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P4

  ..续本文上一页生病,刚开始不介意。至九月初五日,病情加重,于是嘱咐家人邀请助念团莲友八人,在病床前念佛。王贻善也作金刚持,精神非常清新爽朗,与人应对一如平常。只是说:「此次真的一病不起了,然而我心中绝不怕死,必须劳驾诸位莲友助念,以尽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就满足我的心愿了。」

  最初于病中两次亲睹观音大士的圣相,大士没有说话。接着又见到,于是哀求菩萨早来接引。观音大士安慰他说:「你可以往生西方净土,然而功行尚浅,往生西方净土之后,还需要加紧用功,时间到了自然来接引你。」后来又梦见青色莲华,非常柔嫩娇小。从此一心持念佛名,更不间断。

  初十日,病势转为严重,晚上梦见金色莲华非常大,心中感到很安心。

  夜半时分,问了好几次『天亮了没?』而且说:「明日我将往生了,何不邀请莲航居士前来,我想要与他谈话。」次日又以电话相请,于是莲航急忙赶到,当时已经午时,家人正好环绕侍奉着念佛。莲航靠近病床告诉王贻善说:「我特别来助念,你应当一心持念佛名,正念往生。」王贻善听到了,虽不能回答,但是点头数次以表示了解。此时家人已预先为王贻善沐浴,外着法衣而卧。感觉他在密持佛号,没有气喘情形。

  过了一会儿,单适之居士到,才开始敲引磬,众人大声一起念佛。经过半小时多,气息渐渐微弱,随即脸上呈现喜悦快乐的样子。这时全家老幼都环绕站立,手中执香一起念佛。有一个九岁的孙子,也右手执香,左手举起手掌,大声助念。又经过半个小时,气息已停止,如入禅定,安详而逝,时年七十四岁。两小时之后,顶门上还是温热的。(俞慧郁钞集)(按这位居士于临终前生病的念佛中见佛,已胜于下品下生者「临终梦中见佛」之兆,又于临终前犹密持佛号,没有气喘,足以证明其平素定力有够,及证明其心念在临终之际依定力持心非常平静,已经超脱凡人断气之前的「肺部大喘之相」,十分难能可贵,至少下品中生)。

  (4)下品下生

  甲、大阿弥陀经所说「每日十声念佛」的释意

  即本愿所说:「发『至心信乐』之心,求生净土,乃至十念,必得下品下生。」(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后有详解。)

  由本愿可知,下品下生的修行方法,已经比下品中生及下品上生宽容许多。乍看之下,好似下品下生,只是今生有十声念佛,甚至临终有十声念佛,就可以往生净土。事实上,并非此意,但是下品下生的「一生念佛程度」,确实比较宽松。

  如前述大阿弥陀经说:「其下辈者,不能作诸功德,不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每日十声念佛,愿生其剎,命欲终时,亦梦见此佛,遂得往生。」

  由于大阿弥陀经对下品往生大开方便之门,所以后世弘扬净土者,有提倡每日束气念佛十遍(即吸一口气念佛十声,吸十口气,念佛百声),而后念佛次数日愈增进,便能往生净土。

  当知大阿弥陀经所说「一向专念,每日十声念佛」,愿生其剎之意,亦同于无量寿经所说,「一向专意乃至十念」之意。只是翻译者在「原版梵文」释意取舍上,有「见解上」的不同,而译成「一向专念,每日十声念佛」与「一向专意乃至十念」两种不同版本。

  不论是「一向专念,每日十声念佛」或者是「一向专意乃至十念」,皆是以「至心信乐之诚,求生净土」为基础。

  也就是说,欲求下品下生者,在最初念佛时:

  每日至少用至诚、恳切、求生净土的清净心念佛十声!

  每日至少用深信有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接引我往生净土的坚定信心念佛十声!

  每日至少用求生净土见佛、闻法、法喜充满的心念佛十声!(即每日启发一分菩提心念佛!按下品下生非不发菩提心念佛,只是少分发。后有详解)。

  当知每日「十声念佛」的原意,已经具备「至心念佛」之意!绝对不是一般人以散乱心泛泛的念佛十声。既然具备「至心念佛」之意,当然每日十声念佛的成果,皆必须与「信、愿、行」的往生净土资粮相应,才能在临命终时,梦中见佛,转生净土。

  故知大阿弥陀佛经所说:「每日十声念佛」,只是对初机者广开的方便之门,绝对不是鼓励净行者每日只要念佛十声即可,而是以「每日十声」念佛为入门的开始,慢慢增进念佛,才能在「每日念佛中」,确实与「信、愿、行」的往生三资粮相应。

  乙、每日十念法往生净土的实例

  从古至今,绝对没有一位净行者,终生只要发心每日「十声念佛」,就能往生净土者!就是「净土法要」一书中所述古时有「每日十声念佛」者,亦是最初之时,「每日以束气法念佛,即每次吸一口气念佛十声,吸十口气念佛一百声」,之后每日念佛次数逐渐增多,于临命终时,才能因其终生发愿求生净土之念佛心念坚固,十念正念现前,往生净土。

  依「念佛法要」一书中记述,在宋朝时代,有一位马仲玉居士,合肥人士,父亲马中肃当时驻守杭州,承蒙慈云忏主遵式大师教授净土法门,于是全家从此皈依三宝,信奉佛教。后来马仲玉居士遇到一位叫做广初的僧人,将「天台十疑论」一书赠予他。居士恭阅此书后,非常欢喜,此后便依慈云遵式大师所教「十念回向法」每日奉行之,有二十余年之久。后来与王古往还,日益精进念佛,时常以放生为佛事。历年来驻守淄川、新定,以慈惠为政。虽然在朝为官,但是每日课诵经咒,没有间断过。有一天,荆王夫人梦到他悠游清净的莲花池之中,而且身穿朝服端坐在莲华之上。日后他患了疾病,预知时至,亲自盥沐易衣,端坐念佛而逝。家中的每一个人都同时梦到他示梦说:「我已经往生净土。」

  之后,他的儿子受到父亲往生净土的感动,亦力行慈云「晨朝十念法」,长达三十余年。后来患了疾病,念佛愈加精进,亦预知时至,见佛及二菩萨接引,结印示寂,香气满室。

  古人能以每日「十念法」(事实上束气念法是一百声),长达数十年不间断者,绝对是终生保持一颗「善良、正直、仁慈、宽厚、乐善好施之心不辍,烦恼、杂念不似现今复杂、浊乱」,才能每日依「晨朝十念回向法」念佛,临命终时,预知时至,在精进念佛声中往生净土!

  现代人若是每日只发心十声念佛,其余时间胡思乱想,忙事业、忙妻儿、忙娱乐、忙电脑、忙病苦…临终十声念佛念得出来吗?

  丙、如何证明每日十声念佛者往生净土?

  请注意:大阿弥陀经说:「每日十声念佛,愿生其剎之人」,在命欲终时,一定会因为「今世生西因缘已经成熟,成为『定业』感报的现象,而在临命终时的某日「梦中先见佛。」也就是说,依大阿弥陀经所说发心每日十声念佛者,在每日念佛中渐渐一定会「念佛正念成就」,才会在临命终时的睡梦中「正念分明」的「亲见应化身佛现身」预示将要往生的前兆。那就不是终生只有「每日十声」念佛能承办的。因为每日只有「十声念佛」,别的时间「心思散乱」,如何能因「每日十声念佛」而成就「一心不乱」?

  故知大阿弥陀经所说:「每日十声念佛」必是接引初机念佛所开示的方便之门。至诚、恳切念佛求生净土者,一定要明白大阿弥陀经所说「临终梦中见佛」是终生「念佛正念成就的果」,平常念佛必须正念现前「一心不乱」是修因。所以绝对不可误解大阿弥陀经所说「一向专念,每日十声念佛」的原意。

  丁、一向专念、每日十声念佛的释意

  「一向专念」本是对下品上生而言,但是下品下生也没有脱离「一向专念」的经义。因为若是将「一向专念」,每日十声念佛用于下品下生的修行方法,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日日想着要去净土世界见佛、闻法的心念胜过其他世俗杂念(此即观想念佛之意)。也就是说,如果你经常都在想着:祈求阿弥陀佛以大悲誓愿接引我往生净土的心念从来没有间断过(此即一向专念之意)。那么你就可以每日十声念佛(持名念佛)!

  一种是从每日十声念佛开始修学,慢慢每日增加百声、千声、数千声(一句一句听得清清楚楚,可以用印光大师所说三三四的念法慢慢念,即第一口气念三句佛号,第二口气念三句佛号,第三口气念四句佛号,拨一个念珠,亦即念十句佛号拨一个念珠,念完一千零八十句佛号,拨完一百零八颗念珠,经行绕念时,也是用三三四的念法,此种念佛法,对初学者较容易摄心。)乃至增加万声,一直念到日日想去极乐世界见佛、闻法的心念胜过其他世俗杂念(此即一向专念之意),念佛到此「一向专念」的程度,才能形成今世「生西的定业」。

  所以大阿弥陀经所说:「一向专念,每日十声念佛」,也可成为「倒装句」,变成「每日十声念佛,一向专念」。这两种释意,才能产生「正念念佛的修因」,临命终时,才会因为正念念佛成就,致使今世生西因缘形成「纯熟定业」,在梦中先见佛,预知来世生处,故不可误解大阿弥陀经所说「一向专念,每日十声念佛」的深意!

  戊、再举下品下生往生实例

  兹再依净土圣贤录易解(五)所述下品下生实例,以此证明「乃至十念」之意,绝对不是指只有每日「十声念佛」之意。

  如书内说:民国、广印心公大师,江苏毗陵县武进人,年幼时聪颖过人,长大后从事技艺的工作,但不是他本来的志向。年二十七岁,感悟到人生如梦似幻,因而发起出家之心,礼拜普陀山普济寺的愿宗老和尚为师,追随佛顶山慧济寺的源浩老和尚受具足戒。随即出外参学,抵达卢山,居住在归宗寺,又移居大雄庵,专心修习禅观,暗中有所契悟。后来应施主的邀请,创建居士林于九江,由禅宗而转入净土,提倡念佛法门,每年夏、冬二季启建弥陀佛七,佛七期间殷勤开示,受其感化者不计其数。后来,因年迈返回普陀山,担任普济寺的住持。

  民国十四年春天,即一心念佛,求生净土。民国二十八年(西元一九三九年)五月初二日,在上海圆教寺,与倪文卿居士相约会面说:「我生病将死,深深地后悔平日不够用功念佛,…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