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經文
經 序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離欲寂靜,是最爲勝;住大禅定,降諸魔道。于鹿野苑中,轉四谛*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複有比丘,所說諸疑,求佛進止。世尊教敕,一一開悟。合掌敬諾,而順尊敕。
這一段,是本經的序文。
本來,佛住世的時候,並沒有什麼經本的流布;佛圓寂以後,經過他的弟子們把所講的佛法結集起來,才有經典的流通。
一切的經典,都可以分爲叁分:一、序分,二、正宗分,叁、流通分,這是中國東晉時代的道安法師所分判的。
道安法師把每一部佛經分判爲叁分,後人都認爲他有特殊的見解,因而稱譽他:“彌天高判,千古同遵”,成爲佛門的佳話。彌天是道安法師的別號,這個尊稱的來源是:
在跟道安法師同一個時代,有位學者名叫習鑿齒,聽到了法師的大名,特地去拜訪他。道安法師雖然知道他是誰,仍然很有禮貌地向他請教:
“請問你的尊姓大名?”
習鑿齒趾高氣揚地說:“你不認識我嗎?我的名字,四海之內沒有一個不知道的,我叫“四海習鑿齒”!”
接著,又傲慢地反過來問道:
“你這位大師的上下如何稱呼?”
道安法師見他那麼驕慢,隨即毫不客氣地答道:
“你問我嘛?我是普天之下,每個人都知道的:“彌天釋道安”。”
從此以後,佛教界就尊稱道安法師爲彌天大師。
每部佛經的叁分法,就是這位道安彌天大師所訂的。“千古同遵”,從晉朝到現在,沒有一位法師講經不采用道安法師這樣的分判。
以下,我再把叁分稍微說明:
一、序分:是一部經的緣起,等于一般著作的緒論,以人來譬喻,它好像是人的頭部。
二、正宗分:是一部經整個的中心思想,最重要的部份,都是在正宗分發揮,等于人的身體一樣。
叁、流通分:希望把這部經永遠流傳于後世,就像人的腳,能夠走到天下各地去。
再說,序分通常又分爲通序和別序兩種。所謂通序,就是所有的佛經共同有的形式,也稱爲證信序。別序,是每一部經與其他的經典不一樣的發起因緣,因此又稱爲發起序。
通序爲什麼又稱證信序?有了這個序,可以證明這一部經是真實的,讓所有的人能夠相信。因此,證信序一般具足了信、聞、時、主、處、衆這六個條件。這六個條件,稱爲六成就,也就是在每部經一開始的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某地方等,“如是”叫信;聞,就是“我聞”;時:指說法的時間(一時);主,就是佛;處,就是處所,講經的地點;衆,是出席法會的聽衆。這是每一部經都具備的六個條件。
說得明白一點,這好像現代開會,首先要記錄開會的時間、地點、主席、出席人數,以及種種的提案,才能使人家相信,的確曾經召開過這一場會議。佛經,爲了證明它的真實性,有地點、時間和聽衆等等,所以證信序這六成就是很重要的。
本經一開始的這一段經文,就是序分。它跟一般經典的形式不一樣,這是什麼原因呢?由于本經是第一部傳到中國來的經典,翻譯的方式還沒有定型,爲了適應中國當時讀者聽衆的根機,使他們能夠容易接受,因此順著中國的文體形式結構。不過,我們如果詳細加以研究的話,這一段文字,有時間、地點和主伴,依然具備了這些重要的條件。
我講解這段經文,想把每個名相都解釋一下,要知道,一般人認爲佛經太難懂、太深奧,那只是對這些名詞術語不了解,如果把每一個名詞的定義都明了了,然後把經文的意思貫通起來,那就明白了,而且其他的經典也都一樣會了解的。
“世尊成道已”:世尊,梵語叫“薄伽梵”,這是每一尊佛十種通號中的一種,好像我們誦〈忏悔文〉,一上來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是佛的十個通號,如來是佛,應供也是佛,乃至于佛、世尊,都是對佛尊敬的稱呼,而且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的德號,都是一樣的,不過,這個地方所稱的世尊,是指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爲什麼叫世尊,世尊是什麼意思呢?世,是遷流的意思,可以從時間和空間加以解釋。平常所謂十方叁世佛,叁世,是從時間來講:過去、現在、未來稱爲叁世。就空間來說,有器世間、情世間、覺世間叁類。器世間的器,就是器具;器世間,涵蓋了外界的山河大地,乃至桌子,所有世間給我們受用的東西(無機物),都是無情的,稱爲器世間。情世間,就是跟外面物質世界相對待的,有情感的,好像人類,以至于胎、卵、濕、化四生,所有的有情感生物(有機體的),都稱爲情世間。覺世間:覺,是覺悟,對正道已經覺悟了,包括阿羅漢、菩薩、佛,凡是大覺大悟,或者剛剛開始覺悟的,都稱爲覺世間。
尊,是尊敬、尊重。世尊:在十方叁世中,佛的道德、人格、智慧、慈悲,都是最圓滿的,世出世間沒有不崇敬、尊重他的,所以稱爲世尊。
再說,什麼叫做“成道”?成,就是成就、成功;道,指佛道。換句話說,對修學佛法這一條路,已經走到最圓滿、最究竟、最成功的地步,──成佛了。世尊是那一天成道的呢?就是所謂臘八(十二月初八)那一天黎明時分,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睹明星而成正覺,那個時候他成道,大覺大悟了,證得了無上的佛果。
當時,他說:“真是奇怪、太奇怪了!我今天才知道,天底下所有的一切生物,每個人本來就具備了佛性,我今天才正式覺悟了。”
在座諸位,也是同樣有這個佛性,爲什麼釋迦牟尼佛覺悟、成道了,而我們卻糊裏糊塗的,不知不覺呢?那是因爲我們妄想紛飛,太執著了,才不能證到佛性。
“世尊成道已”,就是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他在菩提樹下已經成了正覺。已:是正式成佛了。成佛以後怎麼樣呢?
“作是思惟”,他就作這一種的思考。思惟,很沈靜在考慮、思索、入定(不是睡覺,而是在那兒用功)。中國的大聖人孔夫子曾經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罔,就是什麼都沒有,殆,是很危險的意思。這兩句話的意思是:我們每天在學習,學了、聽過就從這個耳朵進去,又從另一只耳朵跑出來,一點都不經過腦筋去思索,這樣的學習是徒然的,白費功夫。另一方面,假如你沒有學,一天到晚只是胡思亂想,“思而不學則殆”,這樣走火入魔,是很危險的。因此,思與學必須並進,不可偏廢。我們做世間的學問如此,學習佛法更要思慮,思惟與學習融合爲一,才能受用。
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後,就在那兒思惟,思惟什麼呢?“離欲寂靜”,是學佛修行用功的首要條件。離欲,離開欲,欲是欲望,情欲、食欲、淫欲。所謂五欲──財、色、名、食、睡,誰不喜歡錢財?誰不喜歡男女相愛的色情?誰不愛名?誰不想吃好的?誰不要睡覺?所以,在人生中,財色名食睡,是地獄五條根,我們假如不想墮落到地獄裏面去,就要把五欲打破,不爲它所纏縛,才能獲得自在。
《普門品》說:“若有衆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世間最大的就是男女之欲,要破除它,有什麼方法呢?當欲火中燒的時候,你如果很虔誠、很恭敬地稱念“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這樣,就可以把淫欲心停息下來,這是《普門品》中告訴我們離欲的方法。
一個人從早到晚東奔西走,心裏面亂糟糟的,就好像一缸水,一直在那兒搞,一直搞得不停,弄得很渾的。一缸的渾水,是照不清楚面孔的,只有不去動它,水才會慢慢地澄清下來,所有的肮髒、灰塵,都沈在缸底,這個時候,缸裏面的水很清明,像一面鏡子,可以照清楚我們的面孔。同樣的道理,我們修學佛法,要參禅、靜坐,就是在修習寂靜的功夫,有了定,才能夠生智慧,只有修習止觀雙運,定慧均等的功夫,修學佛法才真正有所得到。儒家也是很注重這一點的,儒家在[四書]的《大學》中說到“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同樣是講究定靜的功夫。
所以佛成道了以後,他自己在用功靜慮,也教我們離欲最重要是心要澄靜下來,用靜的最高的精神安定的功夫,“是最爲勝”,這種法門(功夫)是最爲殊勝的。
“住大禅定,降諸魔道”,釋迦牟尼成佛的時候,他所用的禅定是最大、最高超的一種定的境界。這種定的境界能夠降伏所有的魔道,許多的魔王、障礙,都把它一一克服了。
魔,梵語稱爲魔羅,含有障礙、殺害、邪惡、侵奪的意思。平常我們說:“哎呀!我的魔難很重。”人家來障礙、陷害我,都說是得了魔,或者遭遇了惡魔來破壞、障礙我們。在佛經裏面,魔有很多種,但不出內魔和外魔兩類。內魔,也就是心魔,指欲望,貪嗔癡慢疑等不正確的觀念,導致我們性格、情緒的偏差,而産生了障礙。至于外魔,大概都是我們的冤家債主,他們可能是人,也可能是鬼或天人,看見我們發心修行,便會跑出來阻礙、搗蛋,使我們的心沒有辦法澄靜下來用功。
釋迦牟尼佛在成道之前,先到苦行林去修了六年的苦行,每天只吃一麻一麥,很精進地用苦功,後來,他發覺到這不是究竟的修持方法,于是,自己到菩提樹下去靜坐,觀照自己的內心活動,並且發誓:
“我這一坐下,要是不能覺悟的話,就永遠不離開座位。”
他是下了這樣大的決心而用功的,最後,終于成道了。
我們必須知道,釋迦牟尼佛成道,不是那麼簡單的,大家看看我們大殿中木雕的佛傳,其中有一幅,就是魔王所用來阻礙釋迦牟尼佛修行,所用的手段。魔王名叫波旬,他看到釋迦牟尼佛即將成佛了,心裏感到非常的恐慌。
“這還得了,他很快就要占有我的天下,他成了佛,我就失去了一個兒孫!”
所以魔王就決心破壞佛的修行。先是用美人計,派了好多姿色可人的女孩子,圍繞在他的身邊歌舞獻伎,使盡了勾引、誘惑的方法。其實釋迦牟尼佛還是王太子的時候,後宮有的是嫔妃彩女,世間的美女,要多漂亮的就有多漂亮的。…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經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