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修、禅學、禅觀、禅定 (禅定波羅蜜)▪P5

  ..續本文上一頁生說法。

  如果一個人想要信仰佛教,學佛修行,深入佛法大海,首先我必須了解這個世間的實態與究竟真理兩者之間相互的關系。如果我們想要踏入佛法大門,弘揚佛法,而不能夠如實的分別這世俗谛和第一義谛二谛之間的相互關系,往往談真理就忽略了事實,談現實又忽視了真理,那麼依我們所吸收所謬解的相似佛法,想要深入正定,想要更深入的體認諸佛說法的本懷,覺悟佛法真實的義理,那是不可能的。

  不依世間法不能體悟出世法

  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佛陀所證覺的究竟真理,是依世俗的人事物,實際生活過程的探討顯示出來的。如果沒有佛陀跟我們凡夫一樣的出生在這世間,如果沒有文字媒體的傳播佛法,沒有佛陀從實際的生活中,親眼看見聽到人從誕生時,母子生産哀叫的痛苦,人類衰老的無常醜態,人類生病時,呻吟的磨折,以及從人類在貧富貴賤短短的幾十年裏結束了苦短寶貴的生命中去發現不實虛幻的人生,解開人生生死痛苦的根源,那麼我們根本不知道,也無從踏上深入正定,解脫生死的道路。

  因此,假使不依世俗谛的開顯,我們就不能夠體悟到第一義谛的真理了。當然如果不能夠領會第一義的真理,我們便不能夠證得涅槃了。

  乙、從聞思中徹底透視人生才是踏入念佛、修定的穩當步驟

  從「中論」上這段話所講的,我們可以知道,佛法是不離世間法的,沒有世間法就無所依據。所以唯有從世間的實態當中,從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去觀察、去了悟人類生老病死一切苦空因緣實相的根源,唯有在我們對自己的生命經過長時間的深思熟慮而有了另一番的評估體認之後,才能夠徹底的透視人生,看破人生,才能夠徹底的降伏、斷除我們的妄想心,才是我們真正修行的開始。那個時候,無論在我們周遭發生的任何事情,我們放眼所見的事事物物,都會覺得像行雲流水般的平淡。用這種超然物外、厭離娑婆世界的心情去念佛,去想念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想念阿彌陀佛,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才有希望。因此當我們對人生對真理,經過聞思正確根本的體認,進而身心自在,于任何處境下,都能夠萬緣放下,一心念佛,這才是正定念佛的開始,入道修定的初門。

  (叁)禅行者的八正道

  

  1、禅行者的世間正見及生死正見

  (1)空心坐禅容易走火入魔

  前些日子(民國七十五年),我曾去參訪過一位隱世修行的高僧,從那位高僧親口述說他修行的一小段過程中,讓我在修行道上得到一些小小的啓示。

  他說,我們佛弟子無論修什麼法門,第一步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正見。以他最初在山洞打坐修行的時候,便曾經有「非人」想要附身的經曆。他說當他每天坐禅,坐久了以後,漸漸地可以將整個人都放空,結果有一次,在無形中忽然感覺有鬼神想來附身,突然之間,全身似乎要顫抖起來,于是他趕緊起座,他知道再這樣空下去,昏沈無智的坐下去,以他的修行心態來看,總有一天會讓鬼神乘隙而入。從這次經驗中,也讓他深深明白到乩童,就是這樣在整個人渾然無知時,鬼神乘隙附身,成爲孤魂野鬼的傀儡,雖然他的解脫心切,但是他明白了脫生死不是幾個月、幾年便能夠成功的。

  (2)坐禅應以觀照世間「苦」谛爲根本

  爲了長遠之計,使自己不致知見偏差,用功過度,走火入魔,于是他霍然記憶起釋迦牟尼佛曾經在出宮之前,探討過世間苦的根源,覺悟世間苦的實相。佛陀爲了尋找出苦的方法,不惜割愛舍親,出家做個苦行僧,最後終于擺脫世間苦的束縛,徹徹底底的得到自由解脫。于是他也循著佛陀的路子,開始找尋出苦的方法;最初從自己四周能夠看見、聽到的種種煩惱——生苦、老苦、痛苦、死苦、愛別離苦、怨僧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等一切苦惱的成因,靜下心來,徹底去觀察,深入去探求人生苦惱的真相。

  當他細心察覺出我們四周很多煩惱的事情,都是由于自我束縛,自己的情執、我見、貪欲不斷,而造成人生種種困擾時,越讓他領悟出「庸人自擾」的道理。當時,他那種想要脫離世間種種苦惱的心,脫離生死煩惱的心,真的就像經典上所說的宛如置身在叁界火宅中那麼的急切。

  于是他正確地依照釋迦牟尼佛親身的體驗,從世間苦的根本覺悟開始,一直追察下去,最後終于對世間真相徹底的得到覺醒,看清楚了世間無常的實相,再慢慢的把心安靜下來,柔軟下來,漸漸地便自然的深入正定之中。那個時候,他才體悟出,此時才是真正修道的開始,內心自然不懼魔擾,也不會再對世間有所希求與執著。

  我想在末法時期,一個追求生死解脫的正信修行者,能夠有這樣的正見,從佛陀告訴我們苦相的真谛下手覺悟起,毅然棄舍了這個充滿我執、貪欲邪見的五濁惡世,將心安住于真理修行之上,是相當不容易的。在末法的今天,想要親近幾位真正有修行的善知識,實在十分的難得。

  講到正見的問題,它的範圍,相當相當的廣,它包含了佛教各宗各派的理論與真谛,涵蓋了整套的佛法,要從世間法至出世法由淺入深的講,恐怕一兩年也講不完。像前面提到的這位修行者,是屬于禅行者個人由苦谛進入正見修行的一小段特殊最初的經過。

  (3)認識世間的無常實性是尋求出苦之道的第一步

  佛在過去修行時,即是認識了世間無常的實性,而發心尋求出苦之道。佛首先了悟了宇宙間一切有形無形的人事物質,皆是由各種錯綜複雜的因緣和合而成,既然由各種因緣關系互相牽纏羁絆而存在,當然任何事物都沒有它單獨自立的個體存在。換句話說,凡是由因緣和合而産生的一切身心事物,必然是相依待的幻有存在,沒有它的真實自體。到了因緣離散時,一切萬物,均會無常變滅,沒有一樣東西有它決定不變的自我。我們之所以會與親朋好友生離死別時,內心産生過度的悲傷哭泣,就是因爲我們的感官意識錯覺今世的恩愛親情都是真實存在的,是我曾經經曆的,是我曾擁有的,是我曾經經過辛苦代價爭取來的。因爲強烈的對周遭人事環境的堅持與認同,強烈的對親情恩愛的渴求與占有,而使我們一再被感情的幻覺作用所誤導,引發內心種種對世間情欲的幻想與憧憬。然而當我們在夜靜更深,稍稍有屬于自己反省獨思的時間,我們是否也曾扪心自問,靜心思考過:世間的一切恩愛、親情,能夠隨著我們對它的貪戀與需要,而縱情所欲曆久不變嗎?能夠隨著一時榮華富貴的到來,而留住即將轉眼成空的恩愛至情嗎?當我們一次又一次的與親朋好友聚會時,我們或許會感受到一時的歡笑與欣慰,然而當一次又一次的曲終人散時,你難道不會有人生聚散無常的啓示嗎?一個人如果沒有過悲歡離合,生離死別的經曆,是不容易體悟出人生聚散無常的真理的。

  在平常的日子裏,親朋好友之間,常常會因爲彼此間個性、習氣不合而引起爭端,産生口角,影響雙方的情誼;甚至爲了一時的利害沖突而發生鈎心鬥角,出賣朋友,兄弟阋牆,反目成仇的情形。如果我們經常靜下心來觀察周遭的人事環境,你便曾發現它時常因爲各種大大小小因緣的牽扯、糾纏而不斷的遷異、變化,而且隨著我們對人生的曆煉,心態的成熟,愈能夠在我們的人世閱曆中靈敏的發覺各種內在外在的層層因緣不停地在推動、變化。隨著時代、潮流、社會、科學、醫學、生理、心理、情感、思想……等各種複雜因素相互不停的進化演變,有那一樣東西能夠因爲我們一廂情願的單純渴望,而常久附屬于我呢?山河大地,隨著地質、形勢、溫度、空氣、陽光、濕度、氣候的影響,經常不斷的震蕩、決裂、崩塌、演化。河川湖海,也不斷地隨著四季的變化而潰堤、奔流、流失、幹涸……。林薮原野,亦不斷地隨著季節的更替,而飄落、發芽、成長、老朽、腐蝕、爛壞、消失,有那一樣東西不在不斷的生長、茁壯、衰老、腐散、死亡、消逝……無常、變異中!?

  (4)現實人生中本來就沒有真實自我的存在

  凡是由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面對外境的色聲香味觸法,而産生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分別,事事物物的感官靈覺作用,究竟是無常變化,還是永恒不變呢?是有真實的自體,還是幻象不實呢?是在我們有生命時暫時的識別作用,還是會隨著我們生命力的結束而隨之幻滅消失呢?如果是短暫的隨著我們無常的生命幻有存在,那麼當我們今世生命瓦解消散時,這個沒有知覺的腐朽身軀還會有真我存在嗎?人存身存,人死身亡,我們的感官意識,當然隨我們的生命正常存在而存在,身滅無我,自然爲每一個人所理解與接受。但是宇宙的覺者,以他修證的智慧告誡我們說:不僅僅在這個有形的身軀離散消逝時才察覺出身殒無我,當我們現在活生生的生存在這個世間上時,本來也就沒有真實的自我存在,一切的一切,只是幻象的假我存在,只是各種因緣境界聚合的幻有存在,一旦因緣無常變異時,又將離散幻滅了。我們的身心意識如果是真實永恒的存在,那麼便應該永遠隨心所欲的存在這個世間,不會隨著因緣的聚合而存在,又隨著因緣的離散而消失了。而要在現身中就能覺悟這種此生無有真實自我,超越凡常情執的真谛,佛早在『阿含經』及大乘經典中明白的指示我們踏上真理之路的根本法門。

  2、禅行者與念佛者的一分出世正見及正思惟

  (1)修行者如何正思惟此身無我的真理?

  佛對立志求道具有利根器的出家弟子說,當你們有了對世間正確的見解(八正道中的正見),覺悟這個世間是苦,是無常,是無我的生滅假相時,便要進一步在今生幻有身心中,確實去觀察、去思惟、去驗證這個短暫存在世間的身心,的確如佛所說,在現實生命中就是幻相的存在,假我的存在,緣起性空的存在。而要如何在現實生命中親身去觀察、去思惟、去印證這層幻有身軀的假我真理呢?佛指示出家弟子說,我對你們說過的法,你們一定要仔細的聽著牢記起來,要時時回想我所說過的每一句話,而且要經常一個人在…

《禅修、禅學、禅觀、禅定 (禅定波羅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