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的生命觀 二▪P2

  ..續本文上一頁師,當一個異教徒說,你們佛教拜偶像,他說不,那是我們修學的榜樣和楷模。你說這不是一種改變嗎?有的人就是拜偶像啊,無論是對銅造的佛,還是木造的佛,他在那裏拜啊,他不知道怎麼去改變自己的心啊,那不是佛教徒。所以佛教徒要有佛教徒的內容,佛教徒要有佛教徒的觀念,不能畫地爲牢,不能活在別人的觀念裏,他要有抵抗力,如果別人說什麼,要沈住氣。

  

   爲什麼很多很多人皈依佛教,但是真正關鍵的時候沒有多少佛教徒。還是有些人對佛教的信心不足,于是乎關鍵的時候就沒有了。所以我們要提升自己的信心,你要了解我們佛教對生命的看法是什麼樣的,他對事物的看法是什麼樣的,這個都是我們必須要清楚的。這同樣是依據自己的觀念來解釋的,我信佛,我理直氣壯說我爲什麼信它。很多人說他有佛緣啊,很多人說他什麼世間吃素了,有很多人在回憶自己學佛因緣的時候,就很驕傲的,我也感動。但你當時的因緣可能是種巧合,當然也是因緣。隨著時間的改變,你再回過頭來看你學佛的因緣,甚至是很荒唐很可笑。但是沒關系,他讓我們通過荒唐可笑的因緣而走進佛門來,不斷地校正我們原來的價值觀念,我覺得就是一種進步。要不然什麼叫修行呢?修行就是不斷地改變,因爲事物在改變,你也要不斷地改變,不要老相信昨天,老相信過去。雖然不一定對,但佛教徒除了世俗谛外,他還有真谛,真谛就是空性。因爲你認識到這個遊戲規則是什麼,是種假,是種假就不是固定的。不是固定的就好辦了,咱們說佛像放在那,只要大家覺得歡喜,就放在那。不一定說佛像就放在那,因爲你想想,各個廟,各個道場,包括你居士林這個地方,他不能是廟的標准啊。你不能按著那個標准來安置佛像。所以只要大家歡喜,心裏覺得很歡喜,很快樂,這就是最好的。什麼是最好的,那金剛經說,東南西北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否?釋迦牟尼佛明明地問須菩提,須菩提說否,那你爲什麼說是呢?你憑什麼活在固定的法中呢?你活在固定的法中,那就是你有成見,你這樣子對了,那樣子不對了。當大多數人都活在這種成見裏,你可以按這種成見去做。當然了,你今天是佛教徒,已經不把自己的成見當作標准的時候,我認爲佛像放在哪裏都好,只要他跟環境的布局協調,就好。不協調,你把佛像放中間了,那就不正常了。我首先反對,你放中間不合適嗎?所以說沒有固定的標准。

  

   所以佛教徒除了世俗谛外,他還有真谛。真谛就是它不固定,他不固定很正常,都是一種假,你就不要再執著了,放這好,放那不好,那都是世俗谛的事。我告訴你,你修行就是再真谛上下功夫,當然也不違背世俗。那麼這是佛法不同世間其他宗教的地方。佛法不同其他宗教。我們有世俗谛,有佛教徒的標准,有佛教徒的威儀,有佛教道場的特征,這是世俗谛。但是我們還有不同其他宗教的地方,那就是真谛。我們認爲這個標准不是一個絕對。不是絕對,它有可變性。所以大家就覺得你有能力自在,你有本錢自在。因爲你的認識改變了,改變了就是智慧,你願意改變自己的認識,你就有了智慧。你不願意改變自己的認識,那你就沒辦法了,畫地爲牢呗。那麼這是第一點,就是我們的世俗谛與聖義谛對生命問題的看法,那麼佛教徒不違背世俗谛。但是提倡追求真谛,這是谛義,它用真谛化解煩惱,化解我們的成見,因爲世俗谛上的東西在變化,所以你認爲這種變化是合理的,你就會改變,當你能夠改變的時候,那就是真谛。所以世俗谛和真谛是沒有辦法分得開的。那麼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生命流轉的因果關系。每個人都有一個生命,每個生命都是流轉來的,所以有人問,法師,我是從什麼地方輪轉來的?那我告訴你,無始。你說我流轉到哪裏,我告訴你,無終。如果你要輪轉的話,就是無始,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只有你學佛,你才能解脫,才能從這樣的一個圈理走出來,才能夠自在。如果你不想從這個圈子裏走出來,那就繼續輪回。我們都是輪回到這個世界上來的。我們來到這個人間,用佛法的觀點,就是酬業,酬,就是報酬的酬。如是因,如是果,酬報以前所造的業,不承受過去所造的業。就是你別不服氣啊,你要酬報過去的因嘛,你現在的果正是酬報原來所造的業,你別說不服氣。有人說生活中有點坎坷磨難,他老是不服氣,我老拜佛,求菩薩,他也不靈啊。那你的因果你不承受能行嗎?那是屬于你的,因你的因緣,你老是念佛,求菩薩,你已經沾便宜了。他還不平衡,你要是沒這個信仰,你更痛苦,你恐怕精神徹底垮臺了。你覺得有信仰,生命對你已經非常非常優厚了,所以你應該非常感恩才是,而不應該抱怨。因爲你抱怨來自于我執,來自于情緒化的東西,來自于你不願意接受你曾經播種的種子所産生的結果。你不服氣,行嗎?所以說認帳吧。我認了,因爲我自己做了,我不認不行。但你認了的同時,你會自在,你會把握你現在的當下,你將來就不會了。如果你不認的話,你會更加痛苦,使事物變得更加複雜,使你的痛苦更加的沈重,使你更加的輪回,力量更大。所以佛教不是個定義論,所以什麼東西來了,就這樣吧,自己認了,硬著頭皮沒有辦法,無可奈何,不是沒有辦法,有辦法。佛教徒能化解改變,他認爲所有的挫折災難來了之後,他什麼觀念,第一我要認帳,第二機遇來了,我要改變我的心態,改變我過去錯誤的思維觀念的時候機遇來了。于是他能夠因爲這樣的改變和鍛煉得到一種解脫的資糧。所以你想想很多人沒有這樣的觀念,于是怎麼樣?信仰受到了影響。最後覺得佛法不好。

  

   佛法是最究竟最圓滿的。他沒有主宰,他真的沒有主宰,他告訴你,你想要解脫你能解脫,你想要輪回你能輪回,你想要墮落你就能墮落,而且墮落非常的容易,因爲你只有更加愚昧,你一定墮落,你自私狹隘,你從來不幫助別人,那你就墮落了,你非常容易墮落。所以這是人性,所以我們無始以來就是走過這個痕迹的。所以必須承受過去所造的業,你別不服氣,你要認帳,然後你認帳的同時,對自己的這種情緒就要改變,歡喜的接受,然後你在接受的時候,感覺自己既沒有我的主宰,沒有我的承受,也沒有那個業的實在性。而每時每刻都在過去,都在變化,你說他能夠留下來嗎?沒有留下來,既然沒有留下來,那麼你已經改變了這種業果。其實就是這樣的,就這麼簡單,所以我們怎麼樣去改變,觀念就顯得特別重要,否則如果因煩惱而繼續造業,你自己煩惱啊,痛苦啊,抱怨啊,對我不公正啊,繼續造業,然後就有貪嗔癡,就有身口意的造作,繼續造業,那麼將來必要還要繼續遭報。別人罵你一句,你罵別人一句,別人罵你一句,你罵別人兩句,如果別人罵你一句,你自己感覺我沒錯,你不必還他,我實在不必還他一句,別人犯神經病,我不必犯神經病。別人喝醉了,我心態還是很清晰,事實上但你不是這樣嗎?當你清醒的時候,你能跟一個喝醉的人講理嗎?那麼你同情他,可憐他,繞開他,沖突就沒有了。要不然所有的硬戰的人,最後我們都看到了兩敗具傷。事實上是這樣的,家裏吵架,打架,升級就是因爲你善于硬戰,或者向你挑戰,無論是挑戰還是硬戰,畢竟你都是在戰,于是升級了。這裏面沒有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不講話,那麼對方頭腦會降溫,一點點會冷靜,最後會非常不好意向你道歉,就是不道歉,他會用行爲向你證明他錯了。那麼多幹點活,多做一點事,不是證明嗎?那麼這樣就決定了我們的一生,就決定了我們的生死,所以就佛法基本教育而言呢,有幾點是我們必須知道的基本事實。必須要知道的,不知道不行的。

  

   第一,因果論,你不知道因果,你就無法把握自己,你不學佛,你也服從因果論。因果論誰都回避不了,當然你學佛你可以改變自己。任何事物都是有因有緣的。如生而爲男或生而爲女,或生在一個城市裏,哈爾濱這個城市,或者生在廣州那樣的城市,或者生在中國而不是外國,那麼都是有因緣的,沒有這種因緣你不可能生在哈爾濱,你不可能在哈爾濱生活。所以所有生在哈爾濱的人都是有緣的,共業,它本身就是有緣。那麼這裏的因是重要的,因是非常重要的。緣是次要的,因就像種子,像種子一樣,緣呢,就是條件,條件就像土壤,水分,陽光,農民的耕耘,這是緣。那麼因緣論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是都是在不斷地改變的,它不是決定的宿命論,那個種子如果沒有土壤,水分,陽光,農民的耕作,那個種子它不會發芽開花結果。反之,如果只有陽光,土壤,水分,農民的耕作,那麼這種可能性是零。這是至關重要的,所以說你有了學佛的正知見,你將來的路是光明的。你沒有這種正知見,你說我非常的精進,非常的努力,你沒有方向,你瞎跑。所以因和緣他們的關系是這樣的,因是重要的,緣是次要的,但是沒有緣是不行的。那麼背後不是絕對的宿命論。你過去這樣,你今生一定這樣,不是宿命論,不是定命論,宿命論其實就是定命論。如果因,不一定如此,你不要認爲如是因,一定是如是果。緣還沒給它,怎麼如是果呢?就像種子一樣,有了種子,沒有好的土壤,水分,陽光,農民的播種耕耘過程,你說你這個種子怎麼能開花結果?怎麼能開好花結好果呢?這裏面是非常複雜的一環套一環的關系。就像我們看篩子眼,篩子眼和整個的篩子眼都是有關系的,但是它又不是獨立存在的。有關系,它決不是獨立存在的,但是這個眼和這個整體又是有密切關系的。所以你今天對因果論的認識首先建立在因緣論,有因有緣,所以佛教常常說菩薩畏因,衆生畏果。什麼叫菩薩畏因?菩薩知道你造的這種因,將來你要承受這種果,這是菩薩,它是智者。那麼衆生不怕造業,它造業了,播種了,將來它收這個種,他害怕了。那麼這兩者之間,一個就是迷,一個就…

《佛法的生命觀 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