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八正道」的功德力量。(後有說明)
而下品下生者的八正道-即往生淨土的功德力量,是延續下品中生、下品上生所修八正道的功德力量而來。所以欲求穩當的﹁下品下生﹂,要依以下「淨土諸經」爲依據。首先了解「下品行者」需要什麼「淨土正知見」的資糧,引導念佛,才能下品往生。不可斷章取義,以爲平常不必認真念佛,只要仗著臨終有人助念,便可以往生淨土!就因爲一般蓮友皆大大誤解「臨終十念」的念佛深義,所以本來萬人念佛萬人去的淨土法門,到現在萬千人念佛也難去其一!
2.下品修行方法
(1)淨土諸經對下品往生的說明
現在就依「淨土諸經」說明下品往生的修行方法。
甲、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古譯)
如經文說:「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所有衆生求生我剎,念吾名號,發志誠心,堅固不退,彼命終時,我令無數苾刍現前圍繞來迎彼人,經須臾間得生我剎,悉皆令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乙、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古譯)
如經文說:「其叁輩者(下品行者),其人願欲生無量清淨佛國,若無所用分檀布施,亦不能燒香、散華、燃燈、懸缯彩、作佛寺、起佛塔、飯食沙門者,當斷愛欲,無所貪慕,慈心精進,不當瞋怒,齋戒清淨,如是清淨者,當一心念欲生無量清淨佛國,晝夜十日不斷絕者,壽終則往生無量清淨佛國,可複尊極智慧勇猛。」(另阿彌陀叁耶叁佛經同,不錄)。
丙、無量壽經
如經文說:「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丁、大阿彌陀經
如經文說:「其下輩生者,不能作諸功德,不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每日十聲念佛,願生其剎(即同無量壽經所說『至心信樂』,欲生我剎之意),命欲終時,亦夢見此佛,遂得往生,所居七寶宮宇,惟在于地,去佛甚遠,功德智慧,又次于中輩生者。」
乍看之下,淨土諸經所述下品往生法不盡相同,但是如果依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來做觀察,則可以從淨土諸經中明顯的辨別出來其異同之處。
(2)下品上生
甲、釋經意
如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對下品修行法最爲嚴格,可視爲下品上生的修行依據。依經上說:「所有衆生求生我剎,念佛名號,發志誠心,堅固不退及發清淨心憶念、受持阿彌陀佛名號,歸依阿彌陀佛,供養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即可下品往生。」
其中所述「所有衆生求生我剎」的「求生我剎」這句經文,已經包涵認識淨土、讀誦淨土經典、發菩提心以及發「至心信樂」之心求生淨土的意義在裏面。因爲欲求生淨土,如果不認識淨土的內容,不發心讀誦淨土經典,這顆求生淨土的心,如何能發得真誠?發得堅固?
而只要發心讀誦淨土經典,便已經包涵「發菩提心」的經義在其中。(後續自明)。
所以欲求下品上生,必須發菩提心(讀誦淨土經典),終生歸依阿彌陀佛(歸依彌陀的悲,智之德)。供養阿彌陀佛(不僅供養佛像,以花、香供佛,而且發菩提心義-以「有相菩提心義」供養阿彌陀佛),並且用至誠、懇切、清淨求生淨土的心,憶念、受持阿彌陀佛聖號,終身不退。即一生發菩提心(讀誦淨土經典),日日念佛精進不退,而且念佛至一心不亂,因爲唯有「念佛至一心專注」,才能稱爲念佛「堅固」不退轉。
換句話說,如果平素已經念佛一心不亂,臨終當然能「十聲正念念佛」現前,蒙佛接引,往生淨土,下品上生。
而此經所說下品上生法同無量壽經所說下品上生法。如無量壽經說:「其下輩者,當發無上菩提之心及發至誠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求生淨土。」
乙、下品上生往生實例
茲依「淨土聖賢錄易解(五)」所述「下品往生」實例,以此證明終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是下品上生者所獲得的果位。
如書內說:民國、守念大師。名能修,海州(江蘇)金氏的子弟。六歲時喪父,即隨著母親吃素。年十九歲喪母,二十五歲依止雲臺山海天洞的隆超長老,跪著請求出家,從早晨跪到中午,長老憫念他的誠心,才爲他剃發。民國九年,叁十四歲,長老命他前往寶華山受具足戒,即將出發前長老囑咐他說:「一句阿彌陀佛,自利利他,千萬不可忘記。」戒期圓滿後,朝拜九華山。隔年春天,住在阿育王寺,禮拜佛陀舍利叁年,有一天忽然看見金光。當天夜裏夢見觀世音菩薩授大悲心陀羅尼一卷,自此以後每日持大悲咒八十遍,念佛五萬聲爲固定的功課。
民國十叁年,朝普陀山,在當地建築茅篷,居住了兩年。接著住在金山寺,民國二十年打算北上,當時有一位盧西堂居士,與守念法師相契合,請法師等他往生後再北上,守念法師點頭答應他。八月,盧西堂無疾,端坐念佛而往生,唯有守念法師在他身旁助念。九月北上,隔年春天,到河南淮安縣的湖心寺,住在藏經樓,閱讀大藏經達四年之久。民國二十六年(西元一九叁七年)春天,被請爲定善寺念佛堂及放生庵念佛堂的堂主,兩間寺院相距二十余裏,時常往來其間,領衆念佛,不辭勞苦。民國二十八年,住持地藏寺,全部除去原有的十王會、更生會、仙爹仙奶等外道組織。訂立寺規,早晚上殿,每天以六枝香的時間念佛,專門帶領僧俗二衆精進修行。
民國叁十二年(西元一九四叁年)秋天,江蘇寶應縣的萬緣庵念佛堂,虔誠地禮請守念法師前往,臨行之前告訴昌田法師說:「我將要在十月初六日往生西方,萬緣庵雖然堅持要我去,但不久就會歸來。」後來果真于十月初二回來,昌田法師看他沒有生病,問他爲何知道即將往生西方淨土?守念法師說:「我有一次入定,看見觀世音菩薩放船來接引,故知往生的時候到了。」我問菩薩:「什麼時候?往生什麼品位?」菩薩答雲:「十月初六日辰時(早上七至九點),下品上生。」昌田法師現出悲傷不舍的樣子,守念法師說:「諸佛出世,猶示涅槃,來必有去,其道理本來就是如此。對于有緣的道友,要普勸他們往生西方,如此才是正見。」
不久之後,身體即稍微感到不適,每日進食薄粥半碗,面向西方而臥,念佛不停。到了十月初六日,自己起來沐浴,搭袈裟展具,向西方頂禮叁拜,然後跏趺端坐,高聲地持誦大悲咒七遍而往生。時年五十七歲。(弘化月刊叁十五期)(以此實例證知,下品上生者在臨終前已能因「其念佛定力成就」,先于「定中見佛」,比下品下生者在「臨終夢中見佛」更爲殊勝。)
(3)下品中生
甲、釋經意
淨土諸經中沒有明文說明下品中生的經文(除「觀無量壽佛經」針對造惡者廣開下叁品往生外),但是由下品上生的「一向專念」至「下品下生」的「乃至十念」之間做取舍,便知下品中生的念佛程度,應當介于「一向專念」與「乃至十念」之間。也就是無量清淨平等覺經所說:「下品之人,雖然求生淨土,但是沒有廣做布施功德(不是不做布施功德,而是少做、沒有廣做。下品上生亦然,少分做布施功德)。如助印佛經、布施燒香、香末、鮮花、油燈(佛前供燈)、布置佛寺(精舍)、供養佛寺、建築佛寺、佛塔、供養佛像、供養佛、法、僧叁寶。
雖然沒有能力廣做布施、修福,但是在這一生之中,至少于十日十夜之間,真正做到斷除愛欲、不貪染、不羨慕世間的榮華富貴、名利、權勢……,並且培養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慈悲心(即發菩提心意,此即本經所說下品行者「慈心精進」的真實義)。而且在這十日十夜之中,不令生起的菩提心間斷,如于十日十夜間,沒有間斷地讀誦無量壽經或無量清淨平等覺經(本經、古譯,或今譯會集本皆可)。因爲讀誦淨土經典,才能依經思義、發願,隨彌陀發出「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菩提心」,才能如本經所說,往生淨土後,獲得菩提智慧;這正是本經所述十日十夜「慈心精進,一心念佛」-即讀誦淨土經典,一心憶念阿彌陀佛所深發的無上菩提悲願及用一顆憶念阿彌陀佛所發接引衆生往生淨土的大悲本願的清淨心念稱佛名號,這才是「十日十夜、慈心精進、一心念佛、求生淨土」的正確釋意。也就是說,就是在念佛時也是「慈心精進,不離佛的菩提悲心」。以此憶佛菩提心、念佛悲願心的功德,求生淨土,才能真正符合「十日十夜慈心精進,一心念佛」的「經意」。
因爲經上說,于十日十夜一心念佛的目的是爲了-斷除愛欲,對世事無所貪慕、慈心精進(啓發菩提心)、斷除瞋怒心、齋戒清淨(持八關齋戒)。故本經所說,于十日十夜間「一心念佛」的意義,不僅是稱念佛號而已,尚含有「讀誦、憶念、思惟淨土經典,隨經義觀想、發菩提悲願」的意義在其間,因爲「讀誦淨土經典」,也是觀想念佛(一心念佛)的一種。故欲求下品中生者,可于十日十夜間持佛名號、拜佛、繞佛與讀誦淨土經典相互配合來做。(若不能一次于十日十夜間完全做到誦經、念佛、慈心精進不退,可以于日常生活中,每日自訂一小時至二小時用功念佛、誦經,求生淨土,終身不退,至晚年每日更延長誦經、念佛的時間,萬緣放下,不念俗事,一心發願求生淨土,直至臨終前十日,十日十夜誦經、念佛不辍,一心不亂,正念分明,必可下品中生)。
乙、下品中生往生實例
茲依「淨土聖賢錄易解(四)所述下品往生實例,以此證明「發菩提心十日十夜念佛成就的『經意』」,亦即是平日經常專心念佛,累積無數個日月慈心精進,用功念佛成就的真實意,是下品中生所獲得的果位。
如書內說:民國、王贻善。字積軒,法名蓮臺,浙江紹縣人。秉性樸實敦厚,虔誠修習淨土行業,家務早已交付給兒子們,心中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淨土,如是已經將近叁十年。民國十五年七月…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廣釋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