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思念、至誠觀想往生彼極樂世界的清淨業力是如何成就的!我現在廣泛的用譬喻方式爲你解說經中『十六觀想法』,也是爲了令未來想要修學「淨業」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凡夫衆生而說。若欲求生「彼淨土」者,應當要修學叁種「福德」:
第一、要孝順、奉養父母及奉侍師長,並且要發慈悲心,學習不殺生,修習十善業。
第二、要皈依佛法僧叁寶,學習佛法僧叁寶的德行,進而受五戒,經常守持八關齋戒(指居士而言),乃至受學在家菩薩戒。出家者自當受持十戒、具足戒、出家菩薩戒,威儀莊嚴。
第叁、要發出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菩提心」,深信「佛道因果修成之理」,讀誦大乘方廣經典,並且以「菩提心」的義理,即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念佛)、般若六度波羅蜜自利、利他。
以上所說叁點,就是「往生極樂世界」的修行方法,即「往生淨土的『清淨業力的修因』,通上品、中品、下品所修」,只是「學有深淺」而已。
佛告訴韋提希說:「你現在知道了嗎?這叁種「福業」,也就是過去、未來、現在叁世一切諸佛行菩薩道的『淨業正因』」。(叁稱叁拜或叁稱叁問訊)
(8)再依「本事」經文引導臨終人恭敬贊歎「彌陀因地」本事修行因緣
如第五「本事」經文,即是大乘經典中記載佛說與其弟子過去世中爲師、爲徒、爲友…等的本末修行因緣。(如六度集經、佛本行集經)
如法華經化城喻品就記載阿彌陀佛因地曾經在無量阿僧祇劫前出生在一位叫做大通智勝如來出世的善性世界,爲彼佛未出家前所生的十六王子之一。(此時善友引導臨終人恭敬合掌隨其稱念經文,或者善友爲其白話解釋經意,以下皆同)。
如經文說:「爾時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爲沙彌,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養百千萬億諸佛,淨修梵行,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俱白佛言:世尊,是諸無量千萬億大德聲聞,皆已成就,世尊亦當爲我等說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我等聞已,皆共修學。世尊,我等志願如來知見,深心所念,佛自證知。爾時轉輪聖王(彼佛父親)所將衆中八萬億人,見十六王子出家,亦求出家,王即聽許。爾時彼佛受沙彌請,過二萬劫已,乃于四衆之中請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說是經已,十六沙彌,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皆共受持、諷誦、通利。::佛說此經已,是時十六菩薩沙彌,知佛入室寂然禅定,各升法座,亦于八萬四千劫,爲四部衆廣說分別妙法蓮華經,一一皆度六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衆生,示教令喜,令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大通智勝佛,過八萬四千劫已,從叁昧起,往詣法座,安詳而坐,普告大衆:是十六菩薩沙彌,甚爲希有,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養無量千萬億數諸佛,于諸佛所,常修梵行,受持佛智,開示衆生,令入其中,汝等皆當數數親近而供養之。所以者何?若聲聞、辟支佛及諸菩薩,能信是十六菩薩所說經法,受持不毀者,是人皆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佛告諸比丘:是十六菩薩常樂說是妙法蓮華經,一一菩薩所化六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衆生,世世所生與菩薩俱,從其聞法,悉皆信解,以此因緣,得值四萬億諸佛出世,于今不盡。諸比丘,我今語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彌,今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十方國土現在說法,有無量百千萬億菩薩、聲聞以爲眷屬。……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現在于極樂世界說法度衆生),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于娑婆國土,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叁稱叁拜或叁稱叁問訊)
(9)再依「本生」經文引導臨終人恭敬贊頌「彌陀因地」在染、淨世界修行情形
如第六「本生」經文,即是大乘經典中介紹諸佛宿世行菩薩道時廣化衆生的種種大悲行願因緣。(如華嚴經、法華經、無量壽經等)(善友引導臨終人恭敬合掌隨其稱念經文,後有白話略釋經意。)
如大乘無量壽莊嚴經說明「世自在王佛」在「阿彌陀佛因地」,令其聞法、發願修學「莊嚴淨土」、成就「四十八願」的不可思議的大悲行願因緣。如經文說:「佛告阿難:如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世尊出現于世,名曰燃燈如來,彼燃燈佛前又有無數尊佛出世,至有一尊佛出世,名世自在王佛,而于彼法中,有一比丘,名曰作法(阿彌陀佛因地),信解第一,明記第一,修行第一,精進第一,智慧第一,大乘第一,爾時比丘離自本處,來詣佛前,頭面禮足,于一面立,即以偈頌贊歎佛面端嚴,複發廣大誓願……。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彼作法比丘說是偈已,白世自在王如來:我今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樂求無上正等正覺,唯願世尊,說諸佛剎功德莊嚴,若我得聞,恒自修持『嚴土』之行。
爾時世自在王如來,告作法比丘言: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剎莊嚴?
比丘白言:我智慧微淺,不能了知嚴剎之行。如來應正遍知,願爲宣說諸佛剎土莊嚴之事。
時世自在王如來,即爲宣說八十四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剎功德莊嚴廣大圓滿之相,經于一劫方可究竟。
爾時阿難聞是事已,白佛言:世尊,彼世自在王佛壽量長短雲何說土經于一劫?
佛告阿難:彼佛壽命滿四十劫。阿難,彼作法比丘,聞佛所說八十四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剎功德莊嚴之事,明了通達如一佛剎。
即時會中頭面禮足,辭佛而退,往一靜處,獨坐思惟,修習功德,莊嚴佛剎,發大誓願,經于五劫。
爾時作法比丘,複詣世自在王如來所,五體投地,禮世尊足,禮已合掌,白佛言:世尊,如是八十四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剎,功德莊嚴所行所願,我今成就。
時世自在王如來告比丘言:善哉善哉,汝之行願、思惟究竟,今正是時,爲衆解說。時諸菩薩,聞是法已,得大善利,能于佛剎修習莊嚴。」(而開演以下四十八願經文)。(叁稱叁拜或叁稱叁問訊)。以下扼要解釋經意:
當世自在王佛以其超越時空的「真空妙有」的觀照力,運用一劫的時間,讓法藏比丘領悟如何轉穢土成淨土的因緣業行後,法藏比丘便一心禅思世自在王佛爲其解說的殊勝淨土行門。就在一心進入甚深禅修,思惟深妙的淨土真谛時,因其宿慧顯發,豁然天眼明徹,親自洞見無量佛國中衆生的善惡業行所形成的淨穢因緣果報::。于是法藏比丘便獨自去到一個寂靜的地方,萬緣放下,默坐思惟,如何完成莊嚴淨土的度生悲願。經過五劫的時間,依其宿世修積甚深福慧的回向力,遍往十方無量染、淨佛國,在諸佛前,以其不可思議的定慧力用,發願廣行菩薩之道,修持成就微妙淨土的莊嚴願行(即無量清淨平等覺經所說:當那中住∣于無量佛國中止住、修行…,修成莊嚴淨土的無量行願。)而當法藏比丘在五劫當中,明了通達無量佛國世界的淨願因行本就是形成一淨土世界的根本藍圖,回歸爲自身的成佛行願時,便帶著堅固的成佛願行,虔敬的返回世自在王佛的跟前,將經劫精進苦修,依福慧之力,廣度有緣衆生同生淨土世界所濃繪而成的成佛大願,架構成四十八個大悲誓願,向世自在王佛表明依願修行,成就淨土的心願。(叁稱叁拜或叁稱叁問訊)
(10)再依「未曾有」經文引導臨終人恭聞極樂世界中十方佛國菩薩往返淨土供佛、聞法殊勝情形
如第七「未曾有」經文,即是大乘經典中記述佛菩薩顯現種種神通力用,度化衆生不可思議的神奇事迹。如地藏經、華嚴經、法華經、寶積經等。(善友引導臨終人恭敬合掌隨其稱念經文,或者由善友爲其白話解釋經意)。
如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古譯)敘述十方佛國菩薩在佛力攝持下,往返極樂世界,供養彌陀,聽佛說法的情形說:
……則東方無央數佛國,不可複計,如恒水邊流沙,一沙一佛其數如是,諸佛各遣諸菩薩無央數,不可複計,皆飛到無量清淨佛所,則爲無量清淨佛作禮,以頭面著佛足,悉卻坐一面聽經;聽經竟,諸菩薩皆大歡喜,悉起爲無量清淨佛作禮而去。則西方無央數諸佛國,複如恒水邊流沙,一沙一佛其數如是,諸佛各複遣諸菩薩無央數,都不可複計,皆飛到無量清淨佛所,則前爲無量清淨佛作禮,以頭面著佛足,悉卻坐一面聽經;聽經竟,諸菩薩皆大歡喜,起爲無量清淨佛作禮而去。則北方無央數諸佛國,複如恒水邊流沙,一沙一佛其數如是,諸佛各複遣諸菩薩無央數,都不可複計,皆飛到無量清淨佛所,則前爲無量清淨佛作禮,以頭面著佛足,悉卻坐一面聽經;聽經竟,諸菩薩皆大歡喜,起爲無量清淨佛作禮而去。南方無央數諸佛國,複如恒水邊流沙,一沙一佛其數如是,諸佛各複遣諸菩薩無央數,都不可複計,皆飛到無量清淨佛所,則前爲無量清淨佛作禮而去,則複四角無央數諸佛國,各複如恒水邊流沙,一沙一佛其數各如是,諸佛各複遣諸菩薩無央數,都不可複計,皆飛到無量清淨佛所,前爲無量清淨佛作禮已,頭面著佛足,悉卻坐一面聽經;聽經竟,諸菩薩皆大歡喜,起爲無量清淨佛作禮而去。
佛言,八方上下諸無央數佛,更遣諸菩薩,飛到無量清淨佛所,聽經供養,轉更相開避,如是則下面,諸八方無央數佛國,一方者各複如恒水邊流沙,一沙一佛其數複如是,諸佛各遣諸菩薩無央數,都不可複計,皆飛到無量清淨佛所,前爲阿彌陀佛作禮,以頭面著佛足,悉卻坐聽經;聽經竟,諸菩薩皆大歡喜,起爲無量清淨佛作禮而去,上方諸佛,更遣諸菩薩,飛到無量清淨佛所,聽經供養,轉更相開避,前來者則去避後來者,後來者供養亦複如是,終無休絕極時……。(叁稱叁拜或叁稱叁問訊)
意思是說,若是用一粒沙比喻一個佛國世界,現在看看無量無數條恒河沙中有多少沙?如果現在用無量無邊條恒河中的不可稱數的每一粒每一粒沙皆比喻爲一個一個佛國世界,那麼無窮無盡的恒河沙,有多少個佛國世界?當然是不可思議,就如經文說:「東方無央數佛國,不可複計,如恒水邊流沙,一沙一佛,其數如是。」經上說:「東方無數佛國世…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廣釋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