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根身』也。
衆生既執「能作、能受」者爲我,然此能作、能受者,又是誰呢?對很多人來講,乃認定就是六根的作用也。因爲有六根,所以才能産生見聞覺知、産生意識造作及種種的分別取舍。而六根,基本上是必依托身體才能存在,因此乃合稱爲根身。
根有『作意』根與『非作意』根,『作意』根者有間斷,故從作意而得再現起。『非作意』根者,從生到死恒無間斷。『作意』根者,前六根是也;『非作意』根者,乃命根也。命根即唯識所謂之『壽』─壽暖識叁者,如鼎而立,缺一則亡。此中作意根者,乃依存于非作意根也;以『非作意』根若亡,則作意根亦必失其作用矣。反之,作意根雖不起作用,非作意根仍自延續其作用也。
根又可分爲:作意根與非作意根。何謂作意根呢?比如:我現在想看,于是就去看,這稱爲作意。甚至我不看時,就把眼睛閉起來而看不見了,這也是作意。我們想一個問題,則念頭動了;不想的時候,卻似關門一般把它封閉起來,這都稱爲作意。因此作意根是有間斷的,有時候有作用,有時候無作用。
反之,若是非作意根的話,則既不曾開,當然也就不能閉。因此從生到死,其根的作用都是相續存在的。
那作意根是什麼呢?乃指前六根。以眼耳鼻舌身意,都是能透過意識而去控製的,所以有間斷。而非作意根,則唯指命根也;因爲從生下來,這個命根就一直相續存在,直到死亡爲止。
因此,在唯識學上乃講到:壽暖識叁者,如鼎而立,缺一則亡。壽,是指我們的命根。暖,是指身上的暖氣;如果人死掉了,暖氣消散,軀體便很快變冰冷。識,是指業識的存在。以這叁者,就像鼎足一般互相扶持;故如那個不在的話,其他二者也就跟著滅亡了。
爲什麼要把根,再分爲:作意根與非作意根呢?因爲一般人對于作意根,乃較容易注意到它的存在。事實上,作意根只是表相,因爲它必依附于非作意根,才能存在.才有作用。故如命根既亡,前六根也就失卻其作用矣!但是一般人對于這種有間斷的根,卻反而比較留意。除非分析到更深細時,才會講到命根的存在。而命根者,作意根雖不起作用,非作意根仍自延續其作用也。
又作意根,一般人以爲我們能作意.主導;但仔細想想,其實根本沒有一個能作意的人。比如眼睛想看時,就看;不想看時,即閉之不看。這真是由我們主控的嗎?其實不是我在主控,而是因緣在變化。事實上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先動念想聽,所以去聽聲音;而是爲聲音太大了,把我們震醒了,把我們震驚了;這之間,曾有作意嗎?我們打坐時,不是都希望不打妄想嗎?可是妄想爲何又一直不斷呢?因爲它不是我們作意所能控製的。
所以能「作意」,其實只是衆生從我見根本,而産生的「妄覺」罷了。根的作用與否?其實是因緣的和合。而和合的因緣中,乃少不了「非作意根」的存在與作用也。
前既謂:非作意根于活著時,是不會間斷的;但于生死的交替中,仍有間斷。如果死掉的話,它就間斷了;而待下輩子重新往生時,另個命根又開始作用了。
問:有沒有一種從不間斷的根呢?即在生死的交替中,也不會間斷的根?
答:有!那就是真心。
真心乃從來不間斷。但就是爲不間斷故,很多人反而忽略了它的存在。就像我們每天呼吸空氣,但真正關心空氣的人卻不多,倒是對叁餐、飲食非常注重。因爲是有間斷的,所以反被注意到了,這真是無可奈何的顛倒呀!因此一般人對于妙明真心是最不清楚的,對命根乃稍微清楚一點,而對六根竟是最清楚的!
我繪製這表解時,乃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一般人皆著重于表相,而看不到更內在的真實。然內在的真實,乃是外在表面的依托。真心是非作意根的依托,而非作意根又是作意根的依托。但一般衆生卻都是倒過來看也。
作意根
作意根者,又分『五俱意識』與『第六意識』。同理,『五俱意識』亦依存于『第六意識』,而不能單獨作用。而第六意識者,乃可單獨作用,而稱爲『獨影境』也。
這雖不能真正「作意」的作意根,又可分爲:前五根與意根。我們眼睛雖在看,但如意識不起作用的話,眼睛就視而不見也。以前五根也是必依托于意根,才能顯現其作用,故稱爲「五俱意識」。由是五俱意識的範圍,乃更狹窄也。
反之,第六識的意根,卻能單獨作用。比如想過去的事、想未來的事,雖無前五根的輔助,但還能顯現其作用。這單獨作用的意根,在唯識學上稱它爲「獨影境」。然對一般人而言,以五根的作用比較粗重而明顯故,所以于世間中,只是講五官:眼耳鼻舌身。而佛法才謂有六根。以下再看身體的部分:
身者
身者,乃分爲『形體』與『氣脈』。形體是外在的表象,氣脈是內在的傳輸。同理形體亦依存于氣脈也。
身體的部份就我的分法,可分作形體跟氣脈。形體,大家已很清楚,就是頭、身體、手腳,甚至內在的器官等。然在形體中,有它更細微的連絡者,乃氣脈是也。故形體,只外在的表相;而氣脈,才是內在的傳導或掌控。形體乃依存于氣脈中也。
這種講法,乃與通俗的見解不一樣。通俗的見解:乃認爲因有這個身體,才有氣脈;譬如爲有大地故,能架橋鋪路。而我的看法,卻是:因有氣脈故,才有這個形體的存在與作用。我們初生時,身體很小,爲什麼能慢慢長大呢?爲有氣脈的新陳代謝故,能長大。又眼睛爲什麼能夠看?這也與氣脈有關。
我們且用「怪手」作比喻:怪手爲什麼能夠動呢?因爲機器的零件間,有很多線路、有很多油壓系統。故能用來操作機器,否則它就不能動也。故機器的殼子,乃比喻形體;而控製機器的電子電路及油壓系統,則喻爲氣脈也。
所以形體雖粗重而醒目,卻是被操控的;氣脈雖微細且近于無形,倒是主控者。這也是衆生所不易明了的真相。
氣脈
氣脈中,乃分『脈』與『氣』。脈乃依氣而有,譬如爲人欲行故,才辟有道路;而非爲已有道路故,人乃循之行。此『氣』,即唯識所謂『暖』者也。當人命終時,此氣乃從不同的竅位中逸出,而與種子識共化成『中陰身』。故中陰投胎時,亦即是此氣和種子識共和合延攬而成胎。
氣脈,又分脈與氣。很多人乃認爲:因爲有脈故,氣乃順著脈走,而稱爲氣脈。但我的看法,卻又不一樣:爲氣欲行故,所以才有脈。故如氣足的話,脈乃跟著飽滿。反之,氣不足了,脈就萎縮矣!脈不是固定的,而是隨著氣而調節的。
這種情況就像人間的道路,表面上看起來,好象是:因爲已有道路了,所以我們乃順路而行。然若再問:路從那裏來呢?路是人走出來的,或者爲人欲通行故,才鋪路的。所以是:先有人,才有路。而非先有路,再有人去行之。很多道路如果我們不再走它,就荒廢了。反之,如很多人都來用它,則它必被拓寬.整平。簡言之,路無自性也。
同理,脈亦無定相也。因此一個人打坐氣足了,他的脈相就會跟著變化。然以習慣將之稱爲「打通氣脈」,便使我們産生一種錯覺:以爲脈,本就是存在的,或本就有定數的,我們只是再去把它打通而已。事實上不同見地.不同修法,都會有差別的脈的。
這「氣」也就是唯識學上所謂的「暖」。當人命終時,此氣乃從不同的竅位中逸出。有些論典說:當人死亡後,他的神識或從頭部出去,或從胸部出去,或從腳底出去。從頭部出去者,乃將往生天道;從胸部出去者,會往生人道;而從腳底下出去者,便墮入叁惡道也。然如果出去者,是業識的話。業識既是無形的,何以會從有形的竅位出去呢?
所以既能從某個竅位逸出者,當即是有形的「氣」。俗謂:人活著,就是爲這口氣在。然人死了,這口氣就不在了嗎?非在,非不在,它只是逸出去了。故往生的時候,也是這口氣去往生的。當然不只是純粹的氣,去往生而已;這氣乃與過去生的種子識,共同結成中陰身。因此中陰身是有形體的,以有形體故,才有所謂「投胎」等事。而「投胎」後,氣乃跟胎兒結合成一體,而種子識即認之爲我。于是胎盤就能慢慢固定而成長也。
此氣若于生命期間,則成爲『拙火』或『命火』或『衛氣』,而爲瑜伽者所受用。所謂「意能導氣」,亦即是導引此氣也。氣亦可說是『細身』也。
這氣,既存在我們的身體裏,故乃有很多不同的名號。在密宗或瑜伽,乃稱之爲拙火。而在中國,乃稱之爲命火或先天之火。所謂命火,即謂因有此火,所以我們才能活著。而先天之火,即表示它是生下來就俱有的。或者就營衛而言,乃是衛氣也。
這氣,既存在我們身體當中,自有它特別的作用─如前所言,是內在的傳輸或掌製。故一個修瑜珈者、練氣功者,即是鍛練此氣而使他身心産生一些變化。于氣功學所謂「意能導氣」,其所導引者,亦即是此氣也。
最後這氣,亦可說是「細身」也。什麼是細身呢?這細,不是指很小的意思,而是說更細微精致的。像固體就比較粗重,而液體乃更爲細致,至于氣體則是最細微精致的。
在我們的身心中,最粗重的是身體,最精致的是心識。而介于其間,有氣脈所形成的細身。在原始佛教,最初並未奢談細身的問題;然有些部派佛教,乃認定有細身的存在。但這在佛教裏,似乎還未得到完全的肯定。
細身
細身,既是內在的身,也可以是中陰身,或天身。雖凡夫之肉眼不能見,但天眼則能見之無礙。
但是生命,從粗到細,原是可有很多層次的。因此,謂有細身,也不是什麼值得驚奇的事!。
以細身,既可說是我們更內在的生理;也可以于死亡後,變成中陰身。甚至…
《楞嚴新粹 八識表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