏心解脱(超无色界),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彼一切悉知四圣谛。」

  (2)戒定慧与四果的关系

  杂阿含卷二十九说:「初果及二果圣者,以持戒为满足,律仪具足,少定少慧;三果圣者戒定具足,智慧转增;四果圣者,学戒满足,学定满足,学慧满足。唯有在定慧二者平等证觉下,才能完全斩断上界烦恼——五上分结,超脱三界。」五上分结即:1、对色界禅乐的爱着,2、对无色界空定的难舍,3、不受二界众生掉动心念的影响而退失禅定,4、超离二界众生自恃凌他憍慢之心,5、永断色界无色界二界地内痴暗无明之心。

  (3)综合四果修证次第

  初果圣者断「身见、戒取、疑」三结,二果圣者不仅三结断,而且「贪瞋痴薄」,三果圣者则将「身见、戒取、疑及贪瞋等」欲界的五下分结烦恼全数斩断,心迹彻底超出欲尘动静二相束缚范围;而当三果圣者在进修中,将色界、无色界二界界地内的所有痴暗无明之心(即五上分结),悉数拔除时,顿时身心便得到大自在、大解脱,能以大自在的解脱慧力,转换四大,将色身出水出火……,印证「色空不二」「心色无碍」的道理。

  (4)心解脱、慧解脱与俱解脱

  在阿含经中,提及阿罗汉有心解脱、慧解脱及俱解脱三种名词。事实上,心解脱阿罗汉、慧解脱阿罗汉及俱解脱阿罗汉三者本是一体的。

  什么是心解脱?即修行者于日常动静之间,内心依定慧之力斩断贪、瞋、痴,从烦恼障中解放出来,获得心自在的境界。

  什么是慧解脱?依中阿含卷二十四说:「……若有比丘彼七识住及二处知如真,心不染着,得解脱者,是谓比丘,阿罗诃名慧解脱。」

  所谓七识住,即人界、欲界天(合为一类识住众生),色界中之梵天、晃昱天、遍净天三类识住众生,以及无色界中的无量空处天、无量识处天、无所有处天三类识住众生。此七类众生,皆因住着于「识」,所以生生世世在三界中受生,轮回无期。

  什么是二处知如真?二处者,其一指无想天,其二指非有想非无想处天。

  意思是说,慧解脱者,以慧观之力,证悟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各界众生识生、识集、识住、识异的情形。所以能一心求出三界,心不染看于识,在获证解脱智慧后,自知自觉:「我从此生起不再受后有身。」故称为慧解脱。或说其在尚未超脱三界时,便先自知自觉「我从今生起不受后有身」,而称此为慧解脱者(见杂阿含卷,十四)若依此说,可知心解脱、慧解脱、俱解脱三者,只是「依阿罗汉证果的时机不同而有区分」(见阿含经止观)。

  又什么是俱解脱?依中阿含卷二十四说,俱解脱者,经过色界四禅定,无色界四空定等八种层次的禅定修持,而超脱此八种禅修境界(八解脱),在现身中自觉自证:我此刻已贪瞋痴永尽(心解脱),已依慧观之力斩断三界烦恼障(慧解脱),成就阿罗汉果,获得六种神通。

  经文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及慧解脱者经过「色界、无色界」禅定的修持,而超脱四禅八定,证果解脱。但是由阿含经所说了脱生死的方法,可以得知,一个修行者,成就阿罗汉果的先决条件,一定要定慧等持,定多慧少,或慧多定少,都不能慧证解脱。依阿含经说,绝对没有不修禅定而直接从闻思慧证果或世智辩聪证果的阿罗汉,当知修慧是建立在禅观之中。

  「慧解脱者必得心解脱」,一个心地污秽,不从禅观下手修定的求道者,是不可能获得清净明利的出世智慧,自觉自证「我从此生起不受后有身」。相对的,若不依慧观之力,单凭禅定修持,贪瞋痴不可能断尽,贪瞋痴不断,不可能获证心解脱,成就阿罗汉果。

  如杂阿含经说:「圣弟子修习于止(定),终成于观(慧),修习观(慧)已,亦成于止(定)。一个欲求解脱的修行者,一定要上观俱修,定慧等持,才能获证诸解脱境界。」

  又如前述杂阿含经说:「一个阿罗汉,一定要无漏『心解脱』)贪瞋痴断尽),才能以解脱智慧(慧解脱)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

  所以说,慧解脱者必得心解脱,心解脱必由慧解脱而建立,净土中的阿罗汉,即是具备心解脱、慧解脱的证道者,由心、慧「俱解脱」,而自知自证「我从此生起不受后有分段生死之身,进一步以「变化身」而度众生。

  (5)最稳当的修行道路

  当一个修行者果真知阿含经所说:经过出家、学戒、持戒、听法、持法、思法、守护六根、净意、知足、正见解脱佛法、正念心念起伏、独住远离、断除欲贪、禅思空义、正观空行、入禅定、身作证、见到、得四禅不动心、圣慧明达,启开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尽通,六通具足,心解脱、慧解脱、俱解脱的四果修证次第,必然自觉自悟三界烦恼的连根拔除,不会再对今生由无常因缘假合所形成众生分段寿命的延续幻有中产生:对「自我」生存实在性的执取,对「我与人」对立真实性的固执,对「众生」存在缘起性的贪执,对「寿命」延续生灭性的留恋,对「自我」能证、能断烦恼实证性的执着,彻底断除对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四相的执取之心,而达到了声闻弟子随佛出家,修学解脱之道的目的,「戒定慧」三学具足成就,永远不会再于三界轮回中遭受生死烦恼之身。

  一个阿罗汉圣者,早已断除了界内众生的我执傲慢之心,与世无诤,与三界无诤,其内心在无诤、离欲的平静心湖中,永远过着祥和、安宁,随缘度化众生的平实生涯。

  

  

  (二)踏入正定心的稳当步骤

  1、以念佛培养初步静心功夫

  佛教徒要怎样才能获得正定呢?就是我们前面讲的,第一步要把我们平常散乱的心先沉静下来,唯有把妄想心平息下来,冷静的观察世间的事情,久而久之,你才会逐渐地领悟出「万物静观皆自得」的道理。再加上平常佛理的熏陶,认真的依个人的因缘,修持各种法门,渐入正定,自然不在话下。而以净土的修行者来说,凭着念佛、拜佛忏悔自己以往罪业的努力,日积月累之后,便会察觉出,原本散乱的心,真的就像前面所说的那潭混淆的浊水一样慢慢的恢复了往日的平静。那个时候,你就能够清清楚楚的体悟出眼前凡常事物的真相,才能够心灵手巧的灵活处理事情,不再被目前快乐的假相迷惑住了。这也就是我们凡夫俗子最初步的静心功夫。当然离修行者正定的功夫,还相差得非常非常的远。但是我们有了这初步静心的功夫,对于世事的变动,就能够逆来顺受,处之泰然,不致像一般庸庸碌碌的人们,碰着事情,那么的没有主张,不知所措了。这也是我们有宗教信仰的人,与平常庸庸碌碌没有宗教信仰者明显的差别了。

  2、修定首先要有善知识指导

  大家都知道,我们佛教徒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要了脱生死,成就佛道。而要想了脱无常的生死,进入修持正定的过程,就非要有善知识引导修行不可。没有善知识引导修行,自己盲修瞎炼,容易走火入魔,寻找不到了生脱死的根源。如果我们佛弟子连最粗浅最基层的静心功夫都没有,碰到事情,心乱如麻,与社会上一般人没有两样,那还…

《禅修、禅学、禅观、禅定 (禅定波罗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