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修、禅學、禅觀、禅定 (禅定波羅蜜)▪P3

  ..續本文上一頁二果聖者,對于心性上與欲界相應的五蓋煩惱,已經斷除得非常微薄了,「已離六塵粗動相」,不會再在欲界天及人間一往一來的受生期間,生起來去動相。叁果聖者則將與欲界相應的貪瞋等粗動煩惱完全斷除,不還欲界受生,「心迹完全遠離欲塵動靜二相」,于人間壽命終了,上升色界天上進修。

  (3)叁果聖者以七種因緣入涅槃

  因各各修行者多劫累積的定慧或者定多慧少,或者慧多定少,有種種偏向不同。所以當叁果聖者超出欲界天,在進入四果的修行曆程中,形成七種證入涅槃的情形:

  一、中般:有的叁果聖者,在超離欲界往生色界之際,就在中有極短暫的期間,生起強有力的定慧力道,斷盡色界、無色界上界的煩惱惑業,頓證阿羅漢,而于中有位上契入無余涅槃。

  二、生般:有的叁果聖者,在生到色界天不久之後,即生起堅毅的定慧力用,斷盡殘余煩惱惑業,于現身中,得證阿羅漢果;並于此生命終之後,證入無余涅槃。

  叁、有行般:有的叁果聖者,在上升色界天後,必須經過很長時間的用功勤修,才能于現身中證入有余涅槃。

  四、無行般:有的叁果聖者在生到色界天上,因其宿根猛厲,不必刻意加功用行,諸無漏道自然現前,于現身中自在如如的證入有余涅槃。

  五、上流般:有的叁果聖者在生到色界天後,不在其所生色界天上之處般涅槃,而因他樂定或樂慧的根器差別,轉生與其根器相應比較上一層的天處進修,就在他再轉生的天處進修中證入涅槃。

  六、無色般:有的叁果聖者,超出欲界天後,不投生色界天上,而直接超生無色界天,在無色界天處繼續修行而證入涅槃。

  七、現般:有的叁果聖者,在超出欲界天後,既不上升色界天,也不超生無色界天上,而直接于脫離欲界天的剎那間,未經中有位,當下斷盡叁界的所有煩惱惑業,現身證入涅槃。

  4、什麼是四果?

  (1)經論上對阿羅漢的解釋

  婆沙論說:「阿羅者,謂一切煩惱,漢名能害;用利慧刀,害煩惱賊,令無余故,名阿羅漢。複次,羅漢名生,阿是無,以無生故,名阿羅漢。彼于諸趣、諸生、生死法中,不複生故。複次,漢名一切惡不善法,言阿羅者,定遠離義,遠離諸惡不善法故。」

  金剛經上說:「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诤叁昧人中最爲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雜阿含經說:「若一切漏盡,欲有漏心解脫(超欲界),色有漏心解脫(超色界),無明有漏心解脫(超無色界),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彼一切悉知四聖谛。」

  (2)戒定慧與四果的關系

  雜阿含卷二十九說:「初果及二果聖者,以持戒爲滿足,律儀具足,少定少慧;叁果聖者戒定具足,智慧轉增;四果聖者,學戒滿足,學定滿足,學慧滿足。唯有在定慧二者平等證覺下,才能完全斬斷上界煩惱——五上分結,超脫叁界。」五上分結即:1、對色界禅樂的愛著,2、對無色界空定的難舍,3、不受二界衆生掉動心念的影響而退失禅定,4、超離二界衆生自恃淩他憍慢之心,5、永斷色界無色界二界地內癡暗無明之心。

  (3)綜合四果修證次第

  初果聖者斷「身見、戒取、疑」叁結,二果聖者不僅叁結斷,而且「貪瞋癡薄」,叁果聖者則將「身見、戒取、疑及貪瞋等」欲界的五下分結煩惱全數斬斷,心迹徹底超出欲塵動靜二相束縛範圍;而當叁果聖者在進修中,將色界、無色界二界界地內的所有癡暗無明之心(即五上分結),悉數拔除時,頓時身心便得到大自在、大解脫,能以大自在的解脫慧力,轉換四大,將色身出水出火……,印證「色空不二」「心色無礙」的道理。

  (4)心解脫、慧解脫與俱解脫

  在阿含經中,提及阿羅漢有心解脫、慧解脫及俱解脫叁種名詞。事實上,心解脫阿羅漢、慧解脫阿羅漢及俱解脫阿羅漢叁者本是一體的。

  什麼是心解脫?即修行者于日常動靜之間,內心依定慧之力斬斷貪、瞋、癡,從煩惱障中解放出來,獲得心自在的境界。

  什麼是慧解脫?依中阿含卷二十四說:「……若有比丘彼七識住及二處知如真,心不染著,得解脫者,是謂比丘,阿羅诃名慧解脫。」

  所謂七識住,即人界、欲界天(合爲一類識住衆生),色界中之梵天、晃昱天、遍淨天叁類識住衆生,以及無色界中的無量空處天、無量識處天、無所有處天叁類識住衆生。此七類衆生,皆因住著于「識」,所以生生世世在叁界中受生,輪回無期。

  什麼是二處知如真?二處者,其一指無想天,其二指非有想非無想處天。

  意思是說,慧解脫者,以慧觀之力,證悟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各界衆生識生、識集、識住、識異的情形。所以能一心求出叁界,心不染看于識,在獲證解脫智慧後,自知自覺:「我從此生起不再受後有身。」故稱爲慧解脫。或說其在尚未超脫叁界時,便先自知自覺「我從今生起不受後有身」,而稱此爲慧解脫者(見雜阿含卷,十四)若依此說,可知心解脫、慧解脫、俱解脫叁者,只是「依阿羅漢證果的時機不同而有區分」(見阿含經止觀)。

  又什麼是俱解脫?依中阿含卷二十四說,俱解脫者,經過色界四禅定,無色界四空定等八種層次的禅定修持,而超脫此八種禅修境界(八解脫),在現身中自覺自證:我此刻已貪瞋癡永盡(心解脫),已依慧觀之力斬斷叁界煩惱障(慧解脫),成就阿羅漢果,獲得六種神通。

  經文中雖然沒有直接提及慧解脫者經過「色界、無色界」禅定的修持,而超脫四禅八定,證果解脫。但是由阿含經所說了脫生死的方法,可以得知,一個修行者,成就阿羅漢果的先決條件,一定要定慧等持,定多慧少,或慧多定少,都不能慧證解脫。依阿含經說,絕對沒有不修禅定而直接從聞思慧證果或世智辯聰證果的阿羅漢,當知修慧是建立在禅觀之中。

  「慧解脫者必得心解脫」,一個心地汙穢,不從禅觀下手修定的求道者,是不可能獲得清淨明利的出世智慧,自覺自證「我從此生起不受後有身」。相對的,若不依慧觀之力,單憑禅定修持,貪瞋癡不可能斷盡,貪瞋癡不斷,不可能獲證心解脫,成就阿羅漢果。

  如雜阿含經說:「聖弟子修習于止(定),終成于觀(慧),修習觀(慧)已,亦成于止(定)。一個欲求解脫的修行者,一定要上觀俱修,定慧等持,才能獲證諸解脫境界。」

  又如前述雜阿含經說:「一個阿羅漢,一定要無漏『心解脫』)貪瞋癡斷盡),才能以解脫智慧(慧解脫)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不受後有……。」

  所以說,慧解脫者必得心解脫,心解脫必由慧解脫而建立,淨土中的阿羅漢,即是具備心解脫、慧解脫的證道者,由心、慧「俱解脫」,而自知自證「我從此生起不受後有分段生死之身,進一步以「變化身」而度衆生。

  (5)最穩當的修行道路

  當一個修行者果真知阿含經所說:經過出家、學戒、持戒、聽法、持法、思法、守護六根、淨意、知足、正見解脫佛法、正念心念起伏、獨住遠離、斷除欲貪、禅思空義、正觀空行、入禅定、身作證、見到、得四禅不動心、聖慧明達,啓開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盡通,六通具足,心解脫、慧解脫、俱解脫的四果修證次第,必然自覺自悟叁界煩惱的連根拔除,不會再對今生由無常因緣假合所形成衆生分段壽命的延續幻有中産生:對「自我」生存實在性的執取,對「我與人」對立真實性的固執,對「衆生」存在緣起性的貪執,對「壽命」延續生滅性的留戀,對「自我」能證、能斷煩惱實證性的執著,徹底斷除對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等四相的執取之心,而達到了聲聞弟子隨佛出家,修學解脫之道的目的,「戒定慧」叁學具足成就,永遠不會再于叁界輪回中遭受生死煩惱之身。

  一個阿羅漢聖者,早已斷除了界內衆生的我執傲慢之心,與世無诤,與叁界無诤,其內心在無诤、離欲的平靜心湖中,永遠過著祥和、安甯,隨緣度化衆生的平實生涯。

  

  

  (二)踏入正定心的穩當步驟

  1、以念佛培養初步靜心功夫

  佛教徒要怎樣才能獲得正定呢?就是我們前面講的,第一步要把我們平常散亂的心先沈靜下來,唯有把妄想心平息下來,冷靜的觀察世間的事情,久而久之,你才會逐漸地領悟出「萬物靜觀皆自得」的道理。再加上平常佛理的熏陶,認真的依個人的因緣,修持各種法門,漸入正定,自然不在話下。而以淨土的修行者來說,憑著念佛、拜佛忏悔自己以往罪業的努力,日積月累之後,便會察覺出,原本散亂的心,真的就像前面所說的那潭混淆的濁水一樣慢慢的恢複了往日的平靜。那個時候,你就能夠清清楚楚的體悟出眼前凡常事物的真相,才能夠心靈手巧的靈活處理事情,不再被目前快樂的假相迷惑住了。這也就是我們凡夫俗子最初步的靜心功夫。當然離修行者正定的功夫,還相差得非常非常的遠。但是我們有了這初步靜心的功夫,對于世事的變動,就能夠逆來順受,處之泰然,不致像一般庸庸碌碌的人們,碰著事情,那麼的沒有主張,不知所措了。這也是我們有宗教信仰的人,與平常庸庸碌碌沒有宗教信仰者明顯的差別了。

  2、修定首先要有善知識指導

  大家都知道,我們佛教徒學佛的目的,就是爲了要了脫生死,成就佛道。而要想了脫無常的生死,進入修持正定的過程,就非要有善知識引導修行不可。沒有善知識引導修行,自己盲修瞎煉,容易走火入魔,尋找不到了生脫死的根源。如果我們佛弟子連最粗淺最基層的靜心功夫都沒有,碰到事情,心亂如麻,與社會上一般人沒有兩樣,那還…

《禅修、禅學、禅觀、禅定 (禅定波羅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