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的生命觀 五

  佛法的生命觀(連載五)----靜波法師

  本文根據錄音整理 錯漏之處敬請指正

  整理人:悲松 校稿人:悲賢

  

   (接上)那麼修行夠了,我們就會轉物,修行不夠,你就會抱怨,修行夠了,你就能夠轉變這種心態,不執著了,不挂礙了,那麼做什麼應該像什麼,而且在承當的過程中定位。

  如果在承當過程中你能轉物,你會對你所承當的責任,義務會非常的負責。在家裏做母親好好做,單位做職工好好做,做妻子好好做,做丈夫好好做,都做的非常到位,因爲你一個人在社會中演不同的角色,所以會高度地負責任,因爲你能轉物。如果你不能轉物,那你會非常的痛苦,做不好你的身份。所以我們認爲修行很夠的人一定是一個高度負責的人,是一個在社會上讓人感受他比較優秀的人,如果在社會上他是不負責任的人,在修行的過程中也很難說他會負責,當然我們不能說是定法,因爲他是改變的。

  所以說關于這一點我們給生命的現象定位,你容易受外界的影響,如果你的心態改變了,你容易轉變外境。所以這符合楞嚴經所說的若能轉物,即同如來,若被物轉,即名凡夫。所以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就是不斷轉物的過程。如果你被物轉你就失敗。你能轉物你就解脫,其實是這樣的一個過程。無論做什麼就像什麼,于是我們可以做苦瓜,我們可以做老師,我們可以做學生,我們可以做清潔工,我們可以做出家人,我們可以做在家的佛教徒。我們非常的負責任,我們定位,我們在定位中快樂著,自在著。所以應該說就是解脫。

  因爲你的因緣是這樣,你要對你的因緣負責任,因爲你現在的身份就不要期望把頭發和我一樣剃掉。因爲我現在的因緣是這樣,所以我也沒理由說你長頭發就很好,我已經習慣了,如果過一段時間不剃,就會發癢的。這沒辦法,習慣了,養成了。你也一樣啊,習慣了,我也一樣。只要負責任,就是最好的感覺。當然我們也可以做菩薩,也可以做佛。請問你是佛嗎?你們說我是,請問那個時候你就是一種成長了。當然你是用身心在成長,你是用改變在成長,不然的話,你說我是,那是假的。你說我是,承當就很不容易。當然這要去轉物,你不轉物就很麻煩,所以能隨心轉,整個功能就會自在發揮出來,于是你解脫了,于是你自在了,于是你非常的快樂,苦難不再是苦難了,幸運也不再是幸運了,那都是緣起法。緣起法都是如幻如化,其實是這樣的。這是第二個本有。

  第叁個死有,人都怕死,不死不行啊。誰不怕死,佛教徒也怕死,必須理性地定位。佛教徒不怕死,真正的佛教徒不怕死,但我們離真正的佛教徒有沒有距離?我想是有的,包括我自己,我從來不吹牛皮,吹牛皮有什麼用?糊弄自己,那不很尴尬?現在馬上讓我死的時候,我在猶豫在考慮,當然我也在鍛煉自己。死是可怕的,但是我們又沒有辦法回避死,沒有辦法不面對死,所以我們就面對死亡吧,來研究死亡到底是什麼?到底是怎麼回事?你去解決它。不然你怕死,怕死能解決嗎?怕死死得更快。因爲怕身體機能受影響,有副作用啊,然後怎麼樣啊?就死得更快了。我記得我小的時候,家鄉有個老人怕地震,弄個地震棚在外面,最後在屋裏沒死,在外面死了。怕死不能不死,我們終究要告別我們擁有的這段因緣,這個世界。但生命沒結束,是換了另一種狀態,依然存在。只是按著這種標准我們死了,按著另一種我們活了,我們生了。就是換個頻道而已。生命因爲身心結合而變化,我們的精神物質身體結合,在不斷地變化,最後怎麼樣?這個物質的身體壞了,心當然離開了。合作的時候沒關系,四大和合,沒問題,五蘊和合的時候,是很好的身體,一旦不和合,就壞了,分家了,這沒有辦法,緣聚緣散而已,你要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你不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你就會受傷。

  緣聚緣散而已,最後身心必定分離,這就是死亡,誰也無法抗拒,無論他活多大年齡。據說我們中國古代有個彭祖活了八百多歲,那是年齡很大了,但是八百歲之後還是死亡。沒有辦法,所以說最終必定死亡,也就是身心結合的生命體變化到元素分離爲止,四大五蘊和合,然後又回歸四大。稱之爲死有。分離了,就是死了。讓我們分析一下,就六大而言,地,水,火,風,空,識。地是什麼?是我們的骨骼,沒有骨頭,你這個人沒有架子啊。骨頭要是散了,你就完了,骨頭壞了,你就完了。水是血液,尿液,唾液,血液要壞了,膀胱壞了,也不行啊。火是我們身體的溫度,你現在叁十六度五,一下子叁十八度,你就病了。叁十五度低燒,叁十九,四十度高燒,你叁十四度,你死了,沒辦法,風是呼吸,呼吸要停就完了,空是我們身體中空間的間隙,你的骨,這裏沒間隙(指骨節接合處),你能回過彎來嗎?所以說要有間隙啊。識,就是我們的心意識,我們的分別心啊,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沒有了,完了,不能産生作用了。當然前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尤其是前六識。他不能發生作用了,完了壞了,沒有辦法。

  楞嚴經講六大是空皆如來藏,因爲空了不可得,就如來藏。你現在不願意空,老認爲有,有是變化的,告訴你,你都不信,比如說學佛難,一點都不難,就是你不願意,不願意不執著,不願意不生氣,不願意不犯傻。你要願意的話,你說能不容易嗎?每個人都會成佛,所以說六大分離了,壞了。就器官而言,六大是我們剛才所說的,六大是這樣,器官而言,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是這樣的,六識六根,你外在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還有感覺,第六意識,而且你想想看,你相信這些東西帶給你的信息,當你面對外界色聲香味觸法,外界,眼睛能看到的,張叁李四,看見張居士,看見王居士,看見很清楚。然後你相信有個實在的張居士,王居士,我也自己認爲有個實在的法師,我。于是輪回就這麼産生了。如果你認爲法師假,王居士,張居士,假的,我的眼根是假的,都是不可靠的,我利用他,我不相信他,那你就會解脫。但你現在很難解脫。所以就身體器官而言,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它表現出六根,但是你要壞了,六根就得壞,六根不壞,你就不老不死啊。所以沒有一個人死了,耳朵還在聽,瞪著眼睛在看,那不是死啊。還能感覺別碰我,那你一定嚇死了。肯定的。所以你還能聞聞別人弄點飯給你了,聞聞這個味好不好,那你可是沒死,因爲死了,這些東西都壞了,那就是這樣的,不能發生作用了。所以叫死亡。那麼識有分別、了別的作用,可以認識意識到很多的知識和常識。

  我們今天學佛首先要有知識,知識是工具,所以我們說四依: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工具啊,沒有工具你沒有辦法,怎麼去改變自己的各種各樣的貪嗔癡慢疑,不正見的煩惱障礙?你沒有辦法下手啊,所以說它就是工具,這也可以認識到很多的知識和常識。很多的知識常識就是我們修學的工具,就是你的下手處,下手處,怎麼樣去改變這種執著和煩惱,我們的根,境識和合才産生了別的作用,所以眼對外境,然後發眼識,于是你看見那是佛像,那是地藏王菩薩,你明白了,那是張居士,那是王居士,因爲你熟,于是你憑著經驗,你一下給了了別的結果。但是如果王居士離你二裏地,你一下說,哦,那是王居士,你不正常。如果他靠近你,你說是王居士,也不正常,你靠近沒距離怎麼靠近,就像我們把手靠近了,你能看見手是什麼樣的嗎?靠近不了。這是緣分不具足的過程。緣分具足了,恰到好處,你能認識,它也是不固定的。那你不要認識這個東西是固定的,哪有固定的啊。所以說恰到好處,緣聚,所以有最健康的時候,有身體最糟糕的時候。那沒有辦法。

  第六意識是非常重要的,那麼前六識我們都知道,眼耳鼻舌身意,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我們都知道,你不知道,你也不正常。我們都習慣了,但是我們不知道第七識,甚至也不知道有第八識。但是佛教告訴你有潛意識,他就有第七識,第八識,沒有生命沒有辦法來完成。所以我們要走進潛意識,你根本感覺不到,因爲你知道有眼耳鼻舌身意六識,潛意識你不知道,所以我們來認識他,山在水面上凸現出來,山是浮在水面上的嗎?不是。下面的你不知道,所以下面我們就告訴你下面的那一塊,上面的那一塊誰都知道。毛主席有個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裏來》的書,通過眼耳鼻舌身意六識,那裏面也說了,下面的就不知道了。我們就探討不知道的這一塊,這個第七識啊是以自我爲中心,我告訴你,每個人都以自我爲中心,這就是第七識在作怪,前六識不能完成,第七識完成了。就像我舉個例子,你在床上睡覺,你在床上睡覺的過程,你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起沒起作用啊?沒起作用啊,睡覺啊,酩酊大睡,悍然入睡,睡的很香,但是在睡夢中你就做了一個夢,請問你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都不起作用了,前六識都不起作用了,爲什麼你還能做夢?爲什麼你還是活人而不是死人,第七識在,沒第七識你就死了。前六識都不起作用了,所以你要記住,第七識在做怪,我們打七,就是把他打碎了,把執著打碎了。有這麼一說,你就上第七識的當了,你才轉圈沒完沒了,不讓你轉你還受不了,所以你就上第七識的當,沒第七識你就不能活,只是根深,緊緊抓住這個身體。也就是末那識,翻譯過來我們叫他意根,意識的根就是第七識。

  第六意識所依的這個根,一直以自我爲中心,我們的病根在哪?就在第七識這。一直以自我爲中心,我們修行也是這樣,比如說捐錢,我們一定要比別人多捐點,當然你有能力多捐點沒關系,但是你捐的過程中我執就大了。我比別人多,別人還恨你,他老出風頭,別人都恨他,都有我執啊。沒有我執,贊歎真好啊,你了不起,大菩薩,沒人這麼說,恨他,背後叨咕他,裝什麼裝,就是這…

《佛法的生命觀 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