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病,剛開始不介意。至九月初五日,病情加重,于是囑咐家人邀請助念團蓮友八人,在病床前念佛。王贻善也作金剛持,精神非常清新爽朗,與人應對一如平常。只是說:「此次真的一病不起了,然而我心中絕不怕死,必須勞駕諸位蓮友助念,以盡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就滿足我的心願了。」
最初于病中兩次親睹觀音大士的聖相,大士沒有說話。接著又見到,于是哀求菩薩早來接引。觀音大士安慰他說:「你可以往生西方淨土,然而功行尚淺,往生西方淨土之後,還需要加緊用功,時間到了自然來接引你。」後來又夢見青色蓮華,非常柔嫩嬌小。從此一心持念佛名,更不間斷。
初十日,病勢轉爲嚴重,晚上夢見金色蓮華非常大,心中感到很安心。
夜半時分,問了好幾次『天亮了沒?』而且說:「明日我將往生了,何不邀請蓮航居士前來,我想要與他談話。」次日又以電話相請,于是蓮航急忙趕到,當時已經午時,家人正好環繞侍奉著念佛。蓮航靠近病床告訴王贻善說:「我特別來助念,你應當一心持念佛名,正念往生。」王贻善聽到了,雖不能回答,但是點頭數次以表示了解。此時家人已預先爲王贻善沐浴,外著法衣而臥。感覺他在密持佛號,沒有氣喘情形。
過了一會兒,單適之居士到,才開始敲引磬,衆人大聲一起念佛。經過半小時多,氣息漸漸微弱,隨即臉上呈現喜悅快樂的樣子。這時全家老幼都環繞站立,手中執香一起念佛。有一個九歲的孫子,也右手執香,左手舉起手掌,大聲助念。又經過半個小時,氣息已停止,如入禅定,安詳而逝,時年七十四歲。兩小時之後,頂門上還是溫熱的。(俞慧郁鈔集)(按這位居士于臨終前生病的念佛中見佛,已勝于下品下生者「臨終夢中見佛」之兆,又于臨終前猶密持佛號,沒有氣喘,足以證明其平素定力有夠,及證明其心念在臨終之際依定力持心非常平靜,已經超脫凡人斷氣之前的「肺部大喘之相」,十分難能可貴,至少下品中生)。
(4)下品下生
甲、大阿彌陀經所說「每日十聲念佛」的釋意
即本願所說:「發『至心信樂』之心,求生淨土,乃至十念,必得下品下生。」(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後有詳解。)
由本願可知,下品下生的修行方法,已經比下品中生及下品上生寬容許多。乍看之下,好似下品下生,只是今生有十聲念佛,甚至臨終有十聲念佛,就可以往生淨土。事實上,並非此意,但是下品下生的「一生念佛程度」,確實比較寬松。
如前述大阿彌陀經說:「其下輩者,不能作諸功德,不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每日十聲念佛,願生其剎,命欲終時,亦夢見此佛,遂得往生。」
由于大阿彌陀經對下品往生大開方便之門,所以後世弘揚淨土者,有提倡每日束氣念佛十遍(即吸一口氣念佛十聲,吸十口氣,念佛百聲),而後念佛次數日愈增進,便能往生淨土。
當知大阿彌陀經所說「一向專念,每日十聲念佛」,願生其剎之意,亦同于無量壽經所說,「一向專意乃至十念」之意。只是翻譯者在「原版梵文」釋意取舍上,有「見解上」的不同,而譯成「一向專念,每日十聲念佛」與「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兩種不同版本。
不論是「一向專念,每日十聲念佛」或者是「一向專意乃至十念」,皆是以「至心信樂之誠,求生淨土」爲基礎。
也就是說,欲求下品下生者,在最初念佛時:
每日至少用至誠、懇切、求生淨土的清淨心念佛十聲!
每日至少用深信有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接引我往生淨土的堅定信心念佛十聲!
每日至少用求生淨土見佛、聞法、法喜充滿的心念佛十聲!(即每日啓發一分菩提心念佛!按下品下生非不發菩提心念佛,只是少分發。後有詳解)。
當知每日「十聲念佛」的原意,已經具備「至心念佛」之意!絕對不是一般人以散亂心泛泛的念佛十聲。既然具備「至心念佛」之意,當然每日十聲念佛的成果,皆必須與「信、願、行」的往生淨土資糧相應,才能在臨命終時,夢中見佛,轉生淨土。
故知大阿彌陀佛經所說:「每日十聲念佛」,只是對初機者廣開的方便之門,絕對不是鼓勵淨行者每日只要念佛十聲即可,而是以「每日十聲」念佛爲入門的開始,慢慢增進念佛,才能在「每日念佛中」,確實與「信、願、行」的往生叁資糧相應。
乙、每日十念法往生淨土的實例
從古至今,絕對沒有一位淨行者,終生只要發心每日「十聲念佛」,就能往生淨土者!就是「淨土法要」一書中所述古時有「每日十聲念佛」者,亦是最初之時,「每日以束氣法念佛,即每次吸一口氣念佛十聲,吸十口氣念佛一百聲」,之後每日念佛次數逐漸增多,于臨命終時,才能因其終生發願求生淨土之念佛心念堅固,十念正念現前,往生淨土。
依「念佛法要」一書中記述,在宋朝時代,有一位馬仲玉居士,合肥人士,父親馬中肅當時駐守杭州,承蒙慈雲忏主遵式大師教授淨土法門,于是全家從此皈依叁寶,信奉佛教。後來馬仲玉居士遇到一位叫做廣初的僧人,將「天臺十疑論」一書贈予他。居士恭閱此書後,非常歡喜,此後便依慈雲遵式大師所教「十念回向法」每日奉行之,有二十余年之久。後來與王古往還,日益精進念佛,時常以放生爲佛事。曆年來駐守淄川、新定,以慈惠爲政。雖然在朝爲官,但是每日課誦經咒,沒有間斷過。有一天,荊王夫人夢到他悠遊清淨的蓮花池之中,而且身穿朝服端坐在蓮華之上。日後他患了疾病,預知時至,親自盥沐易衣,端坐念佛而逝。家中的每一個人都同時夢到他示夢說:「我已經往生淨土。」
之後,他的兒子受到父親往生淨土的感動,亦力行慈雲「晨朝十念法」,長達叁十余年。後來患了疾病,念佛愈加精進,亦預知時至,見佛及二菩薩接引,結印示寂,香氣滿室。
古人能以每日「十念法」(事實上束氣念法是一百聲),長達數十年不間斷者,絕對是終生保持一顆「善良、正直、仁慈、寬厚、樂善好施之心不辍,煩惱、雜念不似現今複雜、濁亂」,才能每日依「晨朝十念回向法」念佛,臨命終時,預知時至,在精進念佛聲中往生淨土!
現代人若是每日只發心十聲念佛,其余時間胡思亂想,忙事業、忙妻兒、忙娛樂、忙電腦、忙病苦…臨終十聲念佛念得出來嗎?
丙、如何證明每日十聲念佛者往生淨土?
請注意:大阿彌陀經說:「每日十聲念佛,願生其剎之人」,在命欲終時,一定會因爲「今世生西因緣已經成熟,成爲『定業』感報的現象,而在臨命終時的某日「夢中先見佛。」也就是說,依大阿彌陀經所說發心每日十聲念佛者,在每日念佛中漸漸一定會「念佛正念成就」,才會在臨命終時的睡夢中「正念分明」的「親見應化身佛現身」預示將要往生的前兆。那就不是終生只有「每日十聲」念佛能承辦的。因爲每日只有「十聲念佛」,別的時間「心思散亂」,如何能因「每日十聲念佛」而成就「一心不亂」?
故知大阿彌陀經所說:「每日十聲念佛」必是接引初機念佛所開示的方便之門。至誠、懇切念佛求生淨土者,一定要明白大阿彌陀經所說「臨終夢中見佛」是終生「念佛正念成就的果」,平常念佛必須正念現前「一心不亂」是修因。所以絕對不可誤解大阿彌陀經所說「一向專念,每日十聲念佛」的原意。
丁、一向專念、每日十聲念佛的釋意
「一向專念」本是對下品上生而言,但是下品下生也沒有脫離「一向專念」的經義。因爲若是將「一向專念」,每日十聲念佛用于下品下生的修行方法,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日日想著要去淨土世界見佛、聞法的心念勝過其他世俗雜念(此即觀想念佛之意)。也就是說,如果你經常都在想著:祈求阿彌陀佛以大悲誓願接引我往生淨土的心念從來沒有間斷過(此即一向專念之意)。那麼你就可以每日十聲念佛(持名念佛)!
一種是從每日十聲念佛開始修學,慢慢每日增加百聲、千聲、數千聲(一句一句聽得清清楚楚,可以用印光大師所說叁叁四的念法慢慢念,即第一口氣念叁句佛號,第二口氣念叁句佛號,第叁口氣念四句佛號,撥一個念珠,亦即念十句佛號撥一個念珠,念完一千零八十句佛號,撥完一百零八顆念珠,經行繞念時,也是用叁叁四的念法,此種念佛法,對初學者較容易攝心。)乃至增加萬聲,一直念到日日想去極樂世界見佛、聞法的心念勝過其他世俗雜念(此即一向專念之意),念佛到此「一向專念」的程度,才能形成今世「生西的定業」。
所以大阿彌陀經所說:「一向專念,每日十聲念佛」,也可成爲「倒裝句」,變成「每日十聲念佛,一向專念」。這兩種釋意,才能産生「正念念佛的修因」,臨命終時,才會因爲正念念佛成就,致使今世生西因緣形成「純熟定業」,在夢中先見佛,預知來世生處,故不可誤解大阿彌陀經所說「一向專念,每日十聲念佛」的深意!
戊、再舉下品下生往生實例
茲再依淨土聖賢錄易解(五)所述下品下生實例,以此證明「乃至十念」之意,絕對不是指只有每日「十聲念佛」之意。
如書內說:民國、廣印心公大師,江蘇毗陵縣武進人,年幼時聰穎過人,長大後從事技藝的工作,但不是他本來的志向。年二十七歲,感悟到人生如夢似幻,因而發起出家之心,禮拜普陀山普濟寺的願宗老和尚爲師,追隨佛頂山慧濟寺的源浩老和尚受具足戒。隨即出外參學,抵達盧山,居住在歸宗寺,又移居大雄庵,專心修習禅觀,暗中有所契悟。後來應施主的邀請,創建居士林于九江,由禅宗而轉入淨土,提倡念佛法門,每年夏、冬二季啓建彌陀佛七,佛七期間殷勤開示,受其感化者不計其數。後來,因年邁返回普陀山,擔任普濟寺的住持。
民國十四年春天,即一心念佛,求生淨土。民國二十八年(西元一九叁九年)五月初二日,在上海圓教寺,與倪文卿居士相約會面說:「我生病將死,深深地後悔平日不夠用功念佛,…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廣釋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