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談得上進一步的去修持正定嗎?況且佛弟子如果不能夠深入正定之中,就不能夠了脫生死,念佛者如果不能深入「正定念佛」之中,就不能與彌陀此願接引衆生到淨土獲得「正定解脫」的教導修行大願相應。再說這種由深入正定而解脫的功力,如果沒有善知識循循善誘的長期指導,不經過多生累劫恒心的修行,是不容易證得的。在今天的臺灣,又有幾個能夠像廣欽老和尚一樣的有那麼深厚的光明大定呢?
3、修定不是一蹴即得
而要如何下手修行,才能逐漸深入正定呢?當然釋迦牟尼佛曾經告訴過我們很多位修持正定解脫生死的方法,光是在中國的大乘佛教,由祖師們所創立的佛門宗派,就有八宗之多。而且依各個宗派修行得法,獲得解脫生死的聖者,從古至今,不在少數。
但是,在末法時代的今天,憑心而論,我們凡夫衆生的根機,實在太愚鈍太沒有智慧了,許多釋迦牟尼佛對大菩薩所開示的甚深圓頓的修定法門,不是我們今天善根淺薄的衆生,能夠不暇思索,不用分別,一蹴而得的。並且要修持那些極高深最無上的頓悟心法,必須宿世累積了無量深厚的善根,今生善根因緣成熟,具備了大根器大智慧(大般若),才能夠當下與佛心相契。像六祖惠能大師,他就是領會了金剛經的一句話,「應無所在而生其心」,在一念之間便開悟了。而今天在這個世界上,又有幾個衆生,能有惠能大師的智慧與根器呢?我們凡夫衆生這種小根小器的角色,實在不如惠能大師的般若智慧于萬一。
4、修定必須以般若智慧做前導
(1)有兩種人可以領悟般若空義
而般若智慧的領悟與獲得,不是末法時代一般的鈍根佛教徒能夠體解的。
釋迦牟尼佛爲了讓後世的佛弟子,知道什麼樣的根器,適合在修定時直接修般若的「無相大定」法門,便曾經在般若經中告訴他的大弟子說:你們知道什麼樣根器的衆生,能夠受學無上大定的甚深般若法義嗎?有二種人,可以領受般若空義;是那兩種人呢?一種是入法位、得法忍,能行般若波羅蜜的阿鞞跋致菩薩,也就是已經證得了不退轉位,得到無生法忍的大菩薩。另一種是長久以來,行特六波羅蜜,常常跟隨著善知識學習大乘空義,得到「內福德」和「外因緣」的力助;內福德就是上一句所講的本身已經久行六波羅蜜,具有深厚的福德,外因緣即是多生累劫以來,得到善知識的正確向導。這種修行者,雖然不是阿鞞跋致菩薩,但是因爲他久遠劫來,勤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波羅蜜,積集了深厚的福德與智慧,能夠信解、行持般若波羅蜜。釋迦牟尼佛說,對于這兩種大道心的衆生,可以爲他們宣說般若深義。
(2)初學者容易誤解般若主義
釋迦牟尼佛又認爲有一類初學衆生,在尚末了解如何降伏散亂心,認識八正道的修行步驟前,不可以爲其宣說般若深義,是那一類呢?對于新發心求佛道的新學菩薩是不可以爲他解說般若波羅密的「空」義的。爲什麼不可以對新學菩薩宣說般若深義呢?因爲新發心求佛道的菩薩,他們宿世的福德善根非常非常的微薄,佛陀說,對這種福德善根微薄的新學菩薩講說畢竟空法,會讓他們産生錯誤的知見,什麼樣錯誤的知見呢?就是當新學菩薩一聽到萬法皆空的真理,便會很自然的生起執著空義的心理而不自知,甚至産生錯誤的想法說,如果宇宙萬法都是畢竟空無所有的,那麼我又爲什麼要去勤作善事,勤修福德呢?如果生起了這樣一切皆空的念頭,是非常危險的。
佛說,如果一個初學菩薩,聽到般若空義,而沒有甚深的智慧去勝解微妙法義,做這樣錯誤的見解,不再積極的像以往一樣的勤作福德,而接受一切皆空的思想,就會暫時忘失自己前世所修的善業,而走向外道惡取空的無想空定道路上,自己卻不能夠分辨。
(3)初學者應該先分辨因緣果報的原理
所以佛說,對于一個新發意的菩薩,新發心的學佛者,應該先教導他們取相分別,就是先徹底的明白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一切因緣果報與原理,等他們對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一切法相,都能夠深入了解體悟之後,並且得到方便力用之後,才能夠慢慢的帶引他們走向無相般若的大定覺海中。
(4)新發心菩薩的意義
而且在佛經上記載,從我們凡夫衆生發心信佛學佛開始,要經過許多大劫的勤修六度萬行,才有資格稱爲新發意菩薩。
大家想想,在今天的世界裏,有幾個衆生有如佛經上所說新發意菩薩多生累劫修行的資格呢?我們通常對一個非常發心行善、護持叁寶,而有智慧的佛弟子,就會贊美他是菩薩發心,菩薩轉世,事實上,這只是一種鼓勵愛語之詞,對于佛經上所說的新發意菩薩修行的條件實在是不能相比。
雖然今天我們衆生的根機是如此的薄弱,但是佛陀還是很慈悲的將叁藏十二部經典,由諸大弟子集結下來,一直流傳到今天。縱然我們罪業深重的衆生,因爲福德智慧不足,不能夠領會甚深的法義,但是今生也算有善根,能夠聽到高僧大德苦口婆心的弘揚最究竟的般若法義,爲我們自己來世的修行道上種下菩提種子,而不致辜負釋迦牟尼佛諄諄的教誨了。
5、最適合末法衆生獲得正定的法門
佛陀就是因爲知道我們末法時代衆生的根機愚鈍,所以對我們五濁惡世罪業深重的衆生,特別開了一個最方便最契合我們末法根機的法門。由這種方便圓頓的特殊法門,可以讓我們慢慢的由最正確的觀法,一心持名,得到正定,最後得證不生不滅的涅槃,永遠解脫生死的束縛。這個法門,是人人都知道的法門,也是時下最流行的法門,但是由于一般人把他看得太簡單了,忽略了他深度的一面,所以往往發了很多時間去修去做,卻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一句阿彌陀佛,誰不會念呢?但是要真的定下心來,老老實實的念一句阿彌陀佛,卻是不簡單。而這老老實實定心念佛的功夫,是從那裏來的呢?對于宿世就種了念佛種子的衆生,只要一聽到佛號,稍微受到善知識的開導,便可以激發他們宿世的根器,萬緣放下,認真念佛。而像我們一般前世不知修行,根器淺薄的衆生,就必須用另一種方式來激發我們的善根,以達到老實念佛的目的。是什麼方法呢?就是從聞思修下手的方法。用這種聞思修下手的功夫來激勵自己專心念佛是再好也不過的,這也是釋迦牟尼佛在成佛的過程中所領悟出的最正確、最究竟的下手修行捷徑。
6、聞思修證與正定的關系
(1)佛經過聞思修證而成佛
什麼是聞思修下手修行的功夫呢?爲什麼說要得到正定,必須從聞思修下手去做呢?這又與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什麼關系呢?因爲我們現在講的是極樂世界裏的每一個天人都在正定之中的願,所以從聞思修入定,進而正定念佛的問題,必須和讀者深入簡略的探討一下。
譬如釋迦牟尼佛,他過去曾經出生在我們這個世界,成長在我們這個世界。當他長大成人,出宮遊行城外的時候,忽然看見、聽到人民生老病死的四個過程——這就是聞;他的感觸良多,于是他使去深思,去探討,爲什麼我們人生要經過這生老病死短暫苦惱的過程——這就是思;他爲了要解開人生生死的淵源,不惜割親舍愛,半夜逾城出家,經過六年日以繼夜的勤苦修行——這就是修,終于得證究竟圓滿的佛果。所以釋迦牟尼佛出家的整個過程,就是明白的告訴我們說,如果要踏上生死解脫的正途道路,一定要經過聞思修證的四個過程。
(2)世俗人無法在平實人生中發現真理
一般人看到了這些生老病死的現象,不會去深思,也不會去探討,可以說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並且習以爲常,認爲這是人生必須經過的曆程,沒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就是因爲庸夫俗子,不會用他們的理智冷靜的去思索、去追尋這個無常人生的根源,所以無始以來,一直無法突破這個現實假相的人生;永遠做妻子兒女、家庭事業、名利權勢的奴隸。
因此碰到事情,會不會用我們心眼去觀察、去理解,進而找尋事物的症結點、究竟面,在平實的人生中,發現真埋,發現出苦的生機,我想這就是聖人與凡夫基本的差別點了。
(3)佛的一舉一動都在日常生活中爲我們說法
大家都知道,釋迦牟尼佛在出家前,享盡了世間的榮華富貴,但是佛陀並不會貪戀現有的享受,因爲他知道人生一切美好的富樂,短短的數十年後,都會隨著無情的歲月,化爲烏有。佛陀從觀察出任何人都超脫不出世間生老病死的深淵開始,到厭棄這個幻樂無常的王宮生活,逾城出家,乃至出家後,說法、度衆,末入涅槃的這段期間,佛的一思惟一投足,一舉一動,在在處處,都在日常生活中爲我們說法。問題是衆生無法領會出佛出家修行、弘法過程中,以身示法的真義。
初機者以爲「聞思修」是佛經上某一種法門的特殊修法,而忽略了它與我們日常生活,有密切的關系。釋迦牟尼佛他就是要我們在現實的人生中,去觀察、去體悟冠生的百態,從世間充滿悲歡離合的事實中,去思惟、去體悟出人生的真谛。
凡夫衆生唯有從發生于自己身上的悲歡離合痛楚的經曆中去面對現實、接受事實,在經過一番對人生、世事磨煉後,才能夠徹徹底底的在銘心刻骨的教訓中,用我們的智慧,冷靜的反複領悟出人生苦空無常的真谛,才不會再被現實的人情世故,七情六欲迷惑住了。
(4)不可以相似的佛法深入正定
甲、分辨世間法與出世法的關系
「中論」上有一段名言說:「諸佛依二谛,爲衆生說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義谛。若人不能知,分別于二谛;則于深佛法,不知真實義。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
這一段話,簡單的意思是說: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諸佛,都是用兩種方式爲衆生說法,是那二種呢?就是以事實和真理二種方式爲根本的依據,也就是依二種谛理爲衆生說法。所謂的事實,就是依世間上實在的事情爲衆生說法;所謂的真理,就是依經過任何時代,無論任何人如何的攻讦辯論,都顛撲不滅的絕對究竟的道理爲衆…
《禅修、禅學、禅觀、禅定 (禅定波羅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