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面。然而印度的文法,往往用倒裝的詞句,所以把他放在前面。就是說:阿彌陀佛名號你是知道的了,但阿彌陀佛爲什麼叫做阿彌陀,在你的意思是怎樣的一個說法呢?可是舍利弗和前面一樣,依舊是默然不答。然而舍利弗的默然不答,我們就真以爲舍利弗是不懂嗎?不,舍利弗,是智慧第一的大阿羅漢,豈有不懂的道理。舍利弗知而不言,要留待釋迦世尊金口親宣,以爭取天下後世,學佛弟子們的信心,這正是舍利弗聰明的地方。或者阿彌陀佛的萬德宏名,意義深廣,或許不是舍利弗的智慧所能了解,所以留待世尊的無上智慧和無礙辯才,來加以闡釋,使衆生聞者,發生曉了和向慕的殷懇。這也是一個說法。釋迦世尊,因舍利弗的默不作聲,乃接著說道:
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爲阿彌陀。
彼佛,是指阿彌陀佛而言。阿彌陀佛身上的光明,是沒有限量的。他這光明能照耀十方世界的國土,縱然是高山峻嶺,都不能爲他的障礙,可算是沒有照不到的地方,所以他的名字叫阿彌陀。因此翻譯家,就將阿彌陀譯成國語爲無量光。
每一尊佛都有光明,光有智光與身光,身光又有常光與放光。智光,是諸佛自受用身本體之光明。菩薩所能見到的佛身,是他受用身。二乘人以及有緣得度的一般衆生,所能見到的,是化身佛。他受用身佛,化身佛,皆有身光。如釋迦牟尼佛,身有圓光一尋,爲弟子們所日常可以見到的。一尋等于我們的八尺,是爲常光。放光者,如釋迦牟尼佛,說華嚴經時,兩眉之間,頭頂上,口裏,或齒牙之間,肚臍上,腳指上都曾放過光,這是因說法的需要,臨時特別放出來的光明,所以叫放光,不說法,就沒有了。
現在所說阿彌陀佛的光明,是指的常光,也包括著智光身光放光而言。如大本彌陀經上說:爾時阿彌陀佛,從其面門,放無量光。又說:我以智慧光,廣照無央界。足見這裏什麼光都有。
阿彌陀佛的光明,照十方國,所以稱無所障礙,又稱無量,無形中就表示與其他諸佛不同。如釋迦牟尼佛在法華會上,眉間白毫,照東方萬八千土。僅照東方,則不能遍及南西北方;僅照萬八千土,則一萬八千佛土以外的國土就不能照到,這分明是有量,而非無量;分明是有障礙,而不是無障礙。至于日光、月光,照此洲,則不能照彼洲,所以有晝夜之分,且不能與佛光相比,更無論阿彌陀佛的光明了。阿彌陀佛的光明,徹石透壁,通幽達冥,任何的障礙,不能使他隱沒,任何的阻隔,不能使他斷絕。所以下文,六方諸佛,皆交口稱贊阿彌陀經,那就是很顯然的證據。要知道,這都是阿彌陀佛的大願大行之所成就,不是無因而致的啊!經上又說: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彼佛仍是指的阿彌陀佛。上面是說阿彌陀佛的光明無量;這裏是說阿彌陀佛及其人民的壽命無量。壽命就是活在世上的年代。人民,可不是像我們這裏老百姓,他那世界的人民,都是大菩薩,至少是叁果以上的聖者。阿僧祇,譯成國語是無央數。劫是時間上的一個大階段。釋迦牟尼佛又召呼舍利弗說:舍利弗!彼阿彌陀佛的壽命,以及他那國土裏,人民的壽命,皆是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的長久。一個阿僧祇劫已經不容易計算他的年代了,何況乎無量無邊的阿僧祇劫呢?所以翻譯家又將阿彌陀譯成無量壽。
壽者受也。人類的壽命,皆由善惡業之所感召,在一生數十年中,受苦受樂。我們這世界,即使身爲轉輪聖王,或上升到非非想天,壽命都是有限量的。
至于佛的壽命,在法身佛,無始無終,不可言其壽命。報身佛有始無終,則壽命無量。化身佛則隨機應現,或長或短。阿彌陀佛的壽命,乃混合法報化叁身而言,因爲彼國人民,悉皆蓮華化身,不是血肉的結合,故壽命統統是無量。因之而阿彌陀佛,即使是化身,壽命亦複無量。然而這也是阿彌陀佛的大願,大行之所成就的。如大本彌陀經說:「我作佛時,假令十方衆生,皆作緣覺,聲聞,皆坐禅一心,欲計我年壽,幾千萬劫,無能知者。學佛的各位,你們要得長壽嗎?你如要獲得長生不老的話,請你念阿彌陀佛!」
各位聽衆!上面已經將阿彌陀佛的名號講過了,現在講到阿彌陀佛的曆史。這曆史很簡單,就是道成遠劫的一句話。道就是佛道。阿彌陀佛,和我們一樣的是人,因爲多生多劫的修行,所以在久遠劫前,已經成佛。經上說:
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以來,于今十劫。
釋迦世尊,告訴舍利弗說:舍利弗,彼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屈指計算,到現在爲止,已經有十劫的長久了。
十劫的劫,應當叫劫波,譯成國語爲時分,等于我們喊一世紀、兩世紀的世紀。譬如西洋人以耶稣降生爲紀元,現在是二十世紀。但一世紀祇有一百年。一劫的年數可太多了,因爲中國沒有那末大的數字來代表,所以仍存原來的名字叫做劫。
那末!劫在佛經上是一個什麼計算方法呢?佛經上是以人壽一增一減爲一小劫。就是從人壽十歲起算,每過一百年增一歲,增加到八萬四千歲;再從八萬四千歲起,每過一百年減一歲,減至十歲。這一增一減名一小劫。積二十小劫爲一中劫。積四個中劫爲一大劫。這其間究竟應該有多少年,就很難計算了。現在是說明阿彌陀佛成佛的久遠,當然是以十個大劫爲合理。
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已經十個大劫。至于他未成佛之前,因地的修行,那更難說了,據大本彌陀經上說:自定光佛向上數,數到五十叁佛,第五十叁佛名世自在王佛。阿彌陀佛當時身爲國王,因聽世自在王佛說法,覺悟到人命無常,世事如幻,富貴尊榮祇如石火電光,一轉眼即成過去。假如修行成佛,則福德智慧二種莊嚴,百劫千生,永遠享受不盡。而且大慈大悲救人救世,比較鬥爭殺伐,爭名奪利,要高明得多。因此毅然的拋棄王位,出家修行,發四十八種大願,普渡群迷,後來成佛名叫阿彌陀佛,國號極樂國土。
法華經上說:大通智勝如來,未出家時,有十六位王子,因父王出家成佛,受了很大的感動,棄舍珍寶、宮殿,和繼承王位的權利,隨父出家修梵行,受菩提記,後來一一皆于八方各各成佛。第九王子在西方成佛,名阿彌陀。第十六王子在東北方成佛,名釋迦牟尼。照法華經上說來,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曾和阿彌陀佛做過同胞弟兄呢?
法華經上又說:無量劫前,有轉輪聖王,名叫無诤念,供養寶藏如來。他當時曾發下願心,他願他成佛而後的國土,種種莊嚴,華妙無比。寶藏佛即爲他授記說:你經過了恒沙劫的菩薩道行,在西方世界作佛,國號叫做安樂。那一位轉輪聖王,即是阿彌陀佛。
大乘方等總持經上有淨命比丘。賢劫經上有王子名淨福報衆音。如幻叁摩地無量印經,有國王名勝威。一向出生菩薩經上有國王太子,得聞佛法,奉持精進,七千歲中,從不睡眠,不貪愛欲財寶,獨處山林,修習禅定。後度八千億那由他人得不退轉。這些比丘、國王、王子、太子皆是阿彌陀佛的前生。然而,我們對阿彌陀佛的曆史,于此也可以窺見一斑了。經上又說:
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衆,亦複如是。
以上一大段,是講的阿彌陀佛的名號和曆史。但阿彌陀佛是極樂世界的化主,有化主必有化伴,等于一國的國王,必定要有他的臣子百姓,佛也是這樣。所以釋迦牟尼佛召呼舍利弗說:又舍利弗!彼阿彌陀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無量無邊,是言其數目之多。皆阿羅漢,是確定他們的資格地位之高。數目上既然是無量無邊,當然就不是可以用算學方法和數字所能確定的了。至于菩薩們的數目之多,也和聲聞一樣,所以說,亦複如是。
一個國王的人民,其中有做官的,有經商的,有種田的,有讀書的,然而以做官的地位爲高貴。其他的士農工商,攏總稱爲白衣。阿彌陀佛的人民,也就是他的弟子,他的弟子中,不是聲聞,就是菩薩。人天乘的修行人,簡直沒有,等于說,他的弟子中是沒有白衣之士的。
聲聞,菩薩,在佛教中是有修有證的人,同時也稱之爲小乘,和大乘。聲聞最高的位置,是大阿羅漢,小乘人祇知自利,不知利他;菩薩是自他兼濟。然而小乘人既稱大阿羅漢,這足以表示他那些聲聞人,都已發了菩提心,具有利人濟世的悲願。阿羅漢的地位,祇是他修證中的一個過程罷了。
聲聞人,因聞佛陀說無常、苦、空、無我、不淨的法音而悟證小果。他的悟證經過,有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叁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阿羅漢譯成國語,是無生,殺賊,應供。因爲他覺悟了宇宙人生是無常、苦、空、無我、不淨,所以不起貪瞋癡愛的煩惱。因此,也就不會再到叁界六道裏來受生。所以叫無生。煩惱能盜劫我們的功德法財,等于盜賊。羅漢已破滅煩惱,所以叫殺賊。具備了無生,殺賊的兩個條件,能接受天上人間的供養,所以叫應供。
菩薩,發濟世利人的大菩提心,修六度萬行的叫做菩薩。菩薩,譯成國語叫覺有情,有情就是衆生的別名。菩薩是已有少分或多分覺悟的有情,也是能以佛法覺悟于一切有情的人。他的位置,在初發菩提心以後,叫十信位,而後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于學校裏,有小學、中學、大學。每一等學校裏,又有一二叁四年級的不同。菩薩修到十地以後,不久就會成佛了。經上又說:
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釋迦世尊,又召呼舍利弗說:舍利弗你看吧!彼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成就了如上的這妙好的莊嚴,真是值得羨慕啊,值得稱贊啊!
奇怪!池閣蓮華,異鳥天樂,是最好的莊嚴。怎麼大阿羅漢,菩薩,也是莊嚴呢?維摩經上說:叁十七道品,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具備叁十七品的衆生,來生其國。所以極樂世界的大阿羅漢、菩薩,皆是與阿彌陀佛有同行宿緣的諸清淨衆,于阿彌陀佛成佛而後,大夥兒都生到他這世界來了。有道有學的人,是地方上的幹城,…
《佛說阿彌陀經講話(南亭老和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