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修、禅学、禅观、禅定 (禅定波罗蜜)

  禅修、禅学、禅观、禅定 (禅定波罗蜜)

  释大寂法师著(大寂比丘尼)

  

  

  想要修学佛教禅定首先要认识以下所说问题

  ㈠声闻四果的意义

  1.什么是初果?

  ⑴先谈学佛有四种人

  ⑵《阿含经》及《金刚经》解释初果的意义

  ⑶先明白三界的意义

  ⑷佛为何制定超离欲界的严格戒律?

  ⑸入道的初步发心是什么?

  ⑹初果粗解

  2.什么是二果?

  ⑴初果二果未离欲贪

  ⑵直接从《阿含经》掌握修行解脱的重点

  ⑶外道禅定与佛教禅定成果不同

  3.什么是三果?

  ⑴经上对三果的说明

  ⑵综合一、二、三果证境

  ⑶三果圣者以七种因缘入涅槃

  4.什么是四果?

  ⑴经论上对阿罗汉的解释

  ⑵戒定慧与四果的关系

  ⑶综合四果修证次第

  ⑷心解脱、慧解脱与俱解脱

  ⑸最稳当的修行道路

  

  

  ㈡踏入正定心的稳当步骤

  1.以念佛培养初步静心功夫

  2.修定首先要有善知识指导

  3.修定不是一蹴即得

  4.修定必须以般若智慧做前导

  ⑴有两种人可以领悟般若空义

  ⑵初学者容易误解般若空义

  ⑶初学者应该先分辨因缘果报的原理

  ⑷新发心菩萨的意义

  5.最适合末法众生获得正定的法门

  6.闻思修证与正定的关系

  ⑴佛经过闻思修证而成佛

  ⑵世俗人无法在平实人生中发现真理

  ⑶佛的一举一动都在日常生活中为我们说法

  ⑷不可以相似的佛法深入正定

  甲、分辨世间法与出世法的关系

  乙、从闻思中彻底透视人生才是踏入念佛、修定的稳当步骤

  

  (三)禅行者的八正道

  1.禅行者的世间正见及生死正见

  (1)空心坐禅容易走火入魔

  (2)坐禅应以观照世间「苦」谛为法本

  (3)认识世间的无常实性是寻求出苦之道的第一步

  (4)现实人生中本来就没有真实自我的存在

  2.禅行者的出世正见及正思惟

  ⑴修行者如何正思惟此身无我的真理?

  ⑵不发厌离生死之苦的决心,证果与往生都不可能

  3.认清幻梦人生的真相是正思惟的方法之一

  ⑴每一个人都不知道自己是人生大梦中的主角

  ⑵不是人生如梦我们本来就在做梦

  ⑶对梦中人说梦话如何能寻找出超脱梦境的答案呢?

  4.十二因缘──出离梦幻人生正思惟途径

  ⑴如何超脱梦幻人生?

  ⑵正思惟十二因缘法的形成过程

  ⑶如何斩断人生大梦的源头?

  5、禅行者的正语、正业、正命

  ⑴截断五蕴受报身的基础

  ⑵学佛之人最难做到的事情

  ⑶修行人为何要学习解脱生死的戒律?

  ⑷修行人为何要托钵乞食?

  八正道是修行者的心法指南

  6.禅行者的正精进、正念、正定与念佛者行持之异同

  ⑴禅行者的正精进

  甲、了生脱死依正精进的努力而实现

  乙、什么叫做禅思?

  丙、如何进入正精进的修持中?

  (甲)精进清净六根

  (乙)精进节制饮食

  (丙)精进日夜禅定

  ⑵禅行者的正念

  ⑶禅行者的正定

  甲、巩固前七个正道进入正定解脱才有可能

  乙、色界四禅定

  (甲)初禅证境

  (乙)二禅证境

  (丙)三禅证境

  (丁)四禅证境

  丙、佛弟子进入四禅后安居五不还天

  丁、色界定后又分两种叉路

  (甲)第一条叉路—四禅后顿超三界

  (乙)第二叉路

  甲一、四禅后进入无色界四空定再了生死

  甲二、钝根圣弟子四禅后必入四空定

  甲三、外道四禅后亦入四空定中

  戊、解悟「正定解脱」的修因未来在净土中速了生死

  ⑷未亲证实相真理见不到佛法的根源处

  ⑸正视生死解脱显现的真谛

  ⑹佛顺声闻法从四禅起入大解脱境界

  ⑺末法众生若想获证初果谈何容易!

  ⑻现在学佛者要清楚的认识自己的「根器」

  ⑼修行要循序渐进绝对没有顿超变相的修法

  ⑽禅行者与念佛者行持八正道的分歧点

  

  (四)修行的根本是什么?三十七种助道品释意

  1.净土世界所听闻的都是善法善行

  2.大小乘佛法都是以三十七种助道品为修行的根本

  3.唯有知而能行才能超凡入圣

  4.凡是佛弟子都应重视三十七道品

  5.什么是五根?

  ⑴五根包涵了三十七道品  

  ⑵什能是信根?

  甲、对佛法僧戒坚固信心的源动力来自何处?

  乙、学佛者要达到什么程度、才能坚定对三宝的信心?

  丙、为什么末法众生对三宝的信心不能坚固?

  丁、往生净土必定成就对三宝的坚固位心永不退堕

  ⑶什么是精进根?

  甲、认识四种根本精进修行的方法

  (甲)向道、学法的初步用心方法

  (乙)律仪戒的重要性

  (丙)修行者要随时将死字放在心上

  (丁)四念处观是修禅的前方便

  ⑷什么是念根?

  甲、修行者以不净观净化对色身的贪执心

  乙、修行者要对每一种苦乐感受清楚觉知

  丙、修行者要随时觉知自己心念无常、转变的情形

  丁、唯有以净定心思惟因缘法才能认识因缘法

  戊、净土众生如何依四念处修观?

  

  ⑸什么是定根?

  甲、四禅与四果不同

  乙、初禅粗解

  (甲)跳出五欲六尘是出家修行的目的

  (乙)唯有淡薄五欲才能进入对内在生命的觉照中

  (丙)依个人根器不同修禅方式及所现禅境也不同

  (丁)初禅发相

  (戊)释初禅「有觉」、「有观」、「喜」、「乐」、「一心」之意

  (己)利根器的佛弟子不着初禅证境顿了生死

  (庚)利根佛弟子证初禅后或以五种方式进修证入涅槃

  (辛)钝根佛弟子证初禅后继续上升其他天上进修

  丙、二禅略解

  (甲)二禅发相

  (乙)利根器的佛弟子不着二禅证境顿了生死

  (丙)钝根佛弟子证二禅后继续生到其他天上进修

  丁、三禅略解

  (甲)三禅发相

  (乙)利根器的佛弟子证三禅后了脱生死的情形

  (丙)钝根佛弟子证三禅后继续上升其他天上进修

  戊、四禅略解

  (甲)三禅发相及生理反应现象

  (乙)佛弟子四禅定与外道四禅定证量的不同点

  (丙)利根器的佛弟子四禅证后了脱生死的情形

  (丁)钝根佛弟子证四禅后上升其他天上进修

  己、净土众生修禅的情形

  ⑹什么是慧根?

  甲、佛弟子与外道禅修者最重要的分界点在那里?

  乙、佛弟子无论持戒、修定都不离智慧觉照

  丙、通达七法必证解脱道

  丁、慧根的基础建立在「苦圣谛」的觉醒上

  戊、以慧为导才能完成五根的修证意义

  己、往生净土者宿世皆对慧根有深厚的熏习

  6.什么是五力?

  7.七菩提的意义

  ⑴什么是七菩提?

  ⑵净土众生如何修七菩提?

  8.八正道

  

  (五)认识《阿含经》所说四无量心定的

  

  (一)声闻四果的意义

  1、什么是初果?

  (1)先谈学佛有四种人

  增一阿含经卷第二十说:「众生依宿世善根深浅的差异,形成四种不同程度的学佛根器。是那四种呢?

  第一种是:在这世间上有一类有善根的众生,因为受到别人的劝化而来信仰佛教,当他听到佛陀或善知识所说的教法后,信心坚定,深信不疑,但是却一直停留在『恒信他语,不住己智』智慧未开的阶段,完全将自己对佛法知见的认识,寄托在别人的学佛知见上,没有分辨法义内容深度的能力。这一类对佛法信心坚定而智慧不开的佛弟子,佛经称之为信行人(持信人)。

  第二种是:有一类有善根的众生,在他学习了佛陀的言教后,能够进一步的将所听闻的佛法,理出一条与自己根器相应的智慧抉择之路。因为已经对佛法有了观察与分辨是有为法或无为法?是真实法或虚妄法的程度。因此不会轻易被他人或外道的言教所蛊惑。这一类对佛法具有高度分别、思索能力的有智慧的修行人,佛经称之为法行人(持法人)。

  第三种是:有一类有善根的众生,因为他的宿根深厚,当他已经从广义的佛法中正确的抉择出一条出离生死的道路时,便逐步放下一切,专心一意地追求生死的解脱,对于佛所说解脱生死的法义,不会再有怀疑,并且在他步上禅修的过程中,已经获得四禅八定的禅定证境。这一类依教修行,亲身求证佛法的禅行者,佛经称之为身证人。

  第四种是:有一类有善根的众生,在他修行的过程中,已经能够使身口意从戒律的实行中,达到端身正意的目的,进一步走向禅观的觉照中,不再执着我是持戒人,余人不持戒(断戒取——断除对戒的执取、能持之心)。进而从禅思无我的观照下真真实实的觉察出色身的毫无实性(断身见)。由于从内在的觉性中亲身体证到身体的幻有不实,因此对于佛所说「五蕴皆空」的真理不会再有疑惑(断疑)。而当这位修行者从明净的心眼中见到出离六尘的空性真谛时,便正见佛所说:有今世、有后世,有施受、有报应,有修行、有解脱……,并对体证「缘起性空」的修行者必出生死,必证圣果的经证,产生坚定不移的信心。这类在禅修中彻底断除身见、戒取、疑三结,见到无常色身轮回生死根源的圣者,佛经称之为见到人。」(另杂阿含卷三十一对此四种修证次第,有不同的说法。)

  这四种学佛人,说明了一个佛弟子从初入佛门(信心入门)起,必须经过师承、闻法、思法、解悟法义、依法修行由浅入深的过程,才能亲身见到「佛法空性」的真理。

  (2)阿含经及金刚经解释初果的意义

  在阿含经上告诉我们,从领悟「苦、集、灭、道」四谛空性真理的修行者(见到人),最初获得的修行果位是初果须陀洹。对于须陀洹果的释意,杂阿含经卷第十五及金刚经上均有明确的解释。

  金刚经说:「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杂阿含经卷第十五说:「如是圣弟子,所有集法,一切灭已,离诸尘垢(即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得法眼生。与无间等,俱三结断:所谓身见、戒取、疑,此三结尽,名须陀洹。不堕…

《禅修、禅学、禅观、禅定 (禅定波罗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