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的生命观 六

  佛法的生命观(连载六)----静波法师

  本文根据录音整理 错漏之处敬请指正

  整理人:悲松 校稿人:悲贤

  各位居士,隔了这么久才把佛法的生命观可能在今天得以来完成。我觉得有点惭愧,因为的确是太忙了,否则的话,我愿意做个讲经的法师。

  因为在我们今天的佛教界,其实还是缺法师,不管如何大家修行的过程是重要的。需要懂理,需要知道方向,这都是法师的责任,法师的义务.但遗憾的很,事务太多了,我愿意尽力,所以今天有这样的因缘,把佛法的生命观完成。我们就这个题目<佛法的生命观>,也就是我们生命的痕迹,生命的痕迹对每个人都是有的,你无量劫以来,流转到今天,你有很多生命的痕迹,我也有,每个人都有,只是你的痕迹和我的不一样.我们的因缘不一样,但是我们今天有缘坐在一起,来共同探讨佛法的生命观,也就是来探讨我们自己生命的痕迹是怎么样走过来的。也许过去我们不知道,也许未来我们也不知道。但是现在我们应该知道,因为现在很重要,现在影响到未来,我们就是因为过去而延伸到现在。所以不是孤立的,偶然的。

  佛法讲缘起,就此我们曾经讲过三点,第一点就是世俗谛与圣义谛对生命问题的解决方法。那么我们认为有生有死的问题,合情合理,为什么?这是世俗谛上的探讨,你站在人的层面上,你站在众生的层面上,你不能否认它,它合情合理的存在。世俗谛,世间人就是这么看,你今天说有生有死很正常。但是佛法是要在真谛上探讨的。真谛上告诉你没有生没有死。你记住这是佛法,但是面对生死解决生死,不执着生死就走进了真谛。因为生是缘生,死是缘死,缘灭。那么缘生的生,没有实在的生,缘灭,没有一个实在的灭,那么还有来和去。缘生的称为来,缘去的称为去。这个缘不是实在的,那么就叫做如来,也叫如去,但是我们所有的众生停留在愿意来而不愿意去,所以叫如来。这是真谛上的探讨。请大家一定要记住,因为我们活在世俗谛的圆圈里,有生有死有好有坏,有高有低,有贵有贱,有美有丑,所以它就是个绳子把你拴住,使你不得不承认这个规则,而且你在不得不承认这个规则的过程中,你难免被这种规则束缚着。

  佛法是怎么样的

  我承认有高有低,但是是假的,我不在乎。如果是我的,我接受它,如果不是我的,那我不配。所以就走进了真谛。因为真谛不相信有主宰,有实在,所以对生命的改造就完成了,所以这个是很艰难的。如果你不能理解这一点,那我们对生命的改造仅仅完成了一个,比如说,我原来是下地狱的,现在我提升了,因为我知道做好事,我变成人了。那么比如说我现在是人,因为我做好事啊,我可能升天了。所以说你改变了,但你改变的很局限,你还是在世俗谛,你没完成真谛上的改变。所以我们需要努力,需要用智慧来感受真谛,用真谛改造世俗谛,这种改造并不是改变,只是一种放下不是放弃这样一个过程中一种改变。面对我不执着我不挂碍,这种改变才是真正的改变,才是一种真正的解脱。你不面对那你就错了。当然你还没有能力面对的时候,那你需要一种积累资粮的过程,这个过程也许很漫长。比如你爱喝酒,但是当你还不能有自制力的时候,不要把酒放在你身边,因为你控制不了自己。所以你慢慢来分析酒,观察酒,酒是什么?酒就是酒精嘛,里面含有酒精,它是水和乙醇的成分来组成的。它会使人怎么怎么样?它为什么会有瘾,因为你依赖它,因为它能麻醉你的神经。一旦这样问题的层面解决了,你会发现它是缘,如果你不依赖它,那么你就自在了。那个时候,酒放在你身边无所谓了,你绝对不喝。但现在你是控制不了自己,怎么办

  别把它放在你身边,别自寻烦恼。其实这个很重要,其实我们很多时候控制不了自己,还要面对现实。如果你有抵抗力了,没关系的。就像我们看电视,你的眼睛就直了,胡思乱想,做梦都是电视里的内容,那你不要看。如果你信任自己可以,不断地过去,不断地过去,不执着,不挂碍,不在乎,那你是解脱者,那是真谛的。它不是世俗谛,但是我们在真谛上这样的意念是离不开世俗谛的。你离开了就不行,所以请大家一定珍惜我们拥有的人身,你没有人身你怎么去学佛啊?你没有生死对我们的这种危机感,你怎么可能解脱啊?这个就像手心和手背一样,我们只看到手心,没看到手背,或者你只看到手背,没看到手心,这都是错的。所以佛法是真谛上的探讨,但它离不开世俗谛,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生命流转的因果关系,如是因,如是果,此有故彼有,你站在世俗谛上就是这样的规则,你干的坏事你将来就受坏报,没有办法。因为你做了好事将来就得好报。这也是规律。这个规律没有,佛教徒的道德理念就没有办法建立起来。如果一个佛教徒他不相信因果,他不是佛教徒。所以说有人打电话要给我一些弟子规,我觉得这是世间劝善的方法,我们佛教徒应该有足够的自制力。我们相信因果了,你还会不负责吗?你会负责你就会把我们该做的事,应该做的事都做的很到位。这就是因果关系。

  你知道因果了,你就知道我种什么,得什么,我不种什么,别打妄想。人发财了,你没这个种子嘛,你凭什么发财?如果你想发财,那就是贪心,而且会给你带来苦恼。所以说,欲求大道,因吾各有因缘末羡。人家往生了,那是人家的事。阿弥陀佛成佛了,是阿弥陀佛的事。他慈悲来接我们,我们还需要有资粮才能去。所以这也是重要的。因果关系要相信的,不相信因果佛教徒的内容也就没有了。那么这是因果论,还有轮回论。有人说会轮回吗?会!我们每天的情绪都不一样,一会儿高兴,一会儿烦恼,一会儿忧郁,一会儿得意,你说是不是轮回?其实就是轮回。只不过一个生命的轮回过程中,相对来讲,时间拉长了。由一天变成一劫变成一生。所以说我们觉得轮回可能吗?产生了疑惑。其实轮回绝对可能。三分钟,三秒钟,你就知道前生,今生和来生。很简单,如果你能保认,你的轮回就会非常的好,质量非常好。当然我们是要走出轮回的,无论怎么样好,终究是短暂的过程,不是永恒。所以佛教讲涅槃,往生的时候,是要走出这个轮回的圈子,这样一个价值观念的惯性。你就是惯性的。因为你见了这件事,你不生气,你控制不了,你不高兴,你控制不了.这就是轮回。那么如果你走出这个圈子的时候,没有什么可值得烦恼的,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当然他高兴我可以高兴,为什么高兴?因为你是老师,因为你已经走出来了,你已经清醒了,所以你为了让众生高兴,你也好像很高兴的样子,其实你心里并没有那份执着和挂碍。因为它正在过去,你说能长久吗?不会的。所以佛教界的轮回,它是说你可能成为天人,你可能成为人间之人,你也可能成为阿修罗,你也可能成为地狱,你也可能成为恶鬼,你也可能成为畜生。但是无论你成为哪一道的众生,你都是短暂的。你都是苦的,所以走出来吧!

  佛教徒最契机的办法是让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就从这个圈子里走出来了。那些惯性,那些贪嗔痴不再对你发生作用了。于是你终于走出来了,这个力量需要更强烈的力量,才能挣脱出那种固有的轮回力量,固执,坚强,这个太难,但是我们必须知道,如果不知道,那你就很难走出来了。所以说佛教的轮回观和基督教是不一样的。基督教是直上直下的,要么你上天堂,要么你下地狱,就是直线的。佛教是圆的,你可能是这样那样的,仅仅是可能,而且你还可能成佛,你还可能往生,都是可能性。所以说既然是可能性就需要条件,条件多了你的可能就变成事实,没有条件不行。所以说需要大家培养善根福德因缘来改变自己的轮回乃至我们积累资粮往生成佛。不要说自卑啊,我什么时候能成佛啊?也许你无量劫以来就是个修行人,你可能不知道。所以说你要充满信心。

  当然你也不要骄傲我原来是佛,那你就是瞎胡闹了。尤其佛教的不妄语戒,一定要清晰,尤其是你没有证果你说你证果了,你没有看到你说你看到了,没有成佛愣说你成佛了,你非常的危险。所以佛教的不妄语在这里,你不能哄骗众生,不能自欺欺人,这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讲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有情众生轮回的四个阶段。我们也探讨尤其是上一次我们探讨的比较详细。我们再去回顾一下:

  第一是生有,我们生在何处。我们要明白,不要然你还不明白。有人说父亲母亲,错了,还有阿赖耶识呢。父亲母亲,阿赖耶识三个条件。也就是我们的种子识。所以缘去的时候才会生,这个生有啊,你离开这几个条件不可能啊。你只有父亲没有母亲行吗?你只有母亲没有父亲行吗?父母都有了,没有阿赖耶识不行的。就是种子识,就是你前身的中阴身的那样的一个转世。没有不可以,这就是中有,也就是身心相结合,我们的身体和我们的心融合到一起。当父亲母亲,阿赖耶识缘起条件具足的时候,那个时候物质和精神就融合到一起了。所以一个人不可能没有身体,不可能没有精神,缺一不可。所以佛教一直说缘起法,你能违背缘起吗?你不能。每个人都不能。而在这个缘起的过程中,《阿含经》里就说过,“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如果你真的明白缘起法了,你就知道怎么改变自己的生命了。当然我们还要继续探讨,生有是第一步;

  第二步是本有。本有就是从入胎,有生命体开始就在变化,到死之前,叫本有。我们的生命就存在了。尤其我们知道的,能感受到的,大概是从母亲身体里出来这一段,甚至到懂事这一段。因为十二因缘论来讲,触,你接触到人生事物之后,你慢慢的就有感受。那小孩子不太清楚,他有没有,有,但是很弱。他饿的时候会哭,这个很正常啊。等他大一点,他就慢慢知道了,而且不仅仅受,他还要爱还要取。他有阿赖耶识种子,阿赖耶识种子就是中阴。你没有这个…

《佛法的生命观 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