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恐怕臨命終時沒有把握。」倪文卿說:「何必過于憂慮呢?」廣印大師說:「我得一預兆,似夢非夢,看見一人對我說:『你的病不會好了!』問他:『我能否往生西方?』答說:『縱然往生也不過是下品下生。』夢兆如果是真的,不就是舍報命終了嗎?」倪文卿勸他說:「請師父您放下一切,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廣印大師當時答應。初四日,忽然諄諄以勿壞常住的規矩,老實念佛,來告誡徒弟們。後來心無挂礙,正念清楚分明,安詳而往生。(一吼堂文集一○叁頁。印光大師永思集一一二頁)(此爲由禅宗轉修淨土宗實例)
己、其他淨土經典講到與第十八願相關的經文
首先將大正藏裏其他版本的淨土經典所記與第十八願相關的往生淨土願,節錄出來,與無量壽經相互對應,便能更加清楚的明白「十念往生」的原義。
(甲)大寶積經卷十七無量壽如來會記述法藏比丘四十八願中的第十八願說:
「若我證得無上覺時,余佛剎中諸有情類,聞我名已,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一直到最後的十念念佛,即具有正念之心的十念至誠懇切深心的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聖號),若不生者,不取菩提。唯除造作無間惡業,誹謗正法及諸聖人。」
(乙)大阿彌陀經卷上記述法藏比丘叁十六願中的第二十九願說:
「我作佛時,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至心信樂,欲生我剎,十聲念我名號(十聲念佛即具備十念正念赤誠懇切的深心回向念佛,此即同前),必遂來生,惟除五逆,誹謗正法,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其他相關西方淨土的經典所記法藏比丘的成佛行願,雖然沒有十念往生的明顯願文,但是也同樣的有叁個往生淨土的大願,其中與無量壽經第十八願相關的經文有:
(丙)無量清淨平等覺經第十七願說:
「我作佛時,令我名聞八方上下無數佛國(與無量壽經「第十七願」同,但無量壽經的「四十八願」中已經沒有提到渡化「蜎飛蠕動」之類的願文),諸佛各于弟子衆中,歎我功德國土之善,諸天人民蠕動之類,聞我名字,皆悉踴躍,來生我國,不爾者,我不作佛。(阿彌陀叁耶叁佛經譯爲:「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聞我名字,莫不慈心、歡喜踴躍者,皆令來生我國…。」(注:筆者以爲此願應是方便提攜畜生念佛,令其種下未來往生淨土的修因,非當生念佛能生淨土,是「因中說果」之意。因畜類本屬昏沈之性,如何能對淨土、對佛號「生出慈喜之心」,提起具有仰慕彌陀菩提願心的明利的十念正念念佛智慧之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呢?人類念佛尚難往生,何況畜生!
)(此類乃結合十七、十八兩願)。
當知地藏經中雖然有地藏菩薩渡化地獄衆生生人間或生天上之事,然而要有極其特殊的「衆善因緣和合」才能承辦(後續自明)。如果說地藏菩薩能到地獄渡衆生,那麼諸佛菩薩豈不更能用其威德力度脫蜎飛蠕動之類?
當知佛力不是萬能,若是衆生今生不具備靈明之性、智慧之性,即不具備今生得度因緣,非佛獨力能救惡道衆生。「往生集」中雖然有鹦鹉念佛的實例,但是不能因爲「鹦鹉會念佛」死後燒出舍利,便證明其一定往生淨土!試問:鹦鹉在念佛時,是否經常有發出「求生淨土,見佛聞法,隨佛修行之心」?若有,是否在臨終前念佛至一心不亂?若有,當然能生淨土。若只是有人教念即隨口稱念,而不具備「發菩提心,求生淨土,見佛聞法,隨佛修行的」信願心,如何能生淨土!
(丁)另悲華經卷叁亦記述彌陀成佛大願其中一願說:
「願我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已,無量無邊阿僧祇余佛世界,所有衆生聞我名者,修諸善本(修諸福德智慧資糧,此即中品行法與一分下品行者所修,後續自明),欲生我界,願其舍命之後,必定得生。唯除五逆,誹謗聖人,破壞正法。」(此願合中品、下品所修)。(如前述數位往生實例,即符合此經所述修諸善本之經意)。
庚、十念往生的正確意義
由以上諸願和無量壽經第十八願相互對照,可以明顯的得知,第十八願中所講的「十念往生」的意義,是建立在「發至誠心,稱念佛名,堅定往生」的信願上。(讀者若能將以上諸願反複省思 ,即知。)
其中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上更明確的指出:「諸有情類,聞我名已,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菩提。」由此願文可知,「乃至十念」的十念,是建立在「從發願求往生起,在赤誠深切稱念佛號的同時,將所修集的一切善根(即發成佛悲願心,又一心稱念佛名的功德善根),皆全心全意的回向極樂世界」,如此才能堅固十念往生的資糧。如此終生至誠懇切的念佛,念念不斷,必能在臨終時,産生具有與阿彌陀佛接引衆生往生淨土的成佛悲願心相應的淨業資糧,堅定正念的十念念佛信心現前,往生淨土。
辛、觀無量壽佛經對臨終十念的解釋
再從衆所周知的觀無量壽佛經中,造惡者的下品下生的往生經文,更加清楚的指出,臨終十念的信念産生,是建立在「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爲說『淨土』妙法,教令念佛,即『觀無量壽佛經所開示的念佛法義』,而接著在臨終痛苦逼迫,不遑「觀想念佛」的情況下,再開導臨終人至誠懇切的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或在意識上生起具有堅定往生信願的十念念佛上。(後有詳解)
壬、無量壽經說明十念往生的意義
如前述無量壽經卷下于下輩往生經文中,引伸十八願的願文說:「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諸六度波羅蜜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
又說:「若聞深法(聽聞淨土經典所說淨土衆生所修甚深法義,後續自明),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從至誠念佛一直稱念到最後具有與彌陀悲願相應的一念正念念佛之心現前),念于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
此同大寶積經卷十八無量壽會解釋十八願文所說:「若有衆生住大乘者,以清淨心,向無量壽如來,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聞甚深法,即生信解,心無疑惑,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無量壽佛,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無量壽佛,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阿難!以此義利故,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有等等無邊世界諸佛如來,皆共稱贊無量壽佛所有功德。」
由此可知,當一個念佛者,畢生對彌陀淨土産生堅定的淨信之心,終生念佛不斷,必能于臨終時,于念念念佛中,生出具有清淨正念的淨信念佛之誠,就在每一念淨信心現前的當下,便能如經典所說「乃至獲得一念淨信心,發一念正念之心,念無量壽佛,此人命終,必見彌陀,蒙佛接引,下品往生。」
(5)再談下叁品往生
甲、如何區分下叁品往生?
問:依上述淨土經典所說,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皆要發菩提心念佛至一心不亂,臨終十念現前,乃至一念現前,往生淨土,如此說來,下叁品皆同所修,有何差別?
答:下品上生者終身發菩提心念佛(發菩提心義,後有詳解),沒有一日懈怠過,其日常發願求生淨土至誠之信願勝過其他世俗雜念,沒有一日退墮過。而且平素念佛日久之後,便能成就一心不亂,直至命終從不懈怠,不似下品中生或下品下生有退有進。此即無量壽經所說「一向專念之意」。(如前述「下品上生守念大師」念佛精進實例即可證明。)
淨土諸經中雖然沒有明說下品中生的經文,但是由下品上生的「一向專念」至下品下生的「乃至十念」之間做取舍,便知下品中生的念佛程度,是介于「一向專念」與「乃至十念」之間。也就是無量清淨平等覺經所說的:下品中生者至少今世在十日十夜間成就「斷除愛欲、對世間之事無所貪慕、慈心精進(啓發菩提心)、斷除瞋怒心、齋戒清淨。」臨命終前念佛成就一心不亂,下品中生。下品下生者,平素發一分菩提心每日十聲念佛(如前所述),而後日漸增進念佛,至臨命終時念佛成就一心不亂,下品下生。
由此可知,下叁品的果位,是因發菩提心念佛的精進程度各有不同,而形成與彌陀悲願力相應的程度不同及「念佛定力」成就深淺不同,而區分出下品上生、下品中生與下品下生。
乙、綜合經典所說再做分辨
(甲)下品上生
綜合以上經文可知:
(1)下品上生者,一定要對「淨土世界」的人、事、物有相當體認,才能對「淨土」生起萬分向往,赤誠發願求生之心,進而日日用數小時以「至誠心精進念佛,日日發至誠心皈依阿彌陀佛,並且日日用花、果、香、燈、燭等供養阿彌陀佛,甚至以所發菩提心義,供養阿彌陀佛,即日日讀誦無量壽經,用所發一分菩提悲願,供養阿彌陀佛,直至臨終從來沒有退過。」此即「一向專念」淨土之意。
(2)下品上生者一定有修福德因緣,只是少修,非不修,因極樂世界乃是廣植清淨福德因緣衆生聚會之處。(就如大寶積經所說:「聞我名已,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淨土。」此經所說「所有善根」,即是指培植福德善根因緣之意,亦即是指發菩提心念佛,並且以花、香、果、燭供養阿彌陀佛之意。)
也就是說,下品上生者,一定會發菩提心,日日讀誦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譬如可先以讀誦無量壽經爲主,及日日憶持、觀想無量壽經中所說阿彌陀佛所發成佛悲願有心得後,及對無量壽經法義了然于心後,再一個星期讀誦一、兩部無量壽經,轉以誦持「阿彌陀經」及念佛爲主,日日想著早日往生極樂世界,而且此日日想著往生淨土世界的「堅定信願」勝過其他世俗雜念,從來沒有退墮過。(此即無量壽經所說:「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之意,與大阿彌陀經所說:「至心信樂」,「欲生我剎」之意及大乘無量壽莊嚴經所說:「念吾名號,發至誠心,堅固不退」之意。)
(乙)下品中生
下品中生者的修行程度,自然…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廣釋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