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师,当一个异教徒说,你们佛教拜偶像,他说不,那是我们修学的榜样和楷模。你说这不是一种改变吗?有的人就是拜偶像啊,无论是对铜造的佛,还是木造的佛,他在那里拜啊,他不知道怎么去改变自己的心啊,那不是佛教徒。所以佛教徒要有佛教徒的内容,佛教徒要有佛教徒的观念,不能画地为牢,不能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他要有抵抗力,如果别人说什么,要沉住气。
为什么很多很多人皈依佛教,但是真正关键的时候没有多少佛教徒。还是有些人对佛教的信心不足,于是乎关键的时候就没有了。所以我们要提升自己的信心,你要了解我们佛教对生命的看法是什么样的,他对事物的看法是什么样的,这个都是我们必须要清楚的。这同样是依据自己的观念来解释的,我信佛,我理直气壮说我为什么信它。很多人说他有佛缘啊,很多人说他什么世间吃素了,有很多人在回忆自己学佛因缘的时候,就很骄傲的,我也感动。但你当时的因缘可能是种巧合,当然也是因缘。随着时间的改变,你再回过头来看你学佛的因缘,甚至是很荒唐很可笑。但是没关系,他让我们通过荒唐可笑的因缘而走进佛门来,不断地校正我们原来的价值观念,我觉得就是一种进步。要不然什么叫修行呢?修行就是不断地改变,因为事物在改变,你也要不断地改变,不要老相信昨天,老相信过去。虽然不一定对,但佛教徒除了世俗谛外,他还有真谛,真谛就是空性。因为你认识到这个游戏规则是什么,是种假,是种假就不是固定的。不是固定的就好办了,咱们说佛像放在那,只要大家觉得欢喜,就放在那。不一定说佛像就放在那,因为你想想,各个庙,各个道场,包括你居士林这个地方,他不能是庙的标准啊。你不能按着那个标准来安置佛像。所以只要大家欢喜,心里觉得很欢喜,很快乐,这就是最好的。什么是最好的,那金刚经说,东南西北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否?释迦牟尼佛明明地问须菩提,须菩提说否,那你为什么说是呢?你凭什么活在固定的法中呢?你活在固定的法中,那就是你有成见,你这样子对了,那样子不对了。当大多数人都活在这种成见里,你可以按这种成见去做。当然了,你今天是佛教徒,已经不把自己的成见当作标准的时候,我认为佛像放在哪里都好,只要他跟环境的布局协调,就好。不协调,你把佛像放中间了,那就不正常了。我首先反对,你放中间不合适吗?所以说没有固定的标准。
所以佛教徒除了世俗谛外,他还有真谛。真谛就是它不固定,他不固定很正常,都是一种假,你就不要再执着了,放这好,放那不好,那都是世俗谛的事。我告诉你,你修行就是再真谛上下功夫,当然也不违背世俗。那么这是佛法不同世间其他宗教的地方。佛法不同其他宗教。我们有世俗谛,有佛教徒的标准,有佛教徒的威仪,有佛教道场的特征,这是世俗谛。但是我们还有不同其他宗教的地方,那就是真谛。我们认为这个标准不是一个绝对。不是绝对,它有可变性。所以大家就觉得你有能力自在,你有本钱自在。因为你的认识改变了,改变了就是智慧,你愿意改变自己的认识,你就有了智慧。你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认识,那你就没办法了,画地为牢呗。那么这是第一点,就是我们的世俗谛与圣义谛对生命问题的看法,那么佛教徒不违背世俗谛。但是提倡追求真谛,这是谛义,它用真谛化解烦恼,化解我们的成见,因为世俗谛上的东西在变化,所以你认为这种变化是合理的,你就会改变,当你能够改变的时候,那就是真谛。所以世俗谛和真谛是没有办法分得开的。那么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生命流转的因果关系。每个人都有一个生命,每个生命都是流转来的,所以有人问,法师,我是从什么地方轮转来的?那我告诉你,无始。你说我流转到哪里,我告诉你,无终。如果你要轮转的话,就是无始,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只有你学佛,你才能解脱,才能从这样的一个圈理走出来,才能够自在。如果你不想从这个圈子里走出来,那就继续轮回。我们都是轮回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我们来到这个人间,用佛法的观点,就是酬业,酬,就是报酬的酬。如是因,如是果,酬报以前所造的业,不承受过去所造的业。就是你别不服气啊,你要酬报过去的因嘛,你现在的果正是酬报原来所造的业,你别说不服气。有人说生活中有点坎坷磨难,他老是不服气,我老拜佛,求菩萨,他也不灵啊。那你的因果你不承受能行吗?那是属于你的,因你的因缘,你老是念佛,求菩萨,你已经沾便宜了。他还不平衡,你要是没这个信仰,你更痛苦,你恐怕精神彻底垮台了。你觉得有信仰,生命对你已经非常非常优厚了,所以你应该非常感恩才是,而不应该抱怨。因为你抱怨来自于我执,来自于情绪化的东西,来自于你不愿意接受你曾经播种的种子所产生的结果。你不服气,行吗?所以说认帐吧。我认了,因为我自己做了,我不认不行。但你认了的同时,你会自在,你会把握你现在的当下,你将来就不会了。如果你不认的话,你会更加痛苦,使事物变得更加复杂,使你的痛苦更加的沉重,使你更加的轮回,力量更大。所以佛教不是个定义论,所以什么东西来了,就这样吧,自己认了,硬着头皮没有办法,无可奈何,不是没有办法,有办法。佛教徒能化解改变,他认为所有的挫折灾难来了之后,他什么观念,第一我要认帐,第二机遇来了,我要改变我的心态,改变我过去错误的思维观念的时候机遇来了。于是他能够因为这样的改变和锻炼得到一种解脱的资粮。所以你想想很多人没有这样的观念,于是怎么样?信仰受到了影响。最后觉得佛法不好。
佛法是最究竟最圆满的。他没有主宰,他真的没有主宰,他告诉你,你想要解脱你能解脱,你想要轮回你能轮回,你想要堕落你就能堕落,而且堕落非常的容易,因为你只有更加愚昧,你一定堕落,你自私狭隘,你从来不帮助别人,那你就堕落了,你非常容易堕落。所以这是人性,所以我们无始以来就是走过这个痕迹的。所以必须承受过去所造的业,你别不服气,你要认帐,然后你认帐的同时,对自己的这种情绪就要改变,欢喜的接受,然后你在接受的时候,感觉自己既没有我的主宰,没有我的承受,也没有那个业的实在性。而每时每刻都在过去,都在变化,你说他能够留下来吗?没有留下来,既然没有留下来,那么你已经改变了这种业果。其实就是这样的,就这么简单,所以我们怎么样去改变,观念就显得特别重要,否则如果因烦恼而继续造业,你自己烦恼啊,痛苦啊,抱怨啊,对我不公正啊,继续造业,然后就有贪嗔痴,就有身口意的造作,继续造业,那么将来必要还要继续遭报。别人骂你一句,你骂别人一句,别人骂你一句,你骂别人两句,如果别人骂你一句,你自己感觉我没错,你不必还他,我实在不必还他一句,别人犯神经病,我不必犯神经病。别人喝醉了,我心态还是很清晰,事实上但你不是这样吗?当你清醒的时候,你能跟一个喝醉的人讲理吗?那么你同情他,可怜他,绕开他,冲突就没有了。要不然所有的硬战的人,最后我们都看到了两败具伤。事实上是这样的,家里吵架,打架,升级就是因为你善于硬战,或者向你挑战,无论是挑战还是硬战,毕竟你都是在战,于是升级了。这里面没有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不讲话,那么对方头脑会降温,一点点会冷静,最后会非常不好意向你道歉,就是不道歉,他会用行为向你证明他错了。那么多干点活,多做一点事,不是证明吗?那么这样就决定了我们的一生,就决定了我们的生死,所以就佛法基本教育而言呢,有几点是我们必须知道的基本事实。必须要知道的,不知道不行的。
第一,因果论,你不知道因果,你就无法把握自己,你不学佛,你也服从因果论。因果论谁都回避不了,当然你学佛你可以改变自己。任何事物都是有因有缘的。如生而为男或生而为女,或生在一个城市里,哈尔滨这个城市,或者生在广州那样的城市,或者生在中国而不是外国,那么都是有因缘的,没有这种因缘你不可能生在哈尔滨,你不可能在哈尔滨生活。所以所有生在哈尔滨的人都是有缘的,共业,它本身就是有缘。那么这里的因是重要的,因是非常重要的。缘是次要的,因就像种子,像种子一样,缘呢,就是条件,条件就像土壤,水分,阳光,农民的耕耘,这是缘。那么因缘论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都是在不断地改变的,它不是决定的宿命论,那个种子如果没有土壤,水分,阳光,农民的耕作,那个种子它不会发芽开花结果。反之,如果只有阳光,土壤,水分,农民的耕作,那么这种可能性是零。这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说你有了学佛的正知见,你将来的路是光明的。你没有这种正知见,你说我非常的精进,非常的努力,你没有方向,你瞎跑。所以因和缘他们的关系是这样的,因是重要的,缘是次要的,但是没有缘是不行的。那么背后不是绝对的宿命论。你过去这样,你今生一定这样,不是宿命论,不是定命论,宿命论其实就是定命论。如果因,不一定如此,你不要认为如是因,一定是如是果。缘还没给它,怎么如是果呢?就像种子一样,有了种子,没有好的土壤,水分,阳光,农民的播种耕耘过程,你说你这个种子怎么能开花结果?怎么能开好花结好果呢?这里面是非常复杂的一环套一环的关系。就像我们看筛子眼,筛子眼和整个的筛子眼都是有关系的,但是它又不是独立存在的。有关系,它决不是独立存在的,但是这个眼和这个整体又是有密切关系的。所以你今天对因果论的认识首先建立在因缘论,有因有缘,所以佛教常常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什么叫菩萨畏因?菩萨知道你造的这种因,将来你要承受这种果,这是菩萨,它是智者。那么众生不怕造业,它造业了,播种了,将来它收这个种,他害怕了。那么这两者之间,一个就是迷,一个就…
《佛法的生命观 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