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修、禅學、禅觀、禅定 (禅定波羅蜜)▪P6

  ..續本文上一頁林野寂靜之處,一心禅思(正思惟):這個有色的身心爲什麼是苦?爲什麼是夢?爲什麼是假?爲什麼是空?這個沒有知覺的色身就是真我嗎?我就是這個沒有靈覺的身體嗎?離開了這個物質的色身別有心識的實體存在嗎?離開了心識當體別有物質的色身獨存嗎?我是存在這個色身中嗎?還是這個色身存在我的靈覺中呢?這個沒有知覺的色身屬于我所擁有嗎?如果這個色身屬于我所擁有,然而我爲什麼不能隨心所欲時時刻刻主宰支配這個色身呢?換句話說,假若肯定我就是屬于這個色身所有,那麼我的心識便應當隨著這個身軀結束時消滅而消滅,但是人死不是斷滅,不是什麼都沒有了,很多修行者在他們禅修之後,印證了六道輪回的真理,將人死後的真相告訴後人說,衆生的八識離開了今生幻有身軀時,仍將隨著衆生的善惡業因而另尋生緣,往別處投生受報去了。如此說來,我可以說就是屬于這個物質的色身嗎?或者說,我不是屬于色身所有嗎?如果不是屬于今生這個身體所有,爲什麼平常沒有我的意識發號司令,身體就不能動彈呢?事實上的證明,我和現在的身體是不可分離的,是因緣幻相的和合而存在,離開了物質的身體,沒有別體自我存在,離開了我心識的當體也沒有另外身相的獨自存在,那麼什麼才是我的相貌呢?這個靈覺的我又住在何處呢?……,當你們經常在禅坐中,反複靜心思惟出這層無我、無我所有甚深難解難了的因緣寂滅法,你們才能確確實實在日常生活中輕松自在的做到舍情愛,離欲望,斷煩惱,修梵行,求解脫,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見色心不動念,聞聲不隨聲轉,嗅香不貪其味,飲食不求多量,觸境對境無心,乃至對于世間的善惡事物,都能了然于心,不隨物轉,言語減少,內心寂靜,身心倚息,得入正定,出入息滅,內身行舍,想受寂滅……,最後體證原來五蘊就是性空,性空就是五蘊,自己終于覺悟已經證得了寂靜的涅槃,今生的五蘊果報身已經完盡了,清淨梵行也已經建立了,自己知道不再遭受未來的有漏果報身了。這種自知自證的寂滅涅槃,不是從他處獲得的,亦不必由別人爲我們印證。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爲出家弟子們演說了很多正思惟人道的方法,于前所述,只是正思惟中極小部份而已。修學淨土,同樣必須具備對淨土法門的正思惟的方法。關于往生淨土的正思惟方法,另有單篇說明。念佛者如果能體會佛所說這層此身「無我」「無我所有」的因緣寂滅法,必然不會對今生幻相的人生,執著不舍,更能確實做到舍情愛,勤念佛,求往生的目的。

  (2)不發厭離生死之苦的決心,證果與往生都不可能

  我們通常講,往生極樂世界有兩個要素:一是厭離娑婆世界生死之苦,一是欣慕淨土世界菩提之樂!「厭離娑婆世界生死之苦」,說來簡單,談何容易!現在末法衆生的根器,已經與佛在世時修行者的善根差得很遠很遠了。于那個時候,只要佛陀爲弟子們略作開示,便有無數弟子遠離塵垢,得證清淨法眼,誠如『阿含經』中所說,弟子們傾聽世尊說法,便當下親見了法性,得證了法性,覺悟了法性,對真理永遠不會再有疑惑,這種對法性自見自證自覺的獲得,絕對不是由外在見聞他人說法或由文字理論的領會,而獲得的信解,也不是由他人度化自己如何修持,而印證自己已經得到了生死解脫,完全是自己對正法的親見與覺悟,屬于自己內在寶藏的開發,內心真正獲得清淨自在,沒有任何畏懼,完全與外境無幹。甚至利根器的異教徒,聞佛略說法要,也能遠塵離垢,得證須陀渲果。在親見苦集滅道四聖谛的真理後,才盡其壽命,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成爲佛教的在家居士。今天我們就是日以繼夜的聆聽無數善知識說法,也不能開悟呀!不要說不能開悟,就是連厭離娑婆世界生死之苦的決心也很難激發起來,持續下去。在聞法的當時,或許內心早已産生了種種主觀的疑問,嗯!這種說法與邏輯不合,嗯!這種說法與現實有所出入,或者聽後似懂非懂,自以爲是,連佛經上所說的指標望月,都不知手指何在,怎能敢讓我們厭離娑婆世界出苦之心呢?何況是親身對佛法的印證,見性開悟呢!?說食不飽,沒有用啊!修行是點滴的功夫,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縱然一時之間巧言令色蒙騙了別人,未來必定自食欺騙衆生貪取利養的詐欺後果,死墮地獄,受苦無期。我們爲什麼要貪圖一時的名利享受,而做無謂慧命的犧牲,換取地獄的果報呢?這種慧命的無謂付出,換來的地獄代價未免太大了。我們不禁要問:現在的學佛者,不能痛下決心,老實修行,出離生死的原因究竟何在呢?其實也有很多人知道那是我們無始以來積集的愛欲情執太深重了,多生累劫熏染的無量業習,早在我們八識田中根深蒂固了。如果一個佛弟子,不能痛下厭離娑婆世界無常生死之心,貪著世間的種種情欲恩愛,執迷不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則不可能,還談什麼于現身中見性開悟呢?而這裏所說的見性開悟,自然是指聲聞四果中初果的須陀洹果,那是要做到像『金剛經』所講的「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才能得證的。一個求道者,如果不初步悟入清淨法眼,便不能夠了脫生死,而這親證法眼淨的前奏曲,便是我們一再反複提醒的,首先必須深發厭離娑婆世界生死之苦才能慢慢趣入的。厭離娑婆世界生死之苦,也是我們念佛者求生西方淨土世界的前提。唯有日積月累,經常不斷的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觀察這個如幻如化的不實世界,觀照這顆無常變異的妄心,對這個身心世界産生了深刻的厭離感,才能切實從我們的內心發出厭離娑婆世界生死之心,才會進一步深刻的把我們信心與希望指向西方淨土世界,才能將我們散亂已久的心逐漸平息下來,一顆虔誠欣慕的心安住在極樂世界,投入阿彌陀佛的大悲攝受之中,這是我們淨土行者應有的正見。而要如何方能確確實實的于二六時中從我們內心深切的發出厭離娑婆世界生死之心呢?于,佛曾提到了十二因緣法。此十二因緣法,即是釋迦牟尼佛更深細的爲踏上真理解脫之路的行者提出根本佛教中修行的究竟真谛。佛說,一個想要出離生死苦海的修行者,首先一定要透過正思惟,對形成身心世間的根本原因透徹了解;倘若對聚集身心世界的生死之因,認識不夠透徹,知見不正,便在那裏盲修瞎煉,蒸沙作飯,雖然其志可嘉,但是由于踏出生死苦海的第一步初發心就走偏了,結果于生死毫不相幹,如此修行是不會有成就的。『楞嚴經』上說「因地不真,果招迂曲。」熱沙怎麼會成爲可食的米飯呢?

  3、認清幻夢人生的真相是正思惟的方法之一

  (1)每一個人都不知道自己是人生大夢中的主角

  因此佛還在這個世間指導弟子修行時,就以他過去修行的經驗,告訴弟子們說,我曾經用宿命通回憶自己過去修行尚未成就佛道的時候,常常一個人在寂靜無人的地方,專心精進的禅思(正思惟),內心生起這樣的念頭:每一個人好不容易得到寶貴的人身,都要在人世短短的幾十寒暑間,經過出生、衰老、病患、死亡種種遷流變化痛苦的折磨。唉!人生的幸福快樂,實在太苦短太無常了。然而人類對于形成生老病死的原因,卻惝恍懵懂不知起因何在?我爲什麼會來到這個無量苦痛逼迫的世間受生呢?是什麼因素形成之後才有投生的開始呢?又是什麼緣分助長之後才有生命的持續呢?我思考了這些問題,便端身正意,不眠不休的精進修行,一面寂靜禅坐,一面專心思惟,如是無有間斷的禅定禅思,有一天,我恍然大悟,如夢初醒!啊!這個世間原來是我虛妄的心識顯現的六塵幻夢,原來衆生從無始以來,就一直在做著無明的生死幻夢啊!「當我一出生開始,我就在做夢,當我有知覺的開始,我就在做夢呀!」佛陀覺悟了衆生原是屬于自己人生大夢中的主角,當我認同了今世的現實人生是真真實實的呈現在自己眼前時,相對的,我便開始對于我周遭的人事環境産生同樣實在的認同感,就因爲在自我的知覺裏,強烈的對發生在我周圍的各種人事景物産生極端現實的觀感與認同,所以找才會往這個現實境域裏,熱衷主觀的去追求我認爲一切理想美好的事物,我認爲這是我辛苦犧牲換取來的代價,我認爲這樣東西本來就應該屬于我所擁有,因爲在我的腦海裏,從生至長,一直強烈的認同周遭的一切人事環境,便是真實屬于我所擁有,我當然愛我的生命,愛我的錢財,愛我的事業,愛我的妻子,愛我的兒女,愛我的朋友……,但是有朝一日,頓時遭遇天災地變,家破人亡,失去了我心愛的妻子兒女、至親好友,在我內心深處,必定會無法接受這突如其來的噩耗與打擊,痛哭哀號,肝腸欲裂!于傷心之余,回想過去一切與父母妻兒美好珍貴的經曆,想到父母在世時,百般的愛護、照顧我,如果沒有父母菇苦含辛的扶養我長大,便沒有今天成長茁壯的我,父母對子女的心,毫無條件的犧牲奉獻,沒有任何的利害沖突。看看這個社會上,人與人之間多是利害沖突,爾虞我詐,不見真情真義。相形之下,父母對子女呵護關照的愛心,實在太真、太好了。就因爲父母對子女呵護關照的愛心太真太好了,頓時失去找最敬重、最信賴的父母,當然會黯然消魂,悲恸萬分,凝視著浩渺的蒼穹,早已淚如雨下,無語問星空,你們到那裏去了?留下我一個人孤零零的活著,一個人孤零零的在這個現實的人世間孤軍奮鬥,我真不知道該怎樣活下去……,想著想著擗踴哀號,卻是越想越空虛、越寂寞、越難以釋懷……!

  當一個人感情的陰影籠罩了整個心思,關在感情的象牙塔裏,永遠理不出一個客觀理智的頭緒來。有的人甚至因爲與死去的妻兒丈夫感情甚笃,對死者付出太多的情感,而今滄海桑田,人倫驟變,在感情遭遇嚴重的打擊心緒不能平衡下,遽然精神崩潰,行動失常,于精神極度混亂中,仍不斷喊著死者的名字,情何以堪!情何以堪!側隱之心,人皆有之,令人見之,于心何忍呀!不禁讓人慨歎道人間何世啊!

  (2)不是人生如夢我們本來…

《禅修、禅學、禅觀、禅定 (禅定波羅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