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生命觀(連載四)----靜波法師
本文根據錄音整理 錯漏之處敬請指正
整理人:悲松 校稿人:悲賢
各位大德居士,相隔已久,但是爲了完成一個我曾經講過東西的續尾,所以又來到這裏,那麼把佛法的生命觀,把他講圓滿一點。
在我看來,任何一個法師,他講的都不是他自己的法,他講的是佛法,這不是他發明的,是釋迦牟尼發現的,覺悟了,那麼法師講法也是一個目的,跟大家一起來學,跟大家一起都能夠覺悟,都能醒來,不僅僅是上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只是大家在那裏面一個暫居之地,接下來的還是要繼續修行,最終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成佛啊,不成佛咱學佛幹啥啊?學佛就得像佛學得一模一樣,不能跟人學,這是關鍵的。所以就這樣的話來講,足以讓大家反思,反省,改變。別說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不了的時候,你委屈你抱怨,不用委屈不用抱怨,是因爲我們做的不夠,否則你不會抱怨。因爲我做的不夠,我去不了,因爲我不合格,就去不了。如果我真的按佛說的那樣去做,真正的念佛念到一心不亂,那你說你的生命的質量能不是升華嗎?那肯定。如果你不是學佛,而是你學人,天天看人的毛病,那你說你生命的質量能不下降嗎?那也是肯定的。所以我們要來完成一個佛法生命觀的看法。
這種生命觀的看法就告訴我們我們人輪回的生命軌迹,是這樣一點一滴的在轉啊轉,而且通過探討這種生命輪回的軌迹,讓我們怎麼樣走出這種慣性,你一直在轉,但是你現在明白了,我不轉了,我轉累了,我突然間停下來了,我走出那樣轉的怪圈。這是什麼,這就是解脫,這就是解放,按著原來的標准,我現在解放了自己。所以說佛法的生命觀非常具有現實意義。每個人你不知道生命中是如何輪轉到今天的,你就沒有辦法去改變你的輪回,沒有辦法,所以我們今天重溫我們原來講過的。那我有一種感覺,我一定要弄明白,弄明白才好去下手,才好去改變。如果你一直迷迷糊糊的,很難啊,真的很難。所以法師講法要把佛教中這樣一段生命的規則告訴你。然後我們再反省自己如何下手,改變啊。
當然了,我們輪回的力量特別大,特別強烈,我說的是實話,罵你一句,你不煩惱,可能嗎?他就說你窩囊廢。打你一巴掌,你不還手,他罵你特別熊。你想想現實生活中,他和佛法既對立,又統一,就是善于用心去轉化,別人說窩囊,我熊,我沒有這種感覺,那你是自在了,那你是解脫了。我想應該這樣去理解,當然他更深刻,更微妙。那麼我們原來講過世俗谛和聖義對生命的看法,那麼佛陀毫無疑義是醒來的人,是有智慧的人,他醒了,他突然間明白了,我們都在瞎胡鬧。他把眼鏡摘下來了,他發現這個世界什麼顔色都沒有,都是你一廂情願賦予他的,于是有了紅的,黃的,藍的,綠的,于是你覺得生活是五花八門,色彩斑斓,豐富多彩,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誘惑。你會覺得很好玩,很有價值,很快樂,或者我們說很痛苦,很無奈,都是你自己製造出來的。你一旦把眼鏡摘下來,你醒了,哦,原來沒事。做夢中夢見大灰狼了,你醒了就沒事了。沒有什麼大灰狼,根本就沒有。夢見鬼抓你,沒有。真的沒有,有的人老是做惡夢,沒關系,改變你的心態,你不執著,你不害怕,沒事,真沒事。
我曾經告訴過別人一個故事,一個持戒的律師,當然他活在現實世界中必然受這種力量的左右。他怎麼面對呢?有一天,晚上出去經行,他一不小心,腳底下踩到個東西,他就開始想,這是什麼呢?突然感覺到這可能是個蛤蟆,隨著這個念頭升起,馬上第二個念頭又出來了。哎呀,這個蛤蟆是個生命啊,第叁個念頭又起來了,哎呀,這個生命僅僅是個蛤蟆嗎?不是啊,他肚子裏有很多孩子啊。麻煩了,回來睡覺也睡不安穩,一宿啊,一會蛤蟆領著一群蛤蟆來向他要命來了,一會鬼來了,抓他下地獄,這一宿弄得他輾轉反側睡不著,恐懼啊,痛苦難堪,熬到天亮。穿上衣服,趕緊到外面看,到底踩的啥,一看原來是只茄子。
所有的故事都是我們自己製造出來的。你應該活在當下,你不應該活在過去了。但是我們習慣了,你就是要活在過去。很多故事,你就是導演,輪回是你自己導演出來的,我們自己,不是別人,別人惹你,你上當了,別受騙了。所以你要改變是你自己,無論外界怎麼誘惑我,怎麼影響我,我不上當,我不受騙,你能嗎?我最近經常你告訴大家的一句話,如果我改變不了現實,我就改變我自己。你能嗎?你如果能,你就是解脫了,你就是自在的。如果你不能,你完了,你心隨境轉。如果你能境隨心轉,如果你能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如果你不能就會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六祖壇經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沒事找事,就是我們啊。明白這個道理就簡單了,那我就沒事了,沒事最好了,沒事最親切了,沒事就是佛法,有事就是輪回。
事實上,我們需要考慮了,這是世俗谛上的事,世俗谛上的事有好有壞,有善有惡,有美有醜,世俗谛就是這樣的啊。這是世俗谛啊,有長有短,我們沒有否定世間存在的遊戲規則,那個人好人,那個人壞人,我也承認那個人好人,那個人壞人。但是你是從什麼角度看的?你是從你的角度看的,而你恰恰是壞人,你看的壞人與你有共同的關系,于是你就說他好。但我看他不好啊,但是所以的人都說你好,那我沒有辦法啊,我就說那好了。那所有的人都說你壞,那我也說壞了。爲什麼?是大家認爲的,不是佛法認爲的,這個規律就是世俗谛。世間的遊戲規則,世間的法則,世間的真理。而這個真理是相對的,一尺對一丈而言是什麼?是短。對一刻而言又是長。你能說他是絕對的嗎?沒有絕對的,你看你叁十歲,你說老了,你對二十歲你確實老了。你對四十歲,你還年輕。你六十歲,你說你老了,你對八十歲,你又年輕了。它不是固定的,你別上當。相對而言的一個道理,這就是世俗谛。世俗谛上的觀念不同。佛教和基督教也不一樣。基督教說佛教拜偶像,佛教自己認爲他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往那裏一放,我們就觀察他的身口意如如不動,我們這個時候心態穩定多了。我們覺得釋迦牟尼都能這樣,我們學他呗,現在沒事,也如如不動。你的身口意和他一樣,就是榜樣,你的身口意和他不一樣,你就是裝模作樣,那事實上,你不覺的是嗎?你如果認識到這一點,那你是真學佛者。
我聽說文化大革命的時候,一個基督教徒拿了尊佛像,就在極樂寺山門口,當然這是個別的,我相信其他的基督教徒是很有涵養的,他拿了尊佛像,他不有本事嗎?他不有能量嗎?啪砸碎了。本事在哪裏?是的,它是個瓷佛像,你說他本事在哪裏,他什麼本事都沒有。佛教也不賦予他什麼本事,佛教賦予他的就是他能夠反省自己改變自己建立一種能力,這就是佛像的價值所在。這就是相對的真理啊。這種相對的真理你要明白啊。我跟他看的不一樣,角度不一樣,所以得出的結論也不一樣。所以這就是佛教的世俗谛。佛教的世俗谛,它狹隘,自以爲是,就像瞎子摸象一樣,他認爲象是柱子,他認爲象是芭蕉扇,他認爲象是繩子,他認爲象是堵牆,那是因爲他的角度不一樣,而你今天角度是不是不一樣呢?你看這個人不好,是不是帶著情緒化呢?你看這個人好,是不是也帶著情緒化呢?你按著佛法的標准了嗎?如果只有你按著佛法的標准,你才有希望。所以說這是輪回的標准,這個標准肯定是輪回的。
所以佛法有更高明的辦法,就是世俗谛上升華,聖義谛,也就是真理,或者叫真谛。什麼叫真谛,聖義谛,就是聖人究竟圓滿的佛陀,說他能夠感悟的境界。他感悟的境界,所以叫聖義谛。只有佛,唯佛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是法華經給我們的一個啓示。只有佛才能夠說佛經嘛,那你凡夫,法師不能說,法師只能講法,講佛的法。這是法師的責任,使命。唯佛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所以出世間法絕對是真理。那個是相對的,相對好,相對壞,相對美,相對醜,但這個是絕對的平等空性。張叁李四會變,會變的是假的,假的是空的所以張叁李四平等。所以你站在這樣一樣一個角度看待問題,你就走進了平等空性。你不從這個角度,你就錯了,你就會看見他不空,你就錯了。所以平等空性,大家都一樣,你和我,他和我一樣,都一樣。我和貓一樣,我和狗一樣。禅宗裏說,我手何是佛手?我的手和佛手有什麼區別?這不是從空的角度來可能的嗎?我腳何是驢腳,這不是從空的角度來看的嗎?要不然你會覺得師父在罵人,如果你不開悟,你會抱怨我。如果你明白了,哦,是啊,我腳是驢腳,我手是佛手。對啊,平等空性,這是絕對真理,只有你認識到絕對真理,你才能真地的學佛。所以輪回是相對的,解脫是絕對的,所以你必須認識到空性,你不認識空性有什麼辦法啊,白學啊。當然你也不白學,因爲你在熏習啊,在熏習空性,你沒有認識,沒有感悟,沒關系,慢慢總有一天會感悟。至少我很知足啊。
當年我去講佛法的時候,那有很多人是無法消化的,很多人是不能理解的,至少幾年後他改變了許多,很多人都在改變。你不知道,可是你在慢慢地改變,所以白居易說首詩是,“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季節不一樣,山裏空氣冷,開得慢,山下的開過了,山上的正在開。所以“長恨春歸無覓處,不覺轉入此中來”。我們遺憾春天過去了,不知不覺春天不又來了嗎?所以你不用著急,你需要熏習,需要不斷的聞熏習,所以你不僅僅是向一個法師聞熏習,你需要向更多的可靠的法師聞熏習。我們不會狹隘,所以你今天跟靜波法師聽,然後明天你找別的法師聽,我不會不同意的,肯定不會的,甚至那是可靠的法師,你聽,我不僅僅同意,我也會去聽,因爲我也是受…
《佛法的生命觀 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