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根身』也。
众生既执「能作、能受」者为我,然此能作、能受者,又是谁呢?对很多人来讲,乃认定就是六根的作用也。因为有六根,所以才能产生见闻觉知、产生意识造作及种种的分别取舍。而六根,基本上是必依托身体才能存在,因此乃合称为根身。
根有『作意』根与『非作意』根,『作意』根者有间断,故从作意而得再现起。『非作意』根者,从生到死恒无间断。『作意』根者,前六根是也;『非作意』根者,乃命根也。命根即唯识所谓之『寿』─寿暖识三者,如鼎而立,缺一则亡。此中作意根者,乃依存于非作意根也;以『非作意』根若亡,则作意根亦必失其作用矣。反之,作意根虽不起作用,非作意根仍自延续其作用也。
根又可分为:作意根与非作意根。何谓作意根呢?比如:我现在想看,于是就去看,这称为作意。甚至我不看时,就把眼睛闭起来而看不见了,这也是作意。我们想一个问题,则念头动了;不想的时候,却似关门一般把它封闭起来,这都称为作意。因此作意根是有间断的,有时候有作用,有时候无作用。
反之,若是非作意根的话,则既不曾开,当然也就不能闭。因此从生到死,其根的作用都是相续存在的。
那作意根是什么呢?乃指前六根。以眼耳鼻舌身意,都是能透过意识而去控制的,所以有间断。而非作意根,则唯指命根也;因为从生下来,这个命根就一直相续存在,直到死亡为止。
因此,在唯识学上乃讲到:寿暖识三者,如鼎而立,缺一则亡。寿,是指我们的命根。暖,是指身上的暖气;如果人死掉了,暖气消散,躯体便很快变冰冷。识,是指业识的存在。以这三者,就像鼎足一般互相扶持;故如那个不在的话,其他二者也就跟着灭亡了。
为什么要把根,再分为:作意根与非作意根呢?因为一般人对于作意根,乃较容易注意到它的存在。事实上,作意根只是表相,因为它必依附于非作意根,才能存在.才有作用。故如命根既亡,前六根也就失却其作用矣!但是一般人对于这种有间断的根,却反而比较留意。除非分析到更深细时,才会讲到命根的存在。而命根者,作意根虽不起作用,非作意根仍自延续其作用也。
又作意根,一般人以为我们能作意.主导;但仔细想想,其实根本没有一个能作意的人。比如眼睛想看时,就看;不想看时,即闭之不看。这真是由我们主控的吗?其实不是我在主控,而是因缘在变化。事实上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先动念想听,所以去听声音;而是为声音太大了,把我们震醒了,把我们震惊了;这之间,曾有作意吗?我们打坐时,不是都希望不打妄想吗?可是妄想为何又一直不断呢?因为它不是我们作意所能控制的。
所以能「作意」,其实只是众生从我见根本,而产生的「妄觉」罢了。根的作用与否?其实是因缘的和合。而和合的因缘中,乃少不了「非作意根」的存在与作用也。
前既谓:非作意根于活着时,是不会间断的;但于生死的交替中,仍有间断。如果死掉的话,它就间断了;而待下辈子重新往生时,另个命根又开始作用了。
问:有没有一种从不间断的根呢?即在生死的交替中,也不会间断的根?
答:有!那就是真心。
真心乃从来不间断。但就是为不间断故,很多人反而忽略了它的存在。就像我们每天呼吸空气,但真正关心空气的人却不多,倒是对三餐、饮食非常注重。因为是有间断的,所以反被注意到了,这真是无可奈何的颠倒呀!因此一般人对于妙明真心是最不清楚的,对命根乃稍微清楚一点,而对六根竟是最清楚的!
我绘制这表解时,乃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一般人皆着重于表相,而看不到更内在的真实。然内在的真实,乃是外在表面的依托。真心是非作意根的依托,而非作意根又是作意根的依托。但一般众生却都是倒过来看也。
作意根
作意根者,又分『五俱意识』与『第六意识』。同理,『五俱意识』亦依存于『第六意识』,而不能单独作用。而第六意识者,乃可单独作用,而称为『独影境』也。
这虽不能真正「作意」的作意根,又可分为:前五根与意根。我们眼睛虽在看,但如意识不起作用的话,眼睛就视而不见也。以前五根也是必依托于意根,才能显现其作用,故称为「五俱意识」。由是五俱意识的范围,乃更狭窄也。
反之,第六识的意根,却能单独作用。比如想过去的事、想未来的事,虽无前五根的辅助,但还能显现其作用。这单独作用的意根,在唯识学上称它为「独影境」。然对一般人而言,以五根的作用比较粗重而明显故,所以于世间中,只是讲五官:眼耳鼻舌身。而佛法才谓有六根。以下再看身体的部分:
身者
身者,乃分为『形体』与『气脉』。形体是外在的表象,气脉是内在的传输。同理形体亦依存于气脉也。
身体的部份就我的分法,可分作形体跟气脉。形体,大家已很清楚,就是头、身体、手脚,甚至内在的器官等。然在形体中,有它更细微的连络者,乃气脉是也。故形体,只外在的表相;而气脉,才是内在的传导或掌控。形体乃依存于气脉中也。
这种讲法,乃与通俗的见解不一样。通俗的见解:乃认为因有这个身体,才有气脉;譬如为有大地故,能架桥铺路。而我的看法,却是:因有气脉故,才有这个形体的存在与作用。我们初生时,身体很小,为什么能慢慢长大呢?为有气脉的新陈代谢故,能长大。又眼睛为什么能够看?这也与气脉有关。
我们且用「怪手」作比喻:怪手为什么能够动呢?因为机器的零件间,有很多线路、有很多油压系统。故能用来操作机器,否则它就不能动也。故机器的壳子,乃比喻形体;而控制机器的电子电路及油压系统,则喻为气脉也。
所以形体虽粗重而醒目,却是被操控的;气脉虽微细且近于无形,倒是主控者。这也是众生所不易明了的真相。
气脉
气脉中,乃分『脉』与『气』。脉乃依气而有,譬如为人欲行故,才辟有道路;而非为已有道路故,人乃循之行。此『气』,即唯识所谓『暖』者也。当人命终时,此气乃从不同的窍位中逸出,而与种子识共化成『中阴身』。故中阴投胎时,亦即是此气和种子识共和合延揽而成胎。
气脉,又分脉与气。很多人乃认为:因为有脉故,气乃顺着脉走,而称为气脉。但我的看法,却又不一样:为气欲行故,所以才有脉。故如气足的话,脉乃跟着饱满。反之,气不足了,脉就萎缩矣!脉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气而调节的。
这种情况就像人间的道路,表面上看起来,好象是:因为已有道路了,所以我们乃顺路而行。然若再问:路从那里来呢?路是人走出来的,或者为人欲通行故,才铺路的。所以是:先有人,才有路。而非先有路,再有人去行之。很多道路如果我们不再走它,就荒废了。反之,如很多人都来用它,则它必被拓宽.整平。简言之,路无自性也。
同理,脉亦无定相也。因此一个人打坐气足了,他的脉相就会跟着变化。然以习惯将之称为「打通气脉」,便使我们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脉,本就是存在的,或本就有定数的,我们只是再去把它打通而已。事实上不同见地.不同修法,都会有差别的脉的。
这「气」也就是唯识学上所谓的「暖」。当人命终时,此气乃从不同的窍位中逸出。有些论典说:当人死亡后,他的神识或从头部出去,或从胸部出去,或从脚底出去。从头部出去者,乃将往生天道;从胸部出去者,会往生人道;而从脚底下出去者,便堕入三恶道也。然如果出去者,是业识的话。业识既是无形的,何以会从有形的窍位出去呢?
所以既能从某个窍位逸出者,当即是有形的「气」。俗谓:人活着,就是为这口气在。然人死了,这口气就不在了吗?非在,非不在,它只是逸出去了。故往生的时候,也是这口气去往生的。当然不只是纯粹的气,去往生而已;这气乃与过去生的种子识,共同结成中阴身。因此中阴身是有形体的,以有形体故,才有所谓「投胎」等事。而「投胎」后,气乃跟胎儿结合成一体,而种子识即认之为我。于是胎盘就能慢慢固定而成长也。
此气若于生命期间,则成为『拙火』或『命火』或『卫气』,而为瑜伽者所受用。所谓「意能导气」,亦即是导引此气也。气亦可说是『细身』也。
这气,既存在我们的身体里,故乃有很多不同的名号。在密宗或瑜伽,乃称之为拙火。而在中国,乃称之为命火或先天之火。所谓命火,即谓因有此火,所以我们才能活着。而先天之火,即表示它是生下来就俱有的。或者就营卫而言,乃是卫气也。
这气,既存在我们身体当中,自有它特别的作用─如前所言,是内在的传输或掌制。故一个修瑜珈者、练气功者,即是锻练此气而使他身心产生一些变化。于气功学所谓「意能导气」,其所导引者,亦即是此气也。
最后这气,亦可说是「细身」也。什么是细身呢?这细,不是指很小的意思,而是说更细微精致的。像固体就比较粗重,而液体乃更为细致,至于气体则是最细微精致的。
在我们的身心中,最粗重的是身体,最精致的是心识。而介于其间,有气脉所形成的细身。在原始佛教,最初并未奢谈细身的问题;然有些部派佛教,乃认定有细身的存在。但这在佛教里,似乎还未得到完全的肯定。
细身
细身,既是内在的身,也可以是中阴身,或天身。虽凡夫之肉眼不能见,但天眼则能见之无碍。
但是生命,从粗到细,原是可有很多层次的。因此,谓有细身,也不是什么值得惊奇的事!。
以细身,既可说是我们更内在的生理;也可以于死亡后,变成中阴身。甚至…
《楞严新粹 八识表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