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P5

  ..续本文上一页恐怕临命终时没有把握。」倪文卿说:「何必过于忧虑呢?」广印大师说:「我得一预兆,似梦非梦,看见一人对我说:『你的病不会好了!』问他:『我能否往生西方?』答说:『纵然往生也不过是下品下生。』梦兆如果是真的,不就是舍报命终了吗?」倪文卿劝他说:「请师父您放下一切,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广印大师当时答应。初四日,忽然谆谆以勿坏常住的规矩,老实念佛,来告诫徒弟们。后来心无挂碍,正念清楚分明,安详而往生。(一吼堂文集一○三页。印光大师永思集一一二页)(此为由禅宗转修净土宗实例)

  己、其他净土经典讲到与第十八愿相关的经文

  首先将大正藏里其他版本的净土经典所记与第十八愿相关的往生净土愿,节录出来,与无量寿经相互对应,便能更加清楚的明白「十念往生」的原义。

  (甲)大宝积经卷十七无量寿如来会记述法藏比丘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愿说:

  「若我证得无上觉时,余佛剎中诸有情类,闻我名已,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一直到最后的十念念佛,即具有正念之心的十念至诚恳切深心的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若不生者,不取菩提。唯除造作无间恶业,诽谤正法及诸圣人。」

  (乙)大阿弥陀经卷上记述法藏比丘三十六愿中的第二十九愿说:

  「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至心信乐,欲生我剎,十声念我名号(十声念佛即具备十念正念赤诚恳切的深心回向念佛,此即同前),必遂来生,惟除五逆,诽谤正法,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其他相关西方净土的经典所记法藏比丘的成佛行愿,虽然没有十念往生的明显愿文,但是也同样的有三个往生净土的大愿,其中与无量寿经第十八愿相关的经文有:

  (丙)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第十七愿说:

  「我作佛时,令我名闻八方上下无数佛国(与无量寿经「第十七愿」同,但无量寿经的「四十八愿」中已经没有提到渡化「蜎飞蠕动」之类的愿文),诸佛各于弟子众中,叹我功德国土之善,诸天人民蠕动之类,闻我名字,皆悉踊跃,来生我国,不尔者,我不作佛。(阿弥陀三耶三佛经译为:「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闻我名字,莫不慈心、欢喜踊跃者,皆令来生我国…。」(注:笔者以为此愿应是方便提携畜生念佛,令其种下未来往生净土的修因,非当生念佛能生净土,是「因中说果」之意。因畜类本属昏沉之性,如何能对净土、对佛号「生出慈喜之心」,提起具有仰慕弥陀菩提愿心的明利的十念正念念佛智慧之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呢?人类念佛尚难往生,何况畜生!

  )(此类乃结合十七、十八两愿)。

  当知地藏经中虽然有地藏菩萨渡化地狱众生生人间或生天上之事,然而要有极其特殊的「众善因缘和合」才能承办(后续自明)。如果说地藏菩萨能到地狱渡众生,那么诸佛菩萨岂不更能用其威德力度脱蜎飞蠕动之类?

  当知佛力不是万能,若是众生今生不具备灵明之性、智慧之性,即不具备今生得度因缘,非佛独力能救恶道众生。「往生集」中虽然有鹦鹉念佛的实例,但是不能因为「鹦鹉会念佛」死后烧出舍利,便证明其一定往生净土!试问:鹦鹉在念佛时,是否经常有发出「求生净土,见佛闻法,随佛修行之心」?若有,是否在临终前念佛至一心不乱?若有,当然能生净土。若只是有人教念即随口称念,而不具备「发菩提心,求生净土,见佛闻法,随佛修行的」信愿心,如何能生净土!

  

  (丁)另悲华经卷三亦记述弥陀成佛大愿其中一愿说:

  「愿我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无量无边阿僧祇余佛世界,所有众生闻我名者,修诸善本(修诸福德智慧资粮,此即中品行法与一分下品行者所修,后续自明),欲生我界,愿其舍命之后,必定得生。唯除五逆,诽谤圣人,破坏正法。」(此愿合中品、下品所修)。(如前述数位往生实例,即符合此经所述修诸善本之经意)。

  庚、十念往生的正确意义

  由以上诸愿和无量寿经第十八愿相互对照,可以明显的得知,第十八愿中所讲的「十念往生」的意义,是建立在「发至诚心,称念佛名,坚定往生」的信愿上。(读者若能将以上诸愿反复省思 ,即知。)

  其中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上更明确的指出:「诸有情类,闻我名已,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菩提。」由此愿文可知,「乃至十念」的十念,是建立在「从发愿求往生起,在赤诚深切称念佛号的同时,将所修集的一切善根(即发成佛悲愿心,又一心称念佛名的功德善根),皆全心全意的回向极乐世界」,如此才能坚固十念往生的资粮。如此终生至诚恳切的念佛,念念不断,必能在临终时,产生具有与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往生净土的成佛悲愿心相应的净业资粮,坚定正念的十念念佛信心现前,往生净土。

  辛、观无量寿佛经对临终十念的解释

  再从众所周知的观无量寿佛经中,造恶者的下品下生的往生经文,更加清楚的指出,临终十念的信念产生,是建立在「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净土』妙法,教令念佛,即『观无量寿佛经所开示的念佛法义』,而接着在临终痛苦逼迫,不遑「观想念佛」的情况下,再开导临终人至诚恳切的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或在意识上生起具有坚定往生信愿的十念念佛上。(后有详解)

  壬、无量寿经说明十念往生的意义

  如前述无量寿经卷下于下辈往生经文中,引伸十八愿的愿文说:「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诸六度波罗蜜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

  又说:「若闻深法(听闻净土经典所说净土众生所修甚深法义,后续自明),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从至诚念佛一直称念到最后具有与弥陀悲愿相应的一念正念念佛之心现前),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

  此同大宝积经卷十八无量寿会解释十八愿文所说:「若有众生住大乘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如来,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闻甚深法,即生信解,心无疑惑,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无量寿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无量寿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阿难!以此义利故,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无有等等无边世界诸佛如来,皆共称赞无量寿佛所有功德。」

  由此可知,当一个念佛者,毕生对弥陀净土产生坚定的净信之心,终生念佛不断,必能于临终时,于念念念佛中,生出具有清净正念的净信念佛之诚,就在每一念净信心现前的当下,便能如经典所说「乃至获得一念净信心,发一念正念之心,念无量寿佛,此人命终,必见弥陀,蒙佛接引,下品往生。」

  (5)再谈下三品往生

  甲、如何区分下三品往生?

  问:依上述净土经典所说,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皆要发菩提心念佛至一心不乱,临终十念现前,乃至一念现前,往生净土,如此说来,下三品皆同所修,有何差别?

  答:下品上生者终身发菩提心念佛(发菩提心义,后有详解),没有一日懈怠过,其日常发愿求生净土至诚之信愿胜过其他世俗杂念,没有一日退堕过。而且平素念佛日久之后,便能成就一心不乱,直至命终从不懈怠,不似下品中生或下品下生有退有进。此即无量寿经所说「一向专念之意」。(如前述「下品上生守念大师」念佛精进实例即可证明。)

  净土诸经中虽然没有明说下品中生的经文,但是由下品上生的「一向专念」至下品下生的「乃至十念」之间做取舍,便知下品中生的念佛程度,是介于「一向专念」与「乃至十念」之间。也就是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所说的:下品中生者至少今世在十日十夜间成就「断除爱欲、对世间之事无所贪慕、慈心精进(启发菩提心)、断除瞋怒心、斋戒清净。」临命终前念佛成就一心不乱,下品中生。下品下生者,平素发一分菩提心每日十声念佛(如前所述),而后日渐增进念佛,至临命终时念佛成就一心不乱,下品下生。

  由此可知,下三品的果位,是因发菩提心念佛的精进程度各有不同,而形成与弥陀悲愿力相应的程度不同及「念佛定力」成就深浅不同,而区分出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与下品下生。

  乙、综合经典所说再做分辨

  (甲)下品上生

  综合以上经文可知:

  (1)下品上生者,一定要对「净土世界」的人、事、物有相当体认,才能对「净土」生起万分向往,赤诚发愿求生之心,进而日日用数小时以「至诚心精进念佛,日日发至诚心皈依阿弥陀佛,并且日日用花、果、香、灯、烛等供养阿弥陀佛,甚至以所发菩提心义,供养阿弥陀佛,即日日读诵无量寿经,用所发一分菩提悲愿,供养阿弥陀佛,直至临终从来没有退过。」此即「一向专念」净土之意。

  (2)下品上生者一定有修福德因缘,只是少修,非不修,因极乐世界乃是广植清净福德因缘众生聚会之处。(就如大宝积经所说:「闻我名已,所有善根,心心回向净土。」此经所说「所有善根」,即是指培植福德善根因缘之意,亦即是指发菩提心念佛,并且以花、香、果、烛供养阿弥陀佛之意。)

  也就是说,下品上生者,一定会发菩提心,日日读诵无量寿经与阿弥陀经(譬如可先以读诵无量寿经为主,及日日忆持、观想无量寿经中所说阿弥陀佛所发成佛悲愿有心得后,及对无量寿经法义了然于心后,再一个星期读诵一、两部无量寿经,转以诵持「阿弥陀经」及念佛为主,日日想着早日往生极乐世界,而且此日日想着往生净土世界的「坚定信愿」胜过其他世俗杂念,从来没有退堕过。(此即无量寿经所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之意,与大阿弥陀经所说:「至心信乐」,「欲生我剎」之意及大乘无量寿庄严经所说:「念吾名号,发至诚心,坚固不退」之意。)

  (乙)下品中生

  下品中生者的修行程度,自然…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