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的生命觀 六

  佛法的生命觀(連載六)----靜波法師

  本文根據錄音整理 錯漏之處敬請指正

  整理人:悲松 校稿人:悲賢

  各位居士,隔了這麼久才把佛法的生命觀可能在今天得以來完成。我覺得有點慚愧,因爲的確是太忙了,否則的話,我願意做個講經的法師。

  因爲在我們今天的佛教界,其實還是缺法師,不管如何大家修行的過程是重要的。需要懂理,需要知道方向,這都是法師的責任,法師的義務.但遺憾的很,事務太多了,我願意盡力,所以今天有這樣的因緣,把佛法的生命觀完成。我們就這個題目<佛法的生命觀>,也就是我們生命的痕迹,生命的痕迹對每個人都是有的,你無量劫以來,流轉到今天,你有很多生命的痕迹,我也有,每個人都有,只是你的痕迹和我的不一樣.我們的因緣不一樣,但是我們今天有緣坐在一起,來共同探討佛法的生命觀,也就是來探討我們自己生命的痕迹是怎麼樣走過來的。也許過去我們不知道,也許未來我們也不知道。但是現在我們應該知道,因爲現在很重要,現在影響到未來,我們就是因爲過去而延伸到現在。所以不是孤立的,偶然的。

  佛法講緣起,就此我們曾經講過叁點,第一點就是世俗谛與聖義谛對生命問題的解決方法。那麼我們認爲有生有死的問題,合情合理,爲什麼?這是世俗谛上的探討,你站在人的層面上,你站在衆生的層面上,你不能否認它,它合情合理的存在。世俗谛,世間人就是這麼看,你今天說有生有死很正常。但是佛法是要在真谛上探討的。真谛上告訴你沒有生沒有死。你記住這是佛法,但是面對生死解決生死,不執著生死就走進了真谛。因爲生是緣生,死是緣死,緣滅。那麼緣生的生,沒有實在的生,緣滅,沒有一個實在的滅,那麼還有來和去。緣生的稱爲來,緣去的稱爲去。這個緣不是實在的,那麼就叫做如來,也叫如去,但是我們所有的衆生停留在願意來而不願意去,所以叫如來。這是真谛上的探討。請大家一定要記住,因爲我們活在世俗谛的圓圈裏,有生有死有好有壞,有高有低,有貴有賤,有美有醜,所以它就是個繩子把你拴住,使你不得不承認這個規則,而且你在不得不承認這個規則的過程中,你難免被這種規則束縛著。

  佛法是怎麼樣的

  我承認有高有低,但是是假的,我不在乎。如果是我的,我接受它,如果不是我的,那我不配。所以就走進了真谛。因爲真谛不相信有主宰,有實在,所以對生命的改造就完成了,所以這個是很艱難的。如果你不能理解這一點,那我們對生命的改造僅僅完成了一個,比如說,我原來是下地獄的,現在我提升了,因爲我知道做好事,我變成人了。那麼比如說我現在是人,因爲我做好事啊,我可能升天了。所以說你改變了,但你改變的很局限,你還是在世俗谛,你沒完成真谛上的改變。所以我們需要努力,需要用智慧來感受真谛,用真谛改造世俗谛,這種改造並不是改變,只是一種放下不是放棄這樣一個過程中一種改變。面對我不執著我不挂礙,這種改變才是真正的改變,才是一種真正的解脫。你不面對那你就錯了。當然你還沒有能力面對的時候,那你需要一種積累資糧的過程,這個過程也許很漫長。比如你愛喝酒,但是當你還不能有自製力的時候,不要把酒放在你身邊,因爲你控製不了自己。所以你慢慢來分析酒,觀察酒,酒是什麼?酒就是酒精嘛,裏面含有酒精,它是水和乙醇的成分來組成的。它會使人怎麼怎麼樣?它爲什麼會有瘾,因爲你依賴它,因爲它能麻醉你的神經。一旦這樣問題的層面解決了,你會發現它是緣,如果你不依賴它,那麼你就自在了。那個時候,酒放在你身邊無所謂了,你絕對不喝。但現在你是控製不了自己,怎麼辦

  別把它放在你身邊,別自尋煩惱。其實這個很重要,其實我們很多時候控製不了自己,還要面對現實。如果你有抵抗力了,沒關系的。就像我們看電視,你的眼睛就直了,胡思亂想,做夢都是電視裏的內容,那你不要看。如果你信任自己可以,不斷地過去,不斷地過去,不執著,不挂礙,不在乎,那你是解脫者,那是真谛的。它不是世俗谛,但是我們在真谛上這樣的意念是離不開世俗谛的。你離開了就不行,所以請大家一定珍惜我們擁有的人身,你沒有人身你怎麼去學佛啊?你沒有生死對我們的這種危機感,你怎麼可能解脫啊?這個就像手心和手背一樣,我們只看到手心,沒看到手背,或者你只看到手背,沒看到手心,這都是錯的。所以佛法是真谛上的探討,但它離不開世俗谛,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生命流轉的因果關系,如是因,如是果,此有故彼有,你站在世俗谛上就是這樣的規則,你幹的壞事你將來就受壞報,沒有辦法。因爲你做了好事將來就得好報。這也是規律。這個規律沒有,佛教徒的道德理念就沒有辦法建立起來。如果一個佛教徒他不相信因果,他不是佛教徒。所以說有人打電話要給我一些弟子規,我覺得這是世間勸善的方法,我們佛教徒應該有足夠的自製力。我們相信因果了,你還會不負責嗎?你會負責你就會把我們該做的事,應該做的事都做的很到位。這就是因果關系。

  你知道因果了,你就知道我種什麼,得什麼,我不種什麼,別打妄想。人發財了,你沒這個種子嘛,你憑什麼發財?如果你想發財,那就是貪心,而且會給你帶來苦惱。所以說,欲求大道,因吾各有因緣末羨。人家往生了,那是人家的事。阿彌陀佛成佛了,是阿彌陀佛的事。他慈悲來接我們,我們還需要有資糧才能去。所以這也是重要的。因果關系要相信的,不相信因果佛教徒的內容也就沒有了。那麼這是因果論,還有輪回論。有人說會輪回嗎?會!我們每天的情緒都不一樣,一會兒高興,一會兒煩惱,一會兒憂郁,一會兒得意,你說是不是輪回?其實就是輪回。只不過一個生命的輪回過程中,相對來講,時間拉長了。由一天變成一劫變成一生。所以說我們覺得輪回可能嗎?産生了疑惑。其實輪回絕對可能。叁分鍾,叁秒鍾,你就知道前生,今生和來生。很簡單,如果你能保認,你的輪回就會非常的好,質量非常好。當然我們是要走出輪回的,無論怎麼樣好,終究是短暫的過程,不是永恒。所以佛教講涅槃,往生的時候,是要走出這個輪回的圈子,這樣一個價值觀念的慣性。你就是慣性的。因爲你見了這件事,你不生氣,你控製不了,你不高興,你控製不了.這就是輪回。那麼如果你走出這個圈子的時候,沒有什麼可值得煩惱的,沒有什麼值得高興的。當然他高興我可以高興,爲什麼高興?因爲你是老師,因爲你已經走出來了,你已經清醒了,所以你爲了讓衆生高興,你也好像很高興的樣子,其實你心裏並沒有那份執著和挂礙。因爲它正在過去,你說能長久嗎?不會的。所以佛教界的輪回,它是說你可能成爲天人,你可能成爲人間之人,你也可能成爲阿修羅,你也可能成爲地獄,你也可能成爲惡鬼,你也可能成爲畜生。但是無論你成爲哪一道的衆生,你都是短暫的。你都是苦的,所以走出來吧!

  佛教徒最契機的辦法是讓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就從這個圈子裏走出來了。那些慣性,那些貪嗔癡不再對你發生作用了。于是你終于走出來了,這個力量需要更強烈的力量,才能掙脫出那種固有的輪回力量,固執,堅強,這個太難,但是我們必須知道,如果不知道,那你就很難走出來了。所以說佛教的輪回觀和基督教是不一樣的。基督教是直上直下的,要麼你上天堂,要麼你下地獄,就是直線的。佛教是圓的,你可能是這樣那樣的,僅僅是可能,而且你還可能成佛,你還可能往生,都是可能性。所以說既然是可能性就需要條件,條件多了你的可能就變成事實,沒有條件不行。所以說需要大家培養善根福德因緣來改變自己的輪回乃至我們積累資糧往生成佛。不要說自卑啊,我什麼時候能成佛啊?也許你無量劫以來就是個修行人,你可能不知道。所以說你要充滿信心。

  當然你也不要驕傲我原來是佛,那你就是瞎胡鬧了。尤其佛教的不妄語戒,一定要清晰,尤其是你沒有證果你說你證果了,你沒有看到你說你看到了,沒有成佛愣說你成佛了,你非常的危險。所以佛教的不妄語在這裏,你不能哄騙衆生,不能自欺欺人,這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講這是第二點。

  第叁點,有情衆生輪回的四個階段。我們也探討尤其是上一次我們探討的比較詳細。我們再去回顧一下:

  第一是生有,我們生在何處。我們要明白,不要然你還不明白。有人說父親母親,錯了,還有阿賴耶識呢。父親母親,阿賴耶識叁個條件。也就是我們的種子識。所以緣去的時候才會生,這個生有啊,你離開這幾個條件不可能啊。你只有父親沒有母親行嗎?你只有母親沒有父親行嗎?父母都有了,沒有阿賴耶識不行的。就是種子識,就是你前身的中陰身的那樣的一個轉世。沒有不可以,這就是中有,也就是身心相結合,我們的身體和我們的心融合到一起。當父親母親,阿賴耶識緣起條件具足的時候,那個時候物質和精神就融合到一起了。所以一個人不可能沒有身體,不可能沒有精神,缺一不可。所以佛教一直說緣起法,你能違背緣起嗎?你不能。每個人都不能。而在這個緣起的過程中,《阿含經》裏就說過,“若見緣起便見法,若見法便見緣起”,如果你真的明白緣起法了,你就知道怎麼改變自己的生命了。當然我們還要繼續探討,生有是第一步;

  第二步是本有。本有就是從入胎,有生命體開始就在變化,到死之前,叫本有。我們的生命就存在了。尤其我們知道的,能感受到的,大概是從母親身體裏出來這一段,甚至到懂事這一段。因爲十二因緣論來講,觸,你接觸到人生事物之後,你慢慢的就有感受。那小孩子不太清楚,他有沒有,有,但是很弱。他餓的時候會哭,這個很正常啊。等他大一點,他就慢慢知道了,而且不僅僅受,他還要愛還要取。他有阿賴耶識種子,阿賴耶識種子就是中陰。你沒有這個…

《佛法的生命觀 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