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P3

  ..续本文上一页八正道」的功德力量。(后有说明)

  而下品下生者的八正道-即往生净土的功德力量,是延续下品中生、下品上生所修八正道的功德力量而来。所以欲求稳当的﹁下品下生﹂,要依以下「净土诸经」为依据。首先了解「下品行者」需要什么「净土正知见」的资粮,引导念佛,才能下品往生。不可断章取义,以为平常不必认真念佛,只要仗着临终有人助念,便可以往生净土!就因为一般莲友皆大大误解「临终十念」的念佛深义,所以本来万人念佛万人去的净土法门,到现在万千人念佛也难去其一!

  

  2.下品修行方法

  (1)净土诸经对下品往生的说明

  现在就依「净土诸经」说明下品往生的修行方法。

  甲、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古译)

  如经文说:「我得菩提成正觉已,所有众生求生我剎,念吾名号,发志诚心,坚固不退,彼命终时,我令无数苾刍现前围绕来迎彼人,经须臾间得生我剎,悉皆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乙、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古译)

  如经文说:「其三辈者(下品行者),其人愿欲生无量清净佛国,若无所用分檀布施,亦不能烧香、散华、燃灯、悬缯彩、作佛寺、起佛塔、饭食沙门者,当断爱欲,无所贪慕,慈心精进,不当瞋怒,斋戒清净,如是清净者,当一心念欲生无量清净佛国,昼夜十日不断绝者,寿终则往生无量清净佛国,可复尊极智慧勇猛。」(另阿弥陀三耶三佛经同,不录)。

  丙、无量寿经

  如经文说:「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丁、大阿弥陀经

  如经文说:「其下辈生者,不能作诸功德,不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每日十声念佛,愿生其剎(即同无量寿经所说『至心信乐』,欲生我剎之意),命欲终时,亦梦见此佛,遂得往生,所居七宝宫宇,惟在于地,去佛甚远,功德智慧,又次于中辈生者。」

  乍看之下,净土诸经所述下品往生法不尽相同,但是如果依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来做观察,则可以从净土诸经中明显的辨别出来其异同之处。

  (2)下品上生

  甲、释经意

  如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对下品修行法最为严格,可视为下品上生的修行依据。依经上说:「所有众生求生我剎,念佛名号,发志诚心,坚固不退及发清净心忆念、受持阿弥陀佛名号,归依阿弥陀佛,供养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即可下品往生。」

  其中所述「所有众生求生我剎」的「求生我剎」这句经文,已经包涵认识净土、读诵净土经典、发菩提心以及发「至心信乐」之心求生净土的意义在里面。因为欲求生净土,如果不认识净土的内容,不发心读诵净土经典,这颗求生净土的心,如何能发得真诚?发得坚固?

  而只要发心读诵净土经典,便已经包涵「发菩提心」的经义在其中。(后续自明)。

  所以欲求下品上生,必须发菩提心(读诵净土经典),终生归依阿弥陀佛(归依弥陀的悲,智之德)。供养阿弥陀佛(不仅供养佛像,以花、香供佛,而且发菩提心义-以「有相菩提心义」供养阿弥陀佛),并且用至诚、恳切、清净求生净土的心,忆念、受持阿弥陀佛圣号,终身不退。即一生发菩提心(读诵净土经典),日日念佛精进不退,而且念佛至一心不乱,因为唯有「念佛至一心专注」,才能称为念佛「坚固」不退转。

  换句话说,如果平素已经念佛一心不乱,临终当然能「十声正念念佛」现前,蒙佛接引,往生净土,下品上生。

  而此经所说下品上生法同无量寿经所说下品上生法。如无量寿经说:「其下辈者,当发无上菩提之心及发至诚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求生净土。」

  乙、下品上生往生实例

  兹依「净土圣贤录易解(五)」所述「下品往生」实例,以此证明终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是下品上生者所获得的果位。

  如书内说:民国、守念大师。名能修,海州(江苏)金氏的子弟。六岁时丧父,即随着母亲吃素。年十九岁丧母,二十五岁依止云台山海天洞的隆超长老,跪着请求出家,从早晨跪到中午,长老悯念他的诚心,才为他剃发。民国九年,三十四岁,长老命他前往宝华山受具足戒,即将出发前长老嘱咐他说:「一句阿弥陀佛,自利利他,千万不可忘记。」戒期圆满后,朝拜九华山。隔年春天,住在阿育王寺,礼拜佛陀舍利三年,有一天忽然看见金光。当天夜里梦见观世音菩萨授大悲心陀罗尼一卷,自此以后每日持大悲咒八十遍,念佛五万声为固定的功课。

  民国十三年,朝普陀山,在当地建筑茅篷,居住了两年。接着住在金山寺,民国二十年打算北上,当时有一位卢西堂居士,与守念法师相契合,请法师等他往生后再北上,守念法师点头答应他。八月,卢西堂无疾,端坐念佛而往生,唯有守念法师在他身旁助念。九月北上,隔年春天,到河南淮安县的湖心寺,住在藏经楼,阅读大藏经达四年之久。民国二十六年(西元一九三七年)春天,被请为定善寺念佛堂及放生庵念佛堂的堂主,两间寺院相距二十余里,时常往来其间,领众念佛,不辞劳苦。民国二十八年,住持地藏寺,全部除去原有的十王会、更生会、仙爹仙奶等外道组织。订立寺规,早晚上殿,每天以六枝香的时间念佛,专门带领僧俗二众精进修行。

  民国三十二年(西元一九四三年)秋天,江苏宝应县的万缘庵念佛堂,虔诚地礼请守念法师前往,临行之前告诉昌田法师说:「我将要在十月初六日往生西方,万缘庵虽然坚持要我去,但不久就会归来。」后来果真于十月初二回来,昌田法师看他没有生病,问他为何知道即将往生西方净土?守念法师说:「我有一次入定,看见观世音菩萨放船来接引,故知往生的时候到了。」我问菩萨:「什么时候?往生什么品位?」菩萨答云:「十月初六日辰时(早上七至九点),下品上生。」昌田法师现出悲伤不舍的样子,守念法师说:「诸佛出世,犹示涅槃,来必有去,其道理本来就是如此。对于有缘的道友,要普劝他们往生西方,如此才是正见。」

  不久之后,身体即稍微感到不适,每日进食薄粥半碗,面向西方而卧,念佛不停。到了十月初六日,自己起来沐浴,搭袈裟展具,向西方顶礼三拜,然后跏趺端坐,高声地持诵大悲咒七遍而往生。时年五十七岁。(弘化月刊三十五期)(以此实例证知,下品上生者在临终前已能因「其念佛定力成就」,先于「定中见佛」,比下品下生者在「临终梦中见佛」更为殊胜。)

  (3)下品中生

  甲、释经意

  净土诸经中没有明文说明下品中生的经文(除「观无量寿佛经」针对造恶者广开下三品往生外),但是由下品上生的「一向专念」至「下品下生」的「乃至十念」之间做取舍,便知下品中生的念佛程度,应当介于「一向专念」与「乃至十念」之间。也就是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所说:「下品之人,虽然求生净土,但是没有广做布施功德(不是不做布施功德,而是少做、没有广做。下品上生亦然,少分做布施功德)。如助印佛经、布施烧香、香末、鲜花、油灯(佛前供灯)、布置佛寺(精舍)、供养佛寺、建筑佛寺、佛塔、供养佛像、供养佛、法、僧三宝。

  虽然没有能力广做布施、修福,但是在这一生之中,至少于十日十夜之间,真正做到断除爱欲、不贪染、不羡慕世间的荣华富贵、名利、权势……,并且培养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慈悲心(即发菩提心意,此即本经所说下品行者「慈心精进」的真实义)。而且在这十日十夜之中,不令生起的菩提心间断,如于十日十夜间,没有间断地读诵无量寿经或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本经、古译,或今译会集本皆可)。因为读诵净土经典,才能依经思义、发愿,随弥陀发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才能如本经所说,往生净土后,获得菩提智慧;这正是本经所述十日十夜「慈心精进,一心念佛」-即读诵净土经典,一心忆念阿弥陀佛所深发的无上菩提悲愿及用一颗忆念阿弥陀佛所发接引众生往生净土的大悲本愿的清净心念称佛名号,这才是「十日十夜、慈心精进、一心念佛、求生净土」的正确释意。也就是说,就是在念佛时也是「慈心精进,不离佛的菩提悲心」。以此忆佛菩提心、念佛悲愿心的功德,求生净土,才能真正符合「十日十夜慈心精进,一心念佛」的「经意」。

  因为经上说,于十日十夜一心念佛的目的是为了-断除爱欲,对世事无所贪慕、慈心精进(启发菩提心)、断除瞋怒心、斋戒清净(持八关斋戒)。故本经所说,于十日十夜间「一心念佛」的意义,不仅是称念佛号而已,尚含有「读诵、忆念、思惟净土经典,随经义观想、发菩提悲愿」的意义在其间,因为「读诵净土经典」,也是观想念佛(一心念佛)的一种。故欲求下品中生者,可于十日十夜间持佛名号、拜佛、绕佛与读诵净土经典相互配合来做。(若不能一次于十日十夜间完全做到诵经、念佛、慈心精进不退,可以于日常生活中,每日自订一小时至二小时用功念佛、诵经,求生净土,终身不退,至晚年每日更延长诵经、念佛的时间,万缘放下,不念俗事,一心发愿求生净土,直至临终前十日,十日十夜诵经、念佛不辍,一心不乱,正念分明,必可下品中生)。

  乙、下品中生往生实例

  兹依「净土圣贤录易解(四)所述下品往生实例,以此证明「发菩提心十日十夜念佛成就的『经意』」,亦即是平日经常专心念佛,累积无数个日月慈心精进,用功念佛成就的真实意,是下品中生所获得的果位。

  如书内说:民国、王贻善。字积轩,法名莲台,浙江绍县人。秉性朴实敦厚,虔诚修习净土行业,家务早已交付给儿子们,心中一心一意求生西方净土,如是已经将近三十年。民国十五年七月…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